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转帖]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
    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
    ——王立华班主任工作的新视角

    陶继新

        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是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你的手里“枯死”,而是让他们焕发起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激情;不是在你的训斥中埋葬既有的自信与自尊,而是在你的挚爱中丢弃自卑与自悲;不是在你的“教育”中对未来迷失方向,而是在你的指引下对前景充满憧憬。    ——摘自王立华工作日记
        有人说话,班主任是学校里的一个“官”,其主要职责就是“管”学生,监管他们的学习、纪律乃至隐私。如有违抗,就可以行使班主任的权力,对他们其体罚和处分,甚至将家长叫来“告状”,采取更为严厉的方式将其制伏。于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构成一种对立情状,一种没有人情和人性的治人者与被治者的关系。
        但临沂八中的班主任王立华却认为,他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是需要人性光照的成长者。缺失了富有人情味的抚爱,血肉之躯便会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甚至会有“不知路在何方”的迷离与茫然。班主任,则是这人性的播撒者,人生行进的引领者。所以,他将班主任工作视作一种“伟业”,从人们常说的“职业”中剥离出来,将其升华成一种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最崇高的事业。于是,他的班主任工作便弥撒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一种挑战传统的另样的色彩。

    [ALIGN=CENTER]“我是咱们班第65号成员!”[/ALIGN]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给予学生幸福,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在人格上与其他同学以至老师完全平等的“人”。为了营造这种“平等”环境,王立华便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平等”措施。
        班主任与新一届学生第一次班上“见面”,一般都少不了“点名”。传统的做法是,老师在讲台上依次点名,学生逐一应声起立喊“到”。师生高下之别,在这第一天的“见面会”上便拉开了帷幕。
        王立华与新生的第一次班上“见面”却是别出心裁。他让学生逐一走上讲台,自作介绍;然后将名字写到黑板上,编上号码。64位同学全部介绍完毕,王立华也像同学们一样,走上讲台,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认认真真地做一番介绍,然后给自己编成第65号。最后,郑重其事地向大家宣布:“我是咱们班每65名成员!”同学们先是一愣,随即便是一种发肺腑地欢呼起来。
        师生的第一次班上“见面”不单是形式上的翻新,更是观念上的更新。打破师道尊严的禁锢,走进人格平等的园地。65个鲜活的生命,从一开始就不分高下贵贱地融入一体,让“人格平等”的魅力放射出美丽宜人的光彩。

    [ALIGN=CENTER]一位学生大声说道:“立华老师,您早!”[/ALIGN]
        一天早晨,王立华在楼道里和一位同学打招呼的声音刚落,这位“大逆不道”的同学旋即大声说道:“立华老师,您早!”此语响亮而别致,令往来行走的师生们顿生惊讶。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老师大名,在临沂八中还是首开“纪录”。即便在开放的大都市,如此而为者恐怕也是凤毛鳞角。这突如其来的称谓,令一向机敏的王立华也陷入尴尬之中。面对伫足观望的众多师生和这位公然“叛逆”的及门弟子,王立华的思维火速地运转。对耶?错耶?何以待之?在场的人们也在试目以待。一会儿,王立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非常满意地对那位同学说:“你叫得对,老师听着也亲切。请你告诉同学们,以后都可以这样和我打招哦!”大家先是一愣,很快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古往今来,学生对教师总是敬畏有加,所以称之为“先生”、“老师”。是的,师生在年龄、阅历、学识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师之为师有其固有的优势。但有人却利用这种“优势”,将师生关系不平等化。教师不仅是教育过程的控制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育内容的制定者,学生优劣的判定者,甚至成了真理的化身的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威严。所以,学生直呼老师之名,绝对会被看作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是,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有人说,平等是美丽的。但现实中它总是像海市蜃楼那样,给追求它的人留下一片荒漠。于是,“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教育,不得不面对平等的教育。王立华试图让平等教育在他的手下生成一片绿洲,所以他容忍甚至鼓励他的学生直呼其名,这样则少了一些教师的威严,多了一些师生间的亲和,弥漫了一些人性的味道。这既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诠释。记得当年北大学子打出“小平,你好!”的标语后,曾引起了国人乃至世界的震惊。但它却把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影响下的领袖人物从万众仰望的神坛上拉到了平民百姓的心中,还原成了小平同志“人”的人性本位。总设计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教师呢?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我们或许会对王立华教育理念之新更多了一份敬意。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其题为《人格是最好的教育》一文中讲述过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休息一下。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了过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下来。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是尽职尽责地看守着。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当时那位学子作何感想,反正我是每读此文都是激动不已。文学泰斗加之中国名牌大学领导,在守望那个毛头小伙的行李时,竟是怡然从命,坦然自若。我们的一般老师身处此情此景,将会作何思考,有何行为?季老先生之所以没有俯瞰这个位卑年少的孩子,是因为他将其视作与自己平等人格的生命。人性光华流泻得如许自然美丽,不由得令我们一些认为理应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为师者自省自检自悔。
        一个不把学生当作“人”来培育的教师有辱师名,一个对生命理解肤浅的教师愧为人师。因为没有了生命的符号,没有了人性的光照,教师的眼里就只剩下孤立的知识点,象征教学成绩的分数,评职选优的荣誉,提升生活“质量”的奖金。于是,把学生当成了添装知识点的口袋,逆来顺受的鸭子,获取荣誉的工具。王立华认为,对于这种教育,不仅要“口诛笔伐”,更要在行动上与之分道扬镳。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要以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将一腔热血洒向每一位学生;用人性特有的深情的目光,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开启蕴藉在每一个学生中的巨大潜能;以充满自信的激励性描述,让每一个学生看到最瑰丽的前景。

