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3
    • 经验2455
    • 文章21
    • 注册2010-05-27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P][QUOTE][B]下面引用由[U]天空中的一片云[/U]发表的内容:[/B]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QUOTE]
      [/P][P] [/P][P]支持[/P]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7
        • 经验3532
        • 文章75
        • 注册2011-04-02
        祝贺各位榜上有名!!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P][QUOTE][B]下面引用由[U]jixuelin[/U]发表的内容:[/B]

          祝贺上榜的各位,也祝贺自己。[/QUOTE]
          [/P][P] [/P][P]    都祝贺[/P]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929
          • 经验103378
          • 文章630
          • 注册2004-09-08
          对抗恒常心理
          对抗恒常心理
          徐  莉
          当你站在镜子前面,距离镜子一臂之遥,你会观察到,镜子里头部的镜像看起来和自己的头一样大。但如果你伸出手臂用手测量,会发现你的头部镜像的实际大小只有真正尺寸的二分之一。可是,一旦把手挪开,你又会感觉镜像中的头和自己的头一样大了。大脑知道你的头部应该有多大,它直接绕过眼睛,对镜像做了与实际不同的解读,以符合已有的认识。除此之外,色彩也会发生同样的奇特现象,大脑会驳回视网膜所接收到的色彩信息。大脑“知道”天是蓝的,树叶是绿的,树干是褐色的,这些刻板概念多半在幼年即已形成,再难摆脱。因此我们在看到一棵树时,往往视而不见,并未真正看到这棵树。造成心理恒常感的原因在于效率,大脑不愿意为各种细节多费心思,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根据经验而预期会看到的。恒常感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人们对此却常常一无所觉。
          意识到并积极对抗恒常感是教师毕生的课业。教师的恒常感表现为一种定见,对班集体——“他们总是这样”。对个人——同样是上学迟到并声称堵车,你会相信赵某,提醒“下次注意”便罢,而严厉地批评钱某,因为你认为钱某总是有太多借口为自己申辩;你觉得孙某对待批评指正总是满不在乎,说了很多遍也看不到任何起色,于是,每次出错你都会试图以更激烈的言辞刺激到他;你认为李某是个太过自负的孩子,得志便猖狂,当务之急是戒骄戒躁,所以表扬前会不自觉地迟疑……不警惕、反省并努力调节、克服自己恒常感的教师对待孩童的方式多是下意识、无系统却又相对稳定的,他们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偏差,便立即着手予以规训和矫正——这是一场力量强弱悬殊、结果全无悬念的角力。每当听到高年级学生的父母、老师哀叹:“他们现在哪里还会听我的啊!”我常常提请思考的是:“在他们顺服你的时候,你在怎样教导他们才有今日的不顺服?”
          要学画画,必须学会怎么去看,以真正看到。做教师,必须绕过自己的恒常感真正“看到”自己的教育对象——儿童的感受和心思,进而才可言及理解了他们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体验。好的教育是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的,相互理解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四十五人的班级在我看来已算是令师生身心负荷过载的大班额,精确到分钟的一日作息时间表将师生一齐牢牢地钉在了流水线上,加上对整齐划一和高效的一味迷恋,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有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追求一种看得见、可检验的教育教学成效,当师生之间松散自由的相处和交流被一再压缩和异化,教师渐渐成为离孩子的心最远的最近的人。大班额、班级授课制、分学科教学这些教学组织形式为师生之间相互看见、相互理解、建立积极的关系设置了无数时空障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知道他们是谁?他(她)是谁?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来斟酌衡量什么是适合他们的教育,因材施教。
          接手新班级,始业课上除了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我会给孩子们每人一份心理需要问卷,告诉他们老师希望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感受、想法和愿望,以利于更好地工作。数据统计出来后,我得到一份特别关注名单——数字告诉我,某一个或几个孩子在学校可能是非常不快乐的,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参与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还有一些则是我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交往中需要小心谨慎的,数字暗示我在某些特定情境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或者班级中存在某种亟待扭转的整体趋势。“不伤害”是教育底线,那至少得让我知道谁是非常敏感容易受伤的,谁是需要提供支持和立即干预的。
          心理需要问卷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确定,谁是可能最需要帮助的——观察对象,并确定进一步了解什么——观察内容。孩子们的作答还让我立即获得和班级的其他任课教师、孩子的父母、同学沟通交往的契机和话题,不同于漫无边际的没话找话——不是自感唐突就是令对方有几分不适和尴尬,围绕着“为什么”,每个人都给予我各种反馈。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见和节奏,但是多种立场的丰富、厚实描述加强了资料的信度。
          文在特别关注的名单里,所以当他第一次在课堂之上和同学打成一团,被我制止还一面继续追打同学,一面梗着脖子大叫“不公平!是他先打我的”时,我虽然也感到意外,但并不觉得冒犯和难堪。我知道他的感受,在他的世界里,他觉得同学老师不喜欢他,都和他作对,所以对自己的出手不善和出言不逊毫无半点不安和歉意,满心只有对可能出现的指责、压服的戒备和随时反弹。作为教师,我除了必须应付眼前的危机,更要想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帮到他。根据经验、问卷和访谈结果,我不仅能解释他为什么这样,还有这样的一幕会一再上演的心理准备。基于这层了解,我对文的期待不是收服他,让他迅速转变,和其他孩子一样知道界限、严格自控——这是不恰当的。我期望的是他逐渐同父母、老师和同学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关照的正向的关系,有更多内在的力量主动约束自己,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在意他人的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个更好的自我。目标不同,力气便不会放在立即分出对错上,只要双方不再动手、情绪平复,就可以轻描淡写地翻过这一页。我当然不是在放纵他的行为问题,也不是宽容,我是怀着另一种期待——他愿意约束自己、明白为什么要约束自己比他服我怕我更重要。
          接下来的故事和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没有两样,我在他有兴趣且能做好的任务上给予他机会、鼓励和肯定,我同他的父母沟通,希望他们给予他更为宽松、更多理解支持的家庭氛围,建议任课教师主动避免与他频繁地发生冲突……他还是常会有和同学打作一团的事儿,可次数在减少,再没有当面顶撞老师的现象。对老师的信赖、喜爱让他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正,且会自省——那天他喜滋滋地拿自己的作业单给我看,面对赞许得意又不好意思地说:“可惜我字写得有点不好。”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确定适当的目标,这些比空谈的理解、宽容、激励让我更踏实、从容。
          “如果你想改变班里同学的一件事,那么你想改变哪件事情?”通常问卷最后的这道开放题的答案最是千奇百怪,但是很多我们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他们特别在意的“大事情”。坤子最希望同学不再说他是女生,为这事我同与他十分要好的几个男孩女孩认真谈了一次,告诉他们即便是无心的玩笑有时也挺伤人的,同时也在交往中一次次有意无意地劝慰坤子:“如果不能改变别人就自己放开怀抱,对于别人的看法说法不要太在意。”我会立即安排与每一个觉得“同学不怎么喜欢我”的学生谈话,了解状况后给予建议,长期留意他们每一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准备随时提供帮助,毕竟对于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三年级孩子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除了这些,问卷数据提示我,有的问题具有共性。比如现在我所任教的这个三年级班级,对课间因相互打闹造成的身体安全威胁比较恐惧;因为教师过于强调纪律对孩子身心造成的压抑——不敢随意向老师提问,觉得老师从没有对自己微笑过等等。我会结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自我成长、班级建设、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内容,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带出一些观念与方法的指导,更多时候是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在班级中放置问题篮,鼓励孩子们提问,与老师、同学用手谈的方式全方位全时空交流;通过一周班级大事回顾,讨论和记载班级大事,引导孩子们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关注个体行为对集体生活的影响……随着教育教学的开展,关注的焦点人物和问题还会不断出现而随着教育的进程不断变化。
          当同伴问我,问卷分数低是不是表示这个孩子不正常的时候,我一再解释应如何看待和理解问卷数据。问卷不是诊断书,问卷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结论,给孩子们贴标签——周某心理不正常、吴某心理素质特别好,问卷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并理解孩子们的体验感受,以提供及时适当的帮助。在我看来,教育过程实际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质性研究过程,教师在其中与环境、孩童互动,你必须用眼用心时时看到他们,提防着大脑的懒惰,才能作出更好的决策。
          (作者单位:湖北武昌实验小学)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929
          • 经验103378
          • 文章630
          • 注册2004-09-08
          管建刚谈教育写作(上篇)
          管建刚谈教育写作(上篇)
          管建刚

          再加10%,你就是卓越教师
          教师的“10%”是什么
          老婆劝我买一双“耐克”。比起“特步”、“李宁”,“耐克”会舒服一点,然而,为“一点”的舒服,要付出两倍、三倍的钱,我不干。说起来,名牌只是精细了一点,精致了一点,精美了一点。这“一点”,不得了,为商家赢来了“五倍”、“十倍”乃至“百倍”的利润!
