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原创]教育没有如果(星凡教育沉思录)
                 [SIZE=3]写在前面[/SIZE]
        [COLOR=blue]将以前三个板块发过的帖子重新梳理后合为一体,原则上只保留已经在纸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查阅起来更方便,一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著作权。[/COLOR]
    [ 此贴最后由Admin在2007-5-19 13:09:57编辑过 ]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SIZE=3]教育没有如果[/SIZE]
          那时,师范毕业不到两年的我任教于一所乡村小学。
          五年一期,一个叫沈刚(化名)的男生转入我任教的班级。一位年纪长我许多,甚至可以作我父亲的老教师告诫我:沈刚这小子在我们学校已经是几进几出了,好几个班主任都被他气白了眼。你要小心,他可是个不服调教的“久经钻”!
          未必?对老教师的告诫,我有点不以为然。师范时,我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年轻的我把一切都想象得那么完美——完美得有点超越现实。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感化心,这世上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沈刚转入有半个月了。这半个月里,我特别留意他的一举一动,也留意班上同学与他相处的态势。通过观察,我发现沈刚其实是一个挺可爱挺合群的孩子。他爱劳动,大扫除时,一些又脏又累的活他都抢着干,不像有的孩子,就知道站在旁边指手画脚。他的乒乓球也打得不错。只是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也因此,他上课时老提不起神来,人坐在那,心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有时候,实在乏了,他就一双手搁到抽屉里,不动声色地玩弄他心爱的弹珠或乒乓球。
          沈刚也不完全像那位老教师所说的“不服调教”啊!我决心通过他来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要彻底转化他,使他成为千百万好学生当中的一员。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沈刚的人明白他们都错了,从而去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不再一味地歧视众多诸如沈刚一样的学生。主意一定,我就开始了行动。
          我先去沈刚家作了一次家访。沈刚的父母都是一家水泥生产企业的职工。我的造访令他们很感动。一开始,他们以为我是去“告状”的——儿子沈刚上学四年多,老师登门只有告状的,希望他们作家长的严加管教!当我把去意告知他们后,他们先是愕然,继而激动不已。沈刚的父亲毫不隐瞒地跟我谈起了他儿子先前的情况。他告诉我,沈刚上学前班时,喜欢背地里拿走同龄小朋友的文具如铅笔、小刀之类,发现后又死不承认。更可气的是有一次,他竟然趁大家不注意拿走了老师的电子表。结果可想而知,沈刚被那位老师宣布为小偷。从此,不管转到哪所学校,都因他犯有“前科”,总是被人瞧不起,真想提防贼一样。沈父说为这事沈刚没少挨他的揍,可儿子就是不争气,都上五年级了,都改不了“偷摸”的恶习。最后他还问我,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病,可不可以治疗?
          “原来如此!”我似乎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感谢家长对我的信任,当即提出自己的设想:让沈刚读住学,和我同吃同住。我就差点没拍胸脯保证了,他们出钱我出力,让沈刚彻底脱胎换骨。
          第二天,沈刚就住校了。开始时,一些不明真相的教师在背后说三道四,甚至校长也找我打了一次招呼。他说,年轻人,这号事你要慎重考虑。也许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有些事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我知道那些教师和校长在想什么。但为了改变沈刚,我依然我行我素。
          沈刚住校有一段时日了。我有意无意地考验着他的自制力。我外出时,钥匙交给他,抽屉故意不上锁,有时还放上几块钱或一些漂亮的弹珠……许多次的考验,他都经受住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甚至在班上多次表扬他,还提名让他当了少先队中队干部。
          然而,一次突发事件让我的设想彻底落空了。那是快期末考试时,沈刚的老毛病又犯了。并且这次不是“小”偷而是“大”偷——星期天,回家休息的他,在两名长他两岁已沦落为社会渣滓的小青年唆使下,入室盗窃,一次性盗取邻居家国库券200元和一张1000元的存折,当场被抓。沈刚出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学校。校长获悉后二话没说,当即召开学校行政人员会议作出决议:“开除沈刚学籍,以整肃校风校纪。”他们没有找我通气。当时在他们眼里,我还是个幼稚可笑不成熟的年轻教师,谈不上什么分量。当我得知沈刚被开除的消息试图加以争辩时,校长一句话就把我撞回了南墙。他说你知道什么?像沈刚这种人早就应该送工读学校了!