    [ALIGN=CENTER]“见你小屋里的灯没亮,老师很担心……”[/ALIGN]

        我已是第三次读98级学生王文婧的《老师的背影》了,但依然激动不已,不忍释怀——
        晚自习放学后,王老师到校门口送我们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今天王老师一如先前,满贮抚爱地笑着送我们逐一离去。我仍旧快跑回家,到我的小屋里赶紧把灯打开,迫不及待地向校门口第二根电线杆处望去。我家就住在学校的对面,透过窗口,正好可以看清校门的全貌。每晚,我总是欣慰地在电线杆旁边看到王老师的身影。那橘红色的灯光,定会留住我对老师的祝福:“天晚了,回去吧!我敬爱的老师!”但我从未向老师透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爸妈也不知道。
        今晚,我习惯性地往窗口一站,却不见了老师的背影。难道是去送某个车子坏了的同学?学校附近治安不好,老师是不是为维护学生的安全而受了伤?还是……我忽然心慌起来,这一以惯之的一瞥,没想到于我竟是如此的重要!“等等吧,王老师一定会来的。”我自我安慰道。可是学生走光了,还是不见老师的身影。爸妈催我睡觉的话,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无精打彩地地离开窗口,连衣服也没有脱,就关上灯,躺在床上瞎想。一会儿,客厅里的电话响了,爸爸说是王老师打来的。我一跃而起,拿起电话,急切地问道:“老师,您到底去哪儿了?急死人了!”王老师支支吾吾地说:“我还能去哪里,不就在学校里吗。”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向老师诉说了窗口之望的一切。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了王老师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孩子,今天我刚一出教学楼就遇上了一位学生家长,跟他谈起了他孩子的事,所以晚到了一会儿。孩子,我肯定会到那根电线杆子下边去的。我想,你们看到站在电线杆子下的我,心里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不过,我也会向你家望上一会儿,待你屋里的灯一亮起来,我的心也就放下了。看到你到家了,老师仿佛看到同学们全都安全到了家。你小屋里的灯光,带给老师的是释然和希望。今晚见你小屋里的灯没亮,老师很担心……慢慢放下电话,才发现爸妈站在我的身后。“我的儿,你干吗抹眼泪?”妈妈问道。
        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如此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真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长久时间的积沉,没有真挚感情的投入,没有“把孩子当作‘我的孩子’去关心”(苏霍姆林斯基语)的一颗爱心,这种“背影”的故事就不会诞生。不过,当我将这篇文章拿给王立华的一些学生看的时候,他们一个个一脸的不以为然。他们说,类似的小故事,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师生之间发生,不足为奇,不足为怪。就是每天迎送学生这一项,就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王文婧式的故事。他们告诉记者,早晨和中午的第一节课前,王老师都会早早到校,站在班级门口,用慈祥的目光、和蔼的语气迎接同学们的到来,让你没进课堂就已感受到老师的拳拳爱心。有时候,我们也和老师抢时间,试图捷足先登,给老师一个“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惊喜;但是,王老师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整个初一年级,同学们一直享受着夜晚被老师送离学校的幸福。尽管到了初二年级不再上晚自习了,可是老师依然每天送同学们离校,只不过时间改为白天,地点改作教室门口而已。同学们看着老师满面的笑容,听着老师“唠叨”的嘱咐,正像一进学校就有了一副好心情一样,放学回家也就有了一种幸福感。
        问及王立华老师,何必如此“执著”?他说,教师最可贵的一种品质是富有人性。因为只有富有人性、人情和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我之所以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地迎送学生,只是想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让他们沐浴在人性的阳光里,感受爱的温暖与可贵。而人如果生活在鼓励与欣赏中,他便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生活在受欢迎与和谐友善的集体中,他便会去爱周围的人;如果生活在幸福中,他便会有安全感,并会去相信自己身边的人;如果生活在爱中,他便会觉得世界非常美好,并会自觉去建设这个世界。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每当一位新的老师来到学校,他就郑重其事地交给这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室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术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抢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这位校长推行的教育虽不能说是最好的教育,但它把握准了教育必须以人性完善为终极目标这一根本。而有了这一终极目标,教育才有理想和信仰,才会把学生当“人”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产品”来生产。正如小国原芳所言:“我只能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有进行人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ALIGN=CENTER]“这可是千金难买的一笑啊!”[/ALIGN]