          乔恩•戈登写过一本书,《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按乔恩•戈登的算法,名牌比大众品牌,只是多了“10%”。所谓的成功人士,只不过比平常的人多做了一点,深入了一点,超前了一点,这“一点”,不得了,为他们赢得了一个卓越的人生。
          每个行业,都有那“再加”的“10%”。有些行业的“10%”,一眼能看出来。举重的,举到极限了,再加上1公斤、2公斤,那“1公斤”“2公斤”,即乔恩说的“10%”;登山的,登到极限了,再往前走5米、10米,那“5米”“10米”,即乔恩说的“10%”。
          有些行业的“10%”,一眼看不出来。营业员的“10%”是什么,护士的“10%”是什么,官员的“10%”是什么,作家的“10%”是什么,真不好说。那么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两个字:记录。
          一天工作以8小时计算,480分钟,你要能匀出10%的时间,或者多付出10%的时间,即48分钟,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五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只不过根据乔恩•戈登的公式,算出了每天记录的时间而已。就这么简单。就看你能不能沉住气,记录三年、五年。
          他们只比你多做了“10%”
          从“平凡”到“卓越”,没你想象的那么远,也没你想象的那么苦,不过“再加10%”。很多老师教了二三十年的书,退休了,两手空空。二三十年里,每个老师都会有很多的教育故事,成功的教育故事、感人的教育故事、失败的教育故事、至今无法解决的教育困惑……记录下来,它们会成为你我的成长宝典。
          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发给我短信:“管老师,你的书我都看过了,别人说你的点子多,我承认;不过,我的点子也很多啊,为什么你成了名师,我不能?”
          这位老师很优秀,孩子到她班上,家长放心,校长放心。我想起了乔恩的“10%”,我回复:我只是比你多了“10%”。我把做的一个个零散的点子,记录下来,分类,分析,归纳,你没有。
          著名教育记者、策划家李振村先生,说起山东淄博的常丽华老师,常老师每天让一个孩子带一张便条回家,几年下来,积了20多万字,几家出版社争着要出版。
          常丽华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陈琴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韩兴娥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薛瑞萍老师能从优秀走向卓越,就是因为她们多了那“10%”,记录的“10%”。
          身边的没有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老师呢?仔细瞅瞅,他们都少了那“10%”,记录的10%。
          举重的,到了上限,再加1公斤、2公斤,挺不起来,真挺不起来了;登山的,到了上限,再往上走5米、10米,走不动,真走不动了。做老师,“10%”的记录,只要你愿意,拿起钢笔,敲起键盘,写上三五百字,都能做到。
          每天三五百字,一学年算200天,近10万字,两三年,二三十万字。中国教育缺真实的一线故事、一线声音。这些故事、声音,专家很难真正了解。专家到学校,看到的故事、听到的课,多多少少都化过了妆,浓一点、淡一点而已,自然一点、做作一点而已。校园里扫地的阿姨,能见到最真切的教育现场,专家、领导很难见到。领导、专家走过教室,对着学生发脾气的,自然会收敛一点;板着脸的,自然会亲切一点。
          真正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一线状况,在我们一线老师的手里、眼里、笔里。常丽华老师随手写给孩子带回家的便条,它的价值在于真实、真切,带着新翻泥土的清新。类似的事儿,无数的一线教师做着、做了,又随风散了。有心记录、保存下来的,太少、太少了。
          拉斐尔的灵感之道
          有一句话,就记一句话;有一段话,就记一段话;这个事儿只能记200字,那就200字,但是千万不要等。灵感这东西,从来不是等出来的,灵感是写出来的,你记啊记,灵感就一个个冒出来了。
          这是大画家拉斐尔的经验。
          不少绘画艺术爱好者,拜拉斐尔为师。拉斐尔说:“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灵感最重要。”弟子们问:“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灵感呢?”拉斐尔说:“你们快点将我的画笔、画板和颜料拿来吧。”弟子们惊问:“老师这么快就有灵感了?”拉斐尔摇了摇头:“我现在还没有灵感,但我相信,只要开始工作,我便有可能找到灵感。”
          弟子们有些失望地给拉斐尔拿来了画笔、画板和颜料。拉斐尔手拿画笔,站在画板和颜料面前好几个小时也没落笔,显然,他根本没有找到灵感。弟子们累得快要打瞌睡了,拉斐尔终于兴奋地蘸上颜料,画了起来,很快,一幅美妙绝伦的画作便诞生了。
          惊叹之余,弟子们问:“您画一幅画只用了几分钟,却在这里苦苦地站了几个小时,多辛苦啊!为什么不等有了灵感再画呢?苦站的几个小时,完全可以到外面玩,或躺在床上休息呀。”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大师都不是在灵感产生时工作的,而是在工作时产生灵感的。如果我不在画板面前苦站那几个小时,又怎么可能找到绘画的灵感呢?”
