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
    • 经验98
    • 文章3
    • 注册2010-02-08
    [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敏锐捕捉教育的“点”[/SIZE][/FACE][SIZE=15pt][/SIZ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宁杰[/FACE][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FACE][FACE=Times New Roman]    262700[/FAC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读了《宽容的困惑》,我也在“困惑”着,困惑着这样的宽容到底错在了哪里,问题出现在了哪里。在困惑中经过反思,我似乎明白了点儿道理,教育学生从哪里下手,该怎么去教育,这应该是我们班主任首先考虑的问题。于是,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我的头脑中:对学生,应该敏锐地捕捉到教育的“点”。[/SIZE][/FACE][/P][P][SIZE=3][B][FACE=Times New Roman]一是抓住关键点,积极暗示[/FACE][/B][FACE=Times New Roman]。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因此做起事情来有时候不考虑后果。在很多时候,学生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或者一时头脑发热就实施了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师发现了学生的这一苗头,就要积极地进行暗示,不能由着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案例中我们看到,“晓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六次在帮老师拿钱包的时候,每次从老师的钱包里拿走一百块钱”。读到这里我不禁纳闷儿了:为什么不在第一次发现钱少的时候就取消让晓娟拿钱包的行动呢?为什么还要继续让她去拿?这不是在故意让她犯错误吗?[/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应该感谢班主任老师,当晓娟的行为败露后,是班主任及时制止了对晓娟带来的心灵创伤的惩罚。但令人遗憾的是,班主任老师没有采取暗示晓娟的做法,致使她仍然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在严老师讲出晓娟的错误行为后,班主任老师在建议严老师给学生改过的机会的情况下,还应该建议:继续让晓娟帮着拿钱包,不过钱包里装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一张劝告的纸条,或者是用纸条缠着的人民币。纸条上应该写明老师对她的信任,这种行为对她的危害,老师期望她的转变等等。在这样的积极暗示下,晓娟自然明白行为已经暴露,在内心深处会深深地自责,并感激老师对她自尊的维护。[/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还有一点,要暗示晓娟把偷拿严老师的钱还上,这一个环节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关键点。自古以来就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说法。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明白犯了错误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SIZE][/FACE][/P][P][SIZE=3][B][FACE=Times New Roman]二是抓住突破点,解决问题[/FACE][/B][FACE=Times New Roman]。能够解决问题,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终追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目的不是制止学生的某些行为,而是纠正他们的某些行为,纠正行为首先应该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行动是思想的落实,因此思想问题的解决是很重要的。[/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案例中,班主任谭老师仅仅是告诉晓娟,“你肯定不是故意的,可能因为想买什么东西自己又不够钱或者有其他什么原因才去拿老师的钱”。到底是想买什么东西呢?是什么原因呢?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从思想上教育晓娟的突破口。只要把这一个环节突破了,以后就不会有偷拿家里的钱的事情发生了。[/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谭老师的困惑只所以没有最终解决,我想与没有抓住关键点有关,致使晓娟偷钱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我们可以假想,如果在与晓娟的谈话中,弄清楚了她偷钱是为了请客,我们就可以帮她分析:你请哪些人的客?为什么要他们的请客?还有没有比请客更好的做法?在这样的讨论与分析中,晓娟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更成熟些,做事情也会更加稳妥些了。[/SIZE][/FACE][/P][P][SIZE=3][B][FACE=Times New Roman]三是抓住糊涂点,因势利导[/FACE][/B][FACE=Times New Roman]。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搞不清楚,容易混淆。如果在这些“糊涂点”上转不过弯来,学生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会犯罪。例如,在处理相互帮助与哥们义气问题上,有的同学认为讲哥们义气就是相互帮助,而不去关注事件的性质,也不去分析问题的严重后果,直到犯下大错还认为自己时正确的,直到受到严肃的处分还觉得自己很冤枉。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班主任老师很有必要抓住这些容易混淆学生思想的“糊涂点”,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分析,耐心给他们讲一讲,帮他们把这个弯儿转过来。只要思想上转弯了,错误意识也就认识到了。[/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案例中,晓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拿自己家的钱也算偷吗”?是啊,拿自己家的钱算不算“偷”呢?这里我们首先要帮晓娟明白什么是“偷”。偷,就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东西。然后可以问她,“家里的钱是你的吗?是你挣的还是你爸妈挣的?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你拿走了他们挣的钱,是不是算偷呢?”如果晓娟仍然能强调家里的东西是不分彼此的,我们就需要寻找其他的教育点,如你的爸爸和妈妈看了你的日记,能说是“偷看”吗?[/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这样的引导中,晓娟就会明白,即使自己家里的东西,用时也要和爸爸妈妈打声招呼,而不是自行处理,尤其是在钱以及一些贵重物品上。这也是对爸爸妈妈的尊重,是对他们劳动付出的尊重,[/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案例中,班主任谭老师认为自己对晓娟是“过度的宽容”,而宽容的过度导致了教育的失败,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却以为更主要的是没有捕捉住“教育点”,“点”抓不准,“面”就倾斜,整个“体”也会显得凌乱不堪。[/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