        王立华班里曾有过一个先天性“兔嘴”生理缺陷的同学,因不能与其他同学正常语言交流而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心理,初入班级就要求落座于西南角的最后一排。他走路低着头,生怕同学看到那个令他羞愧难当的“兔嘴”;他上课不发言,担心表述不清惹来大家的嘲笑。王立华怀着深切的同情研究让他产生自信的方略。观察其行为举止,发现他有着非常良好的生活习惯:文具和课本放置得井井有条,甚至连擦过笔迹的橡皮上的铅笔痕都要弄得一干二净,以防下次再用时越擦越脏。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习惯。再细细研究他的学生档案,发现还有写作的特长。于是王立华断定:除了先天性的缺陷和心理上的自卑之外,他在许多方面都不亚于其他同学。随即,王立华不跟任何班干部商量,故作武断地任命其为班里的“安全保卫委员”,全面负责班级公物保护工作;并单独发给他一个红色聘书。从而让全班同学明显地感到班主任对他特殊的赏识与信任。那一天,他第一次笑了,而且笑得格外开心。这令王立华欣慰异常,这可是其告别自卑、树立自信的一笑啊!千金难买,意义非凡。因为据了解他的同学讲,和他一起学习生活五六年间,就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开心地笑过。在他的意识里,他属于另一类,是没有资格过正常人的生活的,更不要说担任干部了。
        又一次机会来了。入学不几天,是这个学生的生日。王立华与同学们一起策划,共同为他过一个充满信任与友情的生日。这个同学已记不起自己的生日,更没有想到全班师生会给他过生日。当他走进精心布置的教室里,听着大家洋溢着真情的祝福时,他一下子激动得欲语无言,抱着老师和同学们痛哭起来。他更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同学们的友善。是夜,他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甚至是一个人见人怕的‘怪物’,所以极度的自卑。可是自从来到这个班级,自从有了王老师的信任,同学们的关心,我感到自己不是什么怪物,而是一个和老师、同学们一样的正常人。”
        这位同学的日记写得真挚感人,很有特色。王立华对其修改打印后,推荐给有关报刊。结果,这篇作品在《少年天地》等四家报刊上发表,并得到了众多读者的一致好评。他的笑更多了,学习成绩也日渐提高。特别是写作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在初一年级,就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有的还被选为一些刊物的“刊首寄语”,成为中学生争相传阅的佳品。
        初三毕业时,因为成绩突出,这个学生应邀到临沂市人民广播电台“校园之声”做热线,向全市听众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即兴回答听众的问题。王立华真是又喜又忧:这是提升其自尊的一次更好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面向全市听众直播啊!谁能料到人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况且他的口齿不清,万一引起误会,会不会刺伤他的自尊心?
        直播开通之后,王立华才如释重负。这个学生非常沉静,反映异常机敏,就是表达,也格外地清晰流畅。还时不时地向直播间外的王立华老师竖起“U”字型的手指造型,自信之心溢于言表。因其直播深受欢迎,原定30分钟的节目临时延长到50分钟。真可谓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守候在直播间外面的王立华,也顾不得“男子有泪不轻弹”的古训了,一边笑着,一边喊着,去拥抱满面春风走出直播间的这位学生……
        记得在2002年教师节期间,王立华作为山东省师德报告团的成员,在由省教育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组织的报告会上,也讲了这段感人的故事。讲到动情处,王立华激动的声音有些颤抖,泪花在他眼里闪烁。台下,静无一声,不少人用手帕拭擦着难以抑制的泪水。直到今天,谈起此事,王立华还是感叹不已。他说,这位同学的自信也给了我更大的自信,我的高扬人性旗帜的断想,由此便化作一种指向明确的目的: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氛围,维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为处于“雨季”中的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让自信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苏醒”。他说,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是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你的手里“枯死”,而是让他们焕发起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激情;不是在你的训斥中埋葬既有的自信与自尊,而是在你的挚爱中丢弃自卑与自悲;不是在你的“教育”中对未来迷失方向,而是在你的指引下对前景充满憧憬。
        但让一个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走向自信还要有一种底线,那就是班主任充分相信这个孩子可以走向成功。说及此事,王立华却将话锋一转:“我们大都读过《红楼梦》吧,人们想没想:为什么里面的女孩子都那么可爱?我想,关键是在曹雪芹的眼里,少女便是天地精英,便是本来就存在于天地间的大自然。在他看来,世上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美丽的、拒绝名利的生命自然。她们的天性,是一个被曙光所照射的原始海洋与原始宇宙。在海洋的深处与宇宙的深处,站立着她们洞察人间全部龌龊的眼睛与性灵。”说至此处,王立华会心地一笑,接着又说道,我就是把我的所有学生都看作了最美丽的“自然”生命,我不想让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异化。即使有的同学有些生理或心理缺陷,但那不是他的错,是大人将其固有的美丽扼杀了。所以,我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生命还原成本色,让美丽回归孩子,让天真与纯情与他们结伴,让内蕴的潜质在他们那里勃发。

