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4
    • 经验213
    • 文章14
    • 注册2005-01-12
    从罗森塔尔效应的幻灭说起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年1期刊登了上海师大教科院袁军先生的文章《皮格马利翁效应幻真记》,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的本意是说教师的良好期望能提高学生的智商。实际上呢,从本效应的提出者罗森塔尔等,直到几十年后的1979年,所有实验者的实验结果都表明,试图以教师的期望来提高学生智商的研究全部失败。在国外,它早已不是什么教育理论。我们夹道欢迎的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原来是个冒牌货,并无科学依据。
    其实这也是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消息,很多教师不是也对学生寄予满心的希望吗?可学生的变化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原因就在于此。不过,该实验有一项副产品:教师的良好希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改善学生在校行为的研究,有一半的成功。这与我们所听到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有了区别,该效应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看来,我们移植外国的教育理论,应该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不能盲从。由此,我还想到这样一个国外舶来的例子:教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足球赛的作文。有个学生只写了一句话:“很抱歉,由于突然下雨,人们盼望已久的这场足球赛只得改期。”教师给了高分,说是思维突破了常规。国内的许多教师当作经典大肆宣传,一些报章也广为报道,说国外的教师如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云云。我认为这个例子在胡说:如果学生因此受奖,那教师助长的不是创新意识,而是不劳而获的思想。毕竟是节作文课,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怎么还大加赞赏呢?虽然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对学生的行为即使是“劣行”,也不能完全以打击的态度去处理,而要在维护其尊严的前提下给予恰当的教育,但总不至于把曲解教师正确意图并投机取巧的学生当作正面典型进行表扬吧?
    面对眼前的外国教育理论,应加以鉴别,好的,积极学习,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就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而对其它的一些理论,不可盲从,而要审慎地接收,更要用实践去检验。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30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