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案例点评之距离
    [ALIGN=center][SIZE=3]距   离
     [/SIZE][/ALIGN][ALIGN=right][SIZE=3]江苏兴化市林湖中心校  李金春[/SIZE][/ALIGN]
    [SIZE=3][/SIZE]
    [SIZE=3]   给“坏分子”们***排座位,习惯的方法,就是把他们分隔开来,同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这距离呢,理论上是越远越好。[/SIZE]
    [SIZE=3]   我发现,烨和***,这两个“坏分子”,依仗着不菲的身板儿,害苦了同桌,还一左一右的,滋生其他的是非。拽凳子,搞得个人仰马翻算是小菜了,最可恶的是,还要去摸摸你的头,或者戳戳你的背啊什么的,挑衅你,就等着你反抗了。你不是反抗了吗,正好,借机给你点颜色看看,然后,赚得个哈哈大笑。就这倆,经常把个课间折腾得闹哄哄的。一来二去的,惹不起的躲得起,躲不起的忍得起。再后来,连告状的也越来越少了。[/SIZE]
    [SIZE=3]   为此,我发了好几通火。但是,两个“坏分子”好像并没有收敛多少。[/SIZE]
    [SIZE=3]   总不能在所有的学生面前说:你们就不要同这两个“坏分子”打交道了。排斥,有悖于教育的公平,也有悖于师德。[/SIZE]
    [SIZE=3]   我只能先把他们拆开,在距离上,把他们远远地隔开来;再在他们的前后左右,配上也有点儿身板的,权且抗衡抗衡;然后,有针对性地嵌上几个女生,形成一道屏障,心想,不把你困死,也要把你憋瘪了。[/SIZE]
    [SIZE=3]   可是,几天以后,“围城”即宣告失败——这两家伙,只是收敛了一阵子,又“旧病”复发,竟然还遥相呼应了。女生呢,也只是他们眼中的小羊羔!一时间,教室里又是狼烟四起![/SIZE]
    [SIZE=3]隔,隔不开;堵,堵不住。怎么办呢?[/SIZE]
    [SIZE=3]   “果真是臭味相投?”心底里,我并不愿这样想。[/SIZE]
    [SIZE=3]   “既然这样,就让你们黏糊在一起好了,正好,也能相互比一比本事,看看究竟谁的本领更大!”出乎同学们的预料,我严肃地,愤愤地,让他们做了同桌。[/SIZE]
    [SIZE=3]   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神里写满了困惑。 [/SIZE]
    [SIZE=3]   我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其实,我这葫芦里什么药也没有,我只是气不过罢了,或者说,是想让他们彼此间互相消耗一些能量,少去危害别人罢了。[/SIZE]
    [SIZE=3]   当然,我并没有敢忘记他们。[/SIZE]
    [SIZE=3]   奇怪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教室里反而好像平静了一些。“难道说,这两家伙***分了,还是,孩子们也一个个都成了小羊羔?”我有些不解,更有些不***,我不希望满眼的小羊羔。[/SIZE]
    [SIZE=3]   确实,这两家伙是不再那样叫板了;相比以前,是***分了不少。[/SIZE]
    [SIZE=3]一个让我有些始料未及的结局![/SIZE]
    [SIZE=3]   烨和***,一个爱闹,一个爱打,确实令人生厌。先前,他们只是单干,并没有什么合作。因为其劣迹斑斑,做老师的我,真的很少正眼相看过他们。其实,这只是孩子的顽劣而已,顽劣惯了而已。在得不到尊重的日子里,倒是同伴们的一次次状告(思想上墙倒众人推),还有我的一次次训斥(主观上不明就里),反而一次次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慢慢地,把他们推向了极端。后来,当我特别地给他们“***排”了座位,他们明白了我这示弱的信号,知道了我很在乎他们的“本事”,更加顽劣,在顽劣中尽显着“表演”的天真。几乎是绝望中,当我很沮丧地把他们摁在一块后,想让他们先“窝内斗”时,面对面的他们,彼此的参照物,还有,来自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冷眼与利剑,小心眼儿不能不活动了:我真的坏透了?我比他还“臭”吗?毕竟,都六年级的孩子了,谁愿意成为这样的“冠军”呢?[/SIZE]
    [SIZE=3]两个孩子的突然变化,让我对距离有了新的认识:[/SIZE]
    [SIZE=3]   人为地设置地理距离,是想让他们形只影单的,但是,与愿望相反的是,却再次挫伤了他们的自尊,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反而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劲往一处使了;后来,当他们没有了地理上的距离,彼此的对照中,心理上,反而有了距离。[/SIZE]
    [SIZE=3]   距离能产生美吗?不一定,至少,在这则案例里不是的。[/SIZE]
    [SIZE=3]   心理的距离,时刻地,影响着教育的过程,最终,也决定着教育的效果。[/SIZE]
    [SIZE=3][/SIZE]
    [ 此贴最后由大嘴小宋在2009-10-30 9:56:48编辑过 ]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案例中的两个男孩都比较调皮,按照常理,班主任在***排座位的时候,这两个男孩一定得分开。大嘴也是这么想的,但文章的班主任却把两个调皮的男孩***排在了一起,而且产生很不一般的效果,大嘴就有疑惑了。
      1.案例中这样***排座位是否科学,依据都有哪些?
      2.这样做是否有可行性?
      3.若没有可行性,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若有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
        希望各位网友积极发言,为小宋答疑解惑。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大嘴这里插两句话