          对于拉斐尔的回答,我们小语界的泰斗周一贯老先生也有过类似的阐述:
          “很多时候,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那就老老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记上‘今天没有什么可写’。如是者三,你就会挖空心思去找到写作的素材,哪怕语无伦次,也要写上几句。如此坚持,总有一天,会越想越深刻,越写越流畅。”
          周老的话,是过来人的话。当年,我也觉得没什么东西写。写着写着,敏感了,敏锐了,发觉能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现在缺的不是内容,而是记录的时间,只要有时间,就有记的内容。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他的著作《没有国界的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战略家的思想》享誉全球。他的《日本商业:障碍和机会》、《民族国家的尽头》、《看不见的新大陆》等书,也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关于中国经济的著作《中国,出租中》、《力在中国》、《中华联邦》,都在海内外经济学界,引发强烈震撼。
          然而,大前研一是东京工业大学核工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多年从事“核能开发”。无意中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后,不到三年,大前研一就出版了《企业参谋》,名震经济界。一个学核工业的人,一个从没接触经济学的人,所写的经济管理学著作,风靡全球,居然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大前研一说,记录帮了他的大忙。每次有公司前来咨询,成也好,败也好,他都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两年时间,积累了大量案例,稍加整理,便出版了。大概“企业咨询”这一行业,都守着“一根筋”,将“咨询过程”隐藏起来,生怕一公布,泄露天机,饭碗不保。大前研一的《企业参谋》,一下子为读者、为企业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一个企业策划、企业发展的新世界。
          记录,一味“普通”的药,谁都能用,你要能用,会用,不间断地用,就能出奇效。
          丢失的记录带来的教训
          我的一位校长朋友多年来为学校发展动了很多脑筋,学校也发展得很好,很快。五年里,学校出了4位特级教师,社会口碑也很不错。记者前来采访,朋友谈了他的治校方略,谈了他的管理哲学,谈了他的教育追求。询问到具体的故事、案例,我那校长朋友一时间说不上来,那些故事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记者说,不急不急,我给你讲个故事。记者讲的是一位校长尊重门卫,门卫是学校的第一张名片,门卫的名片打好了,对学校声誉大有好处。我那校长朋友大叫一声,说起了他和门卫的两个故事。
          故事一,朋友去以前的学校,见了门卫,很自然地递上一支烟,门卫说:“校长啊,你走了之后,我再没抽到校长给的烟。”我那朋友在那里当校长,见了门卫,时不时掏出烟,递上一支。故事二,每年除夕,门卫要在传达室过,朋友叮嘱门卫,将老婆孩子接过来,除夕的下午,我那朋友就送去了年夜饭、年夜菜。
          在场的人,都为这两个小故事感动。丢失的事的大概轮廓,从记忆库里调出来了,然而那些细节、当初的情绪、思考,难以复原了。朋友非常感慨,要记录,一定要记录。
          李希贵之所以成为李希贵,正在于他的记录。你看他的《学生第二》《为了自由的呼吸》,那里的故事,有那么多点的细节,如果不记录,那些细节、那些零星的思考,早化为乌有。拿掉那记录的“10%”,李希贵就不是李希贵了。拿掉那记录的“10%”,我也敢说,于永正不再是于永正,贾志敏不再是贾志敏,魏书生不再是魏书生,李镇西不再是李镇西。
          2003年9月,妻子调往市里,我还留在乡镇,住学校的宿舍。两年里,夫妻分居两地,女儿由妻子带着,空余的时间、精力,我几乎全投到教育中去。这个班,我从五年级带起,两年后毕业,学生跟我的感情很好。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然而高考一结束,他们想到的小学老师,第一个便是我。
          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师生问好后,学生没有坐下,而是打出了“管老师您别走”的横幅,那“横幅”是一张又一张的白纸拼接起来的。原来,学生听说我要调往市里,想出了这个“招”。很多学生当场哭了起来。我也很受感动,记录了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泪湿课堂》,发表在当年的《江苏教育》上。
          两年里,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绝不只是这一个,要不然,学生不可能自发地以这样的方式来挽留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然而此刻,除了肚子里清楚那届学生和我的感情不错,我几乎想不起来其他的故事、其他的细节了。那时,我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没有了“记录”,所有的故事和细节,都随着时光一起流失了。
          我为那两年的故事的流逝而惋惜。我要早有了记录的习惯,早知道再加“10%”,可以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我一定可以做到,我的成长也一定会更快、更好。
          没有记录,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研究
          沃尔玛超市的记录
          很多学校都会要求老师写反思、写随笔、写论文,不写不行,考核里有。不写?你不想评职称啦!很多老师抱怨,咱当老师的,真是命苦哇。
          这话,真的不是太客观。任何一个行业,你想做点事情,你想做出点事情,都得要记录。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想把事情做好,每天都要记录气象情况;书店想把销售量提上去,每天要记录销售的情况;服装店想使服装的销售有进步,也要记录哪些销售好,哪些销售差。每一个行业,你想做得比别人好一点,你就要比别人多做一点:别人休息,你将你做的,记下来,因为没有记录,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研究;没有研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没有记录下来的实际的资料,你拿什么来研究呢?只能是空对空的假研究、空研究。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对研究反感,病症就在这里——他们从来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记录,没有丰富的资料,强迫着去研究,东西没研究出来,只觉得“研究”不是回事,怎么看“研究”,怎么不顺眼,对着“研究”大光其火,大发牢骚,恨不得把它一刀戳死。
          商业上有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尿片和啤酒赫然摆在一起出售。一个是日用品,一个是食品,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啊。原来,沃尔玛的工作人员在按周期统计产品的销售信息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周末,连锁超市里的啤酒和尿片的销量总是很大。他们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观察、走访中了解到,周末,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中,太太经常嘱咐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片,丈夫们买好尿片,顺手带回自己爱喝的啤酒,因此,啤酒和尿片销量一起增长。搞清原因,沃尔玛工作人员打破常规,尝试将啤酒和尿片摆在一起,结果,啤酒和尿片的销量双双激增,为商家带来了大量的利润。
          如果没有销售的记录,就不可能有销售周期的统计,也就不会出现这个经典案例。商家要想把商业做好,要记录;教师要想把教育做好,要记录。这“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随机的。一句话两句话,也可以;感触深,八句十句,不想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的事件和想法的记录。记录,要的是真实和及时。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及时,那是因为人都会遗忘,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会遗忘小半,第三天会遗忘大半,第四天会遗忘得所剩无几。五六年前,我花了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款多普达智能手机,为的是它有手写文档的功能,能随时随地地记录。
          思想成熟前,大都处于漂浮状,你不去捕捉下来,过半天,再也想不起来了。文字能将漂浮的思想捕捉住,固定下来。你捕捉10个、20个属于自己的“思想”,还会怕文章没有思考力?经常这么捕捉,你会变得敏锐;经常这样捕捉,你会变得有思想。
          分析“记录”的真研究
          记录是研究的第一步。第一步走歪了,没走好,第二步、第三步会错得越来越离谱。研究的第二步是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没有分析的记录,是没有呼吸的,死的。沃尔玛公司不对啤酒和尿片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就不会得出“尿片和啤酒摆在一起”的销售金点子。数据躺在电脑里,那是死数据;死数据经过人的大脑分析,会变成“活”的精彩。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市场分析”。只有对市场做出敏锐的分析,才能在商战中获得胜利。朋友在大学附近开了爿手机店,平时来买手机的,大学生居多。朋友对手机市场做了调查,对调查来的数据做了分析,得出结论:直板手机占70%,翻盖手机占20%;手机颜色,黑色占33%,银色占21%,蓝色占15%,红、粉、紫占13%;手机价格,1000~2000元占50%,1000元以下占25%,2000~3000元占18%;智能手机48%,音乐手机30%。如此分析,再经营,生意自然不会差。
          每天,我们写几句教育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同类合并,异类分项,你就能从自己的教育行为里归纳出属于你的发现,属于你的规律性的东西。将这些写成一篇文章,必定是实实在在的好文章。不少老师,提到写教育论文,马上说:“我们一线教师,理论功底差,写不出来论文。”我始终认为,这世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理论,你脑子里没有,书上有的是。我们缺属于我们自己的记录,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你有1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你有100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本有意思的专著来。你拥有了足够的原生态的“记录”,再有针对性地买一些教育理论书,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了相通点、共振点;你会发现,理论专著的阅读不枯燥嘛,时有会心的微笑嘛。
          对记录的材料做分析,发现一些规律,得出一点结论,这个规律、这个结论,就不是写在“书上”的规律、结论,而是写在“心头”的规律、结论,能实实在在地、随时随地地指导以后的工作,改变以后的工作。分析了,得出规律和结论了,不一定要写成正儿八经的文章。分析的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改变自己的行为。然而,分析到这一步,写文章也只剩下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步,为什么不写一写呢?既能惠及他人,也能为自己赢得一点学术的资本,何乐而不为?
