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非班主任的德育观察
    [ALIGN=center][ALIGN=right][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ALIG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
     [/ALIGN][ALIGN=center][SIZE=3]非班主任的德育观察[/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文:项行之[/SIZE][/ALIGN]
    [SIZE=3]   写下这个题目,有点无奈。[/SIZE]
     
    [SIZE=3]   并不想传递德育就一定是班主任的事,也并不想传递自己就真觉得班主任有存在的必要,但还是这样写了,可见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不自信!对班主任职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的怀疑,对教师群体对待班主任职务努力用“快乐”来遮蔽“痛楚”这一倾向的不安,对学科教师在提升德育影响力上自觉性的忧虑,对日常文化产生的德育效果指向的担心,所有的怀疑、不安、忧虑和担心,都慢慢积淀着我的不自信。在一片莺歌燕舞与欣欣向荣中,总有一个词语在脑海中闪现“伪”!这一世界到处充斥着的不自觉的“伪”和教育所求之“真”,更是构成我不自信的基石。[/SIZE]
    [SIZE=3][/SIZE]
    [SIZE=3]   这份不自信,与其说是体现在题目里,还不如说体现行为中,这也能解释我为什么今年力辞班主任职务的缘由。虽然内部的冲突与外部的经验有关,但几乎所有的缘由,几乎都来自内部的冲突。自己没有能够坚强的带着分裂的心,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状态,与其如此,还不如暂时退出;看是否这一年的光景,一年的修炼,能够给我足够的智慧与能量,重新开启回到班主任队伍的勇气。[/SIZE]
    [SIZE=3][/SIZE]
    [SIZE=3]   当时就是这么想的![/SIZE]
    [SIZE=3][/SIZE]
    [SIZE=3]   但是,开学两周的体验和观察,让我发现了自己思考路径中最大的问题:忘记了学生的存在。我所有的思考在对自己充分自信自恋的影子下有着一份对学生生命体的不自信。相信学生![/SIZE]
    [SIZE=3][/SIZE]
    [SIZE=3]   相信学生在委屈的同时正逐渐建立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些判断日后带来的力量。这样想,似乎我阴霾的天空,一下子金碧辉煌起来——就是因为学生的存在![/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
     
     
    [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记得在《班主任之友》论坛上写过一段文字,评论班主任心态的,后来刊在了[FACE=Times New Roman]07[/FACE]年第[FACE=Times New Roman]7[/FACE]期的杂志上。[/FACE]
    [SIZE=3][/SIZE]
    [SIZE=3]   现在想来,非常理解当时发帖的夏老师,而自己的发言,更多的强调了个人的修炼,而无视了对学生修炼的信任。这可能就是导致后来一方面带班效果看似很好,而自己内心焦虑越发强烈的原因。可见影响班主任心态的因素,更在于思维的方向与思考的起点。[/SIZE]
     
    [SIZE=3]   [/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SIZE=3]现在,我愿意再回到起点,从学生可能接收到什么信息的角度,来做一个学校教师的观察。继续个人的修炼,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虽然,我不知道“足够”意味着多长的时间。[/SIZE]
     
    [SIZE=3]   忽然想到同为世纪[FACE=Times New Roman]80[/SIZE]后的鲁迅,当时曾一度热爱青年,认为青年人就是希望;到最后悲凉地发现,青年人也有虫豸!最终“荷枪独彷徨”。一个世纪过去了,不知道他是否觉得足够信任,足够宽容,足够耐心了?[/FACE]
    [SIZE=3][/SIZE]
    [SIZE=3]   但是,无论如何,做起来![/SIZE]
                                                                                    20100918
     
    [ 此贴最后由项恩炜在2010-9-19 9:39:57编辑过 ]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XXY的演讲
          记录:
          这学期第一次在课堂上加入演讲环节。要求是,学生看《南方周末》,挑选有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感受或观点并组织语言,登台演讲,演讲时间至少两分钟。
          今天抽签,是21号XXY。
          “老师,我买了报纸,带还来不及看。”她站起来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但是,其他的新闻可以讲吗?”在大家的诧异眼神中,她主动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她讲的是最近“宝马4次碾压儿童”一事,用了90秒时间讲故事,后面30秒开始以“我觉得”引起观点的阐发。主要是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法律的建议。声音不响,同学听得不清,没有同学笔记。
          请同学概述其内容,因为大家听不清楚,所以到把她叙述过程中几次提到的“潜规则”这一话题讲了出来。
          我顺势板书“叙述事件是什么”“核心话题是什么”,然后请同学评论。结果同学评论多从原因角度谈。“良心”“责任”“经济”“法律”等。
          不断提醒同学,还有没有和黑板上所有都不一样的。结果同学发言很精彩。分别推进到了“为什么良心会扭曲”的问题?把“经济”和“良心”之间做了联系。并且提出了人心本善的基础。接着就有同学怀疑这个基础,提出原因中可能就有自私的层面,人心本恶,与经济无关。同学在讨论中,丰富了细节,说司机自己走出来,像没事人一样。最后CMY同学明确归纳“尊重生命”四字。生命本身无关道德,无关经济。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一点,我拓展介绍了“余华”笔下“写自己被打”时奇特的“零主体”效果背后的价值。对比了南京大屠杀和包围锦州城的故事,讲述了东方绿舟对于蚱蜢的直觉,学生显然很震撼。下课还有人来问余华作品的名字,说中午去借。最后,从结构的角度,表扬了XXY,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思路清晰。但是同时也追问,经过这样讨论,是否完善法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显然她摇头了。
          演讲结束,请学生在暮省本上写下自己本课所得,所感。学生写两分钟后,我暗示性独白,如果没有讨论,同学演讲的时候我怎样才能也达到更深的理解呢?如果下次我来演讲,我要注意些什么呢?对于写作,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对于何时做笔记,我又发现什么了呢?……
          思考: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怎么今天突然呈现了?
          这是今天的意外收获。学生下课后会来打听作家信息和书名。
      前几节课上,我通过印发作者作品,举行朗诵会,作业中提示推荐阅读的作品名称,似乎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为什么呢?反思起来,今天的“推荐”有这样几个特点:
      1.是在一个与学生关注点有关系的重要话题中出现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儿童怎么会对生命如此残忍?一个善良的人是如何变得如此“没良心”……学生课后讨论的时候,还在谈论某地的成人仪式竟然很血腥,等等。
      2.提到作品的时候,没有讲内容和作品名称,而是从写法的角度谈背后的动机。这个角度很难讲,是因为我自己有切身体验。所以当时把“被打”一段的描述,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学生笑完之后马上抛出问题“为什么不直接写‘我被打了’”而要写“我的身体飞出去了”,里面的冷静,是否和宝马主人对生命的冷静冷漠有关系呢?余华在20年前就寓言了今天的社会状态了!
      3.有板书。写了“余华”两个字。

