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75
    • 经验53693
    • 文章1279
    • 注册2008-10-17
    专稿征集之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
    [ALIGN=center][SIZE=3]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SIZE]  [/ALIGN][ALIGN=right]江苏吴江 木鹃子[/ALIGN]
          (我是一位音乐教师,这个事例是完全真实的,这个孩子让我无奈而沮丧。)
     
        他仿佛这个班的“龙头老大”,一直挑衅滋事。这个孩子非常聪明,是块好料,但很不幸,生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下。所有任课老师都讨厌他,所有老师都巴不得他转学。
        自从教了这个班,我才感叹自己真是懦弱无能。我拿他无计可施,温柔也罢,训斥也罢,下节课,他依旧故态重萌,令我又生气又无奈,又有些心疼。
        记得有一次,他感冒没来。至少这两天,我们几个科任老师聚首,忍不住幸福地感叹:没他,这个班简直“焕然一新”,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报名时,有家长知道他在这个班,恨不得立刻让自己的孩子转班。
        然而,这个孩子其实很可怜。每次我在课后把他留下来,他就会安静地坐着,和课堂上的嚣张判若两人——他的嚣张只是人群中的张扬,一旦独自一人,他就很乖,乖得你都不忍说他。路上遇到,他会很热情很真诚地叫你,让我觉得,他所有的叛逆都非常无辜非常委屈,仅仅是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懂得他;所有的跋扈,都真的不是与你作对,他只是要不守纪律,为了不守纪律而不守纪律,仅此。似乎这就是他的心理需要,因为需要——对他自己而言,无可厚非。
        我曾和他谈心,很多次,希望能和他沟通。他说自己很孤独,说自己是个不正常的小孩,叫我不要和他计较。我问他,你认为自己不正常?“是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不正常。”他很悲伤地说。有一次老师让他做班干部,但只做了三天,为此,他哭过。他希望自己能做我的音乐课代表,我知道他也曾是其它学科的课代表,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官职”而在课上收敛自己。而且,我如果因为他的“强大”而赋予他“官职”,这不是办法,也没有道理。他既唱不好歌又不守课堂纪律,凭什么做我的课代表?我说如果你做课代表,同学会服气吗?“当然服气,谁敢不服,我揍他!”
        有些教育文章会写,提示他要如何如何出众,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赢得“课代表”,然后他又怎样巨大转变了——事实上,这不过是天方夜谭。
        在食堂值班时,我发现他喜欢给同学们讲笑话、讲故事,眉飞色舞。相对同龄人,他知识广泛,博览群书。于是,我特意在课上给他留了5分钟作为给全班同学“表演”的时间。起初效果很好,他为了争取5分钟的发言权,整节课都表现良好,对表演充满期待。但不久,他开始“越界”,讲鬼怪故事,讲的笑话也慢慢接近成人笑话,我不得不打断他的讲述并从此取消。我自己很沮丧,班上的学生也都很沮丧。他们都非常喜欢“5分钟”的自主快乐,但我没有办法继续了。
        我向班主任了解他的家庭,每个奇怪的孩子都可能有他特殊的家庭背景。果然,据说他的父母即将离婚,一直在吵闹,他是个无人管的孩子。与其说没有人管,不如说这是个没有人疼他爱他的孩子。所以,他只能自己爱自己。他选择一个极端的展示自己的方式,令所有人不得不重点关注他、在意他,在喧嚣中摆脱家里的孤独感,是这样吗?
        他唯一畏惧的老师,我曾向她取经,用她的话说就是这个小孩子“有毛病,不正常”,只有压倒他,凶倒他,没有别的办法!别的同学也都对我说,说我太善,要凶,越凶越好,还要让他罚抄,这才有效。
        可是我偏偏凶不出来,或者说,从根本上,我好象不生气。不知道是因为音乐考核不同于语数,我压力不大,还是我生性驽钝,总之,即使看着他在自己座位上手舞足蹈,说话、吵闹,我也不会生气。有时我就这样看着他,静静看着他,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糟蹋自己,这样不爱惜自己。一个缺少爱的孩子,也许这就是他的发泄口,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面对一个懦弱的老师,他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然而,事实上,他一直在关注我,如果我真的生气,他就会正襟危坐,收敛自己,如果还是和颜悦色,他就“再接再厉”。而我只真生气过一回:他对一个女生说着很难听的脏话还用书暧昧地撩她的脸。我愤怒了,他马上就静坐不动了,全班寂静无声。可平时,我不生气,我想让自己生气,可我不生气,想努力装出很生气,可还是装不像。他很聪明,他感觉到了,所以他不惧怕我,继续在音乐课上“胡作非为”。很多次留意他们班的其他副课,发现也是一样,他的声音高高穿越所有嘈杂,独领风骚。于是,我便很自私地宽慰自己,不是自己无能,是这个孩子太难对付了。
        有的老师,天生适合做老师,一站在讲台,什么话也不用说,气势已经镇住了整个教室,全身透射出一种不怒自威的“非管理影响力”。这种威严,使师生彼此相互尊重而心照不宣。而我偏就是那种一看就是气势不足,生性善良懦弱的人,站在讲台上就没啥威严,靠自己的“凶相”去镇压,我既“先天不足”还后天缺乏。一周两节课,课时太少,还天时地利不济。
    寒假里,一直在琢磨,有什么办法。
        实行小组比赛,再每月自己掏腰包买奖品。我希望能用集体的力量制约他。起先的三节课,效果明显,整个班都齐心协力,他也很努力地为自己小组挣分,为了不扣分,纪律也不错,课堂效率创历史新高。我很是得意,还在别班推行,学习士气高涨。但就在今天又有了意外情况。他所在的小组背唱不出歌,无分可得,他就大为不满,在别的小组唱时,一会儿学狗叫一会儿学猫叫,以此来影响别组得分,整个教室乱作一团。
        课无法继续了,我已经黔驴技穷。
        大声训斥了,用自己都不相信的高音,耳朵嗡嗡的,学生安静了,沉默了十分钟后,下课铃响了。
        我又把他留了下来。先肯定了他热爱自己小组,又说了他心胸狭隘,他一声不吭。一会儿,一年级来上课了,他有些窘迫,似乎不希望被小朋友发现自己,躲藏到走廊里,站在门后,看着我。
        该说的话,我已经和他说过无数次了,我自己都厌倦了,也疲惫了,什么都不想说了。我们就沉默地站在走廊里,直到上课铃又响了。我说,你回去吧。他抬眼,我看见眼泪从他眼里滚下来,然后呆滞着,一步一步走了。
        很多次,我留他,在下课,他都会哭,满脸都是泪,然后在下一节课再继续大声喧闹。
    似乎,一会是他,一会又不是他。
        我一个人,转身站在四楼的最西面,望着下面,背后响起一年级稚嫩的歌声,站了很久。想着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应该也是这么可爱的孩子,一定也让家人非常疼爱,让老师非常喜欢,可后来就慢慢变了。
        美德应该是从内心萌生的,不是靠惩罚和强迫灌输。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我该如何继续,如何强打精神,苦苦支撑。
        我发现,自己的嗓子哑了,在他走了之后,嗓子就哑了。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哑了。
        真的,我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奇迹”的发生,我已经找不到回旋的阶梯。也许,有一天,我会终于气馁,任其“枝蔓纵横”——让全班大声唱,随他折腾随他表演,任他的声音淹没在集体的声浪里,任他的“演技”湮没在所有人的忽视里。或者,完全忽略他的存在,当他是一包空气,上完一节课,迅速走人。再或者,让他一节课罚抄乐理(他未必会照单执行)。
        我知道,歪斜着脚步来寻找晴空的他,需要一份来自老师的如同父母对待自己孩子那般充满包容与执著的爱。可是,我已经找不到方向了。
     
      [COLOR=#ff0000]备注:[/COLOR]
    [COLOR=#ff0000]   欢迎各位班主任朋友对木鹃子老师的故事提出您的真知灼见,我们将在第7期选登。时间紧迫,不接受纸质稿件,来稿请寄:[/COLOR][EMAIL=bzrzy@qq.com][COLOR=#ff0000]bzrzy@qq.com[/COLOR][/EMAIL][COLOR=#ff0000],主题标明:专稿征集。也可跟帖。[/COLOR]
    [COLOR=#ff0000]   谢谢支持![/COLOR]