    [ALIGN=CENTER]“我和同学们为班级起的名字就叫‘激睛七班’。”[/ALIGN]

        历史上的许多大哲学家,其实都称得上是大诗人,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去营造子虚乌有的世界。就是黑格尔这个素以概念、抽象和思辨著称的哲学家,其实也是一个大诗人。他的逻辑学在本质上与诗是相通的,就是“凭空”给世界一个“说法”。
        年仅23岁的王立华不是哲学家,也不是诗人,但他那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却格外令人敬仰。他购置了上万元的书刊,几乎花尽了所有的积蓄。博览群书,尤其是爱看有思想的新书,不仅吸收其间的精华,还要加点眉批与旁批,天马行空地批评一番。他很欣赏每年完成20部大预算电影的派拉蒙影业公司首脑人物谢里.兰辛的一段话:“技术性的革新足以让人兴奋,但对于每个个体的生命来说,惟一重要的仍然是人性的亲近。热爱人们,热爱你所做的一切。世界上的所有技术永远无法带给你任何真正的幸福。”翻阅王立华的日记,拜读他在全国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十五六万字的文章,你都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特殊关注,对学生的全心热爱。他说:“我讨厌矫情,而学校则大多与矫情相悖。只要你走进校园,看到孩子,你就会看到远离矫情的那种清纯与朴实。他们和社会上的人不一样,有的人想着如何赚钱,孩子们却想着如何获取知识与精神愉悦。于是,我便会涌动起一种激情,为能与他们共同挥撒生命而快乐。”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和同学们为班级起名字就叫‘激情七班’。‘为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班训,‘让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美丽’是每一个学生的口头禅。”他还说,被称之为“激情燃烧的岁月”系列档案之一的《明天日报》问世之后,学生办报的热情一直“烈焰”长“燃”。而人性之美,则是其激情不歇的主题。他打破班长终身制,实行值周班长制,让每一个人都过一次“官”瘾,真正体验做“官”的苦脑与幸福。“学生日常行为报告单”、“家校联系表”、“家长建议反馈表”、“合作互评提高表”、“学习实力现状分析表”等等,以及“激情七班十读书”、“激情七班师生十约定”、“激情七班学生干部十作风”、“激情七班十提倡”、“激情七班十忌”、“激七班十无”等等规定,都是在人性的光照之下,师生吃“螃蟹”的结果。他们“吃”得不合传统,“吃”得叛经离道;但却“吃”得意气风发,精神百倍。
        有人告诉王立华:“矫矫者易折!”王立华笑笑:“有失就有得,即使我失败了,也还可以为其他班主任提供一份借鉴吧。”其实,他在“固执己见”,因为他与学生有一个心理约定:激情不可灭,人性不能少,“螃蟹”坚决吃,幸福共同造。
        据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2亿多个中学生,如果按50人一个班级计算,全国就有400多万个班级。也就是说,中国中学中就有400多万个班主任。但如王立华者,究竟能占多大的比率?如果全国有二分之一的班主任具有王立华的思想境界,我们的学生将会是一种什么生存和学习状态,我们祖国的未来将会是一种何种前景?

