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8
    • 经验11443
    • 文章37
    • 注册2010-06-17
    异样的学生?异样的目光?
    [ALIGN=center][SIZE=4][FACE=楷体_GB2312][SIZE=5][B]异样的学生?异样的目光?[/B][/SIZE]  [/FACE][/SIZE][/ALIGN]
    [SIZE=4]   首先,对赖老师百倍的努力与付出表示致敬,您的付出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心,这是无私的爱。但是,我要提出一个问题,请您思考:从您的文字中感觉到您殚精竭虑地想“招”去引导学生,却收效甚微,那么这些学生领情吗?“坐在教室第一排”,老师您有意将心目中的“天王”聚集在一起放在自己眼皮底下,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监管他们,但这样做却让您更加身心疲惫。究竟是太多异样的学生聚集在您班上,还是您审视他们的目光有些异样,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老师您拿什么尺子去衡量学生,您又想把学生引向哪一个标准。
        老师您口口声声说不要考卷上的分数,可您又坦承只希望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您的常规招数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他们完成作业与背书等任务。诚然,这些是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但您也可以尝试梯级作业法呀,对那些苦于背书的学生适当减轻负担。请问,知识能长久留在学生身上吗?不,留下的只是去掉知识的东西:习惯,兴趣,方法等等。对于“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因此,除了成绩,还应该有心态,有思维方式,有行为习惯……既然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是否应该多想一想,问一问自己:教学除了知识,还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是不是因为在分数这个统一尺度一刀切的现实面前,在高度关注追求教学质量的面前,这些学生成了“另类”成了“天王”?[/SIZE]
    [SIZE=4]   我相信这些“另类”的学生,并非面面俱差。他们有自身的优点,他们的内心也渴望向上,也希望得到尊重与接纳。比如“天王”中的“大哥大”——小郑,在课堂上他总有讲不完的话,学生能言何尝不好?在围绕学习主题的交流中给他更多的说话机会,这不正好利用和发展他的长处吗?至于其他几位,他们或在课外游戏,在课内睡觉,或是少做作业……种种此端,无非是我们的课堂没能把他们的心留住呀!老师您坦承“正常的授课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上课和折磨对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同义词。”既如此,我想,更重要地是要从教师的教学过程上找找原因了。
        不要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要戴着有色的眼睛去观察,用最平常的心态,立足于每个孩子的长远发展,才能用上最好的“招”!
    [/SIZE]
    [ 此贴最后由SXYXY2008在2010-12-7 9:28:37编辑过 ]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中心小学 宋孝雁
    邮  编   441109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3
      • 积分4780
      • 经验53288
      • 文章4693
      • 注册2008-05-22
      [QUOTE][B]下面引用由[U]琴来琴往[/U]发表的内容:[/B]

                                           最后一招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航埠小学    赖建平
          面对这班学生,我常常想:这是我的最后一招了,真的。
          ...[/QUOTE]
         我只想说:赖老师真是不赖的老师,用心良苦啊!
