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84
    • 经验41239
    • 文章373
    • 注册2010-11-23
    冷眼旁观胡言乱语
    一、 这个案例提供的信息缺少了几个关键点
    (1) 这几个孩子的具体年龄。王晓春老师一直提醒我们在做教育案例分析的时候都必须弄明白孩子的年龄。这其实是问题的关键之处。因为透过案例反映的信息我们无法知晓这几个孩子大概的心理成熟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行为都是与其心理特点相匹配的。假若这几个孩子是很小的,那我们可以理解为童言无忌,这个事情也就是一句戏言而已,但是如果这几个孩子是高年级的孩子,那可能就是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想对这个案例进行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应该具体了解孩子的年龄结构。
    (2) 案例中提到了“事情上升到无法控制的地步”,那具体是什么情况呢?这也给案例分析的定性造成了不确定性。是严重到老师罢课呢?还是动手呢?这些情况对案例的定性很重要。
    (3) 原作者在介绍这个案例的时候带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对微机老师的行为明显存在批判观点,比如这句话“更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日常行为里的不妥,过度的亲密无间,使自己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庸俗的亲昵关系”。我甚至认为这样的倾向性会造成对具体事实的一些真实情况进行了一些自我回避和夸大,比如只看到这个事情背后消极面,而无法看到这个案例所能带来的正面能量。个人认为以后表述案例如果能够更客观则更合适。
    二、 案例中,很多老师在提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都带有很明显的道德批判色彩,缺乏更为理性的思考。“同事们议论纷纷:一、学生怎能如此称呼老师,如此丑化老师,学生素质令人担忧;二、学生再不对,教师都不能失了自己的冷静,不该让矛盾激化……”第一个观点认为作为学生这样做是很明显的品德缺失,其实学生会这样做很可能只是心理发育的不完善,不是一种道德倾向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冷静思考这其中需要我们大家继续在哪些方面努力做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三、 我不愿意把这个案例上升到太高的层面上去讨论,我更愿意站在一个普通的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的学生生涯,大家是否曾经有过背后给老师起外号的经历,我相信大部分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是否因为孩童时候背后偷偷给老师起外号而被人质疑品德有问题。我觉得在教育工作上,有些问题是可以淡化处理,甚至可以搁置争议,“不管不问”。有时候事情的自然发展往往就是最好的结果。
    四、 再说说这个案例的题目,我个人认为不是很合适,有些刻意而为。什么是友谊?字典上的解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国际上一般比较认可的是罗杰斯对亲密性所的解释。亲密性第一点就是能够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给老师起这样一个外号可以算是孩子的内心秘密,而孩子愿意向他认为的好朋友透露自己内心的这样一个秘密,那可以充分证明他们之间的亲密性,而这也可以反证他们间是存在真正的友谊的。那很明显他们间存在的也就不是“伪友谊”。我觉得这个案例的题目可以写得更为朴实些,不必弄得如此玄乎。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