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8
    • 经验1524
    • 文章57
    • 注册2010-06-11
    《永远的痛》带给我的三点思考
         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案例,有三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夏老师笔下的“他”究竟是不是好孩子呢?学习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
    “他”究竟是不是好孩子呢?让我们一起从案例中寻找:
        ——开学第一天,他满头大汗地排桌椅,我想: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我在心中默默地记住了他。
        ——整整一个上午,他一会儿拖地,一会儿擦玻璃,一会儿领新书。反正是哪儿脏,哪儿有 他,哪儿累哪儿有他。我暗自称赞:真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开学第三天,他一直没交作业,刹那间,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就是几天来一直装在我心中的优秀学生?
        ——期中考试后,他花钱请人代做作业,我的心中浮现出许许多多的“咒”语:朽木不可雕也、瞎子放牛随它去、无可救药……
         显而易见,夏老师对于“他”的评价是有变化的,从开始的“懂事、优秀”到最后的“无可救药”,“懂事、优秀”是对“他”热爱劳动的由衷赞叹,而这赞叹最终被“他”的不爱学习所淹没粉碎。
        那么,学习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吗?难道分数高的就是好孩子,分数低的就一定是坏孩子么?
        有教育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给我们丰富的启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是一个宝藏,只是属性不同,就好比金矿、石油、贵金属、煤炭等等,尽管是不同的物质,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这些宝藏,在不同的时期,价值也会得到不同的体现,所以也没办法去比较,哪个不重要,哪个更重要,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惟一性。那么,“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人”,把人培养成为个性丰富、人格和谐的人。就学生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就意味着通过教育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是,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学生异化为“考试机器”,教师呢,成了以“制服学生”、“逼出成绩”为荣耀的“冷面杀手”。案例中的老师以分取人,置思想品行于一边,以简单的评价标准去按部就班地套牢孩子,是片面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语文数学学得出色是“好”,擅长唱歌跳舞也是“好”,热爱劳动也是“好”。学习好是做一个好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一名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品行好却是做一个好人的必备条件,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所以说,学习好固然重要,但是具有良好的品行更重要。因此,我们不能像生产零件一样统一学生的评价标准,更不能“只要分数不要品德,只要升学不要素质”。
        二、“他”为什么不做作业呢?怎样才能让“他”完成作业呢?
        案例中的“他”经常“忘记”交作业,拖过了上午到下午,后来采取了做头做尾少中间的方法,最后是一点作业也没有做,而且扬言:做作业太累,红旗有什么用?我才不要呢!在这个问题上,夏老师很是认真负责,马上进行全面调查,按计划进行教育,谈心、开小灶、减少作业量,小红旗奖励,结果,“他”却还是屡教不改,作业不是花钱请人做,就是打折做,或者一个不做。
        屡教不改说明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效了,而教育失效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寻找到孩子不做作业的真正原因。医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对症下药”,班主任在处理各类教育问题时,必须弄清每一个问题背后隐藏着的原因,才可能有针对地解决,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仔细分析,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会做却不想做,”如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留的作业很多,他很不耐烦,不想写;有的是基础太差,不会做,留了十道题,有八道不会做,在做的过程中充满了挫败感,因而不想做;有的是缺乏严格的行为监管,没有人提醒督促就忘记做了;有的是患了“学习动力缺乏症”,不了解学习的意义,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那么,“他”究竟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呢?“他”为什么要请人代写作业呢?对此,夏老师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家访,了解了许多相关的情况,但是,夏老师在做好外围摸底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教育对象本身,摸清孩子小脑瓜里是怎么想的,然后综合各种情况分析他的行为属于哪类问题、程度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对症解决,属于认识问题的靠说理,属于习惯问题的靠训练,属于态度问题的靠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完成作业呢?
        首先,夏老师要正确领悟教育目的,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正常的,学生需要的是帮助和指导,而不是责备和愤怒,更不是敌我关系的斗争,夏老师完全不必发出“我败在了一个毛头小子手上”的哀叹。
        其次,夏老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多年不完成作业,要纠正这个坏习惯,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需要决心和勇气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效果具有潜在性、隐蔽性、长期性和效果显现的延后性,我们常常无法预知今天的一句话会为给日后的孩子留下怎样难以磨灭的影响,但我们要坚信,教育有时需要等待!给他留一段时间挣扎,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反复,即使他一时半刻不能够改变,我们也不要着急,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关心他,继续赞美他的点滴进步,不断给他鼓励。
        再次,夏老师要根据孩子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要求,这个要求不能太难、不能太高,要贴近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说,在夏老师的帮助下,“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不是很好,可与以前相比,进步还是很大”,这就说明夏老师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最后,夏老师要经常提醒和督促孩子。教育最可贵的在于细水长流的坚持,而不是一暴十寒。因此,在提醒和督促的过程中,不要和孩子较劲,孩子的改变必定是有反复的,当他在态度上抵触的时候,要忽略他的态度,但要不妥协地坚持你的要求。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个艰难的过程,不要急躁,要一点一点慢慢来。
        三、他的家长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呢?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呢?
        父亲、姐姐代写作业、父母总说“树大了自直”之类的话、打电话请父母监督作业,他们却说孩子做作业确实太累,也不想留在学校完成……从夏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十足的问题家庭,重男轻女、溺爱、包庇袒护……不客气地说,正是家长教育方式的偏差导致了“他”的问题种种、状况不断。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独特的家庭之中,每一种家庭生活都是独特的‘教育场”。要理解一个孩子何以成为这样的或那样的人,不深入到他的家庭中去,不去感受他的家庭生活,是难以言尽其详的。几乎每个问题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可以说问题生正是问题家庭的合乎逻辑的产品。
        但是,从夏老师为数不多的表述中,我们也依稀感受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进步的,虽然采用的是打、骂和妈妈的眼泪的方式,都没有奏效,而夏老师的改造计划也是在家长的支持下进行的。由此,我们认为,家长和班主任的目标还是一致的,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解决问题生的问题,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那么,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呢?
        首先是尊重,从家校双方的关系来说,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不要居高临下;老师要意识到,由于生活、地位、经验、教育的差异,每个人的教育观点一定存在着差异,作为老师,不能总认为自己是真理,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确的,要接纳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站在他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为什么提这样的要求,最终落实在以正确的方式去有效的引导家长。
        其次是沟通。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沟通不取决于次数,而取决于质量。目前的家校沟通中,单项沟通比较多,老师说,家长听,被动地贯彻落实;负面信息比较多,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就是告状。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让家长多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有利于老师掌握全面的信息;要多挖掘孩子的优点,指出孩子的缺点要具体。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最后是指导。在工作中,班主任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家长,有的家长态度谦和,有的家长通情达理,有的家长态度恶劣,有的家长蛮横无理……但是,我们要相信,无论什么样素质的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进步的,家长从来不缺少教育孩子的热情,缺少的是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因此,班主任要发挥专业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信息,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和建议,教给他如何做,让他回去尝试一下,如果有效,他下次会主动来找你的。
        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却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夏老师是一个具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多年以后还在为当年的束手无策感到心痛和内疚。但班主任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光有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班主任要有智慧,要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才,做到因材施教;要知道学生发展的态势和成长的趋势是什么,做到因势利导;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联动的良好氛围……
       当好一名班主任不容易!
    快乐生活每一天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