         许多新招我是第一次看到呢。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论坛惊现逍遥的风采, 我不是路过!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1
        • 经验22090
        • 文章706
        • 注册2010-06-24
        不做“糊涂医生”
        [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                        不做“糊涂医生”
           2400年前,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高自己医术的策略是:给病人开出药方后,把预测的治疗效果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预测和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正是这种“冷峻的反思”,让希波克拉底成为医学之父,也正是因为继承这种方法,才出现了一代代优秀的医生,并且让医学这门实践技术,享有科学的声誉。
           与此相似的是,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同样是具备以下过程:针对问题及目标提出决策(开出药方),用行动来践行决策,获得一定的成果,最后获得一个可以评估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班级管理的精确与高效,我们应该“记录下预测的治疗效果”——我们称之为教育效果,即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下药(教育)过程中及下药之后,将自己的预测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可惜的是,案例中的赖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有三大糊涂:
           一是目标不清,尤其针对“四大天王”,赖老师没有弄清楚也说不出他究竟想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什么程度。是想让他们在学习方面有一些进步,亦或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而赖老师在用自己做过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像是你问医生他想治什么病,他却说他用了什么药一样糊涂。
           二是没有针对性。他将自己策略中自己的行为部分或集体的行为部分,当成了教育学生的全部过程。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应该有的意识:光荣和梦想是每个孩子进步的动力,然而当目标太遥远的时候,学生也就没有了坚持的力量。比如发“超级喜报”、盖“读书俱乐部的印章”、打“报喜电话”、写“特殊评语”、送“奇特礼物”“优质书刊”等等这些很诱人的奖励,何时才能花落到他们家?他们虽然成绩不好,但心里一定清楚自己想得到这些奖励无异于痴人说梦。
           三是和医生治病时药有没有疗效由病人的病情说了算不同的是,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效果,我们是由自己说了算的。我们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先天权威,否定来自学生的内心感受,而判定药方(策略)是正确的,只是病人的肠胃不配合,所以药没有了效果。到底是肠胃不配合还是药不对症还需赖老师做进一步的反思。
           三大糊涂之下,我们的班级管理焉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不做一个糊涂医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1、先为学生的问题把脉。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赖老师只是单纯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就给学生开药方,未免有点太急于求成了!这些问题学生的行为并非与生俱来,天生固有,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原因所致。据调查,在80%的问题行为学生中,其形成原因主要和家庭教育不力有关。(如离异、寄养、放任、溺爱等。)案例中的赖老师好像并没有针对学生展开深入的调查。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通过家访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体贴入微,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这样有助于解决他们的问题。
           2、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即教师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案例中赖老师的描述来看,他一心想让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上有所突破。他非常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上为教师增光添彩,显然学生对此不以为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而不只是为了学习好而学习。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你长大了后想干什么?现在你为这个目标做了哪些努力?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能更接近目标?我们可以给每位同学都制一张卡片,让他们写上自己的心愿,或者说自己的梦想。教师认真的帮他们分析,探讨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然后把大目标以月为单位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谁提前实现小目标,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学生再树立一个稍高标准的目标。目标已定,方向就明确,这时教师就相当于给处于黑暗中的学生点亮了指路的明灯。
           3、依据掌握的学生信息制订出教育药方(教育策略)。就本案例来说:对于在课堂上总有讲不完的话的小郑,可以让他课前搜集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通过发挥小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特长,逐步激发他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对于智商甚高而情商甚低的小周,可以安排他做一些当堂完成的作业,树立他对学习的信心。对绝顶之游戏高手的小严,就依他的兴趣爱好让他上个计算机兴趣班,然后,在学习中他就会逐步明白其他课程也很重要,如果根基太差,会阻碍他的兴趣爱好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认真观察学生的变化,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然后根据目标达成情况对教育策略适当的调整。
        [/FACE][/SIZE][/ALIGN]
        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我的博客: http://www.bzrzy.cn/blog/?24317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6
          • 经验3690
          • 文章102
          • 注册2010-11-26
          案例点评之“最后一招”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
                           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
          很赞同11楼的观点。

          确实,有很多的时候,老师把更多的表扬、更多的目光、更多的鼓励给予了那些所谓的“优秀学生,”中间生“被关注的很少,至于那些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我们也关注到了,但给他们的却是太多的打击、批评、教训,可以这样说,他们现在把批评与打击当成家常便饭了。你批评他,他无所谓,相反,如果能够找到他内心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进行表扬鼓励,说不定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坚持最难,坚持最美!
