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关心变味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家境贫寒,母亲因一次车祸去世,父亲远到安徽窑墩打工,家里只有他和他的奶奶两人,这真的叫相依为命,他的成绩并不好,我想家庭的原因应该是很大的,因为他并不笨,这从他平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更为使人内疚的是我直到他五年级时,才知道了这一切,而这时,我已经教了他一年了。
在这一年中,他就像班上任何的一个孩子一样普通,而家访,对于没有什么功过的他来说,也并未有过。他就像一棵在崖边的草,自己悄然成长。
在一次队活动课上,他“有幸”作了主角。那是一次“双休在家”学校队活动展示课,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红领巾拍卖会”,就是把家中自己闲置不用的物品拿来拍卖,至于拍卖所得,大队辅导员给我出了个点子——在班中寻找一个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借此机会,给他一点帮助。
当他接过同学的礼物时,坐在一边是我发现他的脸一下子涨红了,是激动,可能还会有些难为情吧。台下响起了掌声,活动也进入了高潮。
这学期,我们又在一次班会上为他捐助了文具,每个同学都对他说了祝愿,这一次,他只是有些不好意思,是太多?还是觉得是一笔债?直至现在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早在这以前,校外文具店的一位阿姨就常陆续地帮他。
但在这学期,我发现他变了:字不认真,写得极快,而且毫不在意重写。特会骂人,同学说他的话“难听地……”这是他们对此的最强烈的反应了。
上课老是走神,一堂课,教师往往要说上好多次。
我把他的位置从最后第二排安排到第一排,为的是让他上课能不走神。可在我的眼底下,他依然这样,这倒不是他对我有什么意见,很多时候,他“犯了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值日生不认真扫——每个值日生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英语课上吵了;红领巾不戴之类的,他最怕的就是同学来告诉我。
告诉我有什么事呢?好几次,我都会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口气对他说,你这样做,对得起大家吗?然后会说他如何错了,他总是很知错,而后再错。
上课时,老玩笔,把笔收掉了,下课了,他会上来,好像求情好像开玩笑地说:“还给我吧。”字写得不好,我让他到黑板上来写,有一次,写着写着,很伤心的样子。
为什么一个原本并不算差的学生在接受了帮助后,反倒有了这么许多的毛病,是早已有之,未被发现?还是最近刚刚“养成”?有空的时候,我总在想这个问题。
1、捐助使他处在与同学不对等的状态下学习。学生毕竟是学生,口无遮拦,有人对他说:“你用的那支笔是我的。”此类的话虽少,但听了使他不好受。好像老欠着人家似的。我对他的谈话中也总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要他“知恩图报”的意思,让他明白他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大家。
2、 他的学习总有达不到要求的时候,一旦这样的例子被强化,使他产生了动摇,进而对学习更加不能专心,恶性循环。
3、 不管怎样,人总要生存下去。他总要面对大家,于是只有采取“表面的强”来掩饰“内心的弱”的办法。
4、 有时想到自己的不好,不是那些做出来的不好的行为,而是自己为了“装”而失去的同学的友谊,老师的信任,总会不开心或是掉眼泪。
我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放在了《成长网》上,希望能得到网友们的帮助,一位网名叫yhkong的老师的看法是“这样的孩子心灵脆弱,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爱来对待这样的孩子?光有爱心不够,我们还得保护他原本很脆弱的自尊心!”“忙客”则给了我开了一扇窗“真诚面对学生,也是真诚面对自己”。
我必须得让他与别的孩子一样,不要让“关爱”洋溢,这样的严格要求(其实是与大家一样的公平要求)对他来说是不行的。甚至,放松要求也可以,能看到他的一点进步就可以了,这点能力老师还是有的,发言时,赞赏他的一点可取处,作业中,告诉他开头的字写得很好,后面的再努力一点就能得“优”了。
在课下,我也偶尔到他们的小组里说说话,拉他也来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渐渐的,我发现他对我有了认同感,也愿意和我说说聊聊了。
如果说,这样平淡地下去,过上一个学期,他说不定会慢慢回到那个以前的他,心理负担没有了,成绩也可能有进步,但事情往往发展地出人意料, 达学期的一次测试中,他写了一篇《重做为什么改不好》的文章,以他的真情感动了我,感动了全班。
重做为什么改不好
我在班中是一名“重做名将”,所以任何一个老师上课都会挨骂挨批。在学校里我好像不把重做当一回事,可我心里却非常苦恼:我为什么改不好呢?为什么总要重做?每当重做时我就会问自己这些问题。
今天是星期五,是学生的周末,本以为星期六星期天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可噩运来临了。语文课上,张老师给了我三本作业本,我心里已经知道该干什么了,可张老师一把把我拉住,训斥道:“字怎么写的?会写吗?”我低下头,没有回答。张老师又问了一遍,我才小声地说:“改得好。”这话我已不知说了几遍了。可张老师没有放过我,硬要我说响来(大声说),我硬着头皮大声说了一遍。
张老师随手把本子扔在了地上,不作声地走开了。这时,我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了,我抹了一下眼睛,抹掉眼泪了,我回到了座位上。
顾老师走进来了,又是一把(摞)作业,“这些是重做的,我报一下名。”顾老师第一个喊出了我的名字,我大步上前拿了本子就走,我仿佛看到了老师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
回到家,奶奶发现我在重做,又被奶奶训了一顿,当我做好作业回去睡觉时,我又在床上反省了一遍,我还是想着以前的老问题,为什么改不好呢?
我不知不觉睡着了。
从文章中,我看到了我往日的严厉带给他的是苦恼,是无奈。是啊,在疲于应付的日子里,他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他做不到,所以等待他的,就像西西弗斯的等待着一块块的巨石。
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着这样令人动情的文字,带着我的愧疚,孩子的像早晨花上的露珠一样,我们的呵护要小心些,再小心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