    欢迎来班主任之友论坛做客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4
      • 积分10313
      • 经验549509
      • 文章10202
      • 注册2008-10-02
      [SIZE=4]         [COLOR=#0909f7] 教育是慢的艺术
      [/SIZE]  
        读了木鹃子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为她身为一名音乐教师而这样教育一名问题生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同时,我更多的是想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有时候需要我们等待。
        通过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想通过自己的教育来转变这位学生,但我认为,教育好学生除了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也许有时候更需要等待。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只要我教师在这位学生身上付出了努力,那么学生就必需是“理所当然”地改变,而且还要变成老师心目中设想的那样一个好学生。然而事实怎么可能?如果教育学生有这么简单,那岂不是每位教师都是处理问题学生的高手?岂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希望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几次表扬、批评、谈话,亦或是几次家访就能让学生走到自己预定的“轨道”上来,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时候艰辛的付出并不一定会有回报。
        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一切成功的教育,就本篇文章而言,我认为作者如果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尽量做到取长补短,对于转变这位学生可能会更好一些。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为了教育学生多次与其谈心沟通,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5分钟表演”,甚至自己掏腰包买奖品来激励学生,作为一名科任教师能想到这些办法来教育学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同时,作者自身又存在一些劣势,因为作者对学生太善,害怕困难,缺乏耐心,甚至没有联合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正是由于作者没有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并查找其中的原因,所以作者屡屡碰壁,于是慢慢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的信心。也许我们在教育学生的道路上十分坎坷,甚至充满荆棘,但此时,我们更需要的是有一份教育学生的耐心,有时还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思路,甚至是漫长的等待。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当我们因为问题生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脚步,进一步地反思学生,反思自己,进而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或许,我们不一定能亲眼看到奇迹的出现,但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也许会出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COLOR]
       
      [SIZE=4]   (湖北省黄梅县蔡山二中 付义六 435506)
      [/SIZE]
      [ 此贴最后由wxsf9813在2010-5-18 13:29:28编辑过 ]
      [color=red][B]付义六[/B][/color]欢迎您访问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fuyiliu2008][color=red][B]雄鹰展翅[/B][/color][/url]   班刊论坛连载:[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5&ID=225043][color=blue][B]雄鹰展翅的心灵感悟[/B][/color][/url]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379
        • 经验296710
        • 文章3315
        • 注册2010-02-07
        [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4]让爱做主[/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读完这篇案例,我流泪了,为这个孩子,为他的现在和不可预知的未来流泪。[/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读完这篇案例,我感动了,因为这位老师,这位不弃不离的老师而感动,我想替孩子向这位老师说:“谢谢,谢谢你的爱”。[/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由于是“帮忙出主意,想办法”的事,对这位孩子的下一步的教育我的第一反应就是——[B]让爱做主。[/B][/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他是一个受伤很深的孩子,是家庭和社会对他的不公而使他“与众不同”的,此时,他拥有是什么?是孤独,是自卑。他最缺少的是什么?是爱。[/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程“爱,可以创造奇迹。被摧毁的爱,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来更宏伟,更美,更顽强。 ”[/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从此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他最需要的,他最能感受得到的也是爱。作为他的老师,我们能做的,能给他的也只有爱。[/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因为爱可以抚慰,爱可以抹平,爱可以擦亮。[/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给他什么样的爱呢?当然不是纵容的错爱,也不是怜悯的溺爱,而是用心地倾听和欣赏。[/FACE][/SIZE][FACE=楷体_GB2312][SIZE=3]倾听能让他不再孤独,欣赏让他建立自信。[/FACE][/SIZE][/ALIGN][ALIGN=left][SIZE=3][FACE=楷体_GB2312]爱,还会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坚持,给我们勇气,给我们智慧。著名的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了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所以,我们能够以爱养爱。[/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也许,我们的爱最终不能够完全修复他曾受过的伤害,但一定能给他一片阳光。也许我们的爱最终没有让他变得优秀,但一定能够让他远离邪恶。也许我们的爱不能让他每天欢笑,但也一定能够让他远离梦魇![/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中学 贺华义 236000)[/FACE][/SIZE][/ALIGN]
        [ 此贴最后由贺华义在2010-5-17 18:52:58编辑过 ]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星星,每一颗星星都会闪亮!
