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26
    • 文章6
    • 注册2005-04-05
    农村课程资源有广阔的空间
    农村课程资源有广阔的空间,下面的短文,可以代表一个时期的成果,特提供给大家作交流。


    别有洞天任翕张
    ——利用民间文学资源促进学生作文兴趣的尝试
    植根于生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沐浴千年文化积淀的民间文学,是促进学生作文兴趣提高的宝贵资源。巧妙的加以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淳朴民风的熏染,涤沥情怀,拓宽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内容,更利于学生语言的锤炼,思想的砥砺,作文能力的提高。
    一民间故事:幽婉的叙事见表达的高妙
               曲折的情节察组合的精巧
    民间故事源于群众之中,流布于众人之口,既有个人的智慧,也经大家演绎,尤其是那些历代相传的经典故事,更是魅力非凡,为大家所津津乐道,“水浒”“三国”自不必说,“孟姜女的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感动了多少代人的心,不仅人物鲜活,而且情节曲折幽婉,学生乐于听,乐于讲,乐于搜集,乐于思考和补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会受到多方面的熏染,对其思想的形成,情操的陶冶,语言的修养,特别是叙事能力的提高,均极有助益。
    何况民间故事,每个地方都广泛流传,古代的,现代的,动物的,植物的,天上人间,智慧故事,哲理故事,生活故事……有计划的让学生搜集整理,学生是很乐于去做的。
    例:大兴镇,原名叫乱石沟,后来为何改为大兴镇了呢?据说,这和乾隆皇帝有关。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有一次,驾临青州府,顺道南行,走着走着,天上忽然阴云四合,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越下越大,最后竟瓢泼一般,这一带新移的村庄较多,道路泥泞,极是难行,终于来到一个较大的庄子。这时,天也云开雾散,皇帝宽衣解带晒龙袍,信步河边赏美景。时值盛春之季,处处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一个牧童骑牛而行,嘴里衔着一枚柳哨,信口吹奏,惹得群鸟齐鸣。乾隆见此曰:“百年之后,此地必当大兴。”又耳闻民谚曰:“羽山到磨山,蟊贼出万千。”于是在此设文武两座衙门。文管教化,武掌地方治安。大兴镇由此传开。假如你有幸到今日连云港的花果山,银杏之乡的郯城,说不定仍能听到“大兴镇文武两座官,东管海(连云港)赣(赣榆)西管郯(郯城)”的说法呢。而乾隆皇帝所经过的新庄也就有了“小雨大雨一溜坡,黄泥晒衣大兴镇。”的民谚了。(即指今天的小雨科、大雨科、小坡、大坡、东日晒、西日晒、大兴村。)⑶
              沂蒙大地处处有传说,地地有故事,利用星期天、假日去跑跑腿,动动嘴,搜集整理故事、传说。半学期编一本《大兴镇民间传说、故事集》,识见也在不断开阔,又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必要的实践能力。可安排对民间习俗的考察。去沐浴纯朴的民风,感受厚重的历史,并从中体悟思索,从而提升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时间紧,任务重,而这时学生所关注的大多和考试有关。故此,可安排对联的搜集、广告的 整理。这即开眼界,又积累语句,从中还可领悟词语的妙用,学生必然乐于去做。
     农村中学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努力开掘其积极的富有生机的资源,而不应该消极等待。 没有经验可以摸索,没有可资借鉴的范本,可以多方考察,加以研究,动起来,一切将会改变,困难会被克服,不足将会弥补。占新课标大力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天时,又占乡村独有的自然、人文条件的地利,若是师生合心(教师积极的引导、激发、调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合作、感悟),人和便也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则农村课改之花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民间谚语:智慧在方寸间放射光华
    民间谚语是生活经验的结晶,短小精悍,饱蕴哲理,对解读生活,感悟人生是很有好处的。具体说来民间谚语具有以下特点:
    一、哲理深蕴     凝练概括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经验的浓缩,故往往饱蕴哲理,精警凝练。