      二、学生的提问意识强烈和什么有关系?
          后面一节课上,是对作业的反馈。请同学们自行提问。
          结果,自然是提问者寥寥。我只好用5秒倒记等方式,不断给出课堂推进的信号。
          但是,也有学生主动提问。
          我反思了下,除了被我点名而问的同学外,主动举手提问的同学分三类:
      1、      状态被激发起来了的学生。比如上一节课自己演讲被大家重点讨论,最终得到肯定的同学。这节课提问比较积极。(当然,也和她本身性格开朗有关系,但为什么前面的课上没有激活呢,而在这节课提问积极呢,我觉得还是和演讲有关系。)
      2、      有过提问与解答互动经验的学生。昨天中午进班级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的时候,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时,顺便问是否有疑问,同学大都会询问的。而昨天讨论时间较长的机位学生,今天显然提问比较多。估计是这样的互动已经形成了。而且男生问的主题性问题,和女生问的字词理解性问题,都是和昨天的讨论方向一致的。
      3、      确实有问题,而且周边同学的提问氛围比较好。这样的学生也会举手提问。会被小环境给带动起来。

      而未提问的同学大概也有三类:
      1、      有疑问,但不敢问。
      2、      虽然做了,但没疑问。
      3、      没有做作业。

          另外,学生反映,这些语段初中接触过,也是个原因。
      直觉上觉得,我已经会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初中的语段所面对的人,已经不再是初中的,而是高中生了。显然,生命发展的意识不够自觉。但是今天没有点这个话题。

      三、演讲的价值
      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演讲者本身经过演讲,和教师引导下的讨论,惊讶地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可以思考可以讲的内容,还有这样多的结构和方向?讨论本身就是对她劳动的尊重。这可能也引发了下一节课她提问的积极。同时,讨论时,学生显然有话说。举手发言的人次较平时多。发言长度也较平时常。可惜发言角度的确定还比较模糊。

      二、暗示学生“有效”发言的意识。不断板书,并鼓励学生,有谁有和以前所有观点都不同的想法?有学生发言后,帮助精确他发言的坐标。并揭示其价值。学生有挑战的欲望。相信,假以时日,学生发言的有效意识会更强烈。思维的长度和深度肯定有进步的。

      三、关注社会,拓展阅读。关注了我们存在的基本问题,可以有相应得拓展阅读和思考。这时的拓展阅读推荐会更有效。这也逼迫着教师必须得坚持大量阅读、并且关心时事。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4
        • 财富2
        • 积分5158
        • 经验351457
        • 文章5022
        • 注册2008-07-31
        关于演讲的做法很有参考价值,我以前也搞这样的活动,但没有你做的细致。学习了。

        http://blog.sina.com.cn/jinchengli
        1、拙著《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深受好评。新作《不怕学生搅局——教育机智修炼之道》、《优秀班主任是怎样炼成的》、《校长最有效的激励艺术》、《有效处理学生问题的25个心理学智慧》陆续出版。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梦缘
          文:项行之
          1.
          记录一个今天搜集到的一个梦,待解。
          但是隐约感觉到这个梦,这个人的力量了。
          算是因梦结缘。

          2.
          中午吃饭,三三两两对坐而侃。怎么地就说到早期记忆。边上老师笑谈去年帮她解梦的事情,氛围一来,对面老师也说帮她解一个(凭记忆记录):
          小时候,大概四五岁的,我到奶奶家,奶奶是戴小帽子的。路上有兰花,还有沟渠,我看见前面有条河,河对面有个女人的背影也戴小帽子,我很自然地叫“奶奶奶奶”。以前我一叫,奶奶就会欢欢喜喜笑呵呵地来抱我。可是这次我这么叫,对面的奶奶就是不回头,还逐渐远去,逐渐变成小黑点,最后消失。我哭得特别伤心,感觉身体没有能量了,最后瘫在地上。后来到了晚上,我到了奶奶家,发现奶奶在家里,依旧欢欢喜喜笑呵呵地来抱我,可我当时觉得很奇怪。

          3.
          其实我并不喜欢给别人解梦。
          以前搜集学生的早期记忆和梦境,当时以为是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上的突破,时间久了,才发现,这样做是个双刃剑。
          所以,听着叙述,我脑海蹦出许多问题和假设,很想追问,但这样的场合,我却不想说话。

          4
          当事人有期待,周围的同事也是。
          其实我最大的感觉是两句话:你是个奇女子,你一辈子在失去。但是不能说。
          怎么说呢?要不说个分析的方法,相信当事人有感觉的。没有结论,有个方法,自己品味,这样最好。
          所以我顺着叙述:和世界的关系,有路,有花,有渠,有河;和人的关系,有奶奶,有“背景像奶奶的人”;和自己的关系“情感起伏剧烈”。
          结束。