        贺华义教育博客:[URL=http://hi.baidu.com/fyszxsy]LeadBBS[/URL]
        个人邮箱:hehuayi2000@qq.com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741
          • 经验57376
          • 文章1743
          • 注册2009-01-02
                                            [ALIGN=center][B][SIZE=4]推开学生虚掩着的心灵之门[/SIZE][/B][/ALIGN][ALIGN=center][B][SIZE=4][/SIZE][/B] [/ALIGN][ALIGN=center][B][SIZE=4][/SIZE][/B][/ALIGN][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4][B][/B][/FACE][/SIZE][/ALIGN][ALIGN=left][SIZE=4]    [/SIZE][SIZE=3]木鹃子老师的文章《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读来,我心很疼,隐隐的,灼灼的疼。文章中的主角,是个可怜的孩子,是个渴望爱,渴望摆脱“魔鬼”般的自己,而又几乎无法摆脱,需要帮助的孩子。[/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从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木鹃子老师对他的爱,他是能意识到的,不然每当木鹃子老师单独留下他时,他怎会哭?怎会满脸都是泪?然而他却又控制不住自己。[/FACE][/ALIGN][ALIGN=left][SIZE=3]但我一直坚信,爱是唯一能捂化他心灵坚冰的方式;爱,是医治好他内心“疾病”的心灵鸡汤;爱,能把他从自己内心的纠结之中解放出来,从自我作的茧中,挣扎出来,羽化为蒸蒸日上的蝶。或许这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不是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解决的。木鹃子老师要想转化这个学生,只有把氛围营造的浓浓的: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家长的爱,都寄于他身,那他终究会慢慢向好!慢慢成长![/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B]首先,教师需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B][/FACE][/ALIGN][ALIGN=left][SIZE=3]    教师遇见“差生”,有一些就头疼欲裂,说自己倒霉,恨不得把他们踢出自己的班级。更有的教师对“差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还有的教师对“差生”横眉冷对,如此种种,这样就使“差生”真正差了起来,破罐子破摔,成了人人眼中的“刺头”,以后社会上的渣滓。而这一切的推波助澜的人,正是有“灵魂工程师”之称的教师!但其实“差生”只是一时的,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是明天的“差生”;学习中的“差生”不一定是生活中的“差生”,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一个希望给未来。[/SIZE][/ALIGN][ALIGN=left][SIZE=3]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叫人变活,死教育叫人变死。不叫人变、叫人不变的不是教育。”[/SIZE][/ALIGN][ALIGN=left][SIZE=3]    这段话真是经典,一语道破教育的天机!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但各有所长,皆有潜能。而引导学生由差变优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大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和老师。[/SIZE][/ALIGN][ALIGN=left][SIZE=3]而那些在有形或者无形之中,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哪些是优等生,哪些是差生,甚至还对学生按照他们自己心中的等级进行区别“对待”的老师需要醒悟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振翅高飞,都可以破茧成蝶,只要教师摆正心态,使“差生”都脱帽加冕,并努力去教育他们,那他们一定能向好![/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一个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比如文中的木鹃子老师发出的无奈之语,“我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奇迹”的发生,我已经找不到回旋的阶梯”。那我要说,为何木鹃子老师不去努力向其他的任课教师求教呢?只有大家集体行动,设身处地地去关爱他,去欣赏他,去挽救他,那他,这个也有上进心的孩子,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因为那样的话,文中的他就不会处在一个老师爱,一些老师恨的尴尬的氛围中。而当他意识到所有的老师都在爱他,都不放弃他时,他也一定不会放弃自己了。[/SIZE][/ALIGN][ALIGN=lef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3]    [B]其次,教师要搞好家校合作[/B][/SIZE][/ALIGN][ALIGN=left][SIZE=3]    齐鲁名师郑立平老师说过,“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很认同这个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学生是处在怎样的一个家庭呢,“父母即将离婚,一直在吵闹,他是个无人管的孩子”。这些木鹃子老师也知道,但她似乎没有从孩子的家庭入手去解决问题。我认为,木鹃子老师应该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通电话,写信,或者家访的方式,把家校之间联系的桥梁,架构起来,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和盘向家长托出,真心地寻求他们的帮助。并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帮助的。我相信即使是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也一定是希望孩子好好成长,希望自己夫妻的不良的关系不要影响到孩子,所以他们一定会配合学校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在做通了家长的工作后,木鹃子老师一定要给家长支招,毕竟有些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对路。可以简单地告诉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技巧;可以深入地与家长,与孩子,一起坐下来,做一次长谈;可以向家长推荐教子方面的书籍。而且要不断地跟踪指导学生家长,那学生进步一定更大。[/SIZE][/ALIGN][ALIGN=left][SIZE=3]    [B]最后,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好爱的氛围[/B][/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学生在班级中,最害怕被隔离,被孤立出来的。如果一名学生被老师,被同学认定就是“差生”,就是不可救药的学生,那学生也一定会这样自我定位,这就如同“破窗效应”一样,他能不放任自己吗?他还能向好吗?当当他自己意识到“我能行,我一定能行”的时候,他就已经走出了“沼泽”,已经慢慢在进步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3]所以木鹃子教师不但自己从心理上认可他,还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不时给他赞美的语言,善意的动作,来让其他同学意识到老师对所有的同学都是一视同仁的,他也不是讨人厌的学生,甚至意识到老师是重视他的。在班里,木鹃子教师一定要适时召开主题班会,讨论我们该如何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还要组成帮扶对子,让同学们都来帮助他,使他在学习上逐渐赶上来。同时教师还要给他展示的机会,比如他有什么优点,就通过发挥他的作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产生集体荣誉感,并进而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和为班级争光的自豪感。[/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可捉摸”,我们知道,很多名家在上学时,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包括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发明家爱迪生等。就是作家二月河,上学时作文也写得不好,但最后他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写出了众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一定要一视同仁,而且对哪些需要关注的学生,要尽量多地给予关注,使他们迸发出努力向前的动力。[/SIZE][/ALIGN][ALIGN=left][SIZE=3]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需要教师用心去阅读,去品味;而好教师更是一本书,是一本耐读的好书。因为好教师懂得“有教无类”;懂得关注每一位学生;懂得欣赏每一位学生;更懂得给每一位学生留有一扇通往成功的,希望的大门![/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姓名 巴述丽 邮编 257200 地址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SIZE][/ALIGN]
          [ 此贴最后由巴述丽在2010-6-29 9:42:39编辑过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欢迎光临我的博克 http://blog.sina.com.cn/ba1972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3
            • 积分3319
            • 经验66925
            • 文章3242
            • 注册2008-11-27
            [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ff][SIZE=5]爱,需要持续[/FACE][/COLOR][/SIZE][/ALIGN]
            [SIZE=3]                                河北饶阳中学[FACE=Times New Roman]  [/SIZE]王杰英[FACE=Times New Roman]   053900[/FACE][/FACE]