          一线教师要想做好研究,必须记录,必须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然而,有一个问题,记录的材料要是同质、同一的,没有差异的,你的记录会失去分析的价值。看第1个记录和看第100个记录是一回事,还分析什么呢。只有从不同中找到相同,才有眼光,才有价值。“教育分析”,需要变化的、差异的记录,变化的、差异的记录,才是丰富的、活的记录。记录,要忠实于自己的教育行为,胡编乱造,那是伪研究,害人害己。也只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记录才会丰富、多元、鲜活。
          像老中医那样记自己的“处方”
          都说“中医老的好”,为什么?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四样”,非经验丰富不可。中医开的方,千变万化,同样的药,不同的量有不同的用处,多一味和少一味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张宗歧的“千人千方”,同样的病,不同体质的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开的方、下的药也不同。一个中医,一辈子抱着几个“方”,像西医那样给人看病,那是杀人不见血的庸医。不能不遗憾地说,不少教师,一辈子就开那几个“方”——10年前的学生,10年后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用的“方”、开的“药”,几乎一个样。
          你要像有经验的老中医一样吃香,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积累出“千人千方”的教育经验。有的学生吃“软”不吃“硬”,有的学生吃“硬”不吃“软”;有的学生得“软硬兼施”。“软硬兼施”,要注意配比,二八开,三七开,四六开,五五开,六四开……谁也不能教你,得你自个儿摸索。记录你的摸索、调整,以及摸索、调整后的效果,再分析,这样做3年,你成了骨干教师;这么做30年,你成了越老越吃香的“老中医”。
          我的朋友谈永康先生说,好的医生一定在城市,不在农村;好的老师却不一定。大城市,求医问药的人多,四方来的疑难杂症多,越多越锤炼医生的能耐。教育的问题,只要你有一个班,一样多。教师的成长,最需要教育问题,最欢迎教育问题,一个个新问题,逼迫你产生一个个新的教育行为,获得新的记录,从而产生精彩的分析和精彩的结论。
          记录一次、两次、三次,这是谁都能咬咬牙坚持下来的;记录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学年,就要困难得多。教育研究、教育写作,必须要坚持不断地记录。这,不光是能够积累大量的一手教育研究资料,还有更深的价值和意义。
          持久的记录与写作的灵感
          杰克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推销员,为了打开产品销路,他奉命到欧洲出差。杰克带了一些样品,登上飞机,途中,他感到有点疲惫,打了个盹,做了一个梦:好多欧洲客户被他说动,纷纷签下订单……
          机舱里突然一阵骚乱,杰克从美梦中醒来,才发觉噩梦来了——遭遇劫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煎熬,匪徒与警方达成妥协,同意在附近的机场迫降。乘客们获救了,机场内一片欢腾,妇女和儿童激动地号啕大哭。杰克悬着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他抱紧怀里的化妆品,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安全降落后,必然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他迅速掏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大字。
          机门打开,无数摄像机蜂拥而至,一张张惊魂未定的面孔展现在全世界观众的面前。在杰克走出飞机的一刹那,他出人意料地举起一张白纸,各路媒体的镜头立刻聚焦过来,纸上写道:我是莱曼公司的推销员,我和公司的化妆品安然无恙,感谢大家的英勇救援。通过多家电视台的直播,莱曼公司的化妆品顿时声名远播。就在杰克归国的途中,订单如雪片般飘向莱曼公司。
          当他回国走下飞机的一刻,看见董事长正率领全体高层领导列队迎接。董事长当众宣布,任命杰克为公司负责营销的副总裁。
          表面看来,杰克抓住了一次成就自己的机遇。背后呢,注意杰克在飞机上做的梦,你就知道杰克是一个把推销时刻放在心上的推销员。也正因为他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推销,他才会在那一瞬间,想到了绝妙的营销主意。他的偶然的成功里带着巨大的必然。世上至少99%的偶然成功背后都有必然的付出。
          事后,杰克感慨道:“只要有一颗有准备的头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任何时候都存在机会。”你天天记录,那就说明你每天都牵挂着教育,惦念着教育,思考着教育,你就一定能成为杰克,教育的杰克。每天都记录,要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痴狂,没有牵肠挂肚的全心投入,就不可能有刹那的智慧灵光。
          记录,教育写作的基点。记录的伟大在于它的持久力,它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教育研究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行动,持久的行动。赶快拿起笔来,记录,记录,再记录。
          写作,最经济、也是最普适的成长方式
          有“纸”和“笔”就够了
          “穷读书,富练武。”想练武,要有不错的家底。没有家底,练着练着,腿瘸了,胳膊断了,谁帮你治,谁给做饭吃?练武的人,每天折腾那么多气力,饭量不一般,谁来养你?
