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1
    • 积分3780
    • 经验111746
    • 文章3055
    • 注册2005-03-28
    [SIZE=3]支持这个话题,谈点个人看法,大家共同探讨:[/SIZE]
    [COLOR=#003688][SIZE=4][B][/B][/COLOR][/SIZE]
    [COLOR=#003688][FACE=黑体][SIZE=5][B]赞人之美 得人之心[/B][/COLOR][/FACE][/SIZE]
    [COLOR=#0022aa][SIZE=3][/COLOR][/SIZE]
    [COLOR=#0022aa][SIZE=3]——读《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之一)[/COLOR][/SIZE]
    [COLOR=#0022aa][SIZE=3]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人人都需要赞美。喜欢夸奖,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这是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离开社会,人就难以生存。要想不被社会排斥,人就必须创造被社会认可、接纳的条件,给社会接纳你的理由。因此,社会生活中,人都会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判断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确认自己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所以,人都喜欢别人说自己的优点,都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如果得到他人的赞美,就意味着得到他人的认可,就意味着受欢迎,否则,就意味着不被接纳,那么,在社会中的生存就成问题,所以,人都害怕不被认可和接纳而脱离社会。这种心理,从远古时代人类在群体生活环境下就有了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一个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无论任何群体,其个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价值。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夸”,就是赞美,就是找到他优于其他孩子的出众之处,就是让他获得成就感,获得自豪感,就是激发他的向善性,而自觉抑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尽量不去违纪,不做坏事,积极上进,进而消除给他人、给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学习和发展。学生是这样,家长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当你去发现一个家长的优点并说给他听,去赞美他,夸奖他,就意味着他被认可、被接纳,就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就乐于听你的,就乐于跟你配合做事,以期获得你对他的更多赞美,体现他的更高价值。这个时候,他就乐于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从这个案例来看,陈权的父亲之所以由原来对陈权教育的不管不问转变为积极配合老师教育陈权,以至于陈权后来有了好的改观,何老师的几次赞美(夸)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为什么原来陈权的家长总是以“没时间管理孩子”、“说家里有事”为幌子,不好好配合教育孩子?看看原来老师的方法就不难理解了。“陈权一次又一次的违纪”,老师是“一次又一次地向家长反映情况”,家长“轻描淡写地应付一下”,“一次又一次地说‘到家我会教育他的’”,结果呢?,一次次令老师“失望”;陈权违纪,原来的班主任也往往“就叫他家长到学校来一趟”。来干什么?恐怕当老师的没有人不知道。面对班里惹是生非屡教不改、令人无比头疼的学生,把家长叫来,几乎成了班主任的杀手锏,很多情况下,不是就事说事,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往往是将学生的新账旧账一起算,常常是家长学生一同受训,让家长很没面子,回到家里,学生轻则面对家长的一阵数落,重则挨一顿暴打。所以,家长最害怕的就是“到学校来一趟”。孩子屡屡犯错,家长屡屡一趟趟来学校,一次次没面子,面皮再“厚”的家长对老师的“召见”恐怕也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还有什么心思配合你老师去研究孩子的问题、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呢?这样的“家校配合”也就很难有什么好的效果了。相反,“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上看,班主任适当地给予家长一定的鼓励”,何老师的几句赞美,却让陈权的家长诚恳地说出了因自己家庭事多“也就没时间教育孩子,是自己把儿子耽误了”的心里话,其实,陈权的家长“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转变”,“还是希望陈权变好的”,结果,何老师“趁热打铁”继续夸奖,通过这次打电话后,“陈权在校的表现真的改观不少”,后来,家长能主动询问“陈权在校的表现怎样”,能痛快地答应“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跟老师见面交流教育孩子的问题,能够如期到场并交流很多,以至“陈权同学改了很多恶习,各科的成绩都有明显改观”,不难看出,陈权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用了心的,而这也恰恰是何老师的“夸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赞人之美,得人之心。无论是谁,要使对方成为你的合作伙伴而非敌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发现对方的长处,去赞美对方,使其找到被尊重的感觉,以你的尊重赢得对方的尊重。学校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给孩子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就不单单是学校老师一个方面的问题,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就必须赢得家长的信任,争取家长的配合,那么,在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学会赞美,多站在家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发现家长的长处,适时、适当地给予赞美,那么,一个个好的家长也就会不断地被“夸”出来,好的教育效果也必然日益明显。