          沈刚开除了。我对沈刚的教育以失败而告终。多少年来,我都于心不安!我想,当时沈刚毕竟还是个孩子,如果我们作教师的,包括那个始作俑者——被沈刚冒犯的学前班教师,在他身上发现那个所谓的“偷”的苗头与坏习气时,能够多给他一份关爱和帮助的话,他的结局是不是可以改变呢?教育界有个很有名的生动实例:罗斯福、丘吉尔他们小时侯都曾沾染诸如偷窃、酗酒或吸毒之类的坏习气。但成年后,他们一个成了美国总统,一个成了英国首相。他们的成功取决于教育。沈刚也许成不了罗斯福、丘吉尔,但如果我们教育得当的话,他至少也能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还有,如果我当时成熟一点,据理力争的话……然而,教育没有如果。沈刚被开除后就离开了我们大家所生活的那个小镇。沈刚不光彩的离去,最终成为我乃至众多如我一般有良知的教育者心头永远的伤痛和遗憾!(丁星凡)
                      (发表于2004年《湖南教育》第17期,略有删改)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SIZE=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SIZE]
                            丁星凡
            我与《湖南教育》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
            初识《湖南教育》是在刚参加工作的1985年。那时我师范毕业分在一所当时条件还不错的乡中心小学任教。教师节那天,时任中小校长的陈先生——我中学时代的授业恩师,特意送来一本刊载有全国模范教师覃申媛先进事迹的《湖南教育》作为节日礼物。捧着这份特殊的礼物,我对自己所开始从事的事业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敬意和自豪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湖南教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一直伴随着我走过近2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叫我再也难以割舍。
            1988年,《湖南教育》第8-9期(总第182期)以《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为题报道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益阳师范高级讲师龚浩康先生的先进事迹。龚先生是我师范的老师,教小学语文教学法。印象中,他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似乎从来不曾停下过匆匆前行的脚步;印象中,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记得当时捧读他的故事,那份感动几乎让我不能自己。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反复说着:做教师就要做龚老师这样的名师——既是教学能手,又是科研行家。如今我还收藏着那本《湖南教育》,而且时不时拿出来读读那篇文章,以此激励自己不能有一时半刻的懈怠。
            一晃15年过去了,我没能做成像龚先生一样的名师。但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因为有《湖南教育》始终陪伴着我,一直支撑着我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当备课阅卷遇到疑难时,是《湖南教育》及时为我拨开迷雾;当教育科研陷入困境时,是《湖南教育》及时给我伸出援手;当工作生活经受挫折时,是《湖南教育》及时领我走出彷徨……这些年,我通过自考拿到英语大专文凭,借助培训成为小学语文和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这些年,我获得过诸如桃江县首届青年“百优”教师等十数次大大小小的荣誉称号。这一切不言自明,纵使每一次极小的成功,都浸透着《湖南教育》的无私滋润,都凝聚着《湖南教育》的汗马功劳。
            特别是2004年,我的论文《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探究科学的乐趣》和随笔《教育没有如果》分别发表在《湖南教育》第11期和第17期上,更拉近了我与《湖南教育》的感情。我是一位默默无名的普通教师,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竟两度得到这本全国都赫赫有名的中文核心期刊的垂青和怜爱,这是我不敢想象的。还有,我出于自己对《湖南教育》的钟爱,填写了一份调查表,竟成为益阳市唯一获得免费赠阅2005年度《湖南教育》一年的幸运读者,同样出乎意料。在这里,我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描述我当时的欣喜和幸福。在这里,我惟有深深的鞠上一躬,再加上自己今后在工作中的双倍努力,来表达对申建春老师与陈敏华老师,以及《湖南教育》所有编辑老师和全体工作人员的感谢和崇敬。
            我与《湖南教育》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平日里,不管工作怎样忙,只要有新的《湖南教育》送到,我都要抽出时间来阅读她,且有一种先睹为快的企盼。我读《湖南教育》,有自己的选择。“本刊特稿”的高屋建瓴,“课改新干线”的领异标新,“班主任手记”的亲切自然,还有“扉页漫谈”的睿智,“园丁笔会”的心声,都让我感动。正是这些栏目里的一篇篇文章常年影响着我,时刻为我校正航向,使我朝着“做龚先生一样的名师”的目标前进。我希望《湖南教育》把这些栏目做强做大,做成央视“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一样的品牌。同时也允许我用一句歌词,再次表露发自我内心深处的那份难以名状的感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全心爱着的《湖南教育》!