            [SIZE=3]   读了木娟子老师的案例,内心涌动起很复杂的情感。为这个孩子的不幸而感叹,又为这个孩子遇到了像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而欣慰![/SIZE]
            [SIZE=3]   同时,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王子看上了一位公主,公主叫王子拿自己母亲的心给公主,于是王子为了得到公主的爱,就遵从了公主的话,回到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听了后,就告诉自己的儿说:为了你,我什么都愿意做,儿子拿着母亲的心就去见公主了,途中儿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一个声音从自己的背后传来,说:你摔疼没有?儿子往自己身后看了看,没有人啊,想了想原来是母亲的声音。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心里是什么滋味?母亲很平凡,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牺牲自己,孩子伤害母亲,母亲都能原谅,都能包容,因为孩子是母亲的一切,是母亲的根,母亲的命!我们不禁感慨,母爱真得太伟大了!如果我们为人师者,都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一些心理甚至生理,或者行为有异常的孩子,那将是这些孩子们人生的大幸!在这个真实的案例中,木娟子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她能够容忍和宽容这个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根源,想帮助或纠正这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尽管她做得很辛苦,但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当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收效甚微时,她发出自己沉重而又无奈的呼喊:“我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奇迹”的发生,我已经找不到回旋的阶梯,我已经找不到方向了。”在此,我想对木老师说:“请您不要气馁!爱,需要持续下去!”[/SIZE]
            [SIZE=3]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著名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有爱才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沉默的心灵只有爱的春风才能使之苏醒,封闭的心灵只有真情的雨露才会打开。教师唯有怀揣一颗爱心,在幼小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收获一份金灿灿的果实![/SIZE]
            [SIZE=3]   不知道木老师有没有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池塘底教养院一群封冻的心灵只因马修老师的爱而被解冻,孩子们倍受这份爱的关顾,幸福的享受着这迟来的春天般的温暖。[/SIZE]
            [SIZE=3]   在池塘底教养院的孩子们很顽劣,顽劣到教师上不了课。为此院长哈桑给予的判词是:“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而与之顽劣的代价是哈桑院长恶狠狠地施行着他的“教育良策”[FACE=Times New Roman]------[/SIZE]“犯规惩罚”,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仇恨……而就在那个陡峭的的初春,马修老师却以一颗博大之怀,宽容之心,爱人之情,感化了一个个顽劣的孩子,教育了一个个被院长认为有“魔鬼的心肠”的孩子。孩子们为了寻求一点快乐,就恶作剧,就搞破坏,其实那是孩子的抗议。就如同案例中的孩子,他也要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也在寻求老师们对自己的关爱。孩子们犹如一颗颗小树,有的小树很幸运,长在肥沃的土地之中,先天丰富,在成长的过程中,营养充足,长成参天大树也不足为奇;而有的小树,不幸出生在瓦砾堆上,先天不足,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己长的太瘦弱,而争抢不到阳光,而生命总要成长,当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时,他就会呈现出异样的姿态展示自己,提醒人们,他们更需要关爱。[/FACE]
            [SIZE=3]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斑斓的梦想,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梦想变成孩子对梦想的绝望。要让孩子的星星之火,越燃越旺。这一点马修老师做得特别好。记得当时班级中有一个敌视一切的皮埃尔。这孩子是单亲孩子,母亲管教不了,最后被送到了池塘底教养院。而马修老师的特殊信赖和爱的点拨,让这个孩子燃起了对音乐的崇拜。而随之变化的是:皮埃尔的学习进步了,他懂得了追求,懂得了感恩,最后走进了梦寐的里昂音乐殿堂。老师手里攥的是孩子的希望,不要用爱的名义去折伤孩子追逐梦想的翅膀。如果因为我们管理的失误,或者是语言的伤害,让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孩子漠然的绝望,那简直是一种罪过。给孩子一个希望,给他一个目标,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他有勇气面对今后的生活。[/SIZE]
            [SIZE=3]    “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FACE=Times New Roman] [/SIZE]多一份关爱给我们的孩子,多一份理解给我们的孩子,多一份鼓励给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用一颗师爱的情怀,去温暖那些需要慰藉的心灵;让我们用为师的良知,去点燃孩子即将覆灭的梦想;让我们用一种责任,去履行育人的使命。对孩子的爱,需要持续下去!爱,请持续![/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
             
            [ 此贴最后由在水伊人在2010-6-29 13:54:05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博客: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1616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ywjy向生命施爱,播种幸福的种子
            邮箱:rywjy@sina.com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28
              • 经验55237
              • 文章1202
              • 注册2008-04-17
              [SIZE=4]          重症还需猛药
                 看了木鹃子老师的案例《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在追问自己:方向到底在哪里?
                 他的父母即将离婚,他是一个没人疼爱的孩子,他只能自己爱自己,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展示自己,他一直挑衅滋事,不断地违反纪律,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讨厌他,所有的老师都巴不得他转学。这样一个孩子,他还相信爱吗?爱的春风能滋润他干涸的心房吗?爱的暖阳能融化这块硬硬坚冰吗?爱真的是万能的吗?
                 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判断老师是真生气,还是假愤怒,如果老师真的生气了,他会正襟危坐,如果老师是假愤怒,他就会继续胡作非为,公然扰乱课堂。老师对他的一味迁就、容忍,恰恰是对其他孩子的不负责任,毕竟班上不止他一个学生。老师专门留出5分钟让他给全班同学表演,那其他孩子呢?当看客吗?其他的孩子会不会想:他表现那么差,老师却拿他当一个“宝”,我是不是也可以“坏”一点,这样老师就会注意到我了。何况他珍惜这样的机会吗?他不断越界,讲鬼怪故事,讲成人笑话。当老师把她单独叫到办公室时,他就会流泪,但谁又可以保证这泪不是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洒下的“鳄鱼的眼泪”呢?虽然他还是一个小学生,已经是根“老油条”,毒已经侵蚀了他的五脏六腑。对于这个一个中毒很深的孩子,我认为重症还需猛药医。
                 据说中药治病有一招叫“以毒攻毒”,对于某些恶性疾病,医生会在病人的药方里加上一味猛药—— “砒霜”,病人服用了剧毒的砒霜之后不但没死,反而奇迹般的康复了。
                 教育讲究温情,讲究爱,难道医生给病人下砒霜就不是一种爱吗?治疗讲究对症下药,不要因为砒霜有剧毒,而胖大海没有毒,就一味给病人服用胖大海,那就有可能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贻误了病人的病情。
                 对于这样一个不相信爱,或者说暂时不相信爱的孩子,给他再多的爱也是没作用的,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班上其他的孩子可能会跟样学样,被他传染,染上恶习。所以,我认为木鹃子老师也可以尝试给他下一味猛药,暂时冷落他,摔打他,就如地上的一只篮球,你用眼神去捂热它,你狂奔过去抚摸它,你用炽热的语言去安慰它,他能“蹦跶”一下跳起来吗?因为它需要的是“摔打”,摔打得越厉害,它就会弹跳得越高,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摔打”又何尝不是教育温情的一种体现,当然“摔打”时,不能谩骂他,不能动武力,更不要侮辱他的人格,保持教育的底线。[/SIZE]

              我是小蚂蚁!虽然我很慢,但我一直在爬!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5561
                • 经验199245
                • 文章5460
                • 注册2007-08-06
                [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唤醒孩子沉睡的心[/FACE]
                [SIZE=4] 读完木娟子老师的这篇《可是,我找不到方向》,我流泪了,为着木娟子老师对孩子的那份不离不弃的真爱,更为了那个心中缺失爱而努力以挑衅滋事来伪装自己麻醉自己的可怜的孩子。[/SIZE]
                [SIZE=4] 从木娟子老师的描述中,我们不免为这个孩子惋惜,一个原本聪明、本可以成为“好料”的“他”却在一步步走向滑坡路,更不免为其担心,照这样下去,他将来又会是什么样?但光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重要的是“消痛”,而消痛的办法就是“唤醒”唤醒那颗易碎的冰冷的心,唤醒那个沉睡的灵魂。[/SIZE]