          5
          但当事人的眼神告诉我,希望继续。
          于是我做了一个危险的事情,决定继续。但把最敏感的放到了最后,所以采取倒叙的方式解:
          和以前结束的所有早期记忆或梦境比较,这个叙述有这么几个特点非常明显。
          1.      当事人自己的情感起伏剧烈,什么情感呢?有期待后的失落之感,疑惑奇怪。可见,她的自我洞察力非常强大。内部力量的来源对她很重要。尤其是主动提到了“能量”。
          2.      能量来源受外部什么影响呢?主要受“像奶奶的背影”的影响。和当事人发生联系的人,没有父亲、母亲、只有奶奶和“一个像奶奶的背影”,都是女的,老人或小孩,没有中年人,没有男人。我不知道为什么?
          3.      世界很特别的是,空间感,方向感很强。远去远去,空间的纵深感很强烈。而且没有截面上或有河流,或有沟渠、兰花。有时间变化。这样的人通常对生命体验有哲思。

          我有点不安,观察当事人。当事人表情很平静,依旧保持着笑容。
          可以停止了么?
          6.
          不分析了,向当事人问个问题吧:
          这样的结构,活到现在有体验吗?
          她说:路上遇到人,看见背影会乱叫名字的。
          我估计不是她躲避问题,而是我的表达不清。所以再次换了方式表达:
          像这样情感体验方式是否经常体验?“有一个期待,一路行走还有风景点缀,但发现期待远去而痛不欲生,即便最后发现事事如愿,却内心依旧好奇”。
          当事人忽然摘下眼镜,眼泪纵横而下。
              可能她想到什么了?我不知道,也没有问下去。
             
          7
              看着她流泪,我们手足无措。
              假如这个画面可以修改,你最希望画面里哪个部分改动一下呢?我试图暗示。
              当然是我叫了一声之后,那个人就回头了啊。这样即便不是我奶奶,也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了。
              和路远,隔着河说话有关系吗?我的意思是精确河,路,等意味着什么。
              可惜当事人没领会意思。又有老师马上要第一节课上课,我们便起身打破状态了。

          8
              不知为何,今天这个解梦,让我有份内疚。
              是因为无意闯入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还是把原本非常私人的欣喜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为几个老师分享?异或是没有最后帮忙丰富解决问题的选择?仅仅唤醒了当事人的某种体验,甚至都还未来得及精确,帮助更无从谈起。
             
          9
              相信是因梦结缘。
              用对生命的虔诚,会获得新的能量。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监督者由谁监督
            监督者由谁监督
            文:项行之

                这学期发生两件“小”事:1.平时党员须佩戴党+徽。2.周一升旗仪式须签到。很好!应该的。做真正党员,佩戴党徽会有何惧?做职业教师,准时到校又有何愁?校方用心,可谓良苦。试行两周间,会有电话传音或当面提醒等等方式,提醒你党+徽忘戴了,名字忘签了。有胆大者问:如果不签,后果如何?答曰:不清楚,研究中。让人立觉宝剑悬顶!

                因中秋换课,今日升旗。签到时被迫看到,A4纸下半面几乎填满了千姿百态的笔迹,而印象中,上版面的签名却是寥落星辰。唱国歌时,仰望着蓝天背景下猎猎而展的红旗,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忽然想起,原来我们学校的名单排序是有传统的。依照行政职务,自上而下排列。

                原来如此……

                既然要打造这一监督的机制,为何又要让这一链条的一端模糊不清,云遮雾绕呢?忽然想到丹布朗在《数字城堡》中谈论的话题“监督者由谁监督?”

                这一问题,实在不容小觑,因为似乎但凡有人类群体处,就会因为人性深处的某种力量,把这一暴露用不同的形式表演出来。落实到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来看,追问一线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需守的条条规矩,是怎么出来的呢?又有谁监督?监督学生的监督者由谁监督?每一个监督者又谁监督……这样的制度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建立在对逻辑的信任,对制度力量信任基础上的制度,最终是否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暴露出致命的弱点而面临崩盘的危险呢?如果不,他将如何前行?在学校,其效果就是,学生和今天的而老师一样,迟早会作为天然的“观察者”发现这个秘密,洞察这个文化,至于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今天的发现造就了将来怎样的作为,这本就是生动的教育过程。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为什么教育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科研成果多,事实变化小呢?……

                温总理今年在深圳讲话,说,要通过政治改革来保证成果、促进发展;胡+锦+涛主席随后的讲话听说要通过单行本的方式全国发行了,他说得更艺术,不是提政治改革,而是用了“变革”一词。现任军界要职的刘亚洲则更是直接,提到了四个字:民主政体。

                无论如何,在想到教育中长期计划是否能实现而担忧时,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内心的灯火又开始点燃。那种飞蛾扑火的冲动再一次升腾。问题是,真的民主政体,“最后”的监督者,由谁监督?民+主先天的人类病,又靠什么来医治? 我们每天教书育人,又是往哪个方向走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方向性资源呢?


