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79
    • 经验2978
    • 文章103
    • 注册2010-02-27
    [原创]班主任工作的要诀“新”
    [P][SIZE=5]
    [/SIZE][/P][P][FACE=宋体][SIZE=5]  近来本人发了些充实了最新理念与解决现实问题实例的旧作,以及答复个别业界同仁咨询的文章,引发了诸多猜想。回想起来,也的确忽略了一个因素,就是本人竞聘高级职称刚刚落聘。还是个别同仁善意安慰才让我如梦初醒。说我不在乎本次落聘那是言不由衷,此次打击的确让本人心情空前沉重。可是发这些文章的初衷却并非缘于此。促使向本校群共享上传这些文章的动因有两个,一是本校一些年轻班主任的工作让鄙人看出了隐患,二是姜华先生建议我为校刊投些稿件,并侧重实用效果。在整理旧作时,内心产生矛盾。纸媒刊物,内容应该言简意赅。可是这样的文章应用起来对于阅历尚浅的年轻同仁来讲,实用意义不大。如若对本人的教育理念作较详细的阐释,就会使文章显得臃肿,不适合纸媒刊物。[/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思虑再三,觉得年逾知命,最现实的还是把自己毕生所感,奉献给年轻的同仁们,助同仁们改善一下工作现状,规避一些将来难以承受的隐患。可是这些文字发出后,并未引起年轻同仁们的多少关注。幸得友好同仁暗示,本人这自作多情之举,难被广泛接受。[/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其实,这也是上传这些文字之初早已预料到的。本人文中的理念,皆是经过亲身教育实践验证,并收到显著效果的,主要是针对本校这个层次的学生而言。可过去在实践过程中,被视为“出洋相”、“别出心裁”不是没有过,但践行的结果与这些理念被废止的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些文章在上传本校群共享同时,也上传到省、市业务群,除本校反馈“信息”外,也接到个别省市群内同仁的咨询。某同仁说:“你的一些理念我没试过,可有些理念我也常年应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今就这个问题我做些许阐释,权作抛砖引玉,希望也能对存此困惑的同仁们有所启发。[/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鉴于拙见,叨扰某些同仁视听。此文上传后,不再向本校Q群共享上传此类文字。今后,假如有哪位同仁愿意探讨教育话题,就通过网络个别切磋。但以后本人新作,会随时发到本校的“人事群、教师群、山水户外群”三个群的群论坛。进入群论坛的方法【在QQ群列表中右击这三个群中的任一个群,在右菜单中选择“访问QQ群空间——进入群空间后在右侧群列表中选择要进入其论坛的群——点击后进入该群空间,然后点上右数第二项那个有三个点的图标”即可进入论坛】[/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正文:[/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国人向来反感“喜新厌旧”,可是这是人的一种难以回避的生理本能,不是道德修养能够改变的。在教育孩子们上,需要从心理与生理两个维度共同作用,才能收到显效。“喜新厌旧”常常被误解为心理活动,并因此被界定为道德缺憾。这是传统观念的惯性作用误导了世人。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喜新厌旧”并非完全属于心理活动,还有人生理上的因素。[/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拿一个时人常常奉为经典的“审美疲劳”为例来说吧,人类对于任何感知的事物都存在着“感知疲劳”,“审美疲劳”就是其中的一种。同理,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无论其多么正确,都会使受教的学生产生生理上的“感知疲劳”。这种生理感觉,并非是心理调谐所能解决的。因此,我一贯强调教育活动需要心理与生理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有些老师困惑,自己讲的道理再浅显不过了。为什么学生就拒绝接受呢!其实,这不是学生不懂你说的道理,而他们随着你这种道理的重复次数增多导致的“感知疲劳”增强所致。比如说,你要批评学生哪方面差,(倘若判断准确)初嗔叱这个学生时,基本不会遭到学生的心理拒绝。可是倘若你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语言,在孩子这方面没有显著进步时,反复指责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心理抵触。这种抵触并非学生不懂其中的道理,而是生理上对于这种教育方式的“感知疲劳”。如果,学生对于你的批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再次敦促时,你不妨告诉这个孩子“你哪方面的上升空间仍然较大”,还需要加大力度。如果仍然需要再次敦促,就不能简单为之了。你可以给学生举个例子:“原始人最初是不穿衣服的,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原始人有了羞耻感,懂得用树叶遮蔽身体,这的确是种进步;人类从用树叶遮蔽身体到穿上西服也是种进步,可二者能同日而语吗?这个例子旨在让孩子们懂得,进步得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等于没有进步。[/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总之,在教育青少年尤其是处在世界观成熟的重大转折关头的初中学生,教育手段必须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不是老师需要标新立异,而是学生生理特征的需要。人对于事物的理性接受程度,是随着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成熟而增强的。未成年人,年龄越小,理性越差。所以小学给学生讲数学“要讲树上八个梨子,一场大风过后吹掉五个,还剩下几个”。可到中学就可以省略这个程序直接问学生“八减五得几?”。然而,初中生的心理成熟还在成长,具有不确定性与反复性。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甚至是所有任课老师在教育初中学生时,需要顾及学生的这个生理与心理特征。[/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教育,不似给电脑设定程序。设定后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稳定按着设定运作。即便是电脑,还会因为病毒、软件冲突等因素出现无法正常运作的现象。所以学生反复犯相同的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定型一样,需要一个感知、强化再感知、再强化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习惯性错误方面,要具备三套以上的方案。即便不能每犯一次相同的错误都能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也可以通过三种以上的教育手段轮番运用,降低学生的“感知疲劳”程度。[/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切记,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管理学生的业界同仁,尤其是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者班主任,必须具备接受离奇的教育手段的心理素质,一个新的不完善的教育手段,要好过一人被重复使用的严谨的教育手段。教育的效果不在于手段是否程序严谨,而在于教育手段作用学生的效果。[/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2
      • 经验1712
      • 文章61
      • 注册2013-09-12
      [COLOR=#0909f7][SIZE=4]感谢老师分享!很受益!能期待带老师更多分享![/SIZE][/COLOR]
      坚持做自己。让自己的行动影响你的改变,让你的改变从现在开始!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