                [SIZE=4] 说到唤醒,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小故事,题目叫《寻贼启示》说的是我有个老猎户在一个特别的雨夜,丢失了很多上好的毛皮,后来经过暗访,老者查出是他的邻居所为。但老者在暗访的过程中,也了解到邻居确实因面临窘境才会不得已而为之。当时老人想,如果自己向警察局告发,一定能追回丢失的上等的毛皮,但是却毁了邻居的一生。老人不忍,于是竟写了一份寻贼启示,大致为寻找拿走毛皮的人,不仅不追究其责任,而且还传授其打猎技巧并以重金回赠偷盗者。终于这位遭遇窘境的邻居满怀愧疚向老人认罪,后来真的跟老人学艺,不仅保住了名誉、度过了难关,而且真的跟随老人学艺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SIZE]
                [SIZE=4] 由这个简短的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唤醒的神奇,也让我的心中多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不是我们可以来个“寻生启示”呢。就用匿名的形式把文中某某男孩(其实就是文中小男孩)本可以怎么怎么自信、聪明、阳光,却因什么什么原因如今面临困境,变得怎么怎么样来个“寻生启示,号召班上所有的孩子跟老师一道积极行动起来,寻回该生,让他变得自信、开朗、阳光。贴出启示后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就“寻生启示”展开大讨论,让这个孩子倾听同伴的声音,感受大家对他的关爱,使其心中的坚冰逐渐一点点融化,进而巧扇风,看谁行动最快,最具有爱心、最关心同伴,师生一起打响漂亮的“寻生行动”之战,一同唤醒孩子那颗沉睡的心。有人说:孩子最懂孩子的心,所以有孩子们助阵,我想我们的力量才会更强大,更神奇。就很可能避免文中木娟子老师一人孤军奋战的无奈与痛苦,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别样的美丽,另外我想,如果孩子们加入了这一阵营,也让他们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他们感受到关爱别人的幸福,对其他孩子们的成长也会有不小的促进,还有也应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借助家庭的力量帮孩子转变,毕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多了家长的关爱,孩子的心才不会变得那样冰冷、那样扭曲。[/SIZE][ALIGN=left][SIZE=4][/SIZE][/ALIGN][ALIGN=left][SIZE=4]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所以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只要心中有爱,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只要充满智慧,爱一定会如一缕春风,一夜喜雨,唤醒人、打动人,从而收获一种“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的互动。所以我相信木娟子老师坚持下去,巧借各种力量用爱与智慧一定会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一定会唤醒那颗沉睡的心灵。[/SIZE][/ALIGN][ALIGN=left][SIZE=4](河北省唐山市安各庄小学      曹建英        063022[/SIZE][/ALIGN][ALIGN=left][SIZE=4]通信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贾庵子小学  高晓蕾(转曹建英)[/SIZE][/ALIGN]
                [SIZE=4][/SIZE]
                [ 此贴最后由快乐相伴在2010-5-24 11:18:25编辑过 ]
                我自信、我快乐、我飞翔!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5
                  • 积分8536
                  • 经验104447
                  • 文章8249
                  • 注册2006-09-11
                                   [COLOR=#2b2bd5][SIZE=3][FACE=黑体][SIZE=4]信任与忽视,让孩子心灵归位
                  [/COLOR][/SIZE]    木娟子老师的故事,我细细读了多遍,每多读一遍,我的心就多增加了一份沉重。毋庸置疑,木娟子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老师,她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对班级里的这样一位学生完全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当他是一包空气,上完一节课,迅速走人。”但是她没有,而是以她宽宏的爱包容他,以母性的爱温暖他,期盼融化他心中的坚冰。尽管他一次次地让自己失望,可是木娟子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爱,哪怕是走投无路后的悲哀求助。
                      很明显,他是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感觉了出来。“他说自己很孤独,说自己是个不正常的小孩,叫我不要和他计较。我问他,你认为自己不正常?‘是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不正常。’他很悲伤地说。”但正因为如此,说明他的病还不是无可救药。他感觉出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他懂得检讨自己,他为自己难过,他也想做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
                      对于这样的孩子,仅仅有爱和怜悯是不够的。爱只能缓解他一时的病情,并不能彻底根除病根。时间久了,还会产生抗药性。木娟子老师并不缺乏爱心,可是为什么他“很多次,我留他,在下课,他都会哭,满脸都是泪,然后在下一节课再继续大声喧闹。似乎,一会是他,一会又不是他。”就是这个原因。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一视同仁的对待和发自肺腑的信任。
                      为什么他会感到自己不正常?其实许多时候是我们老师的爱心,我们的好心使然。我无意针对木娟子老师,可有时事实却恰恰如此。为什么单单给他五分钟时间表演的特殊关照?老实说,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耍猴表演。这个五分钟为他专有,这恰恰是在告诉大家“他跟我们不一样!”敏感的孩子会感觉出来,品味出来的,其实他很聪明,很快就明白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是另类。既然如此,何不更加夸张地表现自己,于是“但不久,他开始‘越界’,讲鬼怪故事,讲的笑话也慢慢接近成人笑话 。”出现这样的情况倒在我的意料之中。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木娟子老师的是否可以这样淡化教育的痕迹。既然要展现他侃侃而谈的演讲才能,为什么不让大家一起参与,在一起参与中凸显他的才能,强化他的优势?这样既让其他同学不会对他“另眼相看”,又会让他与同学们的角逐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还是请老师们“忽视”他,不要让特别的优待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吧。心理疾病需要我们慢慢引导,但医治疾病的良药首先是要相信他是个正常人。因为“他跟我们是一样的!”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一下就是“优秀的孩子是相似的,学困生的‘困’却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又是相同的,既这些孩子都很自卑,缺乏自信。看不到学习的希望。“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然而自信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当中的一些孩子或由于天生智力、身体有缺陷,或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等各种因素,深陷自卑,被老师歧视,被同学嘲笑,于是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破罐子破摔,叛逆,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以这种方式引起大人注意;要么终日沉默不语,沉迷自己内心孤独的世界,甚至发展为自闭症。其实他们是缺乏大人的正确引导,走近他们的内心。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当爱已经不能温暖学生那颗冰冷的心,就让我们学学那位画家吧,为孩子的生命画一片绿叶,抓住哪怕最微薄的希望,引导他们心存相信,健康成长。[/FACE][/SIZE]
                  [COLOR=#2b2bd5][SIZE=3]
                  [/COLOR][/SIZE]  [COLOR=#1a1ae6][SIZE=3](作者:安徽省怀宁县独秀小学  纪继兰  246121)
                  [/COLOR][/SIZE]                                                    
                  [ 此贴最后由君子兰在2010-5-19 23:34:23编辑过 ]
                  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美猴王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0
                    • 财富4
                    • 积分8027
                    • 经验46310
                    • 文章6420
                    • 注册2006-05-16
                    [COLOR=#0938f7][SIZE=4]      [COLOR=#e61a6b][SIZE=5][B] [/B]
                    [B][SIZE=5][COLOR=#e61a6b]     如何让孩子干涸的心田长出绿洲[/COLOR][/SIZE][/B][/COLOR][/SIZE][/SIZE][/COLOR]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SIZE=4][COLOR=#0909f7]   读完木娟子老师的真实案例《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事实上我也是迷惑不解。其一,这个孩子究竟是小学还是初中,抑或高中?不得而知!整篇文章没对孩子的学段进行介绍,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只能从老师的叙述中猜测这孩子可能是小学生。其二,文章中的木娟子老师很有爱心,很想改变这个孩子,但她对孩子的家庭情况知之甚少,只是听闻孩子父母即将离婚,没再追溯孩子“生病”的内因。其三,这个孩子究竟有哪些不正常?文中用了太多的文学性语言进行描述,让人一头雾水。[/COLOR][/SIZE][SIZE=4][COLOR=#0909f7]  [/SIZE][/COLOR][/COLOR][/SIZE][/SIZE][/COLOR]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SIZE=4][COLOR=#0909f7]   不过从木娟子老师的叙述中,我很感动她的爱心以及对教育的热爱——一个音乐老师,能如此想办法来帮助一个学生,难能可贵!同时也理解她的痛苦与无助——遇到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课堂捣蛋鬼,真的有一种想发疯的感觉。[/COLOR][/SIZE][/COLOR][/SIZE][/SIZE][/COLOR]