          读书的本钱,不大。请个教书先生,便宜,“穷教书”的名号由来已久呐。认了字,买不起书,那就借,借来的书,读起来劲儿足。人家只借两天,那两天,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一边拉屎一边看书,恨不得睡觉也能睁一只眼,一边睡觉一边看书。
          好的书,还了,怕没机会看,只好背,背出来,啥时候想看,脑子一转,出来了;书厚,背不下来,只能抄,抄书,多好的学习!复制、粘贴,哪能跟“抄”相提并论。“书非借不能读也”,对真正想读书的人来说,袁枚的话,至理。
          学武,师父要教你剑术,总不能说,师父师父,我没剑,明天借一把去。一把好剑,价格不低呢。读书,要练字,得纸和笔,没事,有人想出办法了,枯枝当“笔”,沙地当“纸”。练剑拿根枯枝,你倒给我试试看。
          笔、纸,我们买得起。真买不起,少布置一道作业,一学期一个学生省半个练习本,一个班好几十本,够你一学期的。至于笔,我就不说了。读书,就这么经济;写作,就这么经济,有纸、有笔就好。以前投稿要寄信,一稿多投,也是个开支。电脑普及了,学校上网了,轻轻一点,伊妹儿出去了,邮票都给咱省了。
          都说老师的成长,要“三个顶呱呱”:课上得顶呱呱,研究做得顶呱呱,辅导学生顶呱呱。做好其中哪一条,都能立足,都能走向“优秀”。但是,一个卓越的老师,三条都要做得顶呱呱。
          起步的时候,多管齐下不好,要选好一个切入点。我以为,最经济、最大众化的,就是“研究”。研究可不是让你去胡乱吹牛,你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记录。
          最经济的、也是最普适的
          本事还没叫得响,学生不会来找你,学校也不放心把学生交给你。给你的,也不是好苗子。没有好苗子,又没有叫得响的本事,辅导不出成果,干着干着,别人看扁,自己看糗,干劲灭了,精神头少了。
          上课,想出人头地,大都要参加比赛。行政部门要搞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操心事一大坨。兴师动众,要场地,要评委,要招待,偌大的活动,轮到学校,名额不过一个。你有没有资格去,还真是个问题。
          教书没几年,对不起,学校哪敢把那么重要的机会扔给没经验的你。后面排队的人多着呢,也摆不平啊。最有干劲、最有精神头的那几年,看着雾样的渺茫,几年无望的期盼,兴起的热望,只好自燃,成灰。
          或许几经努力,你得到了赛课机会。“课”这玩意,“好”或者“不好”,还得看你抽到的班,还得看评课的人,还得看临场发挥。人,总有喜好。评委有喜好,正常。你喜欢骨感美女,评委大人偏喜欢丰腴美人,好容易逮住的机会,打了个水漂,下次学校有了机会,会不会再给你?给了你,后面的人咋办,会不会跟你急?
          我们天天都要进教室上课,然而,你要从“课堂教学”上,杀出一条路来,那路委实太窄了,一不留神,挤了下去,爬上来、再上路的机会,太少了。
          教育写作,没有名额的限制,官方的色彩也少,你的文章,A编辑不欣赏,B编辑说不定喜欢;A杂志不发表,B报纸说不定发表了。写了个东西,你敝帚自珍,横看横好,竖看竖棒,投省级、国家级的杂志;你自知自明,一般一般,真的一般,那投市级、县级的报刊;实在不咋的,投地方行政部门的内刊,也行。
          水平没到那份上,A编辑把它给枪毙了,B编辑把它扔进废纸篓了,C编辑看了小标题,也全没了兴趣。没事,笔在你的手里,电脑在你身边,你照样人模人样地,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写”的权利,没有人能剥夺,除了你自己。赛课,过了35周岁,你要想参加,机会少得赛过凤凰的毛了。写,从没有行政的规定,35岁以后,你要封笔。写,人人都可以,不讲资历,不论长幼。
          上课,遇到一根好苗子,学校要请专家来听课,号脉,出方向。不说别的,光招待费、讲课费、车程费,都能自费出一本专著了。还是“写”来得经济。经济的东西,适合大众群体,咱教师可算不上什么富有。
          无师自通的成长方式
          一位老师参加省级赛课,上了一遍又一遍,大专家提了点意见,小专家提了点意见,洋专家提了点意见,土专家提了点意见,中国那么大,专家那么多,改了一次又一次,到后来,那究竟是谁的课,谁也说不清了。
          那老师说,后来一上那课,他直反胃。“反”的不真是“胃”,反的是,一次又一次猴子上台的“味”。赛课的折磨,你要没几分心理承受力,迟早得崩溃:“我不要再赛课了。”
          写,绝对不会给你难堪。你在家里偷偷地写,写了,发个电子邮件,谁也不知道。编辑们都忙着搞活动、搞发行去了,没工夫给你写退稿信。你投一次石沉大海,投两次,大海石沉,没事,谁也不知道,你没事人一样上班去。
          哪天你的文章发表了,见报了,人家看到了,说:“哎哟,身边的才子、才女,我怎么没看出来啊。”别人当然看不出来,他们看不到你暗地里较劲的功夫,也看不到你暗地里失落的时光。
          实在写得迷惘,拿着稿子去见编辑、见名家,请前辈指点一二,那也可以悄悄地进行,不用像上课那样,抛头露面的,一旦砸了,满面羞惭啊。是的,上课,就得抛头露面,就得有人来听课、评课,没法暗地里较劲。学校请专家来给你会诊,福气哩你。绝大多数的老师,哪轮得到专家来听你的课、评你的课、诊断你的课?凭良心说,上课要长进,真要人来,旁观者清,少有人能无师自通的。
          十多年前,我在村小,别说专家不来听课、评课,连中心校的教导主任来也要“千年等一回”。村小里,清一色的民办老师。民办老师听民办老师的课,好比萝卜炒萝卜,炒出来的,除了萝卜味还是萝卜味。
          幸好,我见“上课”那扇门关了,拿起笔,开了另外一扇门。写啊写,写出感觉来了,写出认识来了,写出自己的主见来了。写,能“无师自通”。无师自通的例子,多着呢。
          4岁死了父亲的高尔基,才上过两年学,认了几个字,稍有点个子,出去干活挣钱,学徒、装卸工、面包房工人。就这么个人,成了大作家。狄更斯命苦,摊上一个嗜酒如命、挥霍无度的老爸,搞得入不敷出,欠了不少外债,全家进了“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家庭重担,在皮鞋作坊里当学徒,16岁才谋了个“抄写员”的差事。就这么个人,写的《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雾都孤儿》,至今畅销不衰。
          大仲马、高占祥、罗广斌、黄愿坚……都没怎么上过学,都写出了那么好的作品。写,连“老师”都可以免去的。
          赛课,要专家,要活动,要运作。某日,天降鸿运,我成为评委。朋友来电,某老师的课,照应点。像我,那么公正无私的人,也扛不住啊。咱们是人情大国,它不可能来适应我,只可能我去适应它。搞定评委,不只教育部门,很多部门都懂。有红灯的地方就有违规;有比赛的地方就有被搞定的评委。一个国家级的机构,评比什么“魅力城市”“宜居城市”,房地产那么火,官员们都想得这么个好名头。好,谁能把评委搞定,谁立功。娱乐圈里,人家搞定的招,多着呢,对不对。
          写东西,比的不是“运作”,“运作”出来的,人家不读,读了也没印象,发了也只是“发了”。写东西,比谁有耐心,谁能静下来,坐下来。这个“比”,经济,不花钱。物质越丰富,社会越浮躁,静下来的人越少。物以稀为贵,只要你能静下来,坐下来,迟早有一天,你静能生慧,慧光四射。
          写作是最好的展示舞台
          一节好课,要展示,你可以再上一次,也可以写出来,发表出来。一个不错的班队会,要展示,你可以再搞一次,也可以写出来,发表出来。然而,教育工作中的很多精彩与智慧,不能用班队、课堂来展示,不信,你看——
          一次,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同学报告,W和M在走廊里玩着玩着,打起来了。出去一看,两人扭在一起,左边的同学说,W不好。右边的同学说,M也不好。同学打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法律不能解决道德上的事,学生间鸡毛蒜皮的事,很多时候,连道德都谈不上,你怎么仲裁?
