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3
    • 经验84866
    • 文章613
    • 注册2010-10-18
    [P]  [P]  [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不想回答,何不等一等?[/FACE][/SIZE][/ALIGN][/P][P][/P][P]  [P]  [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或:[/SIZE][FACE=Times New Roman]教育从来就没有这样简单过)[/FACE][/FACE][/ALIGN][/P][P][/P][P]  [P]  [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安徽芜湖[/SIZ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庄华涛[/FACE][/FACE][/ALIGN][/P][P][/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读完这个案例,不由替孩子感到难过——为孩子所承受的无情的嘲讽和无尽的压力而难过。[/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通过谢老师知道孩子叫“刘辉鹏”,再通过谢老师后面的叙述我约摸可以猜出,这节课是在本班上的,谢老师对刘辉鹏这个孩子也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有所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孩子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前提下,谢老师为什么非得请他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为了表示自己兼顾全体学生?那么,就得有孩子答不上来的心理准备。[/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而当孩子说自己“不想回答”时,谢老师为什么又这么在意孩子用的是“不想回答”而不是“不会回答”?[/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说到底,谢教师还是在意自己的“师道尊严”更多一些,多到不怕打乱课堂的节奏、不怕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而非得先解决这个问题。[/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被一句‘我不想回答’给搅得一塌糊涂,一股无名怒火冲上头顶,脸红、耳热、心燥,不知所措。”读这段描述时,我感受到的是难受。面对孩子的非正常表现,教师所想到的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该怎么办,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内心感受。那么,持这样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想打开孩子的心扉,又何异于缘木求鱼?因为,教师的立足点是维持这堂课正常运行下去,而不是解开孩子的心结。[/FACE][/SIZ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在谢老师的步步紧逼下,孩子从最初的“不想回答”一步步后退,最终不得不撕开自己伪装,露出自己的伤口,哽咽着说出“老师,您,您别说了。请您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我再回答给你听,好吗?”至此,教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这绝不是[/SIZE][FACE=Times New Roman]“打开了孩子的心扉”,而是对孩子自尊的无情践踏![/FACE][/FACE][/P][P]  [FACE=Arial][COLOR=black][SIZE=3]谢老师最终真的开启了孩子紧闭的心扉了吗?一定没有。如果说,刚开始时孩子“美滋滋地望着我”时,还试图以“挑衅”的架势来伪装自己的虚弱、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在谢老师一番“教育”后,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心里一定是鲜血淋漓、伤痕累累吧!当着这么多老师与同学的面,哽咽地承认自己的无知时,代表的是悔过吗?是无奈!想问一句,谢老师遇到的是这样非常善良的孩子,一堂课最终得以继续下去,如果真的遇到叛逆的孩子,一口咬着自己就是“不想回答”,任凭怎么说都不在乎,那么,谢老师的这节课是继续上下去还是改成“批判”课?[/FACE][/COLOR][/SIZ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一句话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在课堂上占用了那么长时间,让学生的伤痛暴露在众人面前这么久,在什么情况下看来都不是什么上策。[/SIZE][FACE=Times New Roman]我想,如果这时的谢老师能够退一步,微笑着说一声,“没关系,老师知道你还想准备得更充分点再回答,是吗?”在给孩子一个台阶的同时自己一个台阶,该多好啊!这样,既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又能够暂时化解这场矛盾,使课堂教学得以继续下去。[/FACE][/FAC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而,个人认为,在课堂中出现问题后,教师还是得等一等,最好放到课后,放到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时,放到自己与孩子可以心平气和面对面深入交流时再去解决。相信那样做,才能够真的打开孩子紧闭的心扉,了解他的内心需求,施以最恰当的教育![/SIZE][/FAC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接着读到“怎么办?如果说句‘请坐’固然容易,但面对还较为幼稚的学生,若他们竞相效仿,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我不想回答’怎么办”时,心里更是莫名的担忧。我不知道谢老师[/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思,但我知道,谢老师对于本班的孩子缺乏足够了解。也正是因为没有充分的了解,他才会担心孩子们会受到影响,会打乱他的这节课,从而从心底里对孩子们产生不信任的感觉。[/FACE][/FAC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简单的几句“[/SIZE][FACE=Times New Roman]诱导与反问”只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暂时保障了一节课的“安全”,并不代表着孩子们就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如果真能这样,孩子们早就受到了足够的教育了,也就不会出现有孩子宁愿挨批评也绝不会主动说“我不会做”这样的现象了。[/FACE][/FAC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而,建议谢老师还要花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这样,才能真对对所有孩子施加最适宜的教育的。[/SIZE][/FAC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文章的最后,谢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育效果道:“我只是凭着一颗爱心的力量,通过诱导与反问,开启了对方紧闭的心扉,促使其坦诚发言,自然地表达内心情绪,同时又接受了教育。当然,这也教育了全班学生。”但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并不如谢老师说的这么完美,而是存在着众多如前面所说的值得反思与商榷的地方。[/FACE][/SIZ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该等的还是先等一等,不要急着在课上便让孩子将“不想回答”改为“不会回答”;不要急着指望一两句话的教育就“打开孩子的心扉”;不要急着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满意。因为一切奢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带来最完美教育效果的想法,都可能有巨大的负作用,从而让孩子的心扉关得更紧![/SIZE][/FAC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那么,给谢老师提个建议吧——耐下心来,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不能止于表层,要善于看到问题的背后,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回顾。这有这样,才能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SIZE][/FACE][/P][P]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为,教育从来就没有这样简单过。[/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P]
