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0
    • 经验4398
    • 文章114
    • 注册2004-11-11
    [原创]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冬天里的暖阳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为了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于是选择了读书。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确收获很多。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又一次被作者的许多话所打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现在教师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而且社会的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教师的精力,能坐下来读点书是需要有勇气和决心的。有一个调查显示,教师的专业阅读带有极强的功利性,除了一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之类外,一般就很少读其他的书籍了。而且,教师为了应付教学所看的那些书,也是用不着思考的,照搬照抄,照本宣科也足以能够对付得了教学的需要了。如此下去,教师除了是“匠”以外,还能有其他的素质吗?而这样的教师来教育学生岂不有点误人子弟?
    我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动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我读了阿尔伯特·哈伯特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触动很大。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三个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
      事实上,触动我的并非这个浅显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传达的那些精神——敬业、忠诚、勤奋。“把信送给加西亚”,已演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的象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之类的话题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实上,转型期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强烈,人们总在感叹到哪里寻找到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充斥着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做事态度的现状下,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正因为有这么深的体会,我才领略到了“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语)的真谛。
    所以说,我们还是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吧:“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在读书中成长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对于那些差生我们该怎么办?比如象我们这里的学校,生源是在流的,再加上扩招因素,差生面比较大,有许多教师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就算你把再努力,收获也是微薄的。因为什么?就因为现在对学校和教师的承认,基本上还是要用“升学率”来说话的。于是,教师工作的所有热情和成就感,都在这一道门槛前土崩瓦解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我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都在评定“名师”,评定的标准尽管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所谓的“硬件要硬”,硬在哪里?那就要硬在你所教的学生的应试成绩是不是脱颖而出,有没有辅导的学生拿了什么级别的竞赛的什么牌子,等等。有时候我在想,培养出一个高精尖的人才固然是成绩;而要是一个就要走向歧路的学生被挽回了正道,不同样是成绩吗?而这样的成绩应该说丝毫不比上述名师的功劳小呀。
    有一个白痴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没有人能教育他,只得求助于康复中心。于是,父母把他带到了一家儿童教养中心。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发出像警车鸣叫的声音,让儿童惊吓不已。然后他的手不断在玩东西,一刻也不休息,连睡觉的时候也在运动他的手。
    老师们感觉到十分头痛。有一天,孩子发现了地上有一支笔,他像往常一样不停地玩着这支笔,不断在地上画着线条,没有人能阻止他这么干。
    第二天起来,他继续画。
    就在这时,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画的这些线条,老师惊呼:“天哪,他竟然会画画!”
    其实,这些线条并不是画,只是一个白痴儿童能画出的圆形、方形的轮廓;而就是这些线条也足以让老师兴奋不已了。老师没有夺下他手里的东西,而是让他在地上画,或者在地上铺上纸,让他纸上画,然后又给他不同颜色的水笔,让他尝试着用它们。
    十年后,他画的画被人拿到了展卖会,结果,意外地卖出去了,他得到了16英镑,而且被许多资深画家看好。他就这样一举成名,他的名字叫查理·范辅乐,苏格兰人,他的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展出100多次,已卖出1000多幅,每幅的售价是2000美元。
    细想一下,如果没有老师细心的发现,范辅乐有以后的成功吗?老师发现了他的特长——可怜的一点点乱涂乱画,就着意地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使他成才了。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
    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眼下,春光明媚,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学校明令不准班主任组织学生外出春游,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还专门下发正式文件,禁止组织学生春游。为什么会这样呢?所有的禁止都缘于一点:安全。
    是啊!安全重于泰山。可因为怕出安全事故就判春游的“死刑”,虽说是杜绝了安全隐患,而这种因噎废食的方式方法恐怕也是太缺乏科学精神了吧?
    其实,安全要抓,春游也可正常进行。我们可专题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学校列出专门方案,精心组织,以确保学生安全春游;退一万步说,即使是因为某种不可预测的因素而发生了事故,那也不能说是“春游惹的祸”。
    如果有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出了车祸,我们总不能就让所有的学生都躲在家里不要上学了吧?小孩子在刚学走路时因跌了一跤,我们就永远将他抱在怀里不让他下地,那行吗?
    最近我在学生中搞了两个小调查。一个是“希望不希望春游”的调查,98﹪的学生愿意走出户外,95﹪的学生愿意由学校或老师组织集体春游。另一个调查是,我们巢湖当地的几处名胜(象冯玉祥故居、刘禹锡当年写《陋室铭》的“陋室”、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的“华阳洞”、伍子胥一夜急白了头的“昭关”等)学生是否都知道,都去过。只有23﹪的学生去过两处以上的地方,有8﹪的学生还没听说过有些景点的名字。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我们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推敲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是呀,现在的不少老师上课就是追求把课上得有趣呀。于是乎在什么新潮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学校要求老师上课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习惯。应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有一定的优越性的,但问题是,现在的不少人在使用中有矫枉过正的倾向,而一味追求电教的效果也是不科学的。
    在有些课堂上,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了;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和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来了。而这些就正是许多教师热衷于这样做的。
    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只是工具,那种完全用课件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发展轨迹的做法是欠科学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教师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学生的接受现状进行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程序”所制约,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就比如说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露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听过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用多媒体上的。整个课堂上都是画面展示、配乐朗诵等等的环节,学生看的眼花瞭乱。除了少量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外,就都是展示了。到下面评课时,我不客气地说这是典型的“电灌”,用现代化的手段硬逼着学生接受老师预设好的结论。这实际上比人为的满堂灌性质更为恶劣。在语文课的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独立在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收获来。教师只能是引导,而不能越俎代疱;多媒体的运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它只能是引导而不能是全盘代替。否则学生就不能“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而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看一堂课上的好不好,不能只看表面是否热闹,而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有所收获。如果是老师“灌”的,就算用再高级的“电灌”,也并不是理想的教学。

    [URL=HTTP://blog.eduol.cn/user1/569/index.html]金龙点睛[/URL]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40
      • 经验5518
      • 文章168
      • 注册2005-03-22
      《给教师的建议》我也看过,的确是一本好书!
      做一个善教、博学而又快乐的教者!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712
      • 经验10654
      • 文章1206
      • 注册2004-11-20
      我喜欢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和卢梭的<<爱弥儿>>,对我帮助特别得大.
      [IMG]http://www.163er.com/user1/7452/upload/2006365360.gif[/IMG]
       
      [COLOR=heliotrope]怀念老师生活[/COLOr][COLOR=bule]QQ:366790718[/COLOR]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积分546
      • 经验2688
      • 文章236
      • 注册2004-09-13
      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本人感觉篇幅偏长,唐老师一写就是长篇大论啊!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331
      • 经验24183
      • 文章1044
      • 注册2004-09-23
      折服,唐老师渊博的知识!获益不浅。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尊严的生活和学习!
      邮箱:yangjd2004@163.com
      学校网址:www.zaez.com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enanyangjiando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