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2
    • 经验13401
    • 文章135
    • 注册2010-03-25
    [P][SIZE=4]             来点“震撼”未尝不可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和他的妈妈晚上去商场里购物,小孩子喜欢上了商场里的木马,一玩就是两个小时,并且玩上了瘾不肯下来,眼看商场要关门了,很多人进行劝说,小孩子平时被娇宠惯了,就是不依。有人请来了商场里的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使用了很多招数,都没有效果。这时,旁边围观的一个工人说,我来试试。他跑到小孩子面前,把嘴巴凑到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奇怪的事发生了,小孩子马上撒手跳下木马,跑到他妈妈身边。大家都很奇怪,问他对小孩子说了什么,那工人说,我就说了一句话:你要再不下来,我就把你脖子拧断!
         的确教育不是万能的,适当时候,我们不妨给学生来点当头一棒的“震撼”,摧跨他们心灵的顽疾,建立起新的道德行为规范。正如《莫让群体性批判代替教育》这一案例,文中的陈老师让班里的学生以日记的方式劝说不写作业的风,利用集体的力量,“震撼”了风的心灵,促使他改掉了不写作业的坏毛病,使风得以成功转化。
         一、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我们都知道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一项基本的学习习惯,可案例中的风“总是不写作业,总是不带作业”,而且这样的事儿在留守儿童极多的农村小学,是再普通不过的。在这种状态下,如何使孩子很好完成作业势必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解决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从文中不难看出陈老师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正如案例中所说:老陈颇为高兴地向我说:“这下,他应该能改了吧。”
        二、方法得当,效果明显。
        万纬在《班主任兵法》中曾这样说过:符合实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有效果的手段就是好手段。在案例中,陈老师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孩子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来劝说孩子就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好方法,并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正如案例中所说“那天风走后,事儿并没完。在那天班会课上,老陈将他的情况告诉了班上的孩子,并让孩子们都写一篇日记,劝说一下风,以帮助他改正这个毛病。”[/SIZE][/P][P][SIZE=4]   其实,孩子之间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尤其像风这样的问题生,更想在班集体中得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温暖,写日记这一方法对风来说应该比较适合。这种方法其实和我们老师有时用写纸条方式和学生交流一样,更让人感到亲切,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产生好的效果: “今天,日记收上来后,风站在老陈的身边,正在翻看着同学的日记本,同时眼泪却不由自主地成串往下落着。”风的眼泪我想除了悔恨外,更多的应该对同学的关心的震撼:“风,作业没做就说没做,不要撒谎。撒谎可不是一个好习惯哟。”“风,别的我都挺佩服你,但这件事儿我鄙视你。因为你作业没完成,这是给我们班丢脸了。”“风,你是我的朋友,作为朋友我劝告你一句,做人要诚实。”“风,再不改正错误,我们就不再是好朋友了。”……
         那一篇篇日记,应该是同学之间善意的批评和友爱的见证。在集体力量的“震撼”下,风变了,他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也能把作业写得比较工整了。
         故事中的工人和案例中的陈老师,他们的做法看似无情,其实结果却是皆大欢喜的。尤其现在,我们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注重倡导和风细雨以人为本的“感化式”教育,如:给学生讲道理,讲故事,实施心与心的交流等,但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对于部分学生,这种和风细雨的教育收效甚微或几近无效,而我们又不能看着自己的学生一错再错,为了达到我们目标,我们要“择”手段,要选择那些恰当的有效果的手段,俗话不是说“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么,其实,有时来点“震撼”给这些“淘”孩子未尝不可。[/SIZE][SIZE=4]      [/SIZE][/P][P][SIZE=4]                                河南安阳特殊教育学校      王维



    [/P][/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