    如:“人敬有的,狗咬丑的。”揭示了世人的面目。“地是黄金板,人勤地不懒。”“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告诫人们要勤俭生活。“三人同心,黄地变金。”提醒人们团结的重要。“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欲知海洋深,当去问渔夫。”“饭前百步走 , 活到九十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厨子多,煮坏汤。”……也各从一个方面浓缩出生活的精华。
    二、借譬讽喻     令人警醒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各种各样的行为,谚语对此巧借形象的说理加以讽刺,特别是对社会现实的不平,更是无情的给予抨击。
    如:“有钱三十做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钱。”“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对社会的黑暗、官府的不平进行了揭示。
    “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当面 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嘴似甜菜,心似辣椒。”……则是借助对比形象的说理。
    三、题旨广泛      内容丰瞻
    谚语的题旨非常广泛,内容丰富,举凡社会、生活、自然……应有尽有:
    “没有乡下泥腿子,饿死城市油嘴子。”“心里亮,敢跟 阎王撞一撞。”“一句真理,胜过百句谎言。”“饭后走百步,不用上药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刺就没有玫瑰。”“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求人不如求己。”“无知是智慧的黑夜。”“怕湿脚的人永远捉不到鱼。”“一副好的脸孔,就是一封介绍信。”“冻的是懒人,饿的是闲人。”“人多讲出理来,稻多舂出米来。”“家不和,防邻欺,邻 不和,防外欺。”“脚 正不怕鞋歪。”“人怕理,马怕鞭,蛇怕火烟。”
    “天上鲤鱼斑,明天 不用翻。”“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一亩园,十亩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头伏萝卜,二伏菜。”“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立夏种棉花,有苗没疙瘩。”“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庄稼不让爹和娘,工夫 到了长得强。”和天气、农事有关的谚语,更是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四、语言生动      手法多变
    谚语往往产生于生活,流布人口,几经人们改造,是集体的智慧,所以,谚语多生动之作,灵活多变。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一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话怕三头对面,事怕究根揪蔓。”“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只有冻死的苍蝇 ,没有累死的蜜蜂。”读来形象,感觉韵味十足。
    五、音韵和谐       句式整齐
    谚语有许多音韵和谐,句式整齐之作,这便于流传,便于使用。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钱一条龙,无钱一条虫。”“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做事好商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六、通俗易懂       耐人寻味
    谚语大多在口耳相传中,即要通俗又需好懂还要便于记忆。如:“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交人交心,浇花浇 根。”“人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老虎学咬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活到老,学到老,死在棺材学不了。”“不怕不知,就怕不学。”“有情吃水都甜,无情吃糖也淡。”“母鸡的理想,不过一把谷糠。”“不用今年竹,哪有明年笋。”“鸡再咒骂,鹰还是照样飞。”……
    谚语是生活的智慧之花,揣摩玩味,可以让我们从中领悟诸多的哲理,使思想深刻,推敲斟酌,可以增强我们语言的修养,提高 表达 的技巧。作文时,妙加引用 ,可让文章 亮丽无比,别有韵味。
    谚语产生在生活中,活跃在口头上,升华在语言里。注意 积累,你会从中得到 无限的乐趣


    三歇后语:诙谐幽默的佳品
              妙趣横生的巧制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朵奇葩,精粹、短小、机趣天成、蕴味无穷,为人喜闻乐见,片言只语中透射情趣无限。它:
    俚俗风趣     机智幽默
    歇后语多是在生活中运用,俚俗风趣,机智幽默。例如:
    猪鼻子插葱——装象。王八吃称砣——铁了心。
    王八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狗赶鸭子——呱呱叫。