            2010-9-19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一对值得尊敬和期待师生
              [ALIGN=center][B][SIZE=4]我的学生——陈佳妮[/SIZE][/B][/ALIGN][ALIGN=right][URL=http://www.bzrzy.cn/bbs/User/LookUserInfo.asp?ID=25619][B][U][COLOR=#800080][SIZE=4]清心驿[/COLOR][/SIZE][/U][/B][/URL][/ALIGN][ALIGN=right][SIZE=4]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1&ID=305839[/SIZE][/ALIGN][ALIGN=left][SIZE=4][/SIZE] [/ALIGN][ALIGN=left][SIZE=4]   新接手的三1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陈佳妮。如果你不经意间看到她,会吓一跳。她脸上身上布满了一块块,一点点的红色胎记,大大的脸显得有些臃肿,眼睛仿佛陷进去了。如果你仔细瞧她的眼睛,会发现她的眼睛似乎有一种不易察觉的颜色。听其他老师说,这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后来才晓得,她的父母离异,她判给了父亲,父亲在外边又找了一个老婆,便不再管她了。她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多可怜的孩子! [/SIZE][/ALIGN][ALIGN=left][SIZE=4][/SIZE][/ALIGN][ALIGN=left][SIZE=4][/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刚到班级的时候,发现她是其他同学取笑的对象。同学似乎都躲着她,好像她有传染病似的。做操排队,她身高在班里算是矮个却总排在最后。同样的生命,却受到歧视,我很同情陈佳妮,可我更同情那些看不起陈佳妮的同学。陈佳妮是一位很阳光的女生。她视力不好,做课堂练习时,要求在本子左侧划一厘米宽的一条线,划了几次她总画歪了。分不清课作本和家作本,把课作做在家作上,把家作做在课作上,为了这事没少挨老师批评。她成绩虽然不好,但能感觉到很努力。课堂上,她踊跃举手发言,喜欢朗读。每每看到她亮开嗓子读课文,努力使劲,身体也随着摇摆的时候,心中就会默默地感动。 [/SIZE][/ALIGN][ALIGN=left][SIZE=4][/SIZE][/ALIGN][ALIGN=left][SIZE=4][/SIZE][/ALIGN][ALIGN=left][SIZE=4][/SIZE][/ALIGN][ALIGN=left][SIZE=4]   她受到父母的遗弃,受到同学的冷落与嘲笑,受到老师的批评与指责,而她依然如一朵金色的向日葵迎着太阳开放。 [/SIZE][/ALIGN]
              [SIZE=4] [/SIZE][ALIGN=center][SIZE=4]一对值得尊敬和期待的师生[/SIZE][/ALIGN]
              [SIZE=4]   清心驿老师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爱心,让人充满了希望。相信您正在以比较合适的方式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而陈佳妮同学也是上天传递给您和您的同事、学生们的礼物,她已经成了大家生命中的不可回避的部分,或许会和大家一起创造出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您一定记得把您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继续写下去啊。(学生姓名是否需用化名?)[/SIZE]
              [SIZE=4][/SIZE]
              [SIZE=4]    另外,是否可以挑选一个点作为突破口来帮助孩子?比如说:经常受批评的原因是“分不清课作本和家作本”?...... 这只是个例子,具体定哪个突破口还是得清心驿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定呢?毕竟孩子每天和世界都发生着丰富的联系。[/SIZE]
              [SIZE=4][/SIZE]
              [SIZE=4]    就“分不清课作本和家作本”这一点,老师可否提供更多的信息呢?比如说:每次都是这样搞混么,是否有例外?根据例外,寻找出怎样的教师指令会帮她明确区分?怎样的学习习惯会改变这个现象呢? [/SIZE]
              [SIZE=4][/SIZE]
              [SIZE=4]   根据您所介绍的她情感上容易受到压抑,读课文嗓子容易亮开,身体喜欢摇摆等的描述,估计孩子属于具备以下特点的学生类型:[/SIZE]
              [SIZE=4]  [/SIZE]
              [SIZE=4]1、长于劳动。或许她比其他同学在劳动的时候更投入也更认真。[/SIZE]
              [SIZE=4][/SIZE]
              [SIZE=4]2、长于体育。在长跑等项目上,会表现得比其他女孩子更有热情、更有毅力。 [/SIZE]
              [SIZE=4][/SIZE]
              [SIZE=4]3、喜欢其他短平快的项目。指令清晰,目标明确,操作简明。加上她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果状态一旦激活,或许她还有让人大吃一惊地非凡创造力。 [/SIZE]
              [SIZE=4][/SIZE]
              [SIZE=4]   就学习而言,内心感受和肢体感受力很丰富的她,她的语法学习和数学学习有可能相对较强。 或许,很多男孩子的学习方式更适合于她。譬如笔记一事,干脆把课作本表示1号,家作本表示2号,就用1、2、3、4来简化记忆;或者干脆把两本作业本画上代表课堂和家里的不同标记等等。[/SIZE]
              [SIZE=4][/SIZE]
              [SIZE=4](以上只是凭借观察与经验所得的假设,想到就说,请勿参考,具体情况还是以清心驿老师所观察遭遇为准。期待清心驿老师提供更多的信息)[/SIZE][ALIGN=right][SIZE=4]2010-9-22中秋[/SIZE][/ALIGN]
              [ 此贴最后由项恩炜在2010-9-22 17:37:24编辑过 ]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379
                • 经验296710
                • 文章3315
                • 注册2010-02-07
                [QUOTE][B]下面引用由[U]项恩炜[/U]发表的内容:[/B]


                 非班主任的德育观察文:项行之
                   写下这个题目,有点无奈。
                 
                   并不想传递德育就一定是班主任的事,也并不想传递自己就真觉得班主任有存在的必要,但还是这样写了,可见自己的内心是多...[/QUOTE]
                对自己也要像对我们的学生一样,有着热切的期待!
                鲁迅的文字中一直充满着那么多地澎湃!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星星,每一颗星星都会闪亮!
                贺华义教育博客:[URL=http://hi.baidu.com/fyszxsy]LeadBBS[/URL]
                个人邮箱:hehuayi2000@qq.com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野草>>题辞〔1〕
                  回乐山老师与贺华义老师贴:
                      感谢两位老师的关注!到两位老师的空间学习了。
                      作为个体的价值,还是在鲁迅的《<野草>题辞》 中传递的感觉最有共鸣。
                      对于生命,固然坦然、欣然,大笑而歌唱,但内心依旧热切期待着地火的速来。
                      这辈子做教师、做班主任,天天面对如花生命,是大幸也是大不幸。
                      再读一遍《<野草>题辞》,依旧激动不已:


                                            <<野草>>题辞〔1〕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2〕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3〕,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6〕上。AA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三八期,在本书最初几次印刷时都曾印入;一九三一年五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抽去,一九四一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本篇作于广州,当时正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书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又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其中某些篇的文字较隐晦,据作者后来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
                  序》)

                  〔2〕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作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后收入《三闲集》)一文中,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3〕大欢喜佛家语,指达到目的而感到极度满足的一种境界。〔4〕陈死人指死去很久的人。见《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塞。……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5〕地面比喻黑暗的旧社会。作者曾说,《野草》中的作品“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野草)英文译本序》)〔6〕白云楼在广州东堤白云路。据《鲁迅日记》,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作者由中山大学“移居白云路白云楼二十六号二楼”。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喜欢回答问题


                      新接七年级,学生课堂上不积极,不喜欢回答问题,我该怎么办?  
                                                                   wssheng796
                                                          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1&ID=306205


                                                     郑桂华老师说

                        楼主的问题,马上让我想起了一个声音:
                        1、为什么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平均长度可以超过30个字?
                        2、为什么你的课堂活动会是有效的?

