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转帖]温总理高度评价清华学子《乡村八记》
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
[B]温总理高度评价清华学子《乡村八记》[/B]
 
  2005年06月17日10:27
 
  本报讯(姚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今年春节前深入太行山区实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份名为《乡村八记》的4万字调查报告。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笔给《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复信,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

  据6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温家宝总理在信中说:“《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

  此前,《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读了《乡村八记》,他认为,作者很自觉地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表现了一个年轻学子应有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和认真了解农村、了解国情的科学态度,反映的农村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他把这篇调查寄给了温家宝总理。

  温家宝总理的信在清华大学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这封信体现了温总理对年轻学子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为大家指明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青年一代要肩负起历史使命,一定要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温家宝总理的信[/b]

    敬宜同志:三月卅日的信及所附李强《乡村八记》早已收到,迟覆为歉。《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你的几封信都给予我很多的关心和鼓励,深为感谢。专此奉复。敬颂教安。

    温家宝

    2005年4月28日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乡村八记》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利用寒假回乡调查写的调查报告,全文共4万多字。这里择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做一简要的概述。

    [b]第一记一户农家的年收支明细账[/b]

    这个村大部分人家以农业为主。有一家种着13亩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和黄豆,种的小杂粮和菜主要用于自食,还有半亩万寿菊。家有农用机械车一辆,平时跑跑运输,做些买卖。

    从一笔笔明细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农户的收入来自农业、副业和工商业,支出主要是税费支出、家庭吃用支出、教育医疗费用支出和农机支出。这个农户在村里算是情况比较好的,可是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支出过于庞大。供养三人同时上学对于一户农家显然压力过大。高中教育的花销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更不必说大学教育。教育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使大部分农家不堪重负。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而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最重要的手段。的确,办教育需要钱,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毕竟教育是一项有没有钱都要办的事业。

    [b]第二记村里的明白人[/b]

    几经周折,找到了退下来的村支书,了解了村民的生活状况、村里的集体公益事务、村里的教育和村领导机构的情况。

    老支书说,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提高,每天两顿白面是没问题的,家家有电视,60%有电话,1/3有摩托车或是农用车。温饱解决了,基本生活可以保证,但仍然很穷,缺钱花。以农业为主,无矿产资源,与有煤的地方相差太远。打工的人也比较少。农民的个人实力有限,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活动,也很难应对市场的变化。

    村集体事务主要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修路修桥这几项。问题比较大的是水利事业。村子紧靠一条河,但村里没有任何水利灌溉设施,耕地全为旱地。以前的水利设施因为疏于管理荒废掉了。如何充分调动村集体的力量,为整个村子服务,是政府和村民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地人极其重视教育,不惜一切代价供子女读书。20多年来,已经出了十多位大学生(含大专),年轻人普遍读完初中。但代价也是很重的,据老支书估计,教育支出普遍占到家庭总支出的70%以上!国家免除了乡统筹款和村提留款以后,村干部的工资实行“转移支付”,相当于给一个村免去了上万元的负担。总的来说,这几年国家的税费改革政策的确针对性很强,解决了很多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b]第三记日益衰落的美丽山村[/b]

    这个村子三面环山,依山而建。优美的景色给人以极大的愉悦之时,也凸现出一个问题: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山村,其赖以生存的农业如何发展?层峦叠嶂给人以美景,但是也表明此处几乎没有平地,那么耕地从何而来?沿途看到不少所谓的耕地,大都是在山岭上较为平坦的地方用镢头开垦出来的坡梁地,这种耕地遍布于山中,东一块西一块,且每块地都很小,大的不足两亩,小的仅有几分。其中不少已经荒芜。

    现实的耕地状况直接导致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当地的农业尚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

    其原因有二:第一,这种开垦于山岭之上的坡梁地,有着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跑水、跑土、跑肥,因此称“三跑田”。在这种土地上种植作物,产量大都很低,一般不及平地的一半;第二,坡梁地在山上,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平时种植养护的难度,因此,当地人在春季播种之后,就很少再对作物进行悉心维护,故而产量进一步降低。据说,当地玉米亩产只有三四百斤,而在过去没有使用良种的时候,仅有一二百斤!这样的农业,能够维持一家温饱已属不易,何谈增收?