    现代教育导报,2004年1月8日,第3版。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
    [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帆在2005-5-28 22:36:31编辑过 ]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珍爱生命:让学生沐浴人性的阳光

      王立华


       



              


      晚自习放学后,王老师到校门口送我们是家常便饭了。  


      这回王老师又来送我们。我仍旧是快速跑回家,到我的小屋里赶紧打开灯,向学校门口第二根线杆那里望去。我家住在学校对面,透过我小屋的窗户,正好可以看清校门的全貌。每晚,我总是欣慰地在预订时间、预订地点望见王老师的身影。那橘红的灯光,定能留住我送给老师的祝福:天晚了,回去吧!敬爱的老师!但我从未向老师透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爸妈也全然不知。


      今晚,我习惯性地往窗前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王老师的背影迟迟没出现。这个时候,王老师必会在那里的,不可能去做其它,难道是去送某个车坏了的同学?学校附近治安不好,老师是不是为维护学生的安全而受了伤?还是……怎么不见老师的身影,惶急中我才意识到,这短暂的一瞥于我是多么的重要。等等吧!王老师一会就来,我自我安慰到。学生走光了,可王老师依然没到。爸妈催促我睡觉时说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清,无精打采地连衣服也没脱,关上灯,我躺在床上瞎想。这时,客厅里电话响了,爸爸说了会后转给了我,是王老师打来的,我情不自禁急切地问:“老师,您去哪儿了,急死人了!”老师支支吾吾的回答:“我去哪儿了?我今天不是在学校吗?”于是我便向老师诉说了一切。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王老师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孩子,今天我刚一出教学楼就遇上了一位学生家长,跟他聊了起来,我去晚了一会。不过,我知道那根电线杆,对,是第二根!你知道吗?孩子,每晚送你们时,我定会站在第二根线杆下,你们回头望见路灯下的我,心里会有安全感,而我也会向你家望上一会,等待你小屋里灯儿的亮起,灯一亮,我的心便放下了。看到你到家了,老师仿佛看见同学们都平安到家了。你小屋的灯火,带给老师的是释然和希望。今晚,见你小屋的灯没亮,老师很担心……”


      慢慢放下电话,才发现爸妈都站在我身后。“我的儿,你干吗抹眼泪?”妈妈问道。


       


      上文是我的1998 级学生王文婧发表于《中华少年》2001年临沂专刊上的一篇文章。


      的确如此,初一年级时的晚自习我就是那样送学生的。初二时学生不再上晚自习了,我便把送学生的时间改在白天,地点改到了教室门口。


      我总以为,对一个以塑造人为天职的教师来说,他的人格应当放到其综合素质的首位,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作为一名班主任,早晨、中午第一节课前我都会早到校,站在班级门口以慈祥的目光、和蔼的语气迎接每一位同学。中午、下午放学时我又在教室门口以眷恋的眼神、关切的语气送走每一个学生。有时候学生为了和我抢时间,也许比我早到校,但我必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


      站在门口,微笑着看着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张金,眼圈又黑了,是不是没睡好!学会休息,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啊!”“张鹤,脸色有点黄,注意增加营养。”“郑士杰,不用急,跑得满头大汗的,还没到上课时间呢”……放学时,自然也要“唠叨”几句:“放学了,带上文具和书,到教室外去换换新鲜的空气吧!”“王婷婷,雪大路滑,路上慢点!”“刘瑶,回家别老跟家长搞‘内战’,换个方式和家长交流,你会发现效果更好!”“吴爱龙,运动服是不是脏了,该洗洗了!”……没有多少“甜言蜜语”,我只是问候几句平常话,再交代点注意事项,没有“逼”,没有“灌”,我只是在叮嘱。


      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的这样迎送学生,我没有别的目的,我只是想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阳光里,让他们感觉到爱,懂得爱,并输送出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只有富有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打个比方说得话,学生是教师的镜子,学生是教师人格、人性的镜子。


       


       “有5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劳动课上学会了擦皮鞋后,被带到办公室,为教师和校长擦皮鞋。这些小学生或跪或蹲,忙着给老师们擦皮鞋,老师们则一边跷着腿接受小学生的服务,一边闲聊。”“另有技工学校10名十六七岁的女生被校长和老师挑选到宾馆陪当地领导跳舞。”(摘自刘良慧、张先华写的《教育观念的革命》第5页)


       


      这究竟是锻炼孩子还是对孩子的伤害呢?只要是我们为这些孩子的心灵着想,只要是我们站在教育者责任的角度考虑,只要是我们以学生为“镜子”,我们知道:这是对孩子们人格的极大侮辱。


      看看吧!


      原辽宁省黑山县西关小学三年级三班学生李某,上体育课因动作不到位,被体育教师董彬踢成十级伤残!这太残忍,太没人性了!