                        这两问,是我在9月中旬听了郑桂华老师在初三某班的语文课后于交流会上所提。
                        当时的基本情况是,学生为初三毕业班,课堂由两个班级合并而成,同学之间并不熟悉;
                        课堂的情况是:就我的统计而言,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了,平均学生发言长度要超过30个字。(这样的发言长度甚至比很多高中生表现都好。虽然一些学生在逻辑上并不是很严谨。)而且有两个细节:一般很容易变成过场戏的讨论环节,学生真的讨论起来了——从听课教师的参与观察和学生讨论后的总结发言来看,确实有思维的推进。

                        因为郑老师的课堂是真实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就值得探讨。
                        郑老师的回答让我服气,我记录下要点:
                        1、为什么学生发言长度超过30个字,主要是因为问题本身是真问题,学生感觉有点挑战但愿意也能触摸到。
                        2、为什么课堂活动会是有效的?因为这个活动的设置是学生需要的,教师真的一直在关注学生,并且随时在做大量的努力。她还举了很多小细节。
                       
                        再回味,她的回答其实很朴实,很本质,很真!
                        与楼主分享。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喜欢回答问题(2)
                          郑老师是从内容的角度说的,我想是从形式的角度补充一条,即“能 学生积极心理结构的形式”。
                          能唤醒学生积极心理结构的形式,包括很多。内容的新颖活泼,操作的简单与体验高效所产生的吸引离等等都是。我这里用举例的方式谈教师语言。
                         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心理结构的唤醒和遏制作用。曾经跟踪过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她的课堂非常有语文味,学生很敬佩她,上课很认真也很配合。奇怪的是,每次到了学生回答的环节,学生愿意说,开始氛围很好,但怎么地就起来两三个人后班级讨论的氛围逐渐黯淡下去了。这个问题隐藏得很深。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发现,她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习惯性的语言是:还有吗?结果,大部分学生会顺口接着说:没有了。教师的语言大致会是:好的,请坐,谢谢。然后教师再转向其他同学问:还有吗?
                           就我们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和老师而言,当听到“还有吗”三个字的时候,内心那种紧张、防御的心理结构就自动启动了。语言上很容易跟上“没有了”。因为“还有吗”意味着“差不多了,只是再给你个机会而已”“看看你到底有多少分量”“我知道还有什么,看你到底还知道不知道”......后来建议这位老师改一个字:将“吗”变成“呢”。课堂上习惯性的问“还有呢”。结果,变化发生了。学生本来想坐下了,一听到这个问题“还有呢”,自然就习惯性的往下思考,逼着自己想下去。“还有呢”与“还有吗”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前者表示,“还有很大的空间,你继续说”,“我知道你还能补充的,我充满期待。”“我也不知道到底会有什么答案,你或许能给我惊喜”......总之,“还有呢”比“还有吗”更为开放,更充满期待,更能激发学生挑战自己、不断思考与表达的心理结构。
                         当然,这样的区分很微妙,需要我们真得在求得学生学习最大效益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语言很用心,敢挑剔,善调整。
                         所以,认真而真诚地回帖,很是期待看到楼主真诚而细致地记录。这样,我们可以真正把这个问题思考下去。对学生成长有益,对自己专业提高有效。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唤醒,逐个进行
                                                  唤醒:逐个进行
                           
                            总是时不时会有找不到学生的感觉。因为我对学生的经验并不熟悉,我们站在同一个教室,却没有充分分享各自的经验,所以我们的发言,基本属于在不同的经验空间的独自呓语。有效的成分是在太少,更多是看幸运女神是否频繁降临。

                            今天这节课比较高兴地是找到了几个学生。

                        1.      ZY
                            他是很特殊的男生。
                           上课趴着,不大说话。

                           暑假作业中规中矩。但只是完成而已。当时就这一点表扬过他,看他表情,似乎并不高兴,或许,并不喜欢这样廉价的表扬。

                            开学到现在我有意识地提问过他几次,他都摇头表示没想法。几乎没有完整地发过一次言。我估计是状态的问题,更是课堂和他的经验相差太大的缘故。

                            今天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传”的特点,请他们说自己想为谁作传,他说的“怪盗基德”让大家精神为之一震。也确实是距离柳宗元虚构人物以寓言作传这样特点相对比较近的。更难得是,是8个学生中唯一一个例外的,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相信,通过这节课,他对柳宗元的寓言会很在意;对明天的课有期待——我得好好准备了,哈哈,把明天的课送个他!中午的聊天,他话开始多起来了。围绕这个话题,鼓励他写作,写传记,修改,贴出来大家看;他周围的同学还说要表演。哈哈。我先看看他们推荐的片子吧。


                        2.      TYW
                            非常特别的女生。

                            第一周的课上,我精心设计并获得大部分同学好评的暑假作业,只有她说,不喜欢,不是他需要的。在问卷中说做试卷的时候脑海中只有一句话“服部平次”。后来我专门找了“服部平次”,原来是日本动画中的人物,为此我还背诵了他的座右铭。准备随时当着TYW的面背诵,来个震撼。哈哈。可惜没有合适的机会。只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忽然提到服部平次,结果她马上“活”了。向左右前后确认自己是否幻听了。看来这个人物却是很有力量。

                            第二周的课上,一直趴着。后来甚至说身体不好要回家。我请她和班主任联系,结果她说,不用联系了,是我的事情。结果还是请同学代她找班主任。结果主人不在,她又没有出门条出校门,还是我陪她出去,幸好见到了家长车子来了,否则,我会怀疑是否是逃课。