          两人见我来,依然不屈不挠地扭在一起,毫不将我放眼里。我不动声色,拿出手机,说:“别急,等我打开摄像功能,给你们拍一段武打片。”两人怒气冲冲,你爱拍就拍,我只要打赢。天正下着雨,地上滑,真打起来,准摔倒。我说:“你们到干的地方,打起来也精彩些。”
          到了干的地方,两人怒目圆睁,你盯着我,我盯着你,正要开打,我说:“慢着,给你们请个武术指导。”大家起哄着,叫来两个“指导”,“指导”摆什么动作。一同学又喊:“还要请个导演。”
          “导演不就是管老师嘛。”
          “管老师是摄像。”
          真缺了个导演,大家推荐“大嘴巴”。打架的W和M,也笑着嚷:“好好,‘大嘴巴’做导演。”
          导演有了,武术指导有了,两人上场了。谁都想有好的表现。这个抡起拳头,那个提起了腿。我说:“对不起,管老师的手机比较蹩脚,打的速度不能快,不然,拍不清楚。不信,W你来看。”
          W过来看,果然,要慢镜头,才拍得清楚。M过来看,果真。我说:“你们只能用慢镜头来‘打’。”这样子,怎么打得起来呢?再说,一时冲动的火气、怒气、怨气、恨气,此刻也没了。恰好,上课铃响了,大家笑着回教室去了。
          一个观战的某男生,边走边回头,对我说:“管老师,高,实在高。”
          小故事发在网上,网友们忍俊不住。不是我吹,这事解决得挺好玩,挺有效,挺智慧的。然而,我怎么展示呢?你来我的学校,我让学生再“打”一次,我再“拍”一次?那是毛病。除了“写”出来,几乎没有更好的法子了。写作的展示,能够渗透到你的教育、你的教育人生的角角落落——写,老师最好的展示方式。
          写,便宜,经济,偷偷地干,不用当众出丑,不用请专家,不用交学费,什么事,都能用它来展示,你再不拿起笔来,我可要开骂了:傻不傻啊,你。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实验小学)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929
          • 经验103378
          • 文章630
          • 注册2004-09-08
          亲们,我们来个仪式吧
          亲们,我们来个仪式吧
          肖盛怀

          “什么是仪式?”小王子问道。
          “这是另一件经常被人们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没有假日了。”
          ——选自《小王子》
          “仪式”就是让那些比较特殊的时刻与众不同,让它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内化成一种温暖、激动或感恩等等这些美好的情感,让它永远在我们心底最温柔的地方停留,进而成为我们不竭的精神源泉。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环境如何变迁,也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那些“仪式”带来的美好感觉将永远是我们不放弃生活的理由。
          记得我的一个学生过生日,请了班上的一些同学,事后,邀请者与被邀请者都有一个感受:太没意思了。这种情绪在随笔本上反映出来后,我当时的评语是:要是我去就不是这样了。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老师去了就不一样呢。我说,我会给你设计一个“仪式”啊。这个学生若有所悟,但究竟懂了没有我不知道。
          为什么要做一个仪式呢?说明你对这个事情在乎,有情感的灌注。再者,仪式总是与“隆重”联系在一起,它让我们会有特庄严、神圣、激动、流泪的感觉。这对净化心灵、丰富情感,是很有帮助的。大家看《非诚勿扰2》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离婚仪式”和“人生告别会”吧。这就是“仪式”带给观众的震撼。
          那如何做一个“仪式”呢?这就要精心地设计了。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在什么状况下进行等都会影响到效果,甚至还有背景音乐、道具等元素的运用都会影响仪式的效果。要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必须有打动人心的设计。就比如我给我的学生编纪念册这件事吧。我们是乡镇中学,条件简陋,做个纪念册就是将学生习作简单地装订。但我实实在在地辅导学生写,每篇入选作品都严格地三稿审定。我请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作序,请我的同学昆山某广告公司的老板给我设计封面,我还请我开印刷厂的同学来给我们印刷……当学生们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那个激动,无以言表啊。要是我们条件好点,弄个彩色封面,那就是一本正规的书啊。只要设计就要敢想敢做,这样才能出彩,这样才能让学生一辈子难忘!
          做好一个设计要很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艺术素养,但最重要的还是情深意浓。无论怎么说,设计了与没有设计是绝对有差别的。
          比如开学第一课,很多班主任举行的“仪式”就非常好。李镇西老师给学生的见面礼就是把自己的著作每人送一本,陈晓华等老师在开学第一天的长篇讲话都各有特色。我的导师张万祥先生要求我们做的开学设计,还有新教育实验以及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等都说明了仪式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给学生写过热情洋溢的信,也给学生专门做过开学的班会,还组织学生们观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我还给学生们开学放一部电影,最轰动的一次是把我97级的正在读大学的学生们请到我所带的班座谈。“仪式”的主题是“与你同行”,让在校大学生谈他们的初中生活以及对小弟弟小妹妹们的学习建议等。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的七名在校大学生为我们班学生做了精彩的演讲,学生们深受教育。当时学校领导觉得受教育的面太窄,但又由于场地有限,最后全校每班派出5名学生代表参加,所有没课的教师都参加了。我毕业了的和没有毕业的学生着实风光了一把,他们每个人也都从中受到了教益。这次活动过后,学生们写了很多随笔交流感受,震撼很大。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参加演讲的武汉工程大学的罗必胜同学因这次演讲而彻底改变了命运。他以前从来没有上台的经验,平时说话都特别害羞,但为了那次演讲,一个人对着镜子讲了八遍,他的演讲相当精彩,不少听众现场落泪。这次演讲后,他变得积极主动、勤学好问,后来顺利考上了硕士,现在博士在读。
          “仪式”能让每个人都有收获,能让每个人铭刻在心,更能激励每个人前行。我们班主任要学会利用一些重要时刻来做“仪式”,让学生开始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在乎该在乎的,记住该记住的,改变该改变的!