                                                   2005年元月12日改正
                                      (发表于2005年《湖南教育》第6期,略有删改)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SIZE=3]晨读的路非得让路灯照亮吗[/SIZE]
                                          丁星凡
              读《中国教育报》05年12月7日第一版“长短录”专栏中的短文《让路灯照亮学生晨读的路》,总觉得哪个地方有点不对劲。反复咀嚼之下,终以为此文从标题到立论的观点都存在着问题,特提出来与两位作者商榷。
              首先,我们不否认让路灯照亮学生晨读的路,的确有利于早起学生上学的安全。但问题恰恰出在“让路灯照亮学生晨读的路”这一善意而天真的提议上。如果说这样做“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执政理念,体现出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话,那么没有路灯的地方有学生要去晨读怎么办?是不是政府立即想办法把路灯立起来?若再把范围适当扩大一点,农村的孩子也要早起去晨读,他们没有路灯的照耀,又如何处置?由此可见,“让路灯照亮学生晨读的路”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再说,即使按两位作者所提议的那样,真的付诸于行动,那么,到时候安排谁去按时开关路灯?这管路灯的活算不算工作量?算工作量,这笔开支又从哪里来?……这一系列问题都让政府犯难啊!哪一点没有到位,都会涉及到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原则性问题。难得两位见多识广的作者竟没有想到这一层!
              其次,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提出“让路灯照亮学生晨读的路”这样的建议,是否有悖于“节约型社会”的初衷?难道要解决早起学生上学不安全问题,除了“让路灯照亮学生晨读的路”就别无他法?“中小学生大都在早晨6点到7点间上学”,这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可怜那些孩子,现在哪个机关和部门不是8点或8:30才开始一天的工作?为什么不可以适当推迟他们上学和晨读的时间呢?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又能“将不利于学生安全的问题早日消弭于萌芽状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啊!总不能说推迟了上学和晨读的时间,“让阳光照亮了晨读的路”,就不足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政府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吧。
              还有一点,“让路灯照亮学生晨读的路”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的思想与现实。城镇的学生去晨读,看不见可以“让路灯照亮”——动用属于国家财产的公共设施。农村的学生早起去上学却只能靠自己想办法,或摸黑。这公平么?两位作者提这样的建议,并在像《中国教育报》这样全国知名的媒体上宣扬,究竟是要给公众一种什么样的导向?要知道,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可都在呼唤教育的公平啊!晨读的路靠什么来照亮?这本来是一个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却被如两位作者一般的好事者一搅,弄得越来越复杂了。
            (注:此篇以《晨读的路到底靠什么来照亮?》为题发表于06年1月4日《科教新报*教育周刊》)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SIZE=3] 女儿是父亲眼里的银杏[/SIZE]
                                  丁星凡
                假期去朋友家玩,朋友告诉我一个与树有关的故事。说是有个女孩,从读小学起一直很努力,可学习成绩总是平平,一段时间还曾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好在她有个独具慧眼的好父亲。一次,父亲带她去公园,指着园内的两排树问道:“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女孩一看,一排是白杨,一排是银杏,与高大的白杨相比,银杏显得十分矮小。女孩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说:“我特意问过公园管理员,这两排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它们都一样高。以后生长的过程里,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以及园丁同样的呵护。可是现在,白杨为什么长得那样高大,而银杏却那么矮小呢?”女孩摇了摇头,答不上来。
                “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父亲说道。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女孩的心。女孩努力着,努力着,从不放弃,因为她是父亲眼里的“银杏”。到了高中,女孩的成绩终于有了质的飞跃,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名牌大学。
                两种树,在这位父亲的眼睛里,白杨高大,银杏珍贵。如果有更多的树,我想他还会有更多美好的认识,如美丽、稀罕……我很欣赏这位父亲的成才观。在他看来,不管什么树都会变成有用之材,至于生长的过程,无优劣之分,也无快慢之别,更不应苛求一律。转念之下,我不禁要问,我们时下的教育,是否需要学学这位父亲,让那些成绩平平、失去信心的“小树”,也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眼里的“银杏”呢?
