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道歉不是目的 教育才是目的
                     [SIZE=2]   [COLOR=#f70909][B]征服不等于教育[/B] [/SIZE][/COLOR]
    [SIZE=2]    两个案例中班主任老师利用激强法,征服了两个倔强的孩子,最终都是以向老师道歉而告终,这看似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我却对两位老师处理方法有些不敢苟同,想与两位老师商榷。
        一、道歉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
        两位班主任似乎都把让学生向老师道歉作为了最终目的,虽没有直白地去说,从文中却不难看出。细分析两个学生最后的道歉其实都是在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在第一个案例中王芳老师一个接一个的短信向学生发去,可谓步步为营。如“明天和家长一起找校长告这个老师去,让他给我们挂红旗。”孩子本来就怕家长知道,让家长去告状,现实吗?再如“不过他肯定会调监控录像,还会找旁边的老师、同学作证,所以你一定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再把证人找好,我们去告他。”又不是什么大事,更不是在破案,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吗?所以小C早就看出了老师在故弄玄虚。最后小C的在短信中说“我明天会在学校跟值周老师写检查和道歉的,希望王老师不要告诉我妈。” 小C再次强调不要告诉妈妈,可以看出他的举措完全是为了息事宁人不得已而为之的。再看小涛,他的妈妈着急地催他马上去跟体育课的任老师道歉,他斩钉截铁地说:“他死也不去道歉!开始时立场是多么坚定,当后来,班主任提出要去骂那个糊涂老师!叫他以后不要再管小涛了! 小涛猛然发生了转变,没有人管就相当于被放弃啊,小涛怎能承受的住这样的压力。试想班主任如不这样去激他,他会去道歉吗?两个学生的最终道歉似乎已达到了班主任的目的,但两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相反的是他们的内心会打上一个很难解开的“结”。这样的结局仅能迎得值周老师和科任老师的欢心,而孩子却没有受到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以教育孩子为主要目的,把每一次的矛盾冲突作为教育孩子的契机,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长,案例中的老师却没有做到这点。从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都是学生犯错在前,班主任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反思自己有没有错,不应激学生再去找其他老师的错误,因为别人的错误找得越多,他就会越委曲,越委曲就越不会理解对方。再者说,和任何人发生矛盾也不能先去找别人的错啊,这种想法和习惯就是不对的。
        即使真得是科任老师的错,证据确凿,作为班主任能去怂恿学生去告同事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天你告完同事,明天你的学生就面临毕业,你可能会和同事结一辈怨。班主任需要做的是,设法找到学生的错误所在,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从中受到教育,至于科任老师的错,我们无权去管,只能从中间协调,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切不可把事闹大。
        二、化解矛盾要找准时机。
        心理学家测算,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是最低的。而案例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事件的时候,都是在矛盾发生后不久,也就是学生的情绪还处于愤怒状态下进行的,两个孩子的表现状况近似相同,都显得过于激动、顽固,不买老师的账。而老师偏要快刀斩乱麻,一个用短信催,一个是请家长,结果是收效甚微的。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班主任忙乎了好一阵也没见到学生的思想有什么转变,只是最后被迫道了歉。其实处理这样的矛盾,不可操之过急,班主任要做的是首先稳定学生的情绪,为学生降温,待学生的情绪稳定后,教师再寻找时机加以教育。案例中的小C就完全可以在第二天进行教育,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再大的肝火,到了第二天也会消失殆尽的,那时再去教育势必会事半功倍!
       [COLOR=#0909f7]   (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镇中心小学  王教刚  157123)[/SIZE]
    [/COLOR]
    [ 此贴最后由王教刚在2010-7-22 17:40:45编辑过 ]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