                    [COLOR=#0909f7][SIZE=4]   但是,这是一个孩子,他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谁可以把他从教室里赶出去。怎么办呢?遇到这样棘手的孩子,作为他的授业老师,该如何来帮助他呢?  [/COLOR][/SIZE]
                    [COLOR=#0909f7][SIZE=4]   [/COLOR][/SIZE][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首先,我反对文中所说的那位“凶”老师的做法——只有压倒他,凶倒他。这样做,也只能暂时让孩子压制住自己的放肆行为,本质上并没有让问题得到解决。他一到和善的老师课堂上,就会原形毕露,甚至变本加厉。[/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个小孩的情况以及木娟子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木娟子老师说:这个孩子所有的跋扈,都真的不是与你作对,他只是要不守纪律,为了不守纪律而不守纪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孩子不是不守纪律,而是他不懂得纪律为何物,他没有纪律意识。也就是说,他的那些行为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正常的。由此不难明白,这个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能力。之所以他每次被老师留下来,都要难过得流下眼泪,或者是躲在角落里,并不是他惭愧自己违纪,而是害怕和害羞,他担心老师不喜欢他了,小朋友小看他了。[/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惯常情况来看,小孩子一般在三到四岁开始形成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认知能力,他开始知道什么行为可以讨得别人喜欢,什么行为会招来厌恶。到了学龄阶段,只要老师稍加规范,便知道什么行为可以放肆,什么行为可以收敛,说话、做事基本上能分清场合。  [/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文中的捣蛋小孩好像根本分不清场合,也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自己没个准则。唯一能控制住他的,就是利用他的畏惧心理迫使他压抑自己,但他并不知道为何要压抑自己。[/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木娟子老师说:该说的话,我已经和他说过无数次了,我自己都厌倦了,也疲惫了,什么都不想说了。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的行为问题并非品质问题,所以道德说教毫无作用。其实木娟子老师的有些做法是非常可取的,比如“实行小组比赛,用集体的力量制约他。起先的三节课,效果明显,整个班都齐心协力,他也很努力地为自己小组挣分,为了不扣分,纪律也不错,课堂效率创历史新高。”为了能够给自己的小组挣得荣誉,他努力地压制自己,表现得非常好。这说明,孩子是有上进心的,也是愿意做好的,所以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后来,他所在的小组背唱不出歌,无分可得,他就大为不满,在别的小组唱时,一会儿学狗叫一会儿学猫叫,以此来影响别组得分,整个教室乱作一团。”其实,这个时候不止这个孩子不满,小组落败,其他孩子也同样不满,不满心理在这个时候纯属正常,只是有的孩子心中不满,但压抑住了自己的行为,而他,则用行为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木娟子老师和这个孩子接触了多日,应该了解他的脾性,所以,应该事先有针对性地定出规则,并且随时掌控着孩子的变化,然后用规则去约束他。想来后面的学狗叫,学猫叫就不会发生了。[/COLOR]
                    [COLOR=#0909f7][SIZE=4]   [/COLOR][/SIZE][SIZE=4][COLOR=#0909f7]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孩的行为认知能力形成时,应该是家庭教育出现了断层。所以,真正的根源还是在家庭。孩子的心灵之图已经被画脏了,现在要进行清洗自然是非常困难。但是也并非不可能。当然,这需要木娟子老师作出进一步的努力,那就是走进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收集孩子的行为资料(从幼儿园开始,也可以更早一点,只要能收集到,都可以),然后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看孩子在何时形成的错误的行为认知能力。与孩子的抚养人进行深入的沟通,掌握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行为。只有知道这一切,才能确定孩子身上的问题之源究竟来自哪里,然后才能对症下药。[/SIZE][/COLOR][/COLOR][/SIZE][/COLOR][/SIZE][/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第二步,木娟子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必须别无选择地去接纳这个孩子,并且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然后返身回来爱自己的老师。师生之间只有形成真正的“互爱”关系了,教育才会有用。因为,只要是正常的孩子(文中的小孩绝对是正常的,他说自己不正常,多半是担心老师不理他),一定会折服在爱的力量下。只要老师获得了孩子的充分信任以及深深的依恋,这个孩子就会对老师言听计从。老师也才能自然而然地将正确的行为认知理念渗透到孩子的心田,慢慢地,孩子干涸的心田就会长出绿洲。[/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第三步,木娟子老师可以设法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比如写小纸条,聊QQ,写信。不说孩子在课堂上的情况,就说一些闲话,比如喜欢什么小动物啊,喜欢哪些运动方式啊,喜欢穿什么牌子的鞋啊等等。当孩子愿意与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就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一旦进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前的种种疑惑都可以得到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告诉孩子如何做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第四步,木娟子老师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合起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最好由班主任扮黑脸,班主任老师出面做通其他孩子的工作,使用孤立的方法将这个捣蛋鬼冷冻起来。然后,木娟子老师出面当救世主。孩子,尤其是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当众人都对他冷眼以对的时候,谁对他热情一点,他便觉得那个人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就会对那个人产生信任和依恋之情。有了这份感情基础,老师要渗透正确的东西给孩子,就非常容易了。[/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不过,我始终认为,要想让孩子干涸的心田长出绿洲,就必须找出使心田干涸的根源,这就要从孩子的家庭入手。不论怎么说,父母改变,孩子才有可能改变。不论你老师在学校做多大的努力,或者说老师的努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孩子一回到家,家长没有任何改变,那么老师的正面教育马上就会土崩瓦解。因此,改变这个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他的父母同行。[/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COLOR=#0938f7][SIZE=4][COLOR=#e61a6b][SIZE=5][COLOR=#0909f7][SIZE=4]     (四川省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 钟杰 641504)[/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0909f7][SIZE=4] [/FACE][/SIZE][/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
                    [ 此贴最后由艾岚在2010-5-27 20:30:56编辑过 ]
                    让教育回归朴素!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770
                      • 经验111648
                      • 文章4599
                      • 注册2008-06-19
                      [SIZE=3][B]     [COLOR=#ff00cc]请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SIZE][/B]
                                        [COLOR=#0909f7]靳增果/文
                      [/COLOR]
                      读了木娟子老师的《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第一感觉是木娟子老师在高唱爱的赞歌——她是多么爱学生!好像木娟子老师已经被这爱的赞歌所陶醉,而且打算继续高唱下去。整个案例洋洋洒洒近三千字,有不少内容在写自己的感受,而对这个孩子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情况没有做详细介绍,他的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孩子对家庭的评价和期许是什么,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家庭“情结”;他有什么样的特别的班级生活经历,班级生活曾经给他的心灵是否带来过重创,他有什么样的集体“情结”。这些内容可是寻找学生病因之所依据呀!感觉木娟子老师还没有细致把脉就开起了药方,而且不断地换药方,这单不行换那单,每一单药方的医师签名都是“爱”。
                         
                      我的建议是把目光从这名学生身上移开,有三层意思要表达。 [/COLOR]