                     2005年10月13日以《珍贵的银杏》为题发表于《科技导报•教育周刊》第3版
            [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星凡在2006-4-14 19:43:17编辑过 ]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SIZE=3]木头疙瘩也有闪光之处[/SIZE]
                  难得的一个双休日,我带上初一的儿子去爬山。
                  爬到半山腰,我们遇见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正从山上下来。他手执尖镐,背负竹篓。竹篓里塞满形态各异的树兜,显得有些沉重。起始,我还以为他是附近的农民,闲着没事,上山打些树兜作柴火。聊过几句后,才知道他是一位民间艺人,特意找这么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到山里来觅“宝”的。
                  这些丑不拉叽的东西也是宝贝?儿子对老人背篓里的树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嘴甜手快,替老人卸下背上的竹篓,非得要他说说这些树兜的巧妙。
                  “孩子,你可别小看这些木头疙瘩。它们可都是上好的根雕材料。”老人说着,从竹篓里取出一个树兜,要儿子想象像什么东西。
                  “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儿子将树兜翻来覆去,比划了好一阵子,终于有所发现,他惊喜地叫了起来。
                  “好聪颖的孩子。”老人颔首微笑,当即答应将这只雄鹰雕好以后,送给儿子作纪念。
              约摸半个月后,儿子收到了老人许诺送给他的“雄鹰”。这是一件精美的根雕作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不会相信它就是由那么一个木头疙瘩脱胎而来的。
                  我欣赏着这只振翥欲飞的“雄鹰”,在由衷佩服老人独具慧眼、匠心的同时,蓦地灵光一现,领悟出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千万别小看那些不起眼的东西,即使木头疙瘩也有闪光之处。只要雕琢得当,他们的前景同样可以光彩夺目。
                  木头疙瘩也有闪光之处!由此,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时下的教育,以及我们在对所谓的“差生”进行教育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许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作教师的看不到这群“木头疙瘩”的闪光之处,而误人子弟,乃至葬送了许多学生的美好前程。但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从那位根雕老人身上真正学到点什么。(丁星凡)
                  2005年12月7日以《雄鹰》为题发表于湖南《科技导报•教育周刊》第7版,有删改。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SIZE=3] 跪着教书又何妨[/SIZE]
                                       丁星凡
                    当代中国,那么多教师,站着教书的少,跪着教书的多。于是,一些自认为有良知和骨气的好事者就蹦出来振臂高呼:不要跪着教书!于是,中国教坛,从大学到小学,皆由此引发一波又一波的骚乱与躁动。一些原本跪着教书的“匠”们也跟着跳起来,叫嚷着:我要站着教书!
                    从字面上看,站着教书比跪着教书轻松多了。其实,真正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站着教书比跪着教书难多了,有十倍那么难。而且,站着教书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远比不上跪着教书的好处多。
                    站着教书之难,难于上青天。
                    首先,站着教书,提高分数难。由于站着教书,你不忍将你的学生终日关在教室狭小的空间里;你更不忍剥夺学生在经过五天紧张学习之后用来放松心灵的双休日。由于站着教书,你不愿你的学生埋头题海,有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你更不愿你的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一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疲于应付各种检测与考试。结果,由于你的不忍和不愿,你的学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失去了一次又一次难得的训练与提高应考能力的机会。你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的学生因为你站着教书,考试分数往往矮人一截,他们不再念想你的好处,反过来,重新用怀疑的目光审视你,最后,几乎没有几个不埋怨你耽误了他们美好的前程。而这时,他们恰恰忘了,那种别的学生所少有的怀疑目光正是你教给他们的。
                    其次,站着教书,安身立命难。由于站着教书,你总是想着还学生以天性,希望他们能在玩耍中学习,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于是,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设计和组织各种标新立异的教育活动上。这时,那些跪着的人把你视为异类,开始在背后议论你,诋毁你。那些把分数等同于质量,又把质量看作学校生命线的学校领导脸上也挂不住了——未见得你就比他们还高明!他们先是提醒你少搞花架子,一旦等到揪住你分数比别班低的小辫子,你就难有片刻的安宁了!他们小会讲,大会批,给你无限上纲上线。甚至不惜发动那些望子成“虫”、不明真相的家长来闹,来给你施加压力。总之,非得把你收拾得服服贴贴,心甘情愿跪着教书不可!否则,你就只得卷起铺盖灰溜溜走人。
                    站着教书难,然而跪着教书则好处多多。跪着教书的第一个好处是轻松,不用动脑子。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好,什么都有现成的。备课,你勤快一点,可以拿本印刷精良的教案集来抄;你图省事,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然后打印。况且,上课与备课根本不用挂钩,你搬着教参念也未尝不可。上复习课或者做试卷讲评更简单,就是核对标准答案,纯粹的嘴上工夫,你念学生记,如此而已。
                    其次,跪着教书保险,不易出差错。由于什么都有参考书,什么都依仗标准答案,不用自己思考,所以,跪着教书就不会像站着教书那样容易出差错。即使偶尔出点错,也是参考书和标准答案的错,怎么也怪不到你头上。
                    第三,跪着教书实惠,能名利双收。大凡领导都喜欢跪着教书的人,一则是因为他们听话;二则是因为跪着教书能带来高分数,高分数意味着高质量,能给学校带来莫大的声誉与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学校总是特别关照这些人,不但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还尽可能地冠以他们各种荣誉称号,使他们凭着一个“跪”字,跪出了高分,跪成了学校的骨干,跪到了站着教书难以企及的名声和地位!