                            第三周的时候,她更低迷了。有一次发现她讲义也没带,也没有兴趣和同学合看。下课后和她聊天,大意是是否适应高中生活。她说晚上太晚,高中学科太多,来不及,真的来不及。会努力适应的云云。

                            第四周,为了检测学生阅读报纸的任务是否落实,我加入演讲环节。在几次演讲中,设计到公益基金,日本抓捕渔民等话题,她很活跃。

                            第五周,就是现在了。今天课堂她说要写自传,中午我跑去问为什么我查不到“怪兽基德”时,她大笑。应是“怪盗基德”还留了真迹“怪盗KID”。托她的福,我按图索骥,发现了这个人物的资料和视频。感慨于网络对此人所整理的资料,研究得如此之细致。(PS,昨天,我推荐她去参加作文竞赛——暑假作业中她的作文是评为推荐级的。)

                        3.WXJ
                            肯定一直坐在教室,但是是我今天发现的。
                         
                            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她一个人没有动静。这是我才发现她。羞愧于我的迟钝,赶紧过去,听听她的想法。左手撑住课桌时,顺势挪开了作业本,发现了她的名字,原来叫WXJ。听她说话,还是很有想法的。思路也清晰,虽然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在之后的交流中,我请她第二位发言。我也估计刚聊好马上请她发言,是否会给她故意照顾她的感觉而反感呢?
                           
                            发言之后,我感觉她的眼睛亮了。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7
                          • 经验6425
                          • 文章425
                          • 注册2006-11-12
                          补充上一帖子
                          补充上一帖子:


                                         《怪物基得传》与《种树郭橐驼传》
                                                            ——2010-9-27课记录

                               要学习《种树郭橐驼传》了,提前三天已经开始布置翻译作业。学生手头资源丰富,翻译上来的竟然没什么问题。不过,估计是直接抄写参考书译文了。字迹如此流畅,少见推敲的痕迹。
                           
                              这样的基础,字词还需要过一遍么?学生虽然没有落实掌握,但感觉上是否会觉得无聊。这是我们学生进入高中遭遇的第一篇文言文。而且字词与文意还是有难度的,以前是归入高三课文,真担心不但无法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文言文学习体验,反而会让他们对未来的文言学习丧失希望。

                              昨天看铁皮鼓的课堂实录,受到启发。他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汇报的形式,由学生上台疏通字词,然后请台下学生提问,在问题中推进学习。老师的工作是处理问题序列,比如把涉及全文的“文体”一问,搁置起来;教师还在于强调重点,学生漏讲的,讲了需要强调的,譬如倒装,活用等等。

                              有触动,必须得让学生活动起来。但是在对于语法字词的讲解上,我还是比较反感。文言文的有味之处肯定不是在这里。这样的讲解,如何能培养学生对文言的兴趣呢?真正的感受到文字、文章背后的文化呢。(铁皮的学生问“字”为何解释为“养育”,其实就是一个涉及文化的问题。如果能点一下,学生会对文化的兴趣增加不少。)

                              今天两节课,本来计划模仿铁皮鼓的策略,请学生小组节对,按照段落向下推进。我相信学生的本能会让他们关注内容的问题。由内容谈至形式。看教师的应变了。

                              结果第一节课出了意外,由其他语文老师执教。我们只有一节课来学习了。怎么办?
                              在第二节课我走进教室的刹那,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又期待有好奇,呵呵,氛围出奇的很好。
                              那一刻,我决定:

                              相信学生!挑战一次。

                              把学生翻译完的本子还给大家,然后请学生一起回忆了课文名字,作者。请大家随机谈,学生说,柳宗元,古文运动倡导者;还有呢?字子厚。还有呢?世称柳河东,柳柳州。还有呢?唐宋八大家。还有呢?…..学生似乎犹豫了。我把周末从图书馆借的《柳宗元传》打开,读起了当时很触动我的句子“……”。一组排比,说不尽柳宗元的种种。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是很意外的:会有这样一个背负传奇家族命运,自身命运却一朝得意、一贬再贬,无论身在何处,有权无权,他一直心系天下,以人为本,由文至政,大胆革新……

                              这本书大家可以问我借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奇人的奇文。
                              然后请学生用手指正确书写题目,同时请一位男生到黑板上写上大大的题目。——这篇文章,我准备从题目入手。
                             
                              在大家的指点写,题目终于写完了。
                              问孩子们:大家翻译过课文了,也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现在你们看到这个题目,觉得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哪一个?学生七嘴八舌。“传”“树”“种树”。我本来心里期待是说“传”,结果转向那位说“传”的同学:诶,你说的是什么?结果我原本兴奋地语气却让女孩子感受到了不自信。她马上摇头。倒是另外一边的女孩子LJL,很大胆,说“树”。这个声音很清晰,所以全班都知道了,必须从树入手。

                              “很好,树!”我把“树”字圈了起来。为什么是树呢?给大家说说呢。“直觉”。“哈哈哈”挺像她的回答风格。“就是觉得“树”很重要。恩,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和树有关的故事”然后大家开始七嘴八舌说起来了。很容易就说出了很会种树的郭橐驼谈种树经验的故事。问题是,大家都翻译过文章,文章除了讲种树,还讲了什么。学生找到了“官理”因为这个“理”容易译错,所以在这里故意停留了一下。“好,文章是怎么从种树讲到官理的呢?”(这个处理我觉得很漂亮,既强调了官理,又没有在官理是什么上纠缠,而是直接这样把课文的结构梳理出来。先有总体认识然后再分。)“第四段第一句”“很好,这句很重要,我们划下来。大家一起读读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我在“树”字上面板书“道”;下面板书“官理”。这个官理是什么意思?“为官,治民”,学生看了注释能够回答的。
                             