      (本文是单就何老师《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夸”字在发挥家长在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的工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谈的个人看法。当然,《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这篇文章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另文再谈,暂不赘述。)
    [/COLOR][/SIZE]
    [ 此贴最后由王新国在2009-10-31 2:40:25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1
      • 积分3780
      • 经验111746
      • 文章3055
      • 注册2005-03-28
      在这里发一个“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例子,这个学生是我的学生,用的是仅一字之差的化名:
       
       
      [SIZE=4][B]没用信封的信[/B][/SIZE]

        [SIZE=3]面对班里惹是生非屡教不改令人头疼的学生,把家长叫来,几乎成了班主任的杀手锏,将学生的新账旧账一起算,常常是家长学生一同受训,回到家里,学生轻则面对家长的一阵数落,重则挨一顿暴打。学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联合夹击,效果却总不见好。一封没用信封的信,让我找到了教育学生的新的方法……
        李哲从外校转来,成了我班的插班生。听说他“劣迹斑斑”,学习习惯不好,经常违反纪律,成绩倒数几名,经常惹是生非,还上网吧。李哲的家长以前没少被请到学校,李哲为此没少挨打。接收了李哲,我的心里直打鼓:我能否管得住他呢?
        过了不长时间,去网吧、抄作业、搞恶作剧甚至打架,李哲终于又故戏重演。但我发现,李哲做事争强好胜,不认输,违反了纪律也能认错还能对我说“老师您别生气,我错了”的话。这回我没有把李哲找来苦口婆心地教育,也没有把家长叫来。
        一天中午放学后,我把李哲叫到办公室,给他一封信,让他务必转交给家长。最后嘱咐了一句:“千万别弄丢了!”
        我知道,孩子最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出于敏感和好奇,写给家长的信他不看是不可能的,那封信,我故意没用信封,只简单对折了一下,给了他“偷看”的机会。
        我在给李哲家长的信中写道:
        “贵家长:很欣慰的告诉您,李哲近来表现不错,我很喜欢他。他智力好,懂事,自尊心强,要求上进。我坚信他一定能够成材,一定不会令老师失望,一定不会令父母失望。多给他点关爱吧,让他在我们关爱的阳光里成长。我相信将来有一天,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李哲真的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任课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向我提起了李哲,说这段时间李哲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上课没再乱说话,作业也能认真做及时交了,尤其是数学老师惊讶地说李哲竟然三天两头找他问问题。
        期中考试后,李哲的成绩进步很大,我特意给家长发了喜报,在表彰会上着重给予了表扬。
        [/SIZE]
      [SIZE=3]  [B]感悟[/B]:漫山遍野,每一棵小草都是生命;每一株幼苗都孕育着花蕾,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给他一缕春风,不放弃哪怕任何一点点的希望,不让他们因我们的疏忽而被当杂草铲掉,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一棵小草也能摇动春风,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整个春天。再难管难教的学生也有自尊,也有可爱的地方,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觉得学生难教难管时,我们该想想可能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要多厚爱一层,多理解、多鼓励,给孩子一个垫脚的支点,让学生在认可和鼓励中找到自信,学生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超乎我们想象的潜能。
      [/SIZE]
      [ 此贴最后由王新国在2009-10-31 2:53:59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1
        • 积分3780
        • 经验111746
        • 文章3055
        • 注册2005-03-28
        [SIZE=4][B][COLOR=#7000bb]好班主任是“批”出来的[/SIZE][/B]
        [/COLOR]
        [COLOR=#0025bb][SIZE=4]——读《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之二)[/COLOR][/SIZE][ALIGN=center][SIZE=4][COLOR=#0025bb]
        ([FACE=楷体_GB2312]说明:在这里我无意妄“批”文章作者何老师,也并非针对何老师,请允许我用一“批”字。我想说的是,对于做班主任工作来说,成*****的宝贵经验我们借鉴,不足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努力改进。)[/SIZE][/COLOR][/FACE][/ALIGN]
        [SIZE=4][COLOR=#0025bb]