          如果不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只是走个过场,那就是形式。像我们目前流行的以迎检为目的的德育,就是一种形式。再风光的“仪式”都会如过眼云烟,在孩子们记忆中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一个班主任只要明白了“仪式”的含义,学会了设计,而且还教会了孩子们“仪式”,你会在带给孩子们惊喜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孩子们的惊喜,你会发现班主任工作充满了浪漫情怀,你的工作将不再倦怠,你的情绪将更加饱满。因为,每一天你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杨林尾镇二中)

          (本文选自班主任之友论坛:《杏坛共舞——天南地北老班情》主题帖)



          名师的“仪式”
          李镇西:开学第一天的见面礼
          盼了一个暑假,和同学们终于要见面了。
          学生还没有来,我便走进办公室,照着新生名单在《爱心与教育》上一一签名题词——我今天要送给孩子们每人一本《爱心与教育》,作为见面礼。给每一个学生的赠言尽可能不一样:“相逢是缘。共同进步!”“很高兴成为你的朋友,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向成熟和成功!”“童心永驻,青春万岁!”“把爱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我还把一些学生的名字嵌入题词:“东方破晓,神州腾龙!”(杨晓龙)……
          下午,五点整,同学们在教室里坐得端端正正。我先作了自我介绍,把“李镇西”三个字写在了黑板上。我说:“第一天见面,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说着,我走到教室角落打开柜子,和王老师一起把36本书拿了出来,整整齐齐地放在讲台上。“我给同学们的礼物是一封信和一本书。”
          按写在扉页上的学生姓名,我一一请同学们上来领书。每上来一位同学,我便双手把书递给他。书发完了,教室里静静的,同学们在看我写给他们的信。
          看同学们差不多读完信,我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然后说:“今天和同学们第一天见面,已经从一些同学的行为中看到这句话的含义。比如,上午我看到一位母亲陪他儿子来报名,上楼的时候,那位男生非常自然地搀扶着妈妈。我很感动,便走上去对那位母亲说,你真幸福,有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路遥同学来得比较早,便主动承担了接待任务,后到的同学们便因为路遥的存在而感到了新集体的温暖!我希望,以后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这句话!”
          看时间已经五点半,我对大家说:“今天第一天见面,我们一起合张影吧!等三年后拍毕业照,做个对比,你们会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我和学生们来到教学楼前的小广场,摄下了新集体第一张合影照。
          魏书生:每天写一条格言
          从教书开始,我便注意让学生学习格言警句。学生按学号轮流抄格言,每天轮到一个人,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写在黑板的右侧。
          同学们很注重格言的内容,看谁的格言能量最大,最灿烂;也注重形式,看谁的格言字写得漂亮,图案设计得吸引人。有的格言出自古人,同学们便画上古色古香的图案花边;有的格言意境高远,就画上大海、天空的图案;有的格言惊世骇俗,便配上电光与利剑。
          常见的形式是,写在黑板上勾出这片天地的范围,然后在上部画出五分之一位置,用彩色粉笔写上:今日格言。下面划出十分之一的位置,写上格言抄录人的名字。中间是格言正文,一般像竖式条幅一样,字要竖写。
          从学生选择哪条格言,可以发现学生心灵世界的一些奥秘,那些名言警句也常常使我受到启示。我常想,如果我在少年时代就能看到,那将会减少很多在黑暗中摸索的弯路。越是这样想,越觉得“每天由学生轮流抄一条格言”订得有理,符合学生们的切身利益。
          如果有谁说,魏书生班的学生每天学一条格言,所以每个人都变得积极进取,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你千万别信。每天一句格言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教育力量。
          如果有谁说,魏书生班的学生几年如一日,每天学一条格言,一点用处都没有,学生无动于衷,你也别信。那些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至理名言,曾成为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怎么可能一点作用都没有呢?
          张万祥:不同寻常的长跑
          2005年,张万祥老师所带的天津市大港区第一中学高一(5)班与远在三千里之外的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一(5)班结成了友谊班。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地同学间的友谊,增强他们的体质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这年十月,张老师精心策划了友谊班异地象征长跑活动。具体的设想是:异地的两个班级分别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冬季象征长跑活动,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完全相同;每个班同学长跑的路程相加等于到对方学校的路程长度,在本年的最后一天跑完全程。
          2005年12月1日清晨的天津,刚下过一场小雪,空气异常清新,全体同学精神抖擞地在操场上列队待发。北方的天际,7点还未大亮,奔向成都的冬季友谊象征长跑仪式开始了。团支书宣读誓词,铿锵有力的声音飘荡在操场的上空。同学们穿着运动服,笔挺地站成队列,班内体育健将刘振波高擎红旗英姿飒爽。张老师朗声说:“同学们,奔向成都的冬季友谊象征长跑即将开始。你们看见了吗?3200里之外的成都玉林中学高一(5)班的同学们此时此刻也在整装待发。我和他们班班主任杨老师商定我们两个班都于北京时间7点整鸣枪开始象征长跑,现在这一时刻即将到来。让我们迈着年轻的步伐跑向成都,跑向新的一年,跑向未来。在象征长跑中,我们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比友谊、比学习、比品德,我们要用青春用热血报效伟大的母亲——祖国。今天下雪了,下雪何足惧?今天天冷,天冷何足惧?我们要跑3200里,就是跑万里,跑10万里,何足挂齿?‘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成都非好汉!现在已经7点,我宣布象征长跑现在开始!”随着清脆的号令枪声,全班同学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成都挺进。“一——二——三——四”,响亮整齐的口令声响彻天空。
          长跑是传统项目,张老师却让它绽放出青春的光彩,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铃声节”和“母亲节”
          在上课的第一天,帕夫雷什中学会为那些六岁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举办“首次铃声节”。毕业班的学生祝贺小朋友们加入学校大家庭,给每个新同学赠送一本题写了赠言的书;带小同学们到校园里,把他们在10年前上学第一天亲手栽种的树移交给新同学照管。随后,举行传统的仪式——再植永恒学校友谊树:毕业生跟小同学同栽一棵苹果树苗。
          相应的,毕业班的学生还有“最后铃声节”。毕业的典礼无疑是最隆重的,在这个典礼上,最年长的老师向毕业生作临别祝愿,而祝词则由全体教师郑重思考并共同起草。
          在母亲节,每个学生都为这个节日做很长时间的准备。节日前夕,即3月7日晚,向母亲们献礼,礼物是收集有诗和画的纪念册,或者某种必须是亲手制作的手工制品。节日这天,许多孩子把学校温室里栽培的鲜花或开着花的杏枝作为礼物献给母亲。礼品的价值常以儿童在自己的劳动中所注入的精神活动而定。“三八节”这天,孩子把自己在劳动中和在校学习中愉快高兴的事报告给母亲。如,把老师给了最高评分的作文拿给母亲看,或者把自己在课外小组活动中的成绩讲给母亲听。这个传统使孩子们在看待一个人给别人带来的快乐的源泉上确立起一个正确观点:快乐,首先在于做好事,在于树立家庭的荣誉和尊严。
          (以上内容据网络资料整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929
          • 经验103378
          • 文章630
          • 注册2004-09-08
          我班有个“消防员”
          我班有个“消防员”
          蒯  威

          我们班里有个“消防员”。消防员的主要工作是灭火,我们班上的“消防员”的工作也是灭火,所不同的是,这里灭的是老师的怒火。
          工作中,面对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孩子,我也有发火、动怒的时候。但每次发过火,除了身体感觉很不舒服以外,自己的情绪也会变得特别低落。再回头想想整个教育的过程,根本谈不上什么策略、方法,有时表面上是把事情压下去了,但问题往往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再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老师,我发现脾气再好的老师也有发火的时候。而一旦发起火来,不但说的话难听,教育的效果也很不理想。更让人难堪的是,碰到个别性格刚烈,或是进入叛逆期的孩子,说不定会跟老师当面顶撞、对干,甚至还会引出一些教学事故,给老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真怕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在提高自己素养和教育艺术的同时,我也在想应该怎么办。就这样,我们班的“消防员”便应运而生了。