    [b]第四记走进县城[/b]

    某县县中学,是全县唯一的省重点中学,设施一流:花坛、假山、喷泉、两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投影仪等电教设施、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馆、实验楼、400米标准田径场……这样的设施配备,在山西省尤其是这样的县城并不多见。多年来,县中学的升学率在全市(注:地级市)名列前茅,升学率高达50%以上,不少学生考上了全国重点高校,甚至清华、北大。

    校园内的宣传栏张贴着考取大学的学生照片,下面的说明是:

    根据市教育局有关规定,我校出台了对优秀学生的优惠政策:

    中考考入我校的前10名,奖励10000元—1000元;

    平时期末考试,年级前10名,各奖700元,11至20名,各奖300元;

    高考考入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学校给予重奖,考入清华、北大的,奖2万元。

    且不论这种奖励措施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合适与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显然是考试成绩说了算的,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奖学金,一方面是对他们努力学习的肯定,另一方面也的确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读书好的大都是农家子弟),最后,或许这还有鼓舞其他同学的功用。

    [b]第五记访“青椒之乡”[/b]

    在一个被称作“青椒之乡”的村子里,村委会的办公地位于村小学内,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悬挂了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宣传板,介绍了村党建工作、村子概况、村规村约、村委工作、精神文明、政法制度等。此外,各种规章条例令人炫目。另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锦旗。该村是县里树的典型,必然要接受大大小小的视察参观。这种宣传栏是上面要求做的。支书说村委至今仍欠着上千元的制作费。

    虽被称作“青椒之乡”,但村里的主要作物为玉米,青椒种植面积只有318亩,不及总面积的1/5,种植青椒的农户,最多只有总户数的一半多,青椒种植还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问及原因,支书说:“农民太保守,意见无法统一。”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历来以农为本,而视商为末业。中国人口众多,治理这个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千百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填饱肚子是基本欲求,因此,重农抑商的思想流传至今并且仍然是乡村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不种点粮食,农民的心里不踏实。而且农户之间缺乏通过合作协商使团体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行为方式,如何使农民学会运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是我国现代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其难度要远远大于物质的现代化。

    [b]第六记乡党委书记谈乡政[/b]

    距县城不远的一个乡,是县里第二大乡,编制内干部45人,另有临时聘用的干部及工作人员23人。“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行行政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和机构,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干部?”乡党委书记回答:“精简乡镇人员没有去向,国家进行行政机构改革,中央的可以精简到省里,省里的可以精简到市里,市里的精简到县里,县里的精简到乡里,乡里再精简,那就精简到地里去啦。过去是吃皇粮,现在得吃自己,谈何容易?”

    为解决这么多干部的吃饭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引税”。通过各种关系,引来外地税源,由于要给予纳税人一定的回扣,以吸引其来此地纳税,因此又称为“买税”。据这位书记说,贫困地区大都采用这种办法,也是出于无奈。2003年实行费改税后,该乡开始引资办企业,解决财政收入问题。

    这场浩浩荡荡的税费改革,抓住了现今乡村的一个关键症结,它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也间接地促使基层政府由不作为转向作为,使得乡村经济得到主动、自觉的发展,从而使农民受益。

    [b]第七记县志上的县情[/b]

    在调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需要对县一级政权有所了解才能回答。因临近春节,找不到要采访的人,便阅读了该县的县志和其他有关资料。

    该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历史上英才辈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围绕农业办工业,兴建“万宝全”工厂,曾名扬全国。但后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思考。

    县志记载,该县的食品工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相当辉煌,但上世纪90年代后却日渐衰微,原因有四:一是“耕读传家,读书做官”习俗的影响,二是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作风的影响,三是政府职能定位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四是缺乏品牌意识。

    [b]第八记归途(略)[/b]

    后记:写这篇调查报告时,我总是带着一种极其饱满的感情,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始终占据着我的大脑,而眼前也总是呈现着一幅画面: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乡村世界的形象———它太需要人们去关注了,因为它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事实上、物质上的主体。没有它的现代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将永远是观念上的现代化,一种局部的现代化。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乡村八记》:他震撼了清华大学同学们[/b]
―――访《乡村八记》作者李强和他的老师
 