                    第四,跪着教书幸福,娱乐时间多。跪着教书,上课时有参考书和现成教案可念,考试后有标准答案可对,看作业也轻松,不像站着教书,课外都得花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也不必像站着教书者一样,绞尽脑汁去写什么劳什子论文、随笔。因此跪着教书,一到课余时间,就可以彻底放松,尽情娱乐:舞步是那么轻盈,歌声是那么美妙……甚至连那麻将的叩击声都是那么清脆。跪着教书真是幸福!
                    哎——!当今社会不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生命的自主选择吗?既然站着教书那么难,跪着教书又有那么多好处,我们何必老跟自己过不去呢!试问:从生存计,跪着教书又何妨?
                             此篇发表于2006年3月29日《中国教师报》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SIZE=3]“三贵”“三忌”学雷锋[/SIZE]
                               丁星凡
                      首先,学雷锋贵在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句歌谣所揭示的问题,恰恰反映了今天我们某些单位和个人在学雷锋活动中的一种心态,即把它当作过节一样。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学校在近年的学雷锋活动中,将落实雷锋精神作为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的一项评价指标,要求各班都制定长期性的活动计划,组建学雷锋活动小组,逐月安排活动时间(学雷锋日)和具体内容。学校则以学期为单位,分别于3月上旬与国庆前夕召开总结大会,对学雷锋先进班、组和个人进行表彰。这样做的效果相当不错,使学雷锋活动在制度的约束下经常化,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较好地解决了“雷锋叔叔没户口”的问题。
                      其次,学雷锋贵在讲求实效,切忌搞花架子。
                      以前,只要提到学雷锋,我们学校也和别人一样,把上街打扫卫生、去敬老院送温暖等活动作为“必修课”,打着红旗,排着队伍,进进出出,生怕吸引不了旁人的眼球。做班主任的,则在教室的公布栏里挂上一本好人好事登记簿,规定每个同学每天至少要做一件好事,并指定一个同学负责记录。结果,一些领导、老师变得热衷作秀,搞花架子。一些学生为完成“任务”,不惜省下自己的零花钱交给老师,去搞什么“拾金不昧”;不惜先藏匿别人的文具再提供帮助,去搞什么“助人为乐”……这种有悖于“雷锋精神”与活动初衷的“任务式”学雷锋,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师生的心理负担,助长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给学生的一生留下阴影。
                      针对上述状况,我们采取了融主题教育活动于日常行为习惯之中的做法。经过仔细的筛选与甄别,我们把雷锋精神提炼为四大主题: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学习雷锋善于钻研的“钉子精神”——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学习雷锋先公后私的“傻子精神”——做一个勇于奉献的人,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节约精神——做一个生活俭朴的人。以季节更替为序,分四个板块,周期性地进行。学生从初一到初三,经过三轮活动的潜移默化,效果特别明显:雷锋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内驱力,不再对学生构成任何心理负担。
                      再次,学雷锋贵在与时俱进,切忌胶柱鼓瑟。
                      许多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有的领导和老师做什么事都喜欢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学雷锋也不例外。我认识的一个老校长就是这样。他给师生布置的学雷锋活动任务中就有每天读N篇《雷锋日记》或N个《雷锋的故事》,写N篇心得,每篇不少于N字;学唱N首歌颂雷锋的歌;做N件好人好事等内容,全是他们年轻时候做的那一套,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天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雷锋精神没有过时,但并不意味着雷锋这个人所做的一切也能适应不同的时代。因此,今天我们学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行动应该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把学雷锋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结合起来;同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同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否则,学雷锋活动就会因为脱离现实,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而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此篇发表于2006年4月5日《中国教师报》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文选登
                                       尝试个别辅导
                                          丁星凡
                        作为普通教师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必须有学识与思想两个方面的准备,即在掌握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的基础上,自始至终遵循和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以发展当事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决策能力并达到自我完善为根本目标,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自由选择,切忌规劝与说教。二是无论学生出现什么状况,都要把它看作是正常的,都应该是可能出现的,绝对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学做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对策一: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
                      倾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听”,心理学上将它划分为“外在表现上的倾听”和“心理上的倾听”两大部分。
                      所谓“外在表现上的倾听”,是指教师在行为上采取一种积极参与姿态,去倾听学生的谈话,与学生交流。教师的这种行为足以让学生感到亲切、信赖,觉得他们正得到教师的接纳和关注。因而也就乐意敞开心扉。教师在倾听中必须做到面善心慈,注意力集中,目光与学生适度接触,身体略微前倾,手足位置得当,避免无关动作。
                      “心理上的倾听”层次更深。既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述,也要细心地观察学生非言语信息的表达,从学生的眼神、语气、手势、面部表情等行为动作中,“听”出他言语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女生因早恋失败,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以下是我在第二次辅导中适时提到她“割腕”一事的一段对话:
                      师:你怎么想到要去割自己的手腕呢?
