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积分818
    • 经验79835
    • 文章631
    • 注册2010-09-08
    小学版2017年第四期案例评析《多出来的一把椅子》征稿!
    [P][ALIGN=center][b][SIZE=14pt]多出来的一把椅子[/SIZE][/b][b][SIZE=14][/SIZE][/b][/ALIGN][/P][P][SIZE=14pt]      从校长室出来,我没忍住,还是哭了。[/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这是第三次沟通,又一次宣告失败。[/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没有评到“安全文明班”,虽然我们的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虽然我们班孩子的全优人数全年级第一,虽然任课老师对我们的班风学风交口称赞,但是我们仍然是年级里仅有的两个失去奖项的班级之一。随之而来的后果是,三好学生名额配比是别的班的一半。而带来这个后果的罪魁祸首是那把多出来的椅子。[/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主管的领导是这样解释的:学校有铁的纪律,一学期桌椅可以报修三次,不管是加一颗钉子还是换整把椅子,都算一次。超过三次就算不爱护公物,安全文明班一票否决。这学期我班报修了四次。多出来的一把椅子的代价是七个全优生失去三好学生的名额。[/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我班还剩七个名额。[/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办公室里,我看着将近二十个全优生名单,思量着要怎样挑出七个来,一个个名字后面是一张张活泼生动的脸,取舍艰难。[/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主管领导说,你应该以这件事为契机教育孩子,以后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学校默认椅子的松动都是因为学生对公物的破坏所致,因此推导出这样的逻辑:不爱护公物——桌椅损坏——学校维修——学生不文明——班级不文明。依照这样的逻辑,学生要小心轻坐,如果不幸遇到一把本身不牢固的椅子,要悄悄自带工具自行修理,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破坏公物的指控,如果没有工具,也坚决“不可以这样”——不能送去修理处,因为一把椅子上凝聚的是好几个同学一学期的努力,修理代价过于昂贵。[/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当我提出疑惑,校长是这样劝我的:这是学校的规定,实施两个学期了,不是针对你个人,也不是针对你的班,所有人都一样。这是公平的。[/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那么,我的问题是:对所有人都不合理就是公平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上的所有变革就是“不公平”的,因为那些被变革的体制是对“所有人”的,不是针对某一个人。[/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在这个案例中,“[/SIZE][SIZE=14]3[/SIZE][SIZE=14pt]”是个多么庄严的数字啊![/SIZE][SIZE=14]4[/SIZE][SIZE=14pt]大于[/SIZE][SIZE=14]3[/SIZE][SIZE=14pt],因此性质完全发生了改变。然而这个“[/SIZE][SIZE=14]3[/SIZE][SIZE=14pt]”又是多么草率和随意啊!我翻看了学校印发给每个班主任的规定,上面是这样说的:班主任必须切实加强爱护校产公物的教育,切实爱护教室内所有财产和设施,各班使用教室财产情况由德育、总务两处定期检查,评比记载,作为考核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规定中并没有出现“[/SIZE][SIZE=14]3[/SIZE][SIZE=14pt]”这个关键数字,学校也没有能出示各项考评的量化表格,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它符合生活实际吗?符合学生特点吗?会不会只是在考评时一拍脑袋决定了的?面对不同的修理情况,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区分呢?哪些是正常损耗,哪些是故意破坏?哪些是因为孩子生性好动,哪些真的是因为孩子品行顽劣?照这条规则制定的严苛性来看,我们的规则制定者是深信“人之初,性本恶”的吧?简单的一刀切貌似公平公正,却忽略了人生的多种可能。而且这又如何能跟班级的文明状况以及三好学生的评比挂钩!也许制定规则的人会把这数字视为关键节点,甚至会语重心长地说:要让学生从小拥有规则意识,法律的底线是不允许触碰的。然而这样的底线,这样的“庄严”,你不觉得荒谬而可笑吗?[/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无论是班级的管理,还是学校的管理,乃至国家的管理,都需要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有的是完全不应通融的底线,比如和生命有关,和国家安定有关,但是有的规则需要在钢铁般的严丝合缝中给柔软人性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这条规则的制定,起初一定是希望学生能养成轻拿轻放桌椅的习惯,小心呵护班级财物,却忽略了物品的损耗和儿童的天性,并把这样的天性所可能造成的物品损耗一股脑儿地归结到道德品质范畴;误解了“集体”的含义,把共同承担等同于捆绑连带;把永不变通误认为是权威的体现。[/SIZE][SIZE=14][/SIZE][/P][P][SIZE=14pt]      当然,在这个事件中,学校并没有错,用校长的话来说就是:如果因为某个班的情况而重新评定,会造成某种“混乱”。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在教育管理中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套一劳永逸的规则?这样的“混乱”我们可否换个更积极的角度去理解?所谓的“混乱”其实是一种厘清,一种对话,一种争辩,是从行动领域向理性王国的道德反思。在执行规则的时候,我们如果回想一下我们的初衷,考量出几种处理方案中最适合儿童的一种,也许我们的面孔不至于板结得那么严肃,那么可怕。[/SIZE][SIZE=14][/SIZE][/P][P][ALIGN=center][SIZE=14pt]江苏南通郭里园新村小学[/SIZE][SIZE=14]    [/SIZE][SIZE=14pt]陈鑫颖[/SIZE][SIZE=14][/SIZ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