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0
    • 经验4398
    • 文章114
    • 注册2004-11-11
    [原创]理想不能死亡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写起这个题目,是缘于最近看到的一部电影《死亡诗社》,作为教师的我,对这部电影的思考可能要深刻一些。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情矫揉。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作结。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船长,是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的关于诗歌的评价而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都能用他的人格魅力来感染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的结局是被校方以“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
      浅意地从片名来说,诗社可以“死亡”,但教育的理想不能死亡。这是我观后最强烈的一种愿望。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米兰昆德拉如是说。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是多么令人回味的诗句呀。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可实际上多数的教师以及家长都仍在应试教育的泥坑中艰难地爬行,而在苦苦找寻素质教育的真正出口。
        虽说有人在尝试着要改变现状,但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于是大家干得都小心翼翼,生怕出漏子。我到过许多学校取过经,表面上领导说的都是堂而皇之,而在背下他们也承认“表面讲素质教育,底下干应试教育”、“开门谈素质教育,关门搞应试教育”。象我们处在内地的学校不谈了,我的一个跳槽到南方某著名私立学校的同事,告诉我这样的事情。说他们学校花高价收来一些“贵族学生”,给他们让的课程中有艺术体操、电脑、钢琴、书法绘画等等,与其同时,学校从远处大山深处招来一些贫寒子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中考成绩达到重点分数线,来学校读书几乎是免费的。而招来的这样学生,学校将他们安排在远离大门的最后一排,平时来人根本见不到,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学校挣“升学率”。
        我看到过那所学校的宣传册,那上面说的都是华丽的词汇,让人感到那就是最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可我感觉到在那样的学校里,理想已经死亡。
        有一位外国人,大概是他还不太懂得中国的国情,他倒是大胆地要尝试他理想化的教育。他叫卢安克,是位德国小伙子,他自愿来到广西义务开展他心目中的“素质教育”。
    在阳朔,他渐渐发现,中国的教育跟他想象的“不太一样”。在他看来,中国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总体说是为了“应试”,应付没完没了的段考、期考、中考、高考。而不像他认为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于是,他生出了要在中国尝试推行“非应试教育”的念头。而且,他想找一个贫困的山村开始尝试。因为他认为,只有在山村,现有的教育才相对不那么“根深蒂固”,他才容易取得成效。
        他去了隘洞乡中学,让同学们感到新鲜的是,卢老师上课,并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拿着英语课本一遍遍地带着学生们念单词、一段段地让同学们朗读课文,而是把课本丢在一边,即兴教同学们一些课本上不曾有的单词、语句。比如教室外正在下着雨,卢老师就会教一些跟雨有关的单词和语句。在上美术课时,卢老师不主张学生去画一些固有的物体,也不以“画得逼真”作为画得好的评判标准,而是主张学生发挥想象力去画。学生们“乱画”的东西往往得到他的好评。上地理课,卢老师也不喜欢按课本上的“标准”去教学生,不喜欢学生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非但如此,在整个学期里,卢老师甚至没有让学生做过一次测验。他的观点是,他不想知道学生的成绩,他只想把教学做得更好,而成绩的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得更好,它有一个顶点。他还从来不向学生们提什么“学校的要求”、“学习的标准”。因为他觉得如果学生们学习的目的都是去满足学校的同一个要求的话,那最终学校就不像是为学生而办的,或者,学生必然适应不了学校。
        到了段考的时候了。卢老师教的这个班跟别的老师教的班一道参加考试。让人伤心的是,卢老师所任的科目考得都是最差的。就连大家所认为的“洋教师”理所当然的强项——英语科目也是全校最差的。
        于是,失败的卢安克只好选择了离去。回国后的他实在不甘心,在2002年6月,他又来到了广西,这下他选择了广西兰县最偏僻最贫穷的林广屯,免费招了16个孩子,继续着他的素质教育方法。2004年5月,卢安克说,他要“将事业进行到底”。
        德国教师卢安克的理念是科学的,但他的一厢情愿显然有悖我们的国情,其实他所实施的也就是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而我们则是什么都要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在中国,现在学生是要靠分数来说话的,因为在各种考试中,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嘛,线一划,那线上线下就是两重天地嘛!