    记者 原春琳   2005年06月17日10:19  
 
  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两个半小时意味着什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的回答是两个世界的转变,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就在两个半小时后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今年春节前,刚刚在家享受了一天的李强,坐上2时50分的长途汽车奔赴太行山区的亲戚家,他想做一个关于农村的调查。此前,这个在山西城市长大的学生对农村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体、文学作品和亲戚的转述。这次,他选择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两个半小时之后,李强来到另外一个世界:这里的路是土路,路旁没有路灯,屋子里只有一盏40瓦的灯泡,炕头和板凳代替了熟悉的沙发,晚饭则是索然无味的面片汤和吃了不怎么消化的玉米面豆包。

  这是一个李强不了解的农村。一笔账算下来,二姨一家人一年忙到头还要欠别人898.76元。李强震惊了。8天时间里,他穿梭在村间乡里,不停地和村民、村干部、乡干部聊天。随后,李强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一份名为《乡村八记》的4万字调查报告。

  李强笔下的农村震撼了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因为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不了解的农村。一时间,《乡村八记》在清华大学内部网站的点击率节节上升。

  李强也感动了素来关心农村问题的温家宝总理。

  6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温家宝总理给《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温总理说:“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注农村实属难得。”

  “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鼓舞我们继续去深入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得知温总理的批示后,李强很是兴奋。但兴奋之余,李强又觉得,当前在校大学生不大了解基层社会。

  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李子奈教授也有同感。他说,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即使有农村来的学生,因为一直忙于求学,大多也对农村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大多仅靠书籍和媒体的报道去了解,往往比较简单片面。

  不少同学有另外的关注点。

  李彬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作为李强的指导教师,《乡村八记》的出炉与他有直接的关系。几天前,李彬与一些研究生聊天。这些学生说起网络上走红的一位女生,忍不住眉飞色舞。李彬老师很感慨:“网上几万、几十万人的关注,是小资小调,与13亿人的国情相比,算得了什么?”

  什么是国情?李强的理解比很多同学都深:中国现在有9亿农业人口,占到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生活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这就是国情。

  温家宝总理在信中说:“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

  温总理的寄语,使清华大学师生深受鼓舞。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在2003年毕业典礼的致辞中,赠送给毕业生的两个字,就是“责任”。

  为了这两个字,李子奈教授告诫学生们:你们必须自己走下去,不带任何偏见地走下去,这样才能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

  “我们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中国。”李强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贺霞)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乡村八记》在书本与实践中寻找平衡   [/b]
 
    ( 作者:报摘   2005-05-19  )  
 
   新华网上海频道5月12日消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强说自己当初决定去做乡村调查,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清华读过的书,在清华学生社团参加过的活动,激发了我去做一次实实在在的调查。”这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大二的学生,利用寒假在山西老家的农村做了调查,带着一种“不吐不快”的情绪,回校后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写出了三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并在校内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b]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b]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沿着既定路线成长,对社会缺乏了解。”李强形容自己进入大学的心情,如同“从胡同走到大街上”,天地开阔了,但对如何去认识、去了解社会却有些迷惘。

  “我们希望让学生在书本与实践中找到平衡点,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说,每个新生入学时,都会拿到一份长长的书单,李强说他的这次调查深受《黄河边的中国》和《乡土中国》的影响,而这两本书正是书单中的推荐书目。

  [b]思想的火花,落实到行动 [/b]

  “读到这份调查报告,我们都觉得非常不容易。”姜琳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四本科生,“从想法到实践,从调查到完成报告,其中要跨过不少坎。农村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知识积累和缜密的思考,对我们大学生来说,要求非常高。”

  课余时间,李强和同学们非常爱探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有许多次都是在讨论中迸出了思想的火花,找到了实践的方向。每到假期,许多同学都会认真投入社会实践。”

  在老师的鼓励下,李强在两周内就一鼓作气写出了《乡村八记》,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份调查报告迅速引起了全院师生的热烈反响,院长范敬宜和常务副院长胡显章读后都非常欣赏并予以推荐。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院长点评 [/b]

