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00
    • 经验55325
    • 文章683
    • 注册2009-01-16
                   走出教育的迷宫——“光环效应”与“思维定势 ”
       看完唐老师的案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事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身边发生。我们总是凭着主观感受去与学生交流,而往往忽视客观存在的每个人的个性,直到某一天突然事件发生,方反省教育的局限,甚至慨叹教育不是万能的。
       错矣。错的不是教育,而是人本身的弱点。此刻,两个心理名词赫然显现于眼前,那就是“光环效应”和“思维定势”。毋须解释,各位也便知道其实教育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认知角度。思维角度。
       何为光环效应?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感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的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唐老师所提供的案例,正是“光环效应”的最典型的案例,优等生给人的光环弥漫扩散,让老师忽略了她不光彩的一面。光环效应强烈的“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让老师抓住了并不能反映学生本质的个性特征,并且由部分推出整体,这个整体便成为老师心中根深蒂固的“好学生”“坏学生”标准。这种顽固的思维定势让老师主观的认为某某类学生会做什么,某某类学生不会做什么。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它阻碍了思维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这使得人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看完思维定势的含义各位教育工作者一定会明白,其实就是这样。好学生的光环效应和坏学生的标签效应,让老师产生强烈的甚至顽固的思维定势,于是人为地给好学生和坏学生贴上标签。这样看来,上述案例真的不是偶然和个别事件,只要我们的认知角度思维角度不加改变,只要我们从内心的好恶评价问题,上述案例就永远不会避免。
        其实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避免“光环效应”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一点并不难。
        首先,我们应避免以貌取人。这貌不仅仅指容貌,更指那些能显露在外的诸如成绩、荣誉等等。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光环效应的影响。
        其次我们应避免功利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育育的是人品和人才,而不是成绩和荣誉。成绩与荣誉有时仅仅是短期的效益,而品质的培养和人才的锻炼需要时间的历练。教师只有走出功利思想,才能摆脱光环效应与思维定势的影响,客观,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个体。  
       我们还要克服从重定势和经验定势,不要根据别人或者自己的经验过早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深入每一个学生个体 ,不能过早地对学生做出结论性的评价,要与学生多交往,达到情感上的融合。对待优点和缺点突出的同学,更要全面地分析了解,在优点中寻找不足,在缺点中发现长处,以达到教育的和谐共补。
       案例给我们提供的是思考的空间,每一个想真正做教育的教师必须研究心理学, 有些棘手的教育问题,往往能够通过心理研究而解决,诸如上述案例,教师只要能克服光环效应和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学生,消除对学生的成见,就一定能走出教育的迷宫,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 此贴最后由晨争卓越在2010-11-15 16:39:49编辑过 ]
    http://8823784.blog.163.com/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95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