                      生:被男朋友甩了,很没面子。
                      师:那么你割了手腕,面子是否就挽回了呢?
                      生:嗯……反正我气他不过!谁让我那么喜欢他呢?
                      师:幸亏抢救及时,要是出了人命可怎么办?
                      生:我也不知道。其实,当时我非常害怕,不过……
                      师:(沉默,眼光接触,示意讲下去)
                      生:……谁让我那样喜欢他呢!
                      师:他知道你割腕的事吗?
                      生:应该知道的。我送医院时,他的几个哥儿们都在场。
                      师:他来看过你吗?
                      生:(凄苦的样子)……没有。他见了我都躲着走……
                      师:(沉默)
                      生:……我好想和他说说话……他不来我不怨他。谁让我那样喜欢他呢?
                      师:哦,我懂了。其实你那样做也不是想把事情闹大,只不过想借此告诉对方,你是那样喜欢他。是这样吧?
                      生:嗯……
                      在辅导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的闪烁其辞,我没有催促,让她找到了恰当的措辞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另一方面,我敏锐地从这个女生的语气表情与重复多次的一句话里,听出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后来进一步的心理辅导铺平了道路。
                      对策二:学会接纳,在接纳中表明自己的正确意见。
                      心理学上的“接纳”是无条件的,同时又是有原则的。有关专家认为,接纳中最难以把握的因素有二:一方面,无论学生出现什么状况,都要把它看作是正常的和可能出现的。教师对学生所表达的信息要全盘接收,绝对不可表露出丝毫的反感。另一方面,接纳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自我见解,一味地认可学生所讲的一切。接纳中,教师必须恰到好处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儿也有一个案例。一天,一位叫英的女生找到我,倾诉她近来常常寝食不安,莫名烦躁的事情起因——
                      生:×××(英的班主任)太偏心了!明明是D让我出了那么大的丑,他却来批评我,不就是因为D是校长的外甥女吗?
                      师:你别急,慢慢说。
                      生:那天下午打扫教室,我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英语作业,D扬着扫把要我让开,我没理她。我俩就吵了起来。后来就打起来了,打着、打着,就……后来就……(委屈不已,痛哭)
                      师:(沉默,拧干湿毛巾,递给英)
                      生:……后来我的裙带就……就被她扯断了……(极为伤心)我的胸脯都……当时围观的很多男生都看见了!后来……后来,我就发了疯似地把D推倒,扯着裙子冲出了教室……(抽噎着,擦拭泪水)我一路哭着跑回家的。可后来×××知道了,不问青红皂白先狠狠批评了我,然后才批评D。他为什么这样偏心呢?
                      师:看起来,这件事确实让你难堪。搁在谁头上都会感到羞辱的,是吗?
                      生:那当然!
                      师:那老师为什么先批评你呢?
                      生:……他说是我妨碍打扫教室引起的。但是我受了那么大的羞辱呀!
                      师:嗯,这一点我很理解,老师当时看见了吗?
                      生:没看见,后来才知道。
                      师:他知道后有什么表示呢?
                      生:他向我表示了歉意。可我恨死他了!我不能原谅他!我一想起这件事就来火,头都快炸了!
                      师:噢,原来是这样,作为一个女孩子,这的确难以忍受……可是……
                      上面这个案例中,英实际上是矛盾冲突的主要责任方,若是不懂得如何接纳,我很可能站在她班主任的立场上说话,指出她错在哪里。但出于“接纳”的考虑,我耐心地听取了她的想法,设身处地感受了她的情绪体验,同时,也不失时机、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次辅导,英很快地走出了“裙带事件”造成的心理阴影。
                      对策三:学会同感,在同感中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同感在心理学上又称“同理心”。它是指辅导教师能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
                      同感是辅导教师给予来访学生的一种平等的共鸣式反应,它不等于同情安慰,也不等于替当事学生分担痛苦忧伤。作为辅导教师,去感受来访学生的处境、心情并表示关切,其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走出心灵低谷,走出心理情绪的阴影,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分析问题,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自我成长。
                      这儿还有一个案例。一位初二男生9岁时偷了人家一块电子表,这些年来他一直不能摆脱内心的罪恶感和自卑心理。在对他的心理辅导中,我与他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你9岁时,大概上小学二三年级吧。那你能和我说说你当时印象最深的事情吗?