    [ 此贴最后由乡下人在2012-11-3 10:22:21编辑过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8829080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3
      • 经验84866
      • 文章613
      • 注册2010-10-18
      [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不想回答,何不等一等?[/SIZE][/FACE][/ALIGN][/P][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或:[/FACE][FACE=Times New Roman]教育从来就没有这样简单过)[/FACE][/SIZE][/ALIGN][/P][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安徽芜湖[/FACE][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庄华涛[/FAC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读完这个案例,不由替孩子感到难过——为孩子所承受的无情的嘲讽和无尽的压力而难过。[/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通过谢老师知道孩子叫“刘辉鹏”,再通过谢老师后面的叙述我约摸可以猜出,这节课是在本班上的,谢老师对刘辉鹏这个孩子也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在有所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孩子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前提下,谢老师为什么非得请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而当孩子说自己“不想回答”时,谢老师为什么又这么在意孩子用的是“不想回答”而不是“不会回答”?[/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说到底,谢教师还是在意自己的“师道尊严”更多一些,多到不怕打乱课堂的节奏、不怕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学习而非得先解决这个问题。[/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被一句‘我不想回答’给搅得一塌糊涂,一股无名怒火冲上头顶,脸红、耳热、心燥,不知所措。”读这段描述时,我感受到的是难受。面对孩子的非正常表现,教师所想到的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该怎么办,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内心感受。那么,持这样的心态去教育孩子,想打开孩子的心扉,又何异于缘木求鱼?因为,教师的立足点是维持这堂课正常运行下去,而不是解开孩子的心结。[/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在谢老师的步步紧逼下,孩子从最初的“不想回答”一步步后退,最终不得不撕开自己伪装,露出自己的伤口,哽咽着说出“老师,您,您别说了。请您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我再回答给你听,好吗?”至此,教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这绝不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打开了孩子的心扉”,而是对孩子自尊的无情践踏![/FACE][/SIZE][/P][P][FACE=Arial][COLOR=black][SIZE=3]谢老师最终真的开启了孩子紧闭的心扉了吗?一定没有。如果说,刚开始时孩子“美滋滋地望着我”时,还试图以“挑衅”的架势来伪装自己的虚弱、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在谢老师一番“教育”后,毫无还手之力的孩子心里一定是鲜血淋漓、伤痕累累吧!当着这么多老师与同学的面,哽咽地承认自己的无知时,代表的是悔过吗?是无奈!想问一句,谢老师遇到的是这样非常善良的孩子,一堂课最终得以继续下去,如果真的遇到叛逆的孩子,一口咬着自己就是“不想回答”,任凭怎么说都不在乎,那么,谢老师的这节课是继续上下去还是改成“批判”课?[/COLOR][/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一句话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在课堂上占用了那么长时间,让学生的伤痛暴露在众人面前这么久,在什么情况下看来都不是什么上策。[/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想,如果这时的谢老师能够退一步,微笑着说一声,“没关系,老师知道你还想准备得更充分点再回答,是吗?”在给孩子一个台阶的同时自己一个台阶,该多好啊!这样,既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又能够暂时化解这场矛盾,使课堂教学得以继续下去。[/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而,个人认为,在课堂中出现问题后,教师还是得等一等,最好放到课后,放到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时,放到自己与孩子可以心平气和面对面深入交流时再去解决。相信那样做,才能够真的打开孩子紧闭的心扉,了解他的内心需求,施以最恰当的教育![/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接着读到“怎么办?如果说句‘请坐’固然容易,但面对还较为幼稚的学生,若他们竞相效仿,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我不想回答’怎么办”时,心里更是莫名的担忧。我不知道谢老师[/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思,但我知道,谢老师对于本班的孩子缺乏足够了解。也正是因为没有充分的了解,他才会担心孩子们会受到影响,会打乱他的这节课,从而从心底里对孩子们产生不信任的感觉。[/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简单的几句“[/FACE][FACE=Times New Roman]诱导与反问”只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暂时保障了一节课的“安全”,并不代表着孩子们就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如果真能这样,孩子们早就受到了足够的教育了,也就不会出现有孩子宁愿挨批评也绝不会主动说“我不会做”这样的现象了。[/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而,建议谢老师还要花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这样,才能真对对所有孩子施加最适宜的教育的。[/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文章的最后,谢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育效果道:“我只是凭着一颗爱心的力量,通过诱导与反问,开启了对方紧闭的心扉,促使其坦诚发言,自然地表达内心情绪,同时又接受了教育。当然,这也教育了全班学生。”但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并不如谢老师说的这么完美,而是存在着众多如前面所说的值得反思与商榷的地方。[/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该等的还是先等一等,不要急着在课上便让孩子将“不想回答”改为“不会回答”;不要急着指望一两句话的教育就“打开孩子的心扉”;不要急着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满意。因为一切奢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带来最完美教育效果的想法,都可能有巨大的负作用,从而让孩子的心扉关得更紧![/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那么,给谢老师提个建议吧——耐下心来,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不能止于表层,要善于看到问题的背后,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回顾。这有这样,才能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因为,教育从来就没有这样简单过。[/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8829080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3
        • 经验84866
        • 文章613
        • 注册2010-10-18
        [QUOTE][B]下面引用由[U]1826250438[/U]发表的内容:[/B]

        发到哪儿?[/QUOTE]
        在此帖下跟帖。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882908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61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