        无需大胆地猜测,卢老师还会失败下去的,而且他选择的是乡村穷困地区,许多人想反正孩子也无钱上学,来个免费的就让他试试吧,总比在家闲着要强。假如卢老师在我们的城市,我想“聪明”的家长是不会把自己的孩子让他做试验品的。因为我们教育的大环境还没到能够接受卢老师那一套的时候。
        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视角看我们现在的学生,觉得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不要说他们缺少交友、缺少锻炼、缺少娱乐……至少说他们在缺乏必要阅读的状态下,挥汗如雨地冲锋在“题海大战”之中,生活中原本应该有的斑斓色彩暗淡了,甚至已成灰色。
        有一天晚上,在班级辅导,突然听到一声闷响。原来是班主任老师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正抓起一位学生在看的《辽宁青年》杂志扔在地上,随后这位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我在教室里还听到斥责声:“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看这样的闲书!高三的时间是倒计时的,你这样混下来,怎么得了?你有那么多的题目怎么能做得过来呢?……”
        听着听着,我的脸红了。因为在我晚辅导的时候,我是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在平时,像《辽宁青年》、《读者》、《青年一代》、《思维与智慧》、《阅读与写作》、《中学生阅读》等杂志,我是鼓励学生征订和购买的,而班主任教师是数学老师,他认为读点课外书就是耽误学生的做题时间,就是浪费;其实在中学,特别是高三毕业年级,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他一个人,还很普遍。这还是在学校,要是在家里面,那情形就更糟糕了,家长一看孩子读的书上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字样,就一律是封杀的,几乎是毫不留情。
        在我们“青草地”文学社里,束婷婷同学很有写作天赋,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可她的家长坚决反对她在文学上发展,说是影响她的前途。她是喜欢阅读,喜欢看经典著作,而她的这一合理要求,却无情地被家长剥夺了。她告诉我,一般情况下,总是到睡觉时,关上门躲在被窝里,借助水电筒的光线偷偷地看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作品。
        为准备这篇文章,我在两个班级作了个统计,学生手头最多的就是各种复习资料,诸如“名师三人行”、“名师伴你行”、“高考核按纽”、“哈佛之路”、“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内部讲义”、“××密笈”、“××兵法”、“北大向作招手”、“相约清华”、“龙门指津”、“轻松过关”等等的应考辅导资料,真可谓五花八门;还有各色各样的“同步辅导”、“名师指导”、“重难点突破”、“最新领航”等等等等,再加上各位老师频频发放的模拟考卷,学生感慨,做题都应付不过来了,真的一点时间都没有了,就是想看点书,也无能为力了。
        其实学生是愿意看点书的,在和学生交谈中,学生流露出的意思是明白的。问题是,现在的高考竞争是激烈的,虽说高考指标扩大了,但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和家长都眼盯着名牌和重点,这样就造成学生只有拼命做题,拼命攒分。这也就无怪多数的教师和家长对阅读持否定态度了。
    这是教育的悲哀呀!