                      [SIZE=3][/SIZE]
                      [SIZE=3]第一层意思是,不要只盯着他的身上的问题,把目光从他的身上移开,移到他的身后去,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家庭详细情况,了解他对班集体的认识,了解他的早期记忆,看看他这种怪异的行为是从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开始的,当时有哪些人对他的这种行为产生了影响,进而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SIZE]
                      [SIZE=3][/SIZE]
                      [SIZE=3]第二层意思是,要考虑教育的公平性,要为他之外的更多的学生考虑。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这名学生已成为木娟子老师(甚至是多个老师)课堂关注的中心,这名学生严重吸引了木娟子老师的注意力,好像自己的整堂课都在对付着这名学生(这是我的个人理解,可能偏激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其他的多数学生真是太不公平了,因为你是大家的老师,这爱应属于大家的。木娟子老师知道有一种方法——罚抄乐理,可能会起作用,但木娟子老师没有用。不知道木娟子老师的这种作法,对其他同学是否公平。 [/SIZE]
                      [SIZE=3][/SIZE]
                      [SIZE=3]第三层意思是,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或许对改变他真的起作用——只是可能,只能算是试用药方。木娟子老师猜测,他故意违纪的目的就是“选择一个极端的展示自己的方式,令所有人不得不重点关注他、在意他……”既然这样,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冷落他,他越是想借不正常手段成为班级注意力的中心,老师就越不注意他。让他的这种行为的目的总是达不到,时间久了,他就可能放弃这种不正常的博得注意的行为了。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反过来,如果认为他真是缺少爱,要满足他对爱的需求,可以放在课下。这样,既弱化了他的课堂错误行为的动机,又给了他爱的温暖。 [/SIZE]
                      [SIZE=3][/SIZE]
                      [SIZE=3]实在是感觉木娟子老师困惑之极,只想着木娟子老师能够快点从困惑中超脱。所以就心急,只想着增加药方的“猛”劲儿,也就急不择言了。我不懂教育,不善言辞,更不懂圆融之道,冒犯之处,敬请木娟子老师谅解。
                      (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镇齐沟小学 靳增果 467534)[/SIZE][SIZE=3][/SIZE]
                      [ 此贴最后由靳增果在2010-5-24 21:00:54编辑过 ]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302&ID=88842][B]教育长短句[/B][/URL]  [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107969][COLOR=red][B]走出迷茫[/B][/COLOR][/URL]  [URL=http://www.bzrzy.cn/bbs/b/b.asp?B=304][B]开心一笑[/B][/URL]
                      q号:973129322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24
                        • 经验34560
                        • 文章805
                        • 注册2010-04-24
                        [ALIGN=left]                                    [SIZE=3] 再努力一次
                            看了木娟子老师的文章,想起的却是前几天听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妈妈高金英老师汇报中的一个人:田伟。
                            田伟是苦孩子中的苦孩子。他父母离异,母亲因病出走,没有生活来源的姥姥带他与妹妹过活。贫寒加不幸扭曲了田伟的性格。他曾在作文中流露:“我父母生了我,却不管我,把我抛向这冰冷的世界,任凭我用稚嫩的小手触摸这石头般的社会。”铅笔盒内纸条流露出他的世界观“一切都是虚伪的”。该世界观影响着田伟行动,他冷漠对待捐款捐物捐献人,没有笑脸没有感谢。
                            木娟子老师笔下的孩子,也是一个苦孩子。“他的父母即将离婚,一直在吵闹,他是个无人管的孩子。与其说没有人管,不如说这是个没有人疼他爱他的孩子。”正是这么个原因,使得他只能自己爱自己,并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他的表现与田伟不同,但是其 “坚固”程度却足可媲美。
                            高老师是怎样去做的呢?
                            “从田伟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的高老师比喻田伟是“冻透的柿子”。她的感化办法是:“不能用开水浇,得用温水慢慢焐。”3年间,她家访田家200多次。逢年过节,必留田伟改善伙食。田伟缺什么都在她眼里,她给他买鞋,给他家买洗衣机。帮不吃鱼的他择鱼刺。 在这里高老师讲了一个细节:她花了138元钱给田伟买了一双真皮的旅游鞋。别人质疑她为什么要给孩子买这么好的鞋的时候。高老师说:“如果我给他买双不太好的,可能穿几周后鞋子坏了,他会认为老师也是虚伪的,也在糊弄他。”高老师细心至此。
                            木娟子老师也是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她不仅仅找他谈话,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还每月自己掏腰包买奖品,就是为了感化他,教育他。这些都让人感动。但这个孩子就是那样的冥顽不化,让人为老师感到惋惜和不值。木娟子老师也发出了“找不到方向”的哀叹。
                            但是,看一下高老师的那200多次家访。我们不得不感叹:是不是我们做的还不太够?相信高老师一开始走向田伟的时候,收获的也是冰冷与抗拒。高老师没有谈她是不是犹豫过,彷徨过,是不是考虑过放弃。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想象她坚持的艰难。但是她坚持下来了,充满爱心的坚持着。且不说逢年过节就留田伟到家吃饭,单说给不吃鱼的田伟择鱼刺这一点,我们是不是看见了一位慈祥的母亲那一脸爱意面对爱子的情形?
                            田伟被感动了,高考前夕,考生都在家复习,只有田伟请求在老师办公室度过。她从田伟举动中看到怀疑一切的人的心理转变和依赖。田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隐晦比喻高老师:“您给了掉在井里的孩子一根绳子。”高老师亦模糊表示:“我不但要把他拽上来,还要扶他站起来。”毕业前,田伟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从高老师身上推理:“党员都是好人。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当好人。”田伟转变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他即将离开老师的那个时刻,他让高老师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
                            在木娟子老师的笔下,我们看见的是这个学生一次次的反复,使得老师的努力付诸东流。但是包括木老师在内,我们是不是都忽视了他每次的哭?有没有考虑每次都是一样?很可能孩子心中的坚冰正在一点一点融化,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在“考验”老师是不是真的爱他、在乎他,而不是忽悠他。
                            又想起了著名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故事。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乘汽球五周记》寄出后先后收到了15次退稿,最后一次他彻底的愤怒和失望了,决心再也不写了,拿起手稿向壁炉走去,准备把这些稿子付之一炬。凡尔纳的妻子赶过来,一把抢过手稿紧紧抱在胸前。此时的凡尔纳余怒未息,说什么也要把稿子烧掉。他妻子急中生智,以满怀关切的话语安慰丈夫:“亲爱的,不要灰心,再试一次吧,也许这次能交上好运的。”听了这句话以后,凡尔纳抢夺手稿的手,慢慢放下了。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接受了妻子的劝告,又抱起这一大包手稿到第16家出版社去碰运气。而这次没有落空,读完手稿后,这家出版社立即决定出版此书。并与凡尔纳签订了20年的出书合同。  
                            没有他妻子的疏导,没有“再努力一次”的勇气,我们也许根本无法读到凡尔纳笔下那些脍炙人口的科幻故事,人类也将会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再努力一次吧,或许,奇迹就在这次以后,或许,奇迹会发生在您不教育他的那一瞬。但是,请您一定先坚定您的方向,[/SIZE][/ALIGN][ALIGN=left][SIZE=3][/SIZE] [/ALIGN][ALIGN=left][SIZE=3]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一校区         孙玉光          邮编 257300)
                        自己没有什么理论高度,就将自己所想粗成一文。敬请批评指正。[/SIZE][/ALIGN][ALIGN=left][/ALIGN]
                        [ 此贴最后由孙玉光在2010-5-22 11:03:19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13
                          • 经验161387
                          • 文章3159
                          • 注册2009-01-08
                          找一找问题生教育的方向
                               这则“案例”满是情感宣泄与无可奈何,像记叙文,像小说,像闲聊家常里短。读起来感觉作者絮絮叨叨,纠结于学生的外在表现与自己的无私奉献。读后,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唯有一点感受颇深,敬佩于木娟子老师的执着、无私的爱。恕我直言,木娟子老师的潜意识中隐藏着“牧师情结”,注意力完全凝结在了如何挽救这个孩子的问题而全不顾左右,如此开展问题生教育,也的确很难找到方向。
                               所以,目前不是指出木娟子老师的教育失误或者教育能力缺陷的时候,更多的应该给木娟子老师一些切实的建议,帮着她找到问题生教育的方向感。有了方向感才能想出具体的战略战术,孩子的问题才能得到缓解,木娟子老师的战斗力才能得到提升。基于这个目的,谈谈个人愚见!