      1998年3月3 日,一位因受不了老师精神折磨而跳楼自杀的学生在遗书中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走了,请不要悲伤,我是被周老师逼的……我做鬼也不饶过周老师。


      我们的孩子多么有人性,临死还要劝自己的父母不要悲伤,还要称让自己走向死亡的人为“老师”!如今,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改善了,学生不用再受艰苦环境的限制,却又要在没有人性的教育氛围中倍受精神的折磨。我们的孩子的痛苦的心灵其实也在暗哑的呼喊,并用搭上自己宝贵的生命的代价去警醒世人:学生也是人,需要人性的沐浴,需要有正常人的自尊与人格。


      珍爱生命是珍爱世间一切的基础。


      我国古代虽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生命,认识到了生命的珍贵,他们才追求生命的最大价值——获取无限意义上的生命。


       





       


      “最近,看了两份材料。一份反映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二年级一名学生,因为忍受不了学生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另一份反映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今天的《光明日报》还报道,河南省安阳市一学生家长,因自己的儿子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和当上少先队大队长,带人把班主任给打了。这样的材料以前也看到一些,确实触目惊心,引起了我的深思。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摘自***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我们曾听说过“狼孩”的故事,“人孩”之所以能变成“狼孩”,就在于周围的成长环境变了,他的“教育者”由“人”变成了“狼”,他的生活环境由人类的成长环境变成了兽类的生活圈子,他就只能手足着地爬行,他就只能用嚎叫表达情绪了。


       “据司法部《少年犯罪改造研究》课题组对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少管所的6495名未成年犯的问题抽样调查表明,有26.8%的未成年犯来自破裂家庭(即父母离婚、分居、一方死亡、双亡等)。可见,破裂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由于家庭结构残缺,孩子难以接受完整的教育,难以接受严父慈母般的传统教育,再加上受到负面的刺激和影响,往往会走上犯罪道路。”


      ——上述两则材料均来自衣奋强、王长征编著的《黑子太阳风——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第124页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暗喻之意说得还是外在环境对人的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这一点,鲁迅先生的论述多么的富有见地:“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了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是的,教育是一个最容易引发“风暴”的敏感职业,关乎学生的存在与发展的健康,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责备中,他也便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了忧心忡忡,没有安全感;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了好斗、报复与破坏。


       





       


      某著名晚报1999年12月3日曾发表了一篇署名为“余卫国”的文章《奴才意识》。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余卫国先生1999年11月21日在某晚报上看到了一幅新闻图片,图片上,教室里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着手,后面的学生怕被前面的同学挡住了自己,竟然站在凳子上。


      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热心?这么积极?是报名去参加运动会展示特长?是举手说明自己的语文考了满分?还是表明自己做了件好事?热心的读者,谁能想到,这一场面的出现是因为一个问题:打过小葛同学的举手?全班同学除了小葛几乎全部举起了手,并均说,老师让我打过这个同学。


      故事发生在陕西黄陵县田庄镇中心小学。一天,四年级的一位数学老师因学生小葛未完成作业,打了他两个耳光,将他一脚揣倒,又命令全班同学每人抽打小葛10 教杆。40多分钟的无情棒打,小葛同学被打的大小便失禁……


      还记得不久前一位同事告诉我的一件令人不解的事。


      三个合谋欲作弊的学生,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批评其中的一位同学时,这位同学流泪了,而另外两位同学好象是跟作弊这事无关似的,看着这位同学流眼泪、流鼻涕的样子却笑了。当同事去批评那两位笑的学生时,这两个学生也哭了。这时,让人不解的事情发生了,原先那位哭的学生却又破涕为笑,带着泪痕嘲笑起了两个正被批评的学生!这让在场的老师吃惊不小,为什么会这样,都有问题,却都嘲笑别人?


      而我到其它学校了解时,很多老师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形!


      虽然这一类型的学生挨打时、被批评时,也会感到屁股疼、丢面子,会流眼泪。他们一旦“奉老师之命”打人,却又一般都不拒绝,不会心痛似的,更不会长时间的良心受责。他们把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打得这样,有人提起来竟然还“喜气洋洋”,好象做了什么好事,纷纷举手争着表明自己干了。和自己一样有问题,别人被批评,自己却当看客,指手画脚的嘲笑别人。


      为什么会这样,就此情景而论,教师没有了人性,便多了野性,学生没有了人性,便多了奴性。


      难道“责任”“奉命”就可以开脱一切责任?难道因为是批评别人就可以落井下石?这样被默认的意识如若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将向着没有平等思想、没有独立人格可言的方向发展,长大后,也不过是一群丧失了“人性”的不完整的人,要么是蔑视人的尊严,暴君式的恃强凌弱;要么是唯唯诺诺,奴性十足。


       


       





       


       


