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3
    • 经验610
    • 文章60
    • 注册2006-05-12
    让班级成为吸引人的地方——班级内学生均衡发展的分析视阈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2pt]山东省临沂十二中   [/SIZE][/FACE]王立华[/ALIGN][/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需求的及时满足、潜能的深度发掘、个性的充分发展等学生成长软实力的开发,主要是在班级教育中实现的。但是,目前的现状却不利于这些教育任务的完成。因为班级内学生的成长机会是不均等的,成长资源得不到有效提供。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我尝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SIZE][/FAC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ALIGN=center][FACE=方正华隶简体][SIZE=12pt]个性化学习推荐模型:给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成长方式[/SIZE][/FACE][/ALIGN][/P][P][FACE=黑体][SIZE=12pt] [/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现实问题。[/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机会挑选想自己想就读的班级的,因此,班级归属对他们而言是偶然的。初到班级,学生们对班级是没有归属感的,更不要说会有向心力了。其次,班级授课制没有发生根本形制的改变,学生仍要在固定的班级接受固定的教师提供的学校教育,他们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不一定能得到及时的满足。[/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思辨求解。[/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要想超越这一不足,理应进行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荐模型的研究。给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模型就是依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目标和当前学习状态,为学生组织适合的学习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指导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实践突破。[/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在具体实践中,我确定了四个研究重点。[/SIZE][/FACE][/P][P][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模。这一建模研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接口:学生通过这一接口与整个个性化学习系统交互作用,完成课程等成长内容的学习与测试。教师(班主任)接口:用于丰富成长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添加并管理学生的成长特征等内容)。专家知识库:主要用于存储学生管理、教学策略等内容的规则知识,学习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学习材料库:用于存储能反映课程知识的数据库,它相当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班主任)所具有的教学材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向库里添加学习材料。学生模型:由学生特征库和特征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学生模型除了接受学生主动提交的个性特征外,教师(班主任)还要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SIZE][/FACE][/P][P][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学生信息收集系统的建模。首先,明确收集的学生信息类型。对比性信息:这些信息收集全了,适用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与指导。基本信息: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适用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即时性信息:班主任自行发现或班干部反映的关于某一学生的衣着、表情、语言等信息,适用于班主任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其次,设计信息收集的具体指标。比如,我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生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个性社会因素构成的个性结构,从家庭背景文化、个性品质、教育经历、学习基础四个方面来设计学生基本信息收集的指标,初步形成了《学生成长基础测量·家庭背景文化》《学生成长基础测量·个性品质》《学生成长基础测量·受教育经历》《学生成长基础测量·学习基础》四个指标体系。[/SIZE][/FACE][/P][P][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家长参与课程设计系统的建模。研究家长参与课程设计的意义、途径、内容与实施策略。家长参与课程编写,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这一课程临时定名叫“生本课程”。“生本课程”是一种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指向,以学生本人为设计主体,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也参与设计、实施的课程。[/SIZE][/FACE][/P][P][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学生的学习记录与使用系统的建模。一是研究学生如何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二是研究教师怎样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三是研究教师如何分析、使用这些学习记录。[/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初步效益。[/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此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进行了三年多的探索,研究总结在一些报刊和一些会议上得以推介。研究总结以发表在《河南教育》2010[/SIZE][/FACE]年第10期上的《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探索》为代表。报刊推介以刊登在2007年7月25日的《教育文摘周报》的《回归原点做教育》位代表。推介会议的典型代表有两次:我在山东省教科所召开的“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十周年庆祝会”上做了《一个当代教师的教育概念》的发言;我在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 “2009[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山东省年素质教育论坛”上做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初步设想与粗浅尝试》的发言。[/SIZE][/FAC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ALIGN=center][FACE=方正华隶简体][SIZE=12pt]优秀生申报制:给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成长方向[/SIZE][/FACE][/ALIGN][/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现实问题。