    瞎子害眼——没治了。土地爷放屁——神气。
    小老鼠拉木掀——大头在后边 。
    屎克螂爬在鞭稍上——光知腾云驾雾,不知死在眼前。
    平中见奇     朴实 自然
    歇后语以朴素自然见长,看似平平,想来却颇见奇崛。如:
    北京人说话——盖帽了。孙悟空翻 跟头——十万八千里。
    猪八戒下饭馆——照 客上汤。瞎子点灯——白费蜡。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大热天穿棉袄——不是时候。
    猪八戒照 镜子 ——里外不是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小芴拌豆腐——一清二白。小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精比妙喻    贴切生动
    精彩奇妙的比喻,贴切生动的表述让歇后语别具一格。如: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墙上挂 门帘——没门。
    癞蛤蟆埑桌子腿——硬撑。擀面杖吹火——不通。
    西北风刮棘溜子——连疯(风)带刺。放屁脱裤子——找麻烦。
    针尖上跳舞——难上加难。磨眼里长草——荒了膛 。
    借助谐音    巧与论理
    运用谐音是歇后语的一大特色。如:
    打破砂锅——问(纹)到底。腿肚上挂 暖壶——比较(脚)高的水平 。
    交冬数九生孩子——动(冻)手动(冻)脚。现任美国总统——不拾(布什)。
    老虎拉车——谁敢(赶)。孔圣人搬家——尽是书(输)。
    梁山上的军师 ——无用 (吴用)。处甥打灯笼——照 旧(舅)。
    历史典故    人文厚重
    很多歇后语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知识,洋溢着浓浓的民情民俗。如: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 打,一个愿 挨。刘备摔孩子——邀卖人心。
    悟空的师父——耳软心活。脚 底抹油——滑了。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嘴上抹石灰——白说。
    歇后语内涵丰富,形式灵活,注意搜集和整理,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历史知识,深切感受人文厚重的民俗民风,更多的可以感受、体味语言的鲜活、机巧。实际运用时,不仅可以言传,更多的是意会,运用时只说前半句,而后半句不必说,或故意不说,以取得风趣、幽默的效果,甚或有时造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众皆捧腹,一人独自尴尬的特殊情形,更是妙不可言。

    四民间歌谣:音调谐和
                生动传神
    学生用语呆板,僵硬,无灵气,民间歌谣正可佐助之。
    它修饰精妙,生动形象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飘逸洒脱。
    如:“丁香是细腰,大茴有角,坑坑凹凹圆溜溜的是胡椒”,说的多么形象、逼真。
    “手拉风箱脚和面,胳膊肘子捣大蒜,脚趾盖子刮地蛋”,多么能干的媳妇,俏皮、幽默、夸张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
    “晚霞像绯红的头巾,遮住了爱人的脸。泉水像流动的水银,注进了爱人的眼,爱情像无疵的玉,深藏在爱人的心坎。”形象贴切的比喻,耐人寻味,优美的意境,深情动人。
    “砂丁苦来砂丁愁,砂丁三年不见油,从头到脚摸一把,尽是一身光骨头。”(砂丁即指矿工)好个“一身光骨头”敲骨吸髓,竟致工人只剩“一身光骨头”,剥削的残酷不言而明,艺术的夸张,韵味无限。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淘米也不嫌你穷。”比兴手法显出真情厚意。
    “大户人家吃顿饭,前门关,后门关,只有窗户未曾关,苍蝇衔去一颗米,一直赶到太阳山。不是桥神菩萨来拦路,险些要到鬼门关。”为一粒米而致如此,何其吝啬。真入木三分,讽刺有力。
    “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一语双关,情意绵绵。
    利用民间歌谣巧于修饰的特点,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在体味中感悟,切切实实对学生进行语言修饰的训练,不仅生动、有趣,易于激发、调动学生,且灵活、新颖,便于随时随地操作,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让学生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之中变得精彩,新鲜而有趣味,别致而富魅力。
         它精于表达,富有变化,可以让学生到感受语言的新鲜奇妙。
    “大皮袄,三合衫,你不穿,偏去穿那个火龙丹,柳树叫你烤了个大半边”,这不由使人想起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老地主为惩治长工,让穿着单薄的他在场院的雪地干活,一夜过后,本认为不冻僵也得冻个半死,没想到竟毫发无损。老地主奇怪之余,便问长工原因,长工说自己有祖上传下的火龙丹。地主要用自己的崭新的外套给长工换,长工不愿意,最后好说歹说又添上皮帽一顶才换过来。为向亲朋夸耀,地主走入冰天雪地之中,越走越冷,只好钻入枯死的柳树洞,冻死了。歌谣精粹传神而又不乏幽默。