      ——在卫生区,我的2001级学生臧凯(时为劳动部长)因为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时,把大拇指划破了。学生嫩嫩的皮肤被划了一个大口子,我感到心疼!翻遍全身,围着教室转了一圈,我也没找到合适的布给学生包扎一下,只找到了一点卫生纸。而这时校医还没来,我只好又从学生那里借来了学生粘书用的透明胶布,用这样“现代化”的“急救”材料,给臧凯包扎好了手指,以防止感染。那几天,臧凯见了同学也不再是原来的形象了,一改原来爱搞恶作剧的习惯。而见了我就跟孩子见了父亲似的,眼中的目光总是和善无比,因是初一的孩子,和我说话时不时地还带上几句嗲声嗲气的孩子腔,这个可爱的孩子的举动引发了大家的笑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知道我带给他的是爱,那么,我所推进的其他的教育教学任务的落实就有了畅通无阻的保证。


      ——我的1998级学生马奔,在校时以性格敦厚、善解人意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受我的影响,他平常很少批评学生,真正和同学“打”成一片,融在了一起。同学们有什么困难事、疑难事不便找我时,都找他帮忙。他也乐于帮忙,真正为同学排忧解难。2001年暑假,马奔的妈妈病逝,1998级3班有十几位同学到马奔家中安慰他,帮助他安排妈妈的后事,和他共度这痛苦的时光。这样做,虽无“桃园三结义”的美谈,却也有“共患难”之风。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营造,应该说学生学会了生活。学生今天能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明天、后天也还能做到。


      ——自行车管理员王俊杰(我的2001级学生)责任心很强,组建班级以来,分给他的任务,不管是组织几十辆自行车几分钟内的搬移,还是发新书这些小活,他都能动脑筋,想出科学的办法来完成任务。一次,我帮他排车时告诉他:你很负责,要是每个班干部都像你这样努力就好了!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让您失望的!”并列举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后来他还写了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放好、管好自己的自行车。应该说学生正在慢慢地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集体负责。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成长激情,便赋予了教育以亮丽的生命色彩,浓郁了教育的人性底蕴。


      ——我的2001级学生主父小龙,很有个性,上进心强,是一个热爱集体、富有热心肠的学生。当我和他在日记中交流时,我鼓励他发扬自己的这点个性,并说他肯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古道热肠”之举的中国人印象中的“大好人”!看到这,他倍受鼓舞,为了尽快完善自己,他和我约定,在每天的日记中互相向对方提一个合理的建议,以求让师生双方都超越自我!如此而行,天天坚持,这虽不能和魏书生老师进行的“道德赛跑”相比,但它无异于学生灵魂的天天“锻造”,那里面融入了我对学生、学生对我生命的终极关怀,我们的生命,在富有人性的爱与被爱中共同升华。


      ——那天早晨,当我和一位同学打招呼时,这位同学竟“大逆不道”地向我问候了一声“立华老师,您早”。此语一出,整个楼道一霎时静了下来。是啊,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那么多同学和老师的面,这一称呼对人们的震动太大了!要知道,在现如今的校园里,用这种称呼和老师打招呼大约还是罕见的。


      我当时便楞住了,一种莫名的尴尬使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当然,我的思维也立刻火速运转,怎样科学处理这一“洪水猛兽”。一会,我笑着对那位同学说,你叫的对,老师听着亲切,请你转告同学们,以后可以这样和我打招呼哦!在场的学生先是小声议论,叫着“立华老师,您早!”这句话,过了一会,他们仿佛也得到了什么,随即都报以欢呼的掌声,不管我给他们代课的还是不代课的 。我常想,老师和学生有差别不假,在学识、年龄、人生阅历等方面,教师是优于学生的。但是,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上述称呼亲切、温馨不说,关键在于它是一名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意识中对教师二字总要罩上几分神圣,带上几分尊严,从古到今,从幼儿园到大学,对教师的称呼概莫如此,如有亲切一点的叫法也就是“李老师”“张教授”之类。


      这种称呼虽合法合情,但这种称呼的基点毕竟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几分的尊敬,几多的威严啊!缺少的是把学生当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的“人性”。


      还记得当年北大学子们打出了“小平,你好!”这一标语后,对全国人心的触动,以及对世界的震惊,它把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影响下的领袖人物从万众举目仰望的神坛上拉到了平民百姓的心中,还原了小平同志“人”的光辉形象。总设计师尚能如此,何况一名普通的教师呢?那么,就让我们从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开始,真正让教育者眼中有“人”吧!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其题为《人格是最好的教育》一文中讲述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


      行文到此,我不知道那位学子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是我感觉到,我从大师季羡林先生那里沐浴到了人性的阳光,仿佛投身于父亲的怀抱,何其温馨!何其惬意!