          “消防员”适合品学兼优、大方又伶俐的孩子来担任。一来,这样的孩子,一般老师不会对他们动怒,他们的意见老师也比较容易接受;二来,面对突发情况需要一定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本领。不过,“消防员”的工作毕竟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性”,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对孩子进行了“岗前培训”。我和孩子一起分析了经常引起老师发火的几种情况,并针对每一种情况给出一些“灭火”的方法。比如因为一些集体问题、同学矛盾等引起老师发火的,“消防员”可以让老师先喝口水,让当事人以书面形式写清楚情况,这叫“冷处理”。比如在一些课上有同学听讲不够认真,老师再三提醒后还是没用,引起老师发火,甚至影响教学秩序,这时“消防员”就可以跟老师说“这样的同学要交给班主任在班会上进行处理”等,这招叫“转移注意力”。
          过不多久,教我们班音乐的张老师就来找我交流。原来,就在今天的音乐课上突然飞进一只麻雀,课堂上一下子炸开了锅,几乎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有的学鸟叫,有的扬起手故意吓唬它。张老师在几名班干部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把它放出去,本以为可以安心上课了,可经过这番折腾,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怎么也安静不下来,有几个还不停地嬉闹、谈笑。张老师一怒之下,说:“好!这节音乐课改上作文课,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就叫《麻雀》!”这时,“消防员”小余同学出场了:“虽然这件事是麻雀引起的,但我们班上的确有几个同学没有集体观念,纪律性差,应该受到处罚。不过,作文课应该让语文老师上,我们还是喜欢张老师给我们上音乐课,作文能不能课后再写呢?”说到这里,张老师自己也忍不住笑了。结果当然是大家终于安静地上音乐课了。
          正所谓“医不自医”,这些“灭火”的方法用在其他老师、其他课堂上还行,要拿来自救还真有点难。一天中午,刚吃完午饭回到教室,班长就告诉我:小天又把餐厅的水果带出来吃,还乱丢果皮,被值日的老师逮个正着。我一听就火了,这个小天真是天天不让人省心。我狠狠地把他叫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从明天开始,一个星期不要吃水果了!”谁知他轻轻嘟囔了一句:“我交钱了!”我更火了:“不懂规距的人没资格谈条件!”眼看事态发展马上就要“失控”,“消防员”小余站起来说:“交了的钱也不好退,那就把中午的水果给他留着,让他晚上带回家吃。”“不行,这太便宜他了!”我的语气中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这时,小柯同学站来说:“我觉得今天中午的事完全是小天的错,他把水果带出餐厅吃,影响了班级形象,他应该向老师和同学道歉!”班长小杨听了也起立说:“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小天也不是第一次犯。我也认为小天应该向大家道歉!”面对群众的呼声,小天只好低下头,向我和全班同学认了错。事后,小余告诉我:他发现“消防员”一个人干太危险,有时候还起不到“灭火”的作用,于是他就多找了几个帮手,这样人多力量大,效果也会好一些。我听了,感动地点了点头……
          当然,就像现实中的消防工作一样,教育中的“消防”工作也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不能因为有了“消防员”就可以任由自己的情绪泛滥。其实说到底,在班级里设立“消防员”的岗位,是对孩子的保护,也是老师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感谢谢版主!您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阅读!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3500
              • 经验550363
              • 文章3409
              • 注册2011-09-22
              名字熟悉的占多。
              青春那么美,努力创造吧,不为名利累,给心放个假。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好啊!祝贺!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为什么大道理没有市场?(原创首发,转摘要本人同意)

                      作者:黄长贵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中学
                      手机:15979501409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话好像就是给我们说,好像老人家在身边亲口说的。我们都知道,反思是做好班主任的最好的武器。一个新班主任也好,一个老班主任也罢,都有“缺漏”处,不可能完美。其实,在接任何一个班时,新和老都是一个新起点。我们心里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尽量教育好这些“小猴子”,不要让他们做多了“野事”。要引导他们走正轨。这的确是个大道理,哪个老师都懂。无需我多言。毋庸讳言,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形,一面是老师苦口婆心说教,一面是学生我行我素“破招”。有些时候,就这样学生们的表现,不断挑战我们的底线。脾气好的老师当然,沉住气,缓缓来。脾气躁的,就会做起“甩手掌柜”。有的甚至大打出手:“看你还敢不敢胡闹!”这样的班级管理风景,真的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老师们也自问:“这么我讲的道理,他们都不听呢?”
                      殊不知,生活中,“孩子是人”,有情有义。是人,当然就会有自己的感受啊。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觉得已经是生活中的“公民”啦,电视、电脑、mp3、mp4等,看得多,听得多,懂得也多。我们为师的,能够“忽悠”得了么?苦苦学习班级管理经验,矻矻钻研班级管理科学,结果,学到头来,工作局面却“到头”了。我们不得不再反思。
                      事实上,我们的确犯了大错误。第一,我们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教育孩子是没有问题的。第二,说教的多,帮教身传的少。第三,自修得不够多,还以为懂很多。有鉴于此,要反思反思在再反思……
                      多接触学生。我认为,接触多一点,感触会深一点,教育也会顺一点。每天都搞个“六到位”,对学生来一个“六必治”!谁都是滚烫的人心!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勤奋的为师者,心中自然有杆秤。有心的班主任,还会帮助学生做点事。像给教室擦擦黑板,扫扫地,整整书桌等等,看上去很小的事,学生们都能够感受到老师是爱大家的。这就是“身传”。此时无声胜有声。
                      多组织些活动。一个有追求的班主任,就要敢于突破现实的禁锢,做些创新之举。比如:搞些书法协会、故事讲坛、作文你我他、英语会话馆、美乐园、健美志愿团等等。确保每一天都有活动,至少活动一小时。最好师生同乐。
                      多帮助少责备。孩子的生活差些,老师给点钱物,送点温暖。孩子的学习差些,老师开点小灶。性格内向的孩子,老师陪一陪。喜欢打闹的孩子,老师谈一谈。等等。热心细心耐心的爱心教育孩子,慢慢地,孩子们就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真的爱我们!”
                      多读书常思考。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还说,一日不读书,就像生活中缺少饭食营养。我们是平凡的人,普通的老师。当然要多学习人家。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我们在课业之余,也要挤点时间看些书。诚然,第一要看的是专业书。尤其是班主任专业的书。《爱的教育》《给班主任的100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坦然做班主任》《新班主任》等。第二,看些心理学的书,还有教育学的书。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我们要“像呵护露珠一样”,小心谨慎。第三,还要看些生活类,健康类的书籍。自己的身体也是教育的本钱。老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是教育的保证。第四,文学类,历史地理类书籍,也可以翻翻。总而言之,多学习人家的经验,有益无害。只是希望我们自己走到书海要会“游泳”要会“走进去”还要会“走回来”。
                      有个名师说得好:“不是学生不听大道理,是我们自己只讲不做没有道理。”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