        1.针对明镜老师的“聚焦健康”。
           明镜老师说得很好,但是大嘴这里有点不同的意见。咱都知道,人有病了就得看医生,要拿药、打针,严重的时候得做手术,原因很简单,就是得把病看好。老师呢,是个多角色的人物,有时,你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要给予期待,关注他们创造生命的奇迹。有时候呢,你就得像个医生一样,指出病症,要给他拿药、打针,必要的时候来个手术,这是为了孩子能健康,为孩子创造奇迹而铺展道路。所以,老师在写案例的时候,有时要像开药方一样,写清病症。
            这里注意一点,是有时,不是时时。
        2.教育的偶然与必然
            这是个很偶然的教育案例。但大嘴总认为,偶然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必然的东西在支撑,我们很有必要去探究这个必然的东西,偶然事件不是解决事情的根本,背后必然却是一个规律,那个规律往往能让事情迎刃而解。
            这里也注意一点,我并不是要大家效仿这种做法,一味地效仿那是本本主义,不可取,即使要取来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进过适当地改造的。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另外  明镜附的干国祥老师的文章 很受益 很受益 真的特别好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张万祥老师的精彩点评

                实话实说,我对李老师的《距离》这篇文章很欣赏。首先它真实,其次,在真实的记叙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李老师对待两个顽劣孩子,先是把他们两个的座位调得远远的,两个孩子变本加厉,于是,“严肃地,愤愤地,让他们做了同桌。”面对同学们困惑,李老师直白:“我这葫芦里什么药也没有,我只是气不过罢了,或者说,是想让他们彼此间互相消耗一些能量,少去危害别人罢了。”
            结果却是出乎意料,这两个孩子变了。
                最精彩,也是这篇随笔的最大价值在于,李老师的深刻的反思-烨和***,一个爱闹,一个爱打,确实令人生厌。先前,他们只是单干,并没有什么合作。因为其劣迹斑斑,做老师的我,真的很少正眼相看过他们。其实,这只是孩子的顽劣而已,顽劣惯了而已。在得不到尊重的日子里,倒是同伴们的一次次状告(思想上墙倒众人推),还有我的一次次训斥(主观上不明就里),反而一次次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慢慢地,把他们推向了极端。后来,当我特别地给他们“***排”了座位,他们明白了我这示弱的信号,知道了我很在乎他们的“本事”,更加顽劣,在顽劣中尽显着“表演”的天真。几乎是绝望中,当我很沮丧地把他们摁在一块后,想让他们先“窝内斗”时,面对面的他们,彼此的参照物,还有,来自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冷眼与利剑,小心眼儿不能不活动了:我真的坏透了?我比他还“臭”吗?毕竟,都六年级的孩子了,谁愿意成为这样的“冠军”呢?
                “距离”远近,我觉得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工作艺术。李老师把这两个顽劣孩子***排在一桌,不是自觉地运用教育艺术,而后的结果表明教育艺术的力量。这里的艺术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采取适当的方法,也许是有悖于常情常理的方法。李老师的做法是“偶然”的,但是,这个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教育艺术是必然的。
                当然,教育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千人一律。李老师偶然适用的方法,对这两个顽劣孩子是有效的,或许对另外的顽劣孩子就无效。我们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能找到适当的有效的方法。
                如果说这篇文章是否有借鉴作用,我的回答是有借鉴作用。不过,借鉴的不是单纯的调一调“距离”的具体方式,而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
                不知这样的分析是否得当?请批评。
                                                                                张万祥2009-10-14
            附上沁心荷的一篇随笔