                      生:(努力回忆)……不能,时间太长了,想不起来了。
                      师:是啊,时间太长了!我们每天都有不少事情要去考虑,不可能把什么事都记在心里。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都被我们慢慢淡忘了……
                      生:(有所悟)真的是这样,我小学二三年级那些同学的事情现在一件也想不起来了……
                      师:已经过去五六年了吧?
                      生:是的。
                      师:那你想想,人家有必要去记住你小时候的事情吗?
                      生:……(释然一笑)也是的,人家可能早就把我拿电子表的事忘了……
                      从这个案例看,我的同感促使那个男生对自己的非理性想法作出驳斥,学会了自我解脱,体验到了自我调整后的情绪感觉。
                      心理辅导,重在“导”,也难在“导”。引导总是通过合适的问题来“引”来“导”的。因此,作为普通教师,在进行辅导时,除了把握诸如倾听、接纳、同感等基本对策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及时地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
                                 发表于2002年7月30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教研校长苏丁一  
                                           通讯员 丁星凡 项荣 刘建民
                          乡村化学教学园里的“金凤凰”
                        
                          1990年8月,三十出头的苏丁一被任命为桃江县金沙洲乡初级中学校长。换了别人,也许会知难而退。因为当时的金沙洲中学是所条件艰苦、质量低下的薄弱学校,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当时,有群众编了这样几句顺口溜来讥讽学校的办学质量———“金沙洲,金沙洲,十有八九剃光头。都说老师水平高,教出弟子修地球。”可是,干什么事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的苏丁一没有退缩,他决心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大干一场。
                        苏丁一走马上任了。也许是孤儿出身的他,比常人更懂得老百姓对子女的期望和对学校与老师的要求,也更能体谅老百姓的不易和良苦用心。他没有发表什么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可不到两个星期,校园里的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校园变干净了,教室变漂亮了;教职员工上班不再迟到、早退;课堂内书声朗朗,秩序井然;课堂外追赶打闹现象销声匿迹……有人说,这是因为苏丁一天生是块当校长的料,主意多,调摆清,有魄力。但熟悉苏丁一的人都知道,他个子矮小,长着一副娃娃脸,根本没有人们常说的那种“官相”。身先士卒,公正廉明才是他最大的特点。一些当年与苏丁一共事的同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他担任校长的第一个教师会上,他就说了几句朴实无华而又掷地有声的话。他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每一届搞这么三年,不考几个学生,连自己的良心都对不住。”“我愿与大家一道同甘共苦,凡是要求老师们做到的,我自个一定先做到。”这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拉近了他和老师们的心,使大家拧成一股绳。
                        一所学校能否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完全取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身处逆境的苏丁一对此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清醒的认识。群众编唱的顺口溜深深地刺痛着他那颗永不言败的心。他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出路在改革———谁率先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窠巢,谁就能取得新时期教学的主动权和制胜权。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要实践自己的诺言,为老师们全力投身教改做出榜样。
                        苏丁一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化学教学。为了使教改早出成效,起到引路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他就把教改的突破口定在了自己熟悉的初三化学教学。
                        苏丁一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具有自己别具匠心的教学见地和设计。比如,在初中阶段,概念的理解是深入化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且每个概念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如何把它教好呢?苏丁一的想法和设计就与众不同。早些时候,他别出心裁,指导学生采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来进行辨析。到后来教学条件好了,则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课件,使概念教学声像兼备,更加直观有趣。
                        苏丁一从1990年开始进行“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情景交融,培养能力”的教学特色。1993年,他为全县初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上了目标教学示范课;1994年,又在沅江市举行的全市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学科的教研教改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彻底改变了过去死水一潭的局面。金沙洲中学从此办学质量稳步提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引来了省市县教科专家的多次视导和众多兄弟单位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作为该校校长兼化学教师的苏丁一,在他经营的试验田里,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在93、94年的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中,先后有10多人获得省市级化学奥赛一、二等奖,还有刘方旭等获得国家二等奖;他自己也荣获中国化学会颁发的园丁奖和会员证书,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乡村化学教学园地的“金凤凰”。

                          智力试验田里的丰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苏丁一所经营的“智力试验田”是怎么回事。
                        1994年初夏的一天,几个学生家长特意一大早来到学校,说是找苏校长了解“智力测试”的事。因为他们从孩子的嘴里了解到学校最近请来了大学里的专家,对每一个学生的智力进行了测试。测试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别找过这些孩子,说他们大有考入中专和高中的希望。他们发现孩子们回到家比以往更乖更听话,学习也更自觉更努力了。