                              那么,种树之道到底是什么呢?找找文中有什么关键的话么?学生看书,很快,找到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哦,在哪里?”“第三段第一句”“好,很漂亮,我们划下来,然后一起读读看”接着翻译了一下这句,把寿、孳强调了出来。板书“顺天致性”。好,那么作者所说的官理呢?是什么?学生看书 ,似乎出不来。提示“能看到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么”学生有感觉了,“有,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好,我们一起看一下什么意思”在“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中还小小发挥了一下,中秋节团圆日居委会敲梆子“门窗关好、马上开会”。学生笑。能理解。强调了“蕃”和“安”,现在叙述的时候发现竟然忘记了强调“何以”。如果总结一下,柳宗元反对怎样的“做官治民”?学生起来说“让老百姓事情太多”,能不能概括一下,马上有同学说“扰民”有同学马上补充“繁政扰民”——我知道她预习过。很好,四个字,不仅表达了扰民的意思,还讲了“是什么”扰民,表达更精确了。
                             
                              现在有个问题了,感谢LJL同学为我们点的“树”字,看来确实很重要,好像文章是从种树说到官理的。种树要顺应树木天性,官理不可用繁政扰民。那现在的问题是,这两者面有关系,但是这是种什么关系吗?LJL,你说说看呢。结果笑嘻嘻却摇头。我们遇到过类似的,比如说,我开始背《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和斯陀夫人的一段。写居里夫人的研究影响力深远,为什么写斯陀夫人的故事,她们是什么关系呢?打开书本,第六段,再看看。学生有感觉,类比。就是证明观点的方式相近。本来想把类比的效果结合课文说说,但时间关系,希望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对课文有印象,所以进入了下一环节。
                           
                              问题是,有人说,在文章里,柳宗元的观点是请官员不要有任何作为,让老百姓自己活就行了。是这样吗?学生思考。请学生回答,她的回答脱离了文本,是就事论事,说有人犯罪什么的还是要靠政府管的。引导大家看文本,这和种树有关系吗?学生说“郭橐驼种树还是做了很多准备的”,找到了“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是的,这是种树的具体方法,还是有很多讲究的。看来官理还是要有作为的,柳宗元反对的是所有的官理行为还是繁政?学生很容易找到感觉了。

                              再次感谢LJL,结合板书,小结了刚才的发现。
                             
                              请大家再看黑板,这个题目《种树郭橐驼传》,除了“树”,有同学觉得其他的字词非常关键么?
                              学生说种树。简单评论。基本同前。
                              时间关系,我提示,看文章关注这个概念,板书“文体”。学生马上叫“传”。
                          好,什么是传?我问。大家傻了。
                              如果让你做传,你会为谁作传呢?请LMC,结果他说为我左传。题目呢?比如我手上的书名叫“柳宗元传”“项行之传”,好的,我请这一列同学来说说看。结果,同学说“为我姐姐作传”你姐姐叫什么名字“刘露露”“好,刘露露传”。“自传”“毛泽东传”,有趣的是一位男生ZY,说“怪盗基得传”引来大家欢笑。我不大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很白痴地追问“谁是怪盗基得”学生解释,原来是一漫画作品中的人物。我太开心了。竟然有同学会为虚构的人物作传。
                             
                              接着一个问题比较有趣,刚才七位同学发言,加上我项老师手上的《柳宗元传》,一共八个传记题目,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
                              学生思考,有学生悄悄讨论。好,可以讨论,这个有点挑战的。

                              这时,我发现班级有一位学生以前一直没有她发言的印象,现在她也没有和同学讨论,所以走过去单独听她的想法。她是准备分成古代和现代的。

                              请GP,我很关注他,坐在角落,似乎有点调皮,刚才讨论很开心,我不知道他是否真讨论了。结果他说“自传和他传”,我马上板书,非常漂亮。学生也发出了赞叹声。确实干净利落,对8个说法一网打尽。

                              还有分类方法吗?我请刚才的女生。她说“按古代、现代分”“有道理啊,可以按照时代来分”“但是老师,怪盗基德怎么放哪里?”“可以按照对象的真实与虚幻分”……

                              哈哈,我太开心了。我们来看看,大部分的传记是怎样的?写人的,什么人?名人!包括哪些信息呢?姓名,职业,事迹等等 。现在我们学生很自信,开始有突破了,为自己作传,即便是小人物,也值得书写,为虚幻的人物作传。那我们看看这篇传记,算什么。给谁作传?郭橐驼,姓什么。郭!名字呢?橐驼。马上有学生说,不对。这是人家笑他的。是啊,这是人家笑话他的名字。比如说,我自嘲起来。如果LMC觉得项老师这个家伙不好玩,想臭我,就抓我一个特征,戴眼镜。不写“项行之传”而写“项四眼传”,是不是就把她对我的态度显示出来了?学生有感觉。再比如,你为姐姐作传,刘露露传。看着学生,我不知道她姐姐什么特征,脑袋空白了。但是觉得这学生眼睛大,皮肤黑。就问,你姐姐眼睛大么?不大。皮肤黑么?不黑。那好啊,不叫刘露露传,就叫“刘小眼传”,学生笑,或者刘不黑传,大家大笑。妥当么,不妥当。那柳宗元为什么一方面请郭橐驼大谈种树经验以证明为官理,一方面却不写真名,而用一个被人笑话出来的假名字呢?学生思考。

                              眼保健操铃声响起了。学生说,上课上课。

                              我犯错了。竟然真的用眼操的时间上课了。主要是启发学生发现这个“传”的特殊。
                              比如说,《怪盗基德传》,这是什么性质的传记呢?是童话吗?不是!学生说童话是要有一定道理的,(其实她的说法有问题,可惜我没有抓住机会把童话和寓言在讲道理为目的上的差异点出来)。当时怎么就说到,提建议。我板书“讽谏”二字,为了暗示“讽”字,还在边上写了“死谏”以魏征抬棺死谏故事做例,说了“讽”的妙处。当然布置作业,除了一份试卷上的课内题目外,请大家思考文章“传”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同时宣布下节课,当然是提出怪盗基德传的ZY是主角喽。大家欢呼。
                              (课间,没人来借书,问学生谁要看《柳宗元传》,结果有女生说‘没人’——当然是玩笑。惹得大家又笑。于是抓住她,给她看,请她明天演讲介绍下。呵呵。她接受了。中午,查了怪物基德,竟然找不到,到教室和学生聊天,他们推荐说是怪盗基德。原来如此,查查片子看看。然后和ZY私聊,请他写传,然后贴到班级后墙上,大家一起看。)