                                                  换座位  
                                                              沁心荷
                这次座位是伟***和斯涵两人排好的,当然有我的意图和原则在里面,但为了全班的学风班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也有一些机动。
                他们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编排,辛苦了!
                但在换位的时候,不少同学还是来征求我的意见,说他们想自己调整座位。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同意,但是我也为他们没理解我的意图而感到遗憾。有时候,班主任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同学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要考虑学习的互补性,某科比较弱的同学和那科比较强的同学坐得近一点,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再比如,性格内向的同学,不大敢和陌生人说话的同学,我也许给他分配一位性格外向的同桌,增强他的交际能力。这都是互补性。
                好朋友可不可以坐一起?不管是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这都是一个过于简单的答案,实际情况还是得看“好朋友”的情形才能决定。“好朋友”有很多种,一种是因爱好相同,谈话投机而在一起,比如两人都爱打球,课上课下都讨论篮球技术、比赛战术、NBA赛程,两人过于痴迷而影响学习,讨论太多,不仅影响自己,还影响其他同学,这样的“好朋友”能编成同桌吗?但,如果两人因追求共同进步而成为好朋友,一个物理高手,生物是弱科;一个生物高手,物理是弱科,这两人同桌,两人得利,双方共赢。有一对好朋友,本来是想坐在一起的,但是后来其中一个来跟我建议:“老师,我们还是不能坐在一起。”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俩感情太好了,坐在一起闲话太多,影响学习。”我非常佩服这位同学的“理性”!
                我还非常佩服某些同学,主动来要求说:“老师,让我坐边上吧,我眼睛比较好。”有一位同学,她叫碧玉,两次座位调整的时候都因考虑不周都没有将她调到中间组,我找人跟她换时,她说:“没关系的,没所谓的,我能看得见。”
                其实,有无作为,外因永远是次要。如果想学习,最后一桌最边一个角落一样可以学好;如果无心向学,最前一排,最正中的位置,也无心学习。上一届的张力诚同学就总喜欢坐最后一排,谭廉江同学也是坐在后排。09年高考,两人的分数都超过了600分,一个上了暨南大学,一个上了华工。

            相关链接:http://www.bzrzy.cn/bbs/a/a.asp?B=912&ID=229608&Re=1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郑光启老师的精彩点评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栏目看到与本文相似的案例,那个案例中的主人公乐乐也是把教室弄得人仰马翻,老师没办法,把他放到教室的角落,没有改观。乐乐在家里也是坐不住,所以老师、父母怀疑他得了多动症,带他到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于是来到“心理访谈”栏目,专家诊断乐乐不是多动症(多动症到十四岁以后就会消失了),而是得了与一种多动症比较类似的抽动障碍(它会终身地陪伴他)。
                  我觉得本文案例中的老师应该先搞清楚这两个孩子爱打闹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想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还是有多动症或者是抽动障碍,可能还有其它原因。老师没有搞清楚原因就想对策,有点像医生还没有给病人看病就给他抓药,这药不行,换另外一种药,结果病人自己好了,医生还以为是他的药起了作用。文中的老师最后不是得出了:“距离能产生美吗?不一定,至少,在这则案例里不是的。心理的距离,时刻地,影响着教育的过程,最终,也决定着教育的效果。”这种不找原因得出的结论有多少的科学性?
                  我的看法是:不应该过多的强调与座位的关系(也许与座位有关,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应该去寻找背后真正的原因,才不至于乱用药。
              [ 此贴最后由大嘴小宋在2009-10-16 19:00:30编辑过 ]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首先感谢郑光启老师的点评,大嘴再就郑光启老师的点评插两句
                   1、郑老师说,案例中的老师得先搞清楚两个孩子爱打闹是什么原因,医生拿药也是这样,要先弄清楚病理,才能拿好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案例中少分析是一大弊端,无可否认,郑老师的这剂药,切中要害。
                   2、郑老师说不应过多的强调与座位的关系,大嘴这点就不大赞成了。
                    这个药方有很多种,就拿感冒来说,有中医的药草,也有西药,像白加黑、感冒胶囊、感冒冲剂等等,而且,也必定是还有很多很多的药方我们还没有开发出来,说不定到时能开发出一个什么疫苗,让人永不得感冒都很难说。教育也一样,它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即使在我们确定了学生有哪方面问题的病因时,有时也不能局限于我们现在所知的那些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太僵化了,难以进步,也很难体现它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偶然,要去探究,这一次小小的调动座位说不定就是我们开发疫苗的一个契机。
                    这里强调一点,我的意思不是说调座位一定是这两个孩子转好的原因,而是强调我们要多探讨,这样才能确定是不是调座位起了作用,然后再去探究,为什么一次小小的调动座位竟能起这么大作用。

