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
    • 经验667
    • 文章9
    • 注册2011-10-25
    [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他有说不想回答的权利[/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看完这个案例,脑子中留下了这么几个印象:[/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1、[/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学校组织的一堂很重要的观摩课上,谢老师在请学生回答的时候,学生没有积极配合,反而说出了让每一个人都很惊奇的答案“我不想回答!”[/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2、[/FACE]  [/FACE][/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谢[/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老师情绪受到了应激性的波动,整个听课环境和授课情景被“破坏”了,听课老师和其他学生出现了“骚动”,观摩课仿佛要再这里“卡克”了,但谢老师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马上做出了应对。[/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3、[/FACE]  [/FACE][/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谢[/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老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其所谓的机智和技巧,连珠炮似的向刘辉鹏发问,直到对方下马受降,哽咽着向老师承认错误,并“心悦诚服”地重复了一遍别人告诉他的答案。[/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4、[/FACE]  [/FACE][/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谢[/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老师觉得自己用爱心的力量,开启了对方禁闭的心扉,教育了刘辉鹏,也教育了全班的学生。[/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又拿给了另外一个同事看这个案例,让他谈谈感受,他看完后说“要是我可能就鼓励他,能谈出一点就行,表扬一下就让他坐下,或者他不愿意说就让他坐下。下课后再找机会慢慢了解情况,解决。”[/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谢[/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老师这次教育事件,虽说是达到了他既定的教育目的,但并不能说是一件成功的教育案例,反而值得我们反思、深思。[/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SIZE][FACE=Times New Roman]、这样一堂经过精心准备的、有众多领导和同事参加的观摩课,对执教教师来说的确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展示班级的风貌,同样也是展示教师教学功底和能力的一个窗口,然而对学生们来说,这堂课的意义就是教授我知识,这就是平常的学习课堂,他们感受不到这份不同的“意义”。就在这样一堂课上(可能事先老师还进行过若干次试讲,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经过了精雕细刻)出现了“重大事故”,而谢老师是不能允许观摩课留有遗憾,必须要在课堂上把“事故”变成“故事”。[/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学生愉悦的接受知识,快乐成长的地方,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过于强势,让学生处于弱势当中,人为地造成他站在了与其他同学的对立面上。没有缺憾的课堂不是“完美”的课堂,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和研究才是观摩课的意义所在。谢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从课堂教学的本身出发去思考为什么学生“不想回答”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而做出了回答。[/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SIZE][FACE=Times New Roman]、我认为在老师带有情绪化的影响下对学生的任何教育都是打了折扣的,或者说不能称之为教育而应该称为自己情绪的一种宣泄或者说是发泄。学生在面对带有情绪化状态的老师时,“经验”和当时的形势会让他们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声附和”,尽快让老师达到“满足”,而不会去思考回答的原因和意义。他们的目的就是尽快的让这件事情过去,用“齐声”的回答安慰了谢老师,谢老师用自己有启发性的语言,团结大多数而“孤立”了一个学生,全班学生齐声的说:“没有!”,让老师达到了心理满足,也让刘辉鹏感觉到了“压力”,这种“压力”和老师的步步紧逼,让孩子终于又原来的“我不想回答”,变成了“请您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然后,我再回答给你听,好吗?”学生做出了回答,老师在这次“战斗”中胜利了,老师满意了,也就不再去探究学生为什么一开始说“我不想回答”的原因了。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本来是一个发现教学问题或学生情况很好的一个教育契机,变成了一次老师与学生的斗争,既然学生已经答出来了,老师和学生也就都不用去纠缠这件事情了。这是我最大的痛心所在。[/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3[/SIZE][FACE=Times New Roman]、谢老师对刘回鹏智慧的引导,真的很有勇气。试想,要是学生在老师加全班学生的“压力”面前,也应激性的选择了“逆反”,就是“不,我不愿意”,谢老师该如何处理呢?这种诸葛亮式的教育智慧,还有下一步的“锦囊妙计”么?这节观摩课还怎么进行下去?所以谢老师应该感谢的恰恰是这个叫刘辉鹏的学生,是他给了你走下展示舞台的“台阶”,否则,一件偶发的小事情,很容易在老师步步为营的处理中,让自己在自己设计的舞台上唱独角戏,而有智慧的老师应该懂得自己给自己找好“台阶”。[/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4[/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不可能这么三两句话就迎刃而解,刘辉鹏同学“我不想回答”的原因,不一定就是谢老师分析的这样,即便是这个样,学生用“我不想回答”来掩饰“我不会”也是情有可原的,可能是老师设问的深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或者是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引起了一些不好的情景联系。[/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而用让另一个学生回答,他再重复。这样的回答方式,也违背了教育原则。重复的回答,能说明刘辉鹏对这个问题真的理解了么?下次再碰到相同的问题,他能答出来么?老师并没有解开他对这个问题的学习心结啊!这样的成功,和抄袭作业不是一样的么?但是可能放在观摩课上就不一样了,因为老师毕竟用自己的方法“化解”了一个课堂突发情况。而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有人说“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把课堂由老师教变成学生学,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老师是由“已知”来教“未知”,而学生是从“未知”去探究“已知”。所以在准备课程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创设情境。[/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希望这件事情没有在刘辉鹏同学心里留下什么“阴影”,如果有机会,在碰到自己不想回答的内容时,他还能大胆的说“对不起,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吗?老师们应该让他知道,他有说“我不愿回答”的权利![/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