                          反思:
                              完全不按照教案,但是效果比较满意。和学生一起遇到一堂好课,就一天精神好。反之亦然。
                          可以咀嚼的点是:



                                          《怪物基得传》与《种树郭橐驼传》
                                                                 ——2010-9-27课反思
                          一、状态:太重要了
                          1.师生本真相待。
                              本是两节联课,结果第一节我到不了,请老师代了。听学生说,演讲照常进行了,之后就是大家自己看书。

                              我进班级,赶紧向学生们连连作揖道歉。学生狂笑。学生纷纷问老师做什么去了。我说记错了,以为是周四没课呢。因为前两天中秋放假,我们一直换课。昨天是上周三的课。所以,我多睡了一会。——看来我还是很老实的。呵呵。结果学生哇哇叫,好哇,老师,我们以为你做什么重要的事情去了,原来是睡懒觉啊。爽啊。哈哈。氛围很好。如果我装腔作势正儿八经地沉重道歉或者编个伟大的借口,或许就没这个效果。当然,是建立在大家基本情感还不错的基础上,但这并不表示睡过头就对了。就教师职业而言,是次严重的事故。所以,学生的损失,需要不增加他们负担的情况下进行补偿。
                             
                          2.无聊之后有期待
                              估计是上一节课学生自己看书,没有课上实在无聊。一旦失去,反而发现意义,所以第二节课文课前看见我进去特别亲切。课堂配合得很好。一节课把两节课的内容整掉了。而且比之前的疏通字词的设计更好。文章结构,类比特点,文体选择,几个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感觉。顺便也把核心的字词解决了部分。
                              教师自己的设计调整是以回事,学生的状态起来更为重要。
                              有左右逢源的感觉。

                          3、充分备课
                              学生有了三天的翻译经历,即便是抄写参考书的,对内容也有一定理解。后来学生说,和初中不一样,以前是整节课讲翻译,讲字词,记中心,现在发现这些要在课前完成了。课堂上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这样比较有趣。
                              我自己对课文也比较充分。以前教过,这次出卷子琢磨过,上周为此借阅柳宗元集和传记,对人和文友情感。也看过几堂课,从寓言、传记的角度切入的课,让我印象很深。

                          二、唤醒:逐个进行
                              总是时不时会有找不到学生的感觉。因为我对学生的经验并不熟悉,我们站在同一个教室,却没有充分分享各自的经验,所以我们的发言,基本属于在不同的经验空间的独自呓语。有效的成分是在太少,更多是看幸运女神是否频繁降临。

                              这节课比较高兴地是找到了几个学生。
                          1.      ZY
                              他是很特殊的男生。
                              上课趴着,不大说话。

                              暑假作业中规中矩。但只是完成而已。当时就这一点表扬过他,看他表情,似乎并不高兴,或许,并不喜欢这样廉价的表扬。

                              开学到现在我有意识地提问过他几次,他都摇头表示没想法。几乎没有完整地发过一次言。我估计是状态的问题,更是课堂和他的经验相差太大的缘故。

                              今天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传”的特点,请他们说自己想为谁作传,他说的“怪盗基德”让大家精神为之一震。也确实是距离柳宗元虚构人物以寓言作传这样特点相对比较近的。更难得是,是8个学生中唯一一个例外的,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相信,通过这节课,他对柳宗元的寓言会很在意;对明天的课有期待——我得好好准备了,哈哈,把明天的课送个他!中午的聊天,他话开始多起来了。围绕这个话题,鼓励他写作,写传记,修改,贴出来大家看;他周围的同学还说要表演。哈哈。我先看看他们推荐的片子吧。


                          2.      TYW
                              非常特别的女生。

                              第一周的课上,我精心设计并获得大部分同学好评的暑假作业,只有她说,不喜欢,不是他需要的。在问卷中说做试卷的时候脑海中只有一句话“服部平次”。后来我专门找了“服部平次”,原来是日本动画中的人物,为此我还背诵了他的座右铭。准备随时当着TYW的面背诵,来个震撼。哈哈。可惜没有合适的机会。只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忽然提到服部平次,结果她马上“活”了。向左右前后确认自己是否幻听了。看来这个人物却是很有力量。

                              第二周的课上,一直趴着。后来甚至说身体不好要回家。我请她和班主任联系,结果她说,不用联系了,是我的事情。结果还是请同学代她找班主任。结果主人不在,她又没有出门条出校门,还是我陪她出去,幸好见到了家长车子来了,否则,我会怀疑是否是逃课。

                              第三周的时候,她更低迷了。有一次发现她讲义也没带,也没有兴趣和同学合看。下课后和她聊天,大意是是否适应高中生活。她说晚上太晚,高中学科太多,来不及,真的来不及。会努力适应的云云。

                              第四周,为了检测学生阅读报纸的任务是否落实,我加入演讲环节。在几次演讲中,设计到公益基金,日本抓捕渔民等话题,她很活跃。

                              第五周,就是现在了。今天课堂她说要写自传,中午我跑去问为什么我查不到“怪兽基德”时,她大笑。应是“怪盗基德”还留了真迹“怪盗KID”。托她的福,我按图索骥,发现了这个人物的资料和视频。感慨于网络对此人所整理的资料,研究得如此之细致。

                          WXJ
                              肯定一直坐在教室,但是是我今天发现的。
                             
                              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她一个人没有动静。这是我才发现她。羞愧于我的迟钝,赶紧过去,听听她的想法。左手撑住课桌时,顺势挪开了作业本,发现了她的名字,原来叫WXJ。听她说话,还是很有想法的。思路也清晰,虽然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在之后的交流中,我请她第二位发言。我也估计刚聊好马上请她发言,是否会给她故意照顾她的感觉而反感呢?

                              发言之后,我感觉她的眼睛亮了。

                            
                           
                          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9834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