                        苏丁一接待了来访的家长,向他们耐心解释了学校的做法。他告诉家长这几年金沙洲中学的教育质量确实提高了不少,但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其中最令他揪心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学生明摆着聪明伶俐,完全是读书的苗子,可就是不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来。结果到中考时成绩不理想,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这几年他不但阅读了大量有关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专著,而且几次赴益阳师专和湖南师大拜访了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并最早在自己的女儿和几个特别支持他的同事、亲戚的小孩身上做了“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的尝试。尝试的结果——高智商的外甥邓启亮不再因无所事事而淘气,在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智力平平的女儿不再为学习感到压头,各科成绩稳中有升;同校刘老师的儿子刘莎学习则是锦上添花。这样的结果自然让他充满信心,坚定了他在全校所有班级中进行实验的决心。
                        1994年3月,在苏丁一的主持下,金沙洲中学开始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的整体研究。后来,这个研究扩展到整个灰山港地区的三个乡镇24所中小学校。通过10年的努力,苏丁一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智力因素在学习生活中只是一个比重较小的成分,种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素质,以及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凝聚于一个有形的目标之下,成功的概率就会以几何倍数增加。1996年11月,这个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浅谈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一文得以在《益阳师专学报》发表。1997年7月,这篇凝结了苏丁一和他诸多同事心血和汗水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这还了得!一个普通教师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肯定是个人才。一时间,苏丁一的声名不胫而走。他主持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研究”,成为当时桃江以及整个益阳教育界的一件盛事。1999年,源于这一研究的另一成果《谈谈学校整体EQ的培养与管理》再度在全国范围内叫响,获得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教学与管理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全国中学校长教学与管理论文评选二等奖,使得整个研究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苏丁一经营的试验田获得了丰收。近年来灰山港地区涌现出不下20人先后进入北大、清华深造的“人才群体现象”。这种现象以雄辩的事实说明:灰山港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减负”而降低,反倒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正如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高丹所说:“难忘苏校长,难忘母校的一切。可以说,是初中教育基本上决定了我一生的志趣。”

                         课题研究的探索者

                        只要倒过去五年,“课题研究”这样的话题,在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嘴上,恐怕还是一种新潮与时尚。然而,在凡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苏丁一那里,早已落实于行动了。1998年,众望所归苏丁一调入新组建的灰山港镇中学———当时全县最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担任首任校长的第二年,他就亲自挂帅,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少”“费”“慢”“差”等现象,抽调精兵强将,搭建研究班子,开始了后来成为省“九五”期间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的《初中语文课堂五环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期探索工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对于从未做过课题的参与者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需要手把手地教。苏丁一凭自己过去积累的经验,加上参与省教科所主持的“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系列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研究工作所参悟的体会,不厌其烦地指导课题组老师如何学会做教学研究工作。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苏丁一没有担任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尽管他从课题理论构架的提出、报告的撰写,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设计,都亲历亲为,付出了比一般参与者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到后来申报课题成果时,他一再强调不署自己的名。他说,成果是大家的,要署也只要把第一线同志的名字署上就行了。本来教育科研就是做学问,从事学术工作,我们千万不能玷污了实事求是的圣洁之风。苏丁一说到做到。2000年,《初中语文课堂五环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如期结题,得到省教科院马致君先生的高度评价,以“开辟了一条农村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而荣获湖南省“九五”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这时,我们再翻看当年的荣誉册,果然没有苏丁一的名字。
                        十五期间,苏丁一又和他的同事一起承担了省级课题《学用结合、探究创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英语素质》的研究。该课题一经申报,又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暗合了新一轮课改的发展方向”等特点,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的23个基础教育课题之一,成为益阳市的唯一。课题开题两年多,多次得到省教科院专家的指导和肯定,进展顺利,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和英语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发展。目前,该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在全县范围内得以推广,《益阳日报》《益阳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分别作了报道。
                                           此篇发表于2005年6月15日《科技导报•教育周刊》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好羡慕丁老师,发表了这么多文章,赶明要指点我怎么提高,好吗?以后有机会了我请客!
                        祝星星大哥每天都有好心情!!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081
                          • 经验26945
                          • 文章613
                          • 注册2006-02-22
                          初荷老师快别这么说,我只是运气好而已。跟论坛上的其他老师相比,水平差远了。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岂不快哉?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