            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但我还想这样说:“好班主任是‘批’出来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只要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一文,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不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讨论这篇稿子),有好的可借鉴之处(比如,适当地赞美家长,夸奖家长,以尊重家长赢得家长的尊重,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收到良好效果,这是本文给与我们的最主要的启发),但也给我们做班主任工作带来一些其他思考。在这个案例里面,似乎千错万错都是学生的错,都是家长错。班主任呢?工作到位了吗?尽职尽责了吗?陈权屡屡违纪,常常旧病复发,孩子的“病根儿”在哪?老师的失误在哪里?我想结合这个案例,就文章没有体现、也是班主任工作应有的一些细节上阐述几点看法。
          1、老师没有了解陈权的家庭环境。对于陈权的父亲,也只是通过一个老师的介绍得知的,“家里好几亩的桔子树,几个网箱,还养了几十头猪”,陈权的家庭环境真的是这样吗?陈权的父亲真的是“整天早出晚归,即使在家,也不懂得如何教育他的孩子,也根本不会把学校的老师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吗?也不一定。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家访就十分有必要,去摸清实情,在家庭中,或者陈权家的桔子林里、网箱场地,或者猪场里,在一种平和随便的交流气氛中,现场感受,了解一个真实的“陈权家庭”,一个真实的陈权的父亲,让陈权的父亲感受到班主任对孩子的关心(其实也是对他的家庭的关心,对陈权父亲的关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尽到了这样一份责任,陈权的父亲不受感动恐怕都难,也很难再以“家里有事”为幌子推脱教育孩子的应尽义务。
          2、老师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心理角度思考问题,缺乏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艺术技巧。“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事务,陈权的父亲家里有桔子林、网箱,还养着几十头猪,老老小小一大家子,吃喝拉撒一大摊子,没有烦心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孩子要再屡屡犯错,自己不时地被老师“召见”,遇到老师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还好,如果老师是因学生违纪“非常苦恼”而又烦躁,一个通知,“叫他家长到学校来一趟”(这时候,老师一般是抱怨家长没有尽到责任,将家长数落一通),家长脸上火辣辣的,也只能忍耐,回到家里,气肯定不打一处来,不免将火气发在违纪的孩子身上。结果对孩子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也只会是“一次又一次地向家长反映情况”,只会是家长“一次又一次地说‘到家我会教育他的’”,一次又一次地令老师失望。
          3、老师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换句话说,老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违纪”,陈权“越来越调皮,越来越放肆,也越来越难管”,仅仅是家长的原因吗?有没有陈权个人方面的原因?平时他都在想些什么?跟哪些孩子交往?受没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内心有没有困惑没处诉说?迷茫的时候渴望谁来指点?这些问题,班主任思考过吗?陈权难道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一点进步的表现,哪怕一点想法?老师去发现了吗?去及时给予鼓励了吗?未必。
          都知道,作为班主任,照看几十个孩子,教学任务繁重,班级管理难度不言而喻。然而,管理班级,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教育、习惯养成等等,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应有之义。班主任就是一位多孩子的母亲,哪个孩子的方方面面,做班主任的都应该了如指掌,通过“望闻问切”,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对症下药,手到病除,让孩子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忽视了任何一个孩子,严格来说,都是失职,都是不称职的“母亲”。事实上,只要善于动动脑筋,方法还是有的,比如,变“叫他家长到学校来一趟”为“到学生家里去一趟”,多找家长聊几回;变让学生“到办公室来一趟”为“到学生中间走几趟”,往学生心里靠近点……多跑跑腿,多动动嘴,多动脑,少动气,望闻问切,随时发现问题,艺术化地处理问题,管理起班级来,恐怕 “非常苦恼”将会少一些,“烦躁”、“失望”将会少一些,获得的乐趣将会多一些,工作成*****(gong)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一些。
        [/SIZE][/COLOR]
        [ 此贴最后由王新国在2009-11-1 23:08:42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1
          • 积分3780
          • 经验111746
          • 文章3055
          • 注册2005-03-28
          [QUOTE][B]下面引用由[U]艾岚[/U]发表的内容:[/B]

                          父母改变则孩子改变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这话虽然不雅,但不无道理。它的文字背后告诉我们孩子成长的环境由其父母决定!优秀的父母多半能养...[/QUOTE]
          钟老师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案例,从两个角度发了(之一、之二),今天正在思考(之三),也正是钟老师的这个角度,但还没成文,读到钟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钟老师说到我心里去了,细细欣赏钟老师的好文!
          见到艾岚好高兴!问候一声!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