        一位台湾作家说过:你不能只靠吃饭活着;你还要靠阅读活着。多么富有诗意的话语呀!而我们的学生却失去了自由阅读的乐趣。也许有人要说,上语文课不是阅读吗?语文教师不能给学生来点文学欣赏吗?是的,不错。但任何的讲解都已经破坏了对作品的第一理解,我们提倡的阅读,应该是“绿色阅读”,不被任何人左右,完全在自己的意识里去解读作品,形成自己的结论,哪怕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
        记得自己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西游记》,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我只能将《西游记》一遍遍地看,在我的印象里,孙悟空神奇无比,是一只很通人性的“猴”;可现在的中学生在接受小说前,就多少遍地看了电视剧《西游记》了,而看电视和看小说我认为是不能相比的,在小说中孙悟空是“猴”,只不过这只猴通点人性;而电视中孙悟空却成了人,而这个人具有点猴性罢了。我始终认为,电视中的孙悟空不及小说中的有味。因为凭借文字的平台,我们可以心骛八极、驰骋想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文学评论上著名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我也经常听老师上课,包括一些名家的示范课,但总觉得多数情况下是热闹有余,底蕴不足,不是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而是游离作品内核,“添砖加瓦”式地阐释、延伸。
    这就好比欣赏一只美丽的鸽子。文中的老师指给学生看鸽子的外形,诸如鸽子的神情,漂亮的羽毛,叫声、步态的特点等等,学生心目中有只整体上美丽的鸽子;而我们的老师则是对鸽子剥皮抽筋,而后指着血淋淋的鸽子,让学生理解一根羽毛的直径,整个腿的长度以及胸腔的空间大小。
        我们的老师过多追求的是技术层面的操作,忽视的水到渠成的启发诱导。所以,就有课堂上花架子十足的表演,就有政治说教的慷慨陈词。而一堂课下来,学生仍是如处云雾之中,根本谈不上是让学生在欣赏作品。
        所以说,教师的讲解远不能代替学生自主的阅读。
        不要说缺少阅读会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即使是语文课本身的学习,缺少了必要的阅读,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一篇文章。
        最近一次考试,语文卷的大阅读题是《陌上花开缓缓归》,里面有一段:
    陌上花开,如果没有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多少人吟颂了多少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了灵性,便开得执着,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后面有这样一个题目:“人归缓缓,那花便有了灵性,便开得执着,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有不少学生,不能把握本体语意,从“花”的角度切入,分析出花因为人的到来而异常兴奋,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旺盛地开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稍有理解力的同学都知道,这还是从“人”的角度来写的,表达的意思是说,人脱离俗累,用陶醉的欣赏的心情去看花,才能感到花是具有灵性的,富有生机的,看花才是有情趣的事情。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想见,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整天在题目中打转,势必会使学生的视野变窄,从而影响判断力和理解力。
    我只是从阅读的一个侧面,谈了如今学生的现状。身在教育行业,我深知改变现状很不容易,但这种局面终究是要改变的。
        又看到一则消息,说语文读本第四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次出版。里面选有武侠小说的内容:《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讲的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一节,充分展示了他的绝世武功和英雄气概。
        于是有人站出来批判了:“四大俗又来了!”在新浪网上,有网友把这六个字重复了30余遍(有人把“琼瑶电视、成龙电影、四大天王、金庸小说”称为“四大俗”),以表达他对金庸小说入选高中教材的反对态度。还有相当数量的网友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主要观点包括,语文教材应当是“雅”的,通俗文学不应当入选;武侠小说思想性较差,其中难免有“怪力乱神”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可能有负面作用等等。
        就扩大学生阅读成来说,让学生读一点武侠小说又有什么不可呢?在阅读中培养一点学生的侠义情怀和英雄气概又有什么不好呢?
        现在教育改革的呼声不可以说不高,方方面面都在说要改,就连我们的孩子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了。重庆的一位叫卢唯的14岁的女中学生,在向同学发放了400多份问卷调查后,整理出题为《我们的明天会更明亮吗?》的教改方案。在方案中,她建议老师,没有必要把书本上的课都教完,只选重点的讲就可以;每4天布置一次社会实践,而且家长和老师绝对不可以帮忙;上学一个月放半个月的假,这样可以真正减压;考试应该加上笔试和面试,如果满分为150分,笔试占50分,实践分60分,面试分40分;英语只要以口头作文的方式任意讲述一件一个学期以来发生的事情即可……
        在后来卢唯上学的校长说:“卢唯的这个教改方案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老师们也认为这种方法对学生比较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思想有矛盾。”但教师们还是很多担心,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高考考砸了怎么办?那位校长说:“可能还是因为高考的问题。我们最在意的是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如果升学率太低,家长不支持,学校没生源,就办不下去了。”
        现在在整个教育界好象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对教育的讨伐之声很大,而缺少实际的行动。其实,建设远比破坏要重要的多。当然,我们不能一下子改掉所有的积弊,但要是所有的都做起来,理想的教育境界是会出现的。
        理想的教育境界是不是我们无法实践的呢?不是。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