                   再次感谢郑光启老师的点评。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郑学志老师的精彩点评
                  [ALIGN=center]情况的真实性比解决问题更重要[/ALIGN]
                   
                      对《距离》这个案例,我一直不敢轻易下结论,原因是案例能够给我提供的证据太少。为求证这个做法的可行性,我调研了好些小学老师,因为从文章叙述来看,我估计李老师的学生应该是小学生,我是教中学的,不调查,就不敢乱说话。调研的结果是这样的:
                      一、一般情况下,老师们的做法是把两个捣蛋的学生分开。理由很简单,借用空间的距离,阻断他们的破坏活动。这个办法有效吗?答案不确定。有些有效,因为毕竟破坏纪律不是一件好事情,现在把他们分开了,孩子们多少有点顾忌,他们还不敢超越距离的限制放肆乱来。也有些没有效,确实如李老师所说的,分开之后,他们还在班上遥相呼应了!不过,根据我的调查结果来看,我走访的13名小学班主任,城市的7名,农村的6名,回答有效的9人,占总数的69.23%,无效的3人,占23.08%,前后影响不大的1人,占7.69%。从简单地案例统计看,一般还是把他们分开效果好一些。
                      9位认为有效的老师中,是不是有效就体现在“空间距离”上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一致认为:空间距离不是关键作用,关键是班风的影响和班主任的管理力度。班风好,班上风气正,分开之后,那些捣蛋分子都会收敛一下,毕竟周围环境不同了,有时候他们叫一句,会引来周围同学鄙视的目光,他们也就不会随便乱来了。同时,他们也知道这是班主任的惩罚措施,是一种警醒,客观上也让他们收敛了一些。我仔细询问了那些效果好的班主任,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要密切注意分开的捣蛋人员的情况,不能够简单分开了事。如果简单地认为把座位分开就管住学生了,那只会误了卿卿自己的事情。
                      二、什么情况下班主任会把他们放在一起呢?这个结果和李老师的初衷是一样的,那就是放弃了。我调查的这13位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惊人一致:“如果我们选择放弃,就会把他们放在一起,随便他们自己乱,不影响别的同学就可以了。”事实上,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约束和控制,很多时候我们“想他们不影响别人就可以”的目的往往无法达到。不影响是假的,只是说影响力的大小。如果我们给他们开出“可以捣乱”的特区,其他一些不想读书的孩子就会羡慕他们,会跟着来,到时候班上会更乱。回答无效的3位老师,有2个老师坦率承认,放在一起对班级管理有害。因此,我们班主任要有一个明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够消极放弃,消极放弃意味着你将失去更多的阵地。
                      三、李老师说“人为地设置地理距离,是想让他们形只影单的,但是,与愿望相反的是,却再次挫伤了他们的自尊,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反而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劲往一处使了;后来,当他们没有了地理上的距离,彼此的对照中,心理上,反而有了距离。”在哲学上,这种理解确实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遗憾的是,我在文章中一直没有找到证据,这两个学生究竟是志同道合地玩上了,不影响别的同学了,还是真的变好了呢?文章中没有证据表明。因为李老师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教室里反而好像平静了一些”,这个平静,从文章的联系来看,就是同学们没有告状了。我觉得,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判断,依据仅仅是学生没有告状,是不是太简单了些。对情况的真实把握,应该是班主任治班的前提,而不是道听途说,不是学生告状的多少。我们要根据自己亲眼所看、亲耳所听和调查研究出来的东西为依据,才能够说自己对情况了解了,把握了。如果仅仅是根据推测的东西来判断,我觉得可靠性还是太低。
                      四、这样做,究竟有没有可能变好?这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有可能。但是,这种可能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而是建立在老师的行为对学生心灵引导上。如果说,老师把学生放在一块,明确地让他们感受到了歧视,感受到了老师的失望,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此互相约定不捣蛋,并且互相监督,互相提高——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尽管是一种险棋,但在教育实践中还看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但是这种案例,也不是老师偶然造成的,而是刻意为之,故意引起学生思想震撼才起作用的;换句话说,不是被动带来,而是主动设计和预谋的。班主任的管理魅力,就体现在对局面的预谋和设计上。那么,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开或者放在一起,而是要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引起了班主任的不满,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引起了家长们的失望……那么,他们不管在哪里,都会发生改变。