[/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学期末评选优秀生,很多学校的惯例是向每一个班级分配相应的名额:“三好学生”10[/SIZE][/FACE]名、优秀学生干部3名,等等。这种评选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为优秀者选出来了,也打击了一大批学生,等于告诉没选上的学生是不优秀的。另外,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明白”:班级中总会有大多数学生被评为不优秀生,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他们仍旧是不优秀的。因此,这些学生的成长积极性不高。[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思辨求解。[/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与教育人道主义和教育公平观的发展轨迹相应,教育均衡发展脉络显现为条件性均衡的初级阶段与发展性均衡的高级阶段。条件性均衡指硬件资源、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机会与权利的公平等基本内容;发展性均衡指学生在优势潜能、个性特长等方面得到充分而适宜的发展。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要着眼思考的是学生的高级发展阶段。在高级发展阶段,学生能明显地体会到成长幸福感的几率少一些,容易造成学生的成长行为的迟缓。因此,教师要及时、明确地把每一个学生能达到的成长方向明确出来。但是,上述评选是一种区分性的管理,而不是一种成长性的学生管理范式。在这个视野中分析,要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非常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生。鉴于此,我实行了优秀生申报制。[/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实践突破。[/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学期初,我和任课教师、学生们一起确定各类优秀学生的申报标准,公示出来,让学生们照着标准去努力。学期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填写优秀生申报表,申报相应的优秀生类别。最后,我和任课教师一起根据学生的申报,确定学生们是否符合相应的优秀生条件。每一类优秀生的名额不限制人数,谁都可以申报。[/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初步效益。[/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实行优秀生申报制,给了没一个学生充足的成长机会,也给了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最大希望,在成长中,学生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成长积极性。[/SIZE][/FAC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ALIGN=center][FACE=方正华隶简体][SIZE=12pt]有效学室建构:给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成长时空[/SIZE][/FACE][/ALIGN][/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现实问题。[/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目前,班级教育内容的建设,突出强调了如何方便教师的教学,而很少考虑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对学生而言,教室似乎不是他们的。而且,班级教育内容的建设多强调了外显的物质文化建设,少关注内隐文化的建设。[/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思辨求解。[/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教室建设应该突出教室是学生“待”的地方,方便于学生的成长需要。[/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实践突破。[/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第一,我和学生尝试将教室改为学室,比如2007[/SIZE][/FACE]级10班就定名为“个性10班学室”。名称一改,教室的定位就变了——观念一改天地宽。第二,我们从四个方面寻找有效学室的建构指标。学习环境的营建:学习设施的放置合理(比如教室的位置、空间、砖石等考虑了学校建筑的独特需要,不是等同于一般的建筑物标准。)、学习资源的开发到位(如书橱内能有一些学生常用的工具书、不同版本的教材,而且数量要充足,至少保证两个学生一本。保证课程实施不只是通过一套教材来传授。)、学习氛围的活泼有序(如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下的举止得体、有序);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浓厚(如教师推敲确定并已陈述给学生的课程目标要和学生现在正做的事情、成长现状要发生联系);学生学习现状的熟悉(如绝大多数学生能能描述、表达出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知道自己的活动目标、成长目标,尤其是学生要能解释清楚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自己的成长目标的关系);超越课堂的设置的问题与作业:教师层面(如教师的提问和作业设置要以当天的教学内容为中心,并能体现服务于总体目标的实现等)、学生(如学生问的问题是有思维含量的)。[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初步效益。[/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指标建设全面,学生便愿意来到教室,找到了学习资源,学生就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位置。这一实践,在2001[/SIZE][/FACE]级7班得以全面贯彻,给当时到班级考察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ALIGN=center][FACE=方正华隶简体][SIZE=12pt]班本课程《自己教育自己》:给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成长管理[/SIZE][/FACE][/ALIGN][/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现实问题。[/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目前,走班制并没有全面推行,行政班的功能仍旧大于教学班。在行政班内,教师的班级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尽量在课堂时间内形成班集体的整体实力。为了快速显现效益,教师在进行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指导时,大多选用束缚、控制的外在管理范式,而没有突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思辨求解。[/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尝试通过开发班本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实践突破。[/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班集体作为一个生命群体,班级中的学生的成长有个性化的需求,更有共性的要求。把学生共性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不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它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是以形成本班的班级文化为目标指向。