        一位曾留学美国的家长在回国后,讲过这么一件事:美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每学年都有一天是专门留给家长和老师会面的。这一天学生不用上课,老师与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单独面谈。面谈时间约为三十分钟。其中,与女儿五年级的班主任第威夫人的一次面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威夫人在大大地赞扬了女儿一番后把话题一转,说:“对于克莉斯蒂(女儿的英文名)这样优秀的学生,我唯一的担心是如果有一天她的成绩报告单上不是那么漂亮了,有了一个甚至几个B,她会怎样去处理这个事情呢?”我和先生对看了一眼,很有些被一语惊醒的梦中人的样子。接着,她给我们讲了她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她的女儿曾经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门门功课拿A。可是上了高中后,由于功课越来越难和一些其它原因,成绩单上也有几个B了。女孩子无法承受自己在学习上不再是最优秀的事实,便想方设法寻找能让自己最出色的方面。最后,她终于找到了——那就是节食。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小姑娘差点连命都丢掉了。
        幸亏父母发现得早,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千辛万苦地总算把她给救过来了。第威夫人说:“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是希望它不要重演。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们的孩子。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她能身心健康成长。这是一个教育者的最大心愿。”她给我们讲解了她的打算,并说在实行这个计划之前需要得到我们的允许:她准备有意给克莉斯蒂增加学习和考题难度,让她的成绩单上至少有一两个B。她要观察她的反应。她认为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一样的重要。老师这样的尽心尽责,真是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醒悟。说实话,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更别说认识到它的严重了,倒是常常为女儿的好成绩喜形于色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老师是多么富有爱心,又是多么具有教育的智慧 呀。这其实就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不仅教学生知识,更在于强调如何教学生做好人。
        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切实从自身的教育现状着手,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理想的教育早日到来。
    [ 这个贴子最后由沉睡的月亮在2005-4-20 18:39:03编辑过 ]

    [URL=HTTP://blog.eduol.cn/user1/569/index.html]金龙点睛[/URL]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712
    • 经验10654
    • 文章1206
    • 注册2004-11-20
    [COLOR=blue]   唐老师,我越来越喜欢看你的帖子了,因为真得很有深度。这篇帖子不错。希望以后能够得到你的帮助。谢谢。[/COLOR]
    [IMG]http://www.163er.com/user1/7452/upload/2006365360.gif[/IMG]
     
    [COLOR=heliotrope]怀念老师生活[/COLOr][COLOR=bule]QQ:366790718[/COLOR]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08
      • 经验3984
      • 文章282
      • 注册2005-04-06
         《死亡诗社》是想做好老师的老师非常应该看的一部影片,又名《春风化雨》。看这部电影整个过程中,我哭了3次,一次是内向的托德在基丁老师善意而强烈的逼迫下终于勇敢的战胜自我,一次是面对尼尔的死亡托德在雪地中痛苦的大喊,一次是基丁被学校开除时所有学生在托德的带动下站在课桌上向基丁告别。基丁的善良与智慧并没能替他保住工作,但却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心。我想片子的结局虽然不太完满,但却能更好的激励老师向上向前向着理想前进!楼主的影评非常精彩,谢谢你让我再次感受基丁的力量。
          为什么外国的卢安克比绝大多数中国人还要有勇气?为什么真正的素质教育只能从没钱上学的乡村孩子身上开展?为什么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感受力越来越让我们“吃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真正的以人为本,替学生,让“祖国的未来”真正健康的成长!一句“中国人太多”真的就可以搪塞所有的问题吗?
         
      只是秋天一片完整的银杏叶。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608
        • 经验3984
        • 文章282
        • 注册2005-04-06
        建议:
        “等于贰”老师:我感觉你的文章很好,但如果分开几部分会更容易阅读和评论!只是个人意见!
        只是秋天一片完整的银杏叶。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639
        • 经验23585
        • 文章1380
        • 注册2004-12-15
        唐老师的文章写得很有深度的,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呀!!
        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
        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
        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6
          • 经验328
          • 文章48
          • 注册2005-04-18
          高,实在是高!读唐老师的文章,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唐老师那种对教育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动。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6
            • 经验328
            • 文章48
            • 注册2005-04-18
            有矛盾才会有发展,有理想人生才展现光芒。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积分546
            • 经验2688
            • 文章236
            • 注册2004-09-13
            受益匪浅!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