                      五、班主任对座位问题的处理应该要体现一种组织意图。我发现班主任中存在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情况还不了解,就想急于解决问题。在论坛上,在QQ群中,在我主持的另外一些媒体讨论里,我发现好些班主任一上来,就是想我们能够给他们解决问题。我问他们的情况,往往三五两句,他们就说不清楚了。不清楚情况,又想解决问题,是不是太急*****近利了呢?
                      我主张班主任在座位***排问题上,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组织意图。一定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排,不能够太自由。班主任***排座位,要有利于激发班级全体成员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哪些同学可以在一起,哪些同学尽量地要分开,班主任应该胸有成竹。但是,这种胸有成竹,不是简单地看成绩,看家长,而是基于对班级成员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常说要实现班内小组竞争——如果我们把成绩好的同学全部放一块,那么其他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竞争,根本就没有积极性。或者说,我们把体育特长的同学全部放一块,其他组的同学和他们比试体育活动,我想任何人都没有信心超过他们。但是,如果我们把成绩好坏、兴趣特长、性格差异、身高体重、性别比例等因素都综合考虑好,平均到各组中去,每组势力均衡,我相信,你们班上的小组竞争一定会十分热闹——这就是班主任的组织作用,班主任就是要通过座位的编排,体现他的管理思想和设计意图。一个主动管理班级的班主任,应该在座位上大有作为。那么,对《距离》中的“烨和***”,李老师该做的,就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放在一起,而是要考虑,哪些同学和他们关系好,哪些同学可以正面影响他,哪些同学会助长他们的歪风邪气,都要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然后像插秧一样,设计好科学的行距、间距,通过座位组织,有效地改变他们一些恶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一点是,班主任还要多和学生谈心,正面地、直接接触你的学生。如果他们变好了,我们要乘胜追击,了解他们进步的原因,正面激发他们的信息,给他们持续鼓励。如果他们没有变好,而仅仅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玩伴,不会影响其他学生,其他学生不告状了,我们还要进一步深思。真正地放弃两个学生,家长知道了心里难过,我们自己也良心不***。所以,对《距离》的真实情况,我还希望李老师有更深的“追踪报道”。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和点评,在此,特别感谢乐山老师和郑学志老师。
                        乐山老师说:不要只是考虑具体的做法,更多地关注那些优秀案例所呈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如此我们对案例的讨论才更有意义。其实,这也是我们开这个专贴的初衷,开办案例评析的意义。
                        郑学志的认真与谨慎让小宋感动,评析前的调查是郑老师做事的一个写照,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小宋很受感染。郑老师对整个案例有全面的把握,而且掌握了实际调查的材料,点评中肯,句句精到,小宋不一一说了,只摘引几句最有感触的话。

                         班主任要密切注意分开的捣蛋人员的情况,不能够简单分开了事。如果简单地认为把座位分开就管住学生了,那只会误了卿卿自己的事情。

                        我们要根据自己亲眼所看、亲耳所听和调查研究出来的东西为依据,才能够说自己对情况了解了,把握了。

                        班主任的管理魅力,就体现在对局面的预谋和设计上。

                        最后再说一点,郑老师的这些观点都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作支撑,虽然小宋不全都十分的赞同,但这些观点确实是好的,小宋再次对郑老师表示感谢。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