多年的努力后,我开发出了《自己教育自己》的班本课程。[/SIZE][/FACE][/P][P][FACE=楷体][SIZE=12pt]附:《自己教育自己》的目录[/SIZE][/FACE][/P][P][FACE=楷体][SIZE=12pt]前言、自己教育自己——什么是自主教育[/SIZE][/FACE][/P][P][FACE=楷体][SIZE=12pt]主题一、道德自尊。活动一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活动二 师生有别;活动三 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活动四 长幼有序;活动五 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活动六 无人的地方看出真美德。[/SIZE][/FACE][/P][P][FACE=楷体][SIZE=12pt]主题二、是非自辨。活动一何为真;活动二 用“明眼”辨认真伪;活动三 何为善;活动四 用“慧心”区分善恶;活动五 何为美;活动六用“慧脑”识别美丑。[/SIZE][/FACE][/P][P][FACE=楷体][SIZE=12pt]主题三、生活自理。活动一  [/SIZE][/FACE]家庭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二 学校生活自理;活动三社区生活自理;活动四独立生活:今天我当家;活动五 你的网络生活能自理吗?;活动六 我是理财的小行家。[/P][P][FACE=楷体][SIZE=12pt]主题四、行为自律。活动一迈好青春第一脚;活动二 我离中学生的形象是否有差距;活动三 校园安全总动员;活动四 做个好公民;活动五 我不是无理取闹的孩子。[/SIZE][/FACE][/P][P][FACE=楷体][SIZE=12pt]主题五、学习自强。活动一学习目的:出人头地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活动二 端正学习态度大家谈;活动三 学习内容:从生活中开始学习;活动四 我喜欢的学习方式;活动五 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动六自我努力:学习能力提高的保证。[/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初步效益。[/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此实践得到了有关教育媒介的关注,其中以《王立华:编制个性化的“班本课程”》(载《中国教育报》2007[/SIZE][/FACE]年3月16日第7版)、《开发“班本教材”》 (载《人民教育》2007年3-4期)为突出代表。[/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ALIGN=center][FACE=方正华隶简体][SIZE=12pt]个体评价:给每一个学生需要的成长评价[/SIZE][/FACE][/ALIGN][/P][P][FACE=黑体][SIZE=12pt] [/SIZE][/FACE][/P][P][FACE=黑体][SIZE=12pt]〇现实问题。[/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目前,尽管学生评价的促建设、促改革、促发展的力度不够,评价结果却与利益奖惩紧密挂钩。教育评价目的的偏离,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学校、教师、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上,只关注显性指标,忽视隐性的、长期起作用的柔性指标。在这一评价目的的引导下,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成长质量的时候,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而且突出外在评价。这种评价对每一个学生而言,没有针对性和感召性。学生到初中之后,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对于学校的外在评价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轻微地抵触。但是,学校也没有在这一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学生自然找不到科学地认定自己的成长现状的评价方法。[/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思辨求解。[/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实行个体评价。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评价现状,还要突出学生的内在评价的运用。[/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实践突破。[/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第一,改变过去以班级为单位的评价定位,变为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单位。从学习水平提高、人格水平提高等方面综合来分析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内的成长变化。在入学初、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前测、中测、后测。第二,实施挂历式评价。给每个学生设置挂历,画面内容全是跟学生本人有关的内容:学生自己的照片、学生的话语等等。挂历分成三份,一份挂在教室里,一份挂在家里边,一份自己珍藏。挂历的页面的每个日期的格子留有很大的空间,便于学生记录自己当天体验最深的事,事件最少一件,数量不作上限。挂在教室里的挂历,记录自己在学校体验最深的事情,可以给自己和别的同学以启示;挂在家里的挂历,记录自己在家中体验最深的事,可以给自己和家长以启示;自己珍藏的,记录自己体验最深却不适合对外展示的事情。学生在记录了自己体验最深的事后,我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体会进一步转化成成长行为。[/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黑体][SIZE=12pt]〇初步效益。[/SIZE][/FACE][FACE=方正报宋简体][SIZE=12pt]这样的评价关注任课教师、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帮辅效益,任课教师、班主任自然会联系各种教育力量尽最大可能地造就每一个学生。另外,对个体的单独评价,重在吸引学生进行内在的自我评价,为学生创造幸福人生奠基。一个人有了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也便有自我认识、自我把握的意识与能力,这样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换言之,有了有效的自我评价能力的人,才能创造幸福的人生。这一实践,我在给《当代教育科学》(2008[/SIZE][/FACE]年4期)《班主任之友》(2009年第7期)《教师月刊》(2009年第5期)等报刊写的个人教育史中有一些分析。[SIZE=12pt][/SIZ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19
      • 经验7875
      • 文章190
      • 注册2005-01-11
      有深度,有前瞻性,很值得学习!!
      http://gly931.web-16.com/index.asp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19
        • 经验7875
        • 文章190
        • 注册2005-01-11
        王老师的做法确实先进。
        http://gly931.web-16.com/index.asp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3
          • 经验610
          • 文章60
          • 注册2006-05-12
          谢谢指点与评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啊,一言难尽!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从自己的班级开始吧!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