  一份值得推介的调查报告

  ■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

  我怀着惊异的心情,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和一个早晨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李强同学这篇农村调查报告,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一位在校学习的大二学生,能够利用短短的假期,如此深入地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这样一篇客观、深刻、翔实、生动的反映当前农村现状的报告,令人振奋,也令人深思。

  我觉得这篇报告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报告反映的农村有很大的代表性,虽然作者调查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是晋中地区农村的状况,但对华北、西北、东北等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它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仅对农业部门,而且对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乃至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报告中许多情况正是当前中央关注的)

  二、报告通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不回避当前农村出现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揭示农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不是单纯的指责和抨击,而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指出问题的由来和发展。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个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尽管不一定成熟),因此令人信服。

  三、作者很自觉地把在学院学到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包括如何用现代的视野和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从宏观上观察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以及对当前国家政策的了解等等)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还可以看出,他平时重视各方面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等)的积累,做到了学以致用。他的各位老师应当为此感到欣慰。

  四、作者在进行这次农村调查中,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继承人应有的勤奋、踏实、刻苦、精细的作风。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作者能够这样沉下心来而不是浮光掠影地走马观花,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求真、较真,实在难能可贵。

  [b]网友评论 [/b]

  ●网友一:

  这篇调查报告真的很有代表性,也很真实。我来自河南农村,我们那里也大致如此,特别提出的是教育支出太高,而且农民的医疗支出太少,他们不是“讳疾忌医”,而是“讳费用之贵而拒医”。希望这篇调查报告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一篇难能可贵!

  ●网友二:

  读了这篇调查报告,为李强同学的精神叫好。看着看着,我也有一个感慨,“教育成本之高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使大部分农家不堪重负”,如果城里的普通工人也有三个孩子,教育成本之高照样使他们的子弟望而却步,照样使他们的家庭不堪重负。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国情意识--《乡村八记》的萌发根源[/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8月15日16:40   来源:[新清华]
 
  ----李强自述

  我觉得清华的学生历来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或者说是国情意识。平时走在清华校园里,宣传板上各种各样的关注国情的讲座应接不暇,同学们平时聊天谈话也总会涉及这些话题,诸如“三农”等等。

  为什么说这些呢?就是因为我在来清华之前,是没有这种意识的。在清华的两年,我经历了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清华的氛围对于塑造一个学生有多么大的作用。

  我的父母生在农村,但我是在城市长大的。从小到大,我对农村的理解仅仅限于我父母的讲述以及与乡下亲戚的交往。在来清华之前,可以说,我对农村一无所知。和其他同学一样,走完了一条十几年的、别人为自己铺好的成长路线:上好的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来到大学之后,生活就如从一个胡同当中走出来,来到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要由自己选择。我觉得,这个时候清华对我的价值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我前面所说,这种国情意识萌发出来了,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择去做农村调查的根本原因。

  具体到寒假实践上,当时定这个选题,很大的原因是上学期我读的两本书——《黄河边的中国》和《乡土中国》。两本书都是研究中国农村的巨著,读过之后,我极受震撼,第一次对中国的农村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这要感谢我的老师李彬,因为就是他所倡导的“读书运动”,使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每个学生都能静下心去读一些真正的名著,的确是大受裨益。

  读过书之后,就想着要实际去看一看,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院的范敬宜院长有句话说得很好:新闻记者不仅仅要关注天安门周围0.5平方公里的地方,更要关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事情。范院长多年在基层工作,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我就决定假期去农村看一看。

  在农村实践的八天时间里,我深刻地感觉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所欠缺的实在是太多,也学到了很多。首先是一种国情意识,这点无须多说。其次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的了解。最后,还学到一些专业技能,通过与村民、干部的交谈,实地的考察,我将一些新闻采访技能、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实践,大受裨益。

  我认为,社会实践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环节。我觉得清华的学生应该是胸怀大志,要成为日后的社会精英的。但如果要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对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有所了解。这样,当你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时候,才不会感到一种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这篇寒假的社会调查报告之所以引起一定关注,我个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这篇调查报告反映了当前农村的一些现实问题;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绝不仅仅是我这一篇调查报告本身所带来的。

  而实践本身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学生现在无论是个人学识、社会阅历都十分有限,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热情,常常会想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可能不尽如人意。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