          坚持着,成长着,坚持的人最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
            • 经验430
            • 文章8
            • 注册2010-12-04
            [ALIGN=left][B][SIZE=4]      让“招数”点到“唤醒、激励和鼓舞”的穴位[/SIZE]
            [/B][SIZE=3]           262737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中心小学 孟祥杰
                读罢《最后一招 》一文,看到赖老师对学生激励和关爱有加的精彩“招数”,我不禁想起了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那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让关爱、激励的阳光照耀进每一名学生心里,这对各类学生成长的意义已是不言而喻了,但同时更需要为人师者不能忽略的是,这些“招数”是否点到了“唤醒、激励和鼓舞”的有效穴位。
                对所谓的后进生付出应有的关爱,其实不但考验着教师的责任,更是在检验着教育技巧与教学能力的高下。但当看到赖老师班里“四大天王”在“招数”面前“偶见成效,多数时候他们‘涛声依旧’”之时,我想起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或许它能对我们有所启发: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由于每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程度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我们为师者去做的便是,应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名学生尤其是像“四大天王”这样的“高手”。自然,和这些不好转化的“高手”过招,最需要的是我们摸清他们的长处和弱点,施展能点到触动其有效穴位的“奇招”而非常规的招数。
                回想一下,在朝夕相处的班级里,一般都会有几个“天王”级别的让我们闹心、烦心、操心的学生,其实他们在“无所谓”的外表掩盖下,在内心深处也往往会有着渴望被人尊重,要求上进的愿望,这就看我们为师者如何用艺术手段去开启他们的心灵大门了。人人都有自我成功的需求,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何尝不更是如此呢?他们常常在艺体、社交等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甚至有时会干出几件能证明自身价值和存在、也让老师也颇感意外的 “大事”来。因此值得去捕捉住这些不安分的、经常让老师“闹心”的学生的细微变化,尤其是要抓住其“闪光点”或“亮点”,那怕是细微的变化也好,有针对性地多给予这些学生以积极评价;或者退而求其次,抓住他们明显的“劣迹”而向其心理防线进攻一次……我想,在“对症下药”面前哪怕是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些让我们不省心的学生终归是有变化的,这当中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找出他们的优势和内心需求所在,而他们的变化——不管是进步还是原地踏步甚或退步,留给教师的永远是新的挑战和下一个课题。如此,在新情况面前便不会出现“最后一招”的尴尬和无奈。而所有的这些,其实不是更证明了教育的魅力和价值了吗?
                也许需要每一名教育人记住的是: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所有学生明天的幸福成长做准备。就如加德纳认为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当我们真正读懂这句话的时候,还会出现无奈的“最后一招”吗?
            [/ALIGN][/SIZE]
            [ 此贴最后由孟祥杰在2010-12-4 16:03:55编辑过 ]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中心小学  孟祥杰  262737  
            电子信箱:sdmengxj@163.com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engxiangjieblog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672
              • 文章16
              • 注册2010-12-10
              我就是赖老师,谢谢大家对我的这个案例如此关注。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672
                • 文章16
                • 注册2010-12-10
                我的这个班是个后进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不咋的。那个整日笑眯眯的,一学年来只与我说过一句话(三个字)的小蓝是个弱智学生。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672
                  • 文章16
                  • 注册2010-12-10
                  我的大部分招数都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像“这掌声自然也鼓得受表扬的学生激动不已”,“他们就视若珍宝,大受鼓舞”,“着实吊了一把他们的胃口”,“咬牙默默努力”,这些描述都是含蓄地说明了我的努力得到的回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672
                    • 文章16
                    • 注册2010-12-10
                    像“偷看”、“合作完成试卷”等招数都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存在歧视哪个学生的意思,也没有有意识地给谁戴上后进生的帽子。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672
                      • 文章16
                      • 注册2010-12-10
                      但是我的本意不是写使出这些招数之后得到的成效,我主要想写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纠结与努力。毕竟,面对很多这样的学生,我内心是很苦恼,很挣扎的,有时甚至感到很绝望(相信很多老师对此有同感),因为尽管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毕竟没有很大的改变,也不可能在一个学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672
                        • 文章16
                        • 注册2010-12-10
                        我尤其想表达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对于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挑战教师智慧与意志的极限。所以,我反复问自己是否还有“最后一招”。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672
                          • 文章16
                          • 注册2010-12-10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招数,是因为教育有时是一种尝试。如果学生是一把锁,那么在不知道哪一把钥匙能打开这把锁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多试几把钥匙。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