                              [B]首先,适当减弱自己的“牧师情结”[/B]
                              看了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木娟子老师有明显的“牧师情结”。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多半是母性的“抚育情怀”所致。所以,木娟子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看看他为了转化这个孩子付出的努力就知道了。牧师情结的好处是能激发出老师的爱心、责任心,不好的地方是会忽略孩子的需要,转而满足于自己内心抚育情怀的需要。所以,建议木娟子老师可以适当的减弱自己的牧师情结,恢复些冷静与理智。这样,才能避免尽情的抒情,抒情本身也是抚育情怀的自我满足,不断巩固牧师情结而已,增长不了教育问题生的智慧。注意力都被问题生呈现出的现象所迷惑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建议木娟子老师先考虑好以下两个问题:
                               [B] 1、转化孩子,是孩子自己的需要,还是老师的需要?
                          [/B]     如果是孩子的需要,那老师的角色就应该定位于孩子人生之旅的导游而已,可以提供路线参考,路还得自己走,风光要自己欣赏,但老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交流;如果是老师自己的需要,那就是抚育情怀滋生出的牧师情结,老师可能就会把注意力太凝结于学生的问题,就会做很多无用功,花了大力气较劲!
                               [B]2、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B]    不知道木娟子老师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有问题吗?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吗?他希望实现一个怎样的自我呢?……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在论述个性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FACE=楷体_GB2312]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总是与集体标准相冲突,因为个性化即意味着从一般性中分离和分化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特殊性——不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特殊性,而是一种业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心理构造中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只有在“上帝”或“自然“那里去获得承认,却很难从社会集体标准中获得应有的尊重。[/FACE]
                               原来个性是不能刻意追求的,所谓的“不能”有那么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个性,它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心理构造中了;二是不刻意,因为个性化不是能“后天获得”的。如果我们老师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只去思考我想把班级建设成什么样?只去思考这个学生应该发展成什么样!那会产生一种怎样的误差——和“自然”较劲。最后的结果不是大败而归(转化的失败,甚至认为学生无可救药),就是培养了两面人(老师或家长面前迎合您的需要,一回头就恢复原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喜欢的学生,老师对他的影响越大,他约能向老师所喜欢的那种类型转化,所以老师就说学生转化了。其实,老师之所以喜欢极有可能是老师和学生有着“自然”给予的同一样东西,所以相互影响了起来。借用佛学的一个名词这个老师与这个学生有“缘法”,所以就会听到有人评论一个学生的转变说“这个问题生还就服这个老师管”。最后,一个有个性的老师收服了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但对其他的学生却改变不大,究其原因,原来是从“上帝”那里得到的东西不同,甚至相互抵触。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转变学生更有把握呢?也许就需要老师首先能找到学生从“自然”那里到底得到了一个怎样的“胚胎”(学生的潜在需要),这个“胚胎”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学生发展史,情结的形成)?现在成了什么样子(学生的问题表现)?照现在这样发展会得到一个怎样的未来?这个未来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现在的现实需要)?如果不合理那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变?怎么改变才能符合原有“胚胎”的正常发展(学生潜在需要与现实需要的结合点)?
                                 所以,木娟子老师现在所要做的恐怕就得先减弱自己的“牧师情结”啦!
                                [B]接着,给孩子做做“心理体检”[/B]
                                关于问题生的定义,我比较赞同王晓春老师在《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中提出的“一般的教育手段无法教育的学生可以认定为问题生”一说。案例中的孩子肯定能定义为一个问题生了,因为木娟子老师使用的诸多手段都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但紧接着还需要鉴定两个问题: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生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鉴定问题生的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决定“药”的类型,问题的严重程度可以帮助我们决定“药”的剂量。这两个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就清楚了。否则就会“凭空想象”着“病急乱投医”,结果却做了一大堆的无用功,徒增烦恼。原来不是“药”不好,是用错了地方或者搞错了剂量。怎么鉴定呢?建议先给孩子做一次“心理体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曾经提过的要对学生横向与纵向的了解,索性这次就一并梳理出来,供老师们参考)。
                               [B]1、学生基本情况[/B]: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级、家庭地址、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发育情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成长史、学习史等。
                               [B]2、背景资料[/B]: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此外,还可以加入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B]3、心理素质与能力[/B]:包括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能力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言语只能和数学只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B]4、在校表现[/B]: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学习认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经验告诉我们,全方位了解学生有利于探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即学生行为习惯的思维逻辑基点)。学生做出种种行为绝非偶然,有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刺激而逐渐产生的做事的“自动化”。案例中的孩子,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自动化”程序了,木娟子老师要想转化他,就得通过“心理体检”找出他的“自动化”流程。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他的“自动化”流程中寻找切入点。最后,到底应该是堵是疏是引还是冷,甚至多方齐动就清楚了。
                          所以,“心理体检”不是目的,而是寻找方向的工具,“了解学生做事的自动化思维”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方向!
                                [B]最后强调,木娟子老师才是临床
                          [/B]    问题生教育其实是两难的科学,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面对问题生的教育远没有学科教学这么单一和有专业性。感觉只要是个人就可以加以指导一般,所以我的感受常常是任何人(教师、领导、家长)都能说上几句自己的“真知灼见”,无论内行外行,都在争先恐后,指手画脚,最后扭成一团,越理越乱。缺少的正是方向感。木娟子老师的反思性提问——“找不到方向”值得我们所有老师思考。如果失去了方向感,那才是“狼烟四起,战火不断,发言盈庭,点评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众说纷纭,越听越烦。”别忘了,真正临床的还是木娟子老师。一篇近3000字的文章只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毕竟,实际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不清楚。鉴于此,我只想帮着木娟子老师找一找问题生教育的方向感,方向找到了,剩下的就是临床实践,无论是教育的战略还是战术还得木娟子老师在实践中创造发展。
                               如果我的愚见伤害到了某些老师,我表示抱歉;如果我的愚见能给某些老师以借鉴,我深感欣喜;如果还能给某些老师以方向感,那简直就是莫大荣幸!
                           
                          [ 此贴最后由苍蝇爱蚊子在2010-5-24 8:11:23编辑过 ]
                          我在一座叫做"教育"的山上拣到了些柴火,不小心点燃拉,却燃烧了我的岁月,使我的心一直炽热!个人博客:http://lglovewp.blog.163.com/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