    “早上踩露晚踩霜,庄户人家四季忙;春季忙忙薅野草,夏季忙忙插黄秧;秋季忙忙收割稻 ,冬季忙忙缝衣裳;不是姑娘懒打扮,那有工夫巧梳妆。”语言洗练、明快、生动,不仅概括力强,富有变化,且干净利落,朴素自然,不雕琢、 不粉饰,以普通的生活用语入歌,传神贴切,形象鲜明、意境清新,很有表现力。
    没有生活就没有真切的感受,实在的体验,就难以使语言新鲜奇妙。应让学生深入生活中去具体感受,从而求得用语的清新奇妙。
    它合辙押韵,音韵悠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幽默传神。
    “哎!蒙山高唉,沂水长,勤劳的人们把山歌唱,唱得蒙山团团转,唱得沂河翻波浪,唱得人人心欢喜,唱出家乡的好风光。”沂蒙山小调的悠扬、缠绵、欢快、明朗,表现的多么充分。
    “进您的门,说您的人,大叔大婶您是有福的人,看大叔,穿皮袄,亮晶晶的是您手脖子上的表;说大娘,您不凡,金钗玉镯不稀罕,咯咯蹬蹬皮鞋响,叮叮当当耳环鸣。住的高,看的远,二层小楼要上天,一出手哪,定然阔,10元、20元不算什么”,捧的人轻飘飘,奉承的让人舒舒服服,若不是一个极吝啬的人,定会打发的你满意。
    “破大皮,乱内袋,小孩喝的易拉罐,收拾收拾快来卖,买个发卡头上戴,买块雪糕真不赖”,收破烂的一番充满诱惑的吆喝,一般的孩子都会动心的。作为流传甚广的莲花绕及街头小商小贩的那些吆喝声,大多合辙押韵,颇富韵味,尤其是用民间调子唱出来更见风致。
    “进了财主门,饭汤一大盆,勺子搅三搅,浪头打死人;窝窝长了翅,饼子生了鳞;使的碗不刷,筷子拉嘴唇。”极度的吝啬借夸张手法幽默的表达出来。
    不否让学生深入生活去具体感受,在浓浓的民情氛围中领略民歌的悠扬缠绵。
    它是千年的积淀,人文厚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粹亮丽。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粮的吃米糠;磨白面,吃瓜秧;编席子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写实的语言,平凡的用词,将社会的不平,心中的愤懑,集中表现了出来。
    “不怨爹,不怨娘,光怨媒人坏心肠;媒人肉,放锅熬,媒人骨头,当柴烧,媒人的皮,当鼓敲。”对媒人的仇恨,借助火一样的语言,淋漓尽致的加以表达,情感披露无遗。
    “好对好,赖对赖,弯刀对着瓢切菜”,门当户对的绝妙解说,不但形象、生动,且诙谐、幽默。
    “一个打,一个护,到老不成物”,折射出家庭对孩子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好吃不如饺子,温馨不如嫂子”,缕缕亲情的折射,对嫂子的由衷的礼 赞。
    “庄稼不认爹和娘,工夫到了长的强”、“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耐人寻味的话语。
    它折射社会,反映现实,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理趣厚重。
    “拖拉机来打场,又杀猪来又宰羊,大队干部去吃肉,小队干部来喝汤,小孩他爹您望望,是官就比社员强”,一个时代的记录,最早的贪污形象。
    “当官不为钱,请我都不来”,现代贪官的嘴脸,一副贪鄙相。
    “屁股底下一座楼,一桌酒席一头牛”,贪官污吏的最形象解说。
    “青红丝沾白糖,亲娘不如丈母娘”,不是有很多人说:“儿子是别人的,女儿是自己的”吗?
    它妙于表达,哲理深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凝练概括。
    “吃稀的要搅,走顺路要跑”、“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苍蝇不叮无缝蛋,黄鼠狼单拉有病的鸡”,人生的启示,智慧的结晶。
    “吃饭少几口,活到九十九”、“人多讲出理来,稻多舂出米来”、“一人干的慢,两人干的欢,三人四人一溜烟”,生活的哲理,深刻的总结。
    “别看你今日蹦的欢,小心秋后拉清单;别说你高楼别墅刺青天,有朝一日绳捆索绑少人管”,对作恶者的劝告,对贪官的警戒。
    “一步下田来也,架势都摆开也,卷起茏和袖奥,一心把秧栽也。快点来也,挺起腰来,稳着脚步,老哥儿几个挺起劲来,不要慌来……”这是一个多么紧张的劳动场面,劳动者的形象、精神、乐观的态度,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展示。概括性的语言,凝练精粹的表达,耳濡目染,受其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民间歌谣鲜活有趣,机巧幽默,灵活适宜的穿插于教学中,实施在训练中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不仅局限于上面四种,象地方戏曲,快板……作文训练中按计划有步骤地把他们融入其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em08]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