      所以说,如果人生活在鼓励与欣赏中,他便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成就心;如果人生活在受欢迎、和谐的集体中,他便会去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幸福中,他便会有安全感,他便会相信自己身边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爱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的世界多么的美好,他便会去完善自己和建设自己的生活世界。


      也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我的目光追求的是对准“人”,对准每一个“人”,以充满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热情洒向我的每一个学生。我要用人性特有的目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自己,看到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并为自身个性的充分展示而自豪,而幸福。


      看到“人”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并以此为基点塑造“人”更是一种境界。


      一个不把学生当作人来培育的老师不配当老师,一个对生命理解肤浅的人不能做教师,因为,在他的眼里只有孤立的知识点、象征教学成绩的分数、评职称能用的荣誉、生活舒适所需要的奖金,他的眼里没有作为人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他把学生当成了添装知识点的口袋、逆来顺受的鸭子、获取荣誉的工具,他的教育行为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背道而弛,他进行的是破坏性的教育,他把教育活生生地蹂躏了。


      这种类型的老师越“努力”,教育中的“人”就越失落。于是,校园中的种种尴尬出现了——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学生却漠不关心!越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越不感谢他的老师!入学前的孩子是多么的向往学校啊!结果呢,几年的学校教育后,他却越来越讨厌学校了!教育提的是努力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有了,“人”却没了!进学校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学校教育结束了,出校门的差不多是“一个人”了!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在某时代某地方,厉行刻板的教育,蔑视青年的个性,束缚人性的自由。而用高压力实行专制的教育法,毕业出来的人,个个一样,没有个性,没有趣味,呆板的,机械的,全不像一个‘人’。”


      这可不是教师追求的,更不是教育追求的!


      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至高无上的目的应当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潜能的激活、创造力的勃郁打下坚实而有效的基础,使每个人接受良好而无害的有关人的教育。


      要改变上述尴尬,很简单,我们教育工作者须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唤醒其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去彻悟人生!在这一点上,小原国芳先生给我们的精神感召是:“我只能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有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


       





       


      人性是社会的核心。


      无奸不商,坑蒙拐骗,商场奸诈;任人唯亲,权钱交易,宦海腐败;嫌贫爱富,重男轻女,家庭动荡……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的社会体制尚不健全的前提下,这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应运而生了!


      我以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人性的沦丧。因为没有人性,不法奸商才造假烟假酒,销售“三无”食品,牟取暴利,一头扎进了钱眼里,无视人的死活!因为没有了人性,把自己“奉”为高“人”一等的“官”,面对各种渠道而来的金钱,有权者才悉数笑纳,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因为没有了人性,有的人才把“三陪女”当泄欲的工具!因为没有了人性,犯罪分子才会把罪恶的双手伸向无辜的人们……


      由这些人组成的生活圈子,应当说是“动物世界”,这里没有“人”。


      现代社会,我们吃够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伪冒假劣现象的苦头,开始呼唤人的道德品质与人间真情的回归。于是,我们便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治校”“以德治企”等类似的观点,并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想把他们培养成富有人性的现代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充满人性、人情的现代文明的国家,真正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建设成为充满了真善美的世界。


      一位资深学者指出:未来社会的竞争,如果追根求源,它不源于市场、战场、工作中,而是开始于校园。


      打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在滑铁卢战役胜利后告诉人们:这场战争赢在英国的公学里。一语道破天机——学校教育何其重要!完整的学校教育何其重要!


      学校教育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的上道德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学校教育的残缺。如果我们进行的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在校生是向着完整意义上的人发展的,那么,我们向社会输送的就是合格的人,到了社会上他们就会向着合格公民的方向发展,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做到这些,也正符合了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的主题是“精神卫生”。2001年10月,中宣部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这必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向着一个个富有人性的完整的人迈进,向着一个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迈进,促进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解决,逐步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


      面对这一可喜的背景,我们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干?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想,这几点是必须要做的。


      ——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会选择。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的,是复杂的,有其亮丽,也有其灰暗。尚处于成长完善中的主体——学生的生命从内到外都不健全,他们的今天如何,明天怎样,是不是向着一个完整的人的方向发展,决不是我们封闭、保温、挡风遮雨就能决定的了的。世移事易,万事总在变更,学生将来遇到的新生事物可以说是应接不暇,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有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生存发展时永葆人性、选择幸福生活的能力。


      ——教学生懂得爱,并要经常献出一点爱。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的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把孩子当作“我的孩子”去关心,他的女儿说,祖母曾用一句话概括了父亲的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就是:亲爱的人啊,你们都学会做一个爱人的人吧!


      当别人流泪时,我们让学生学会安慰别人;当别人有难时,我们让学生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当别人幸福时,我们让学生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当别人给予帮助时,我们让学生学会说谢谢;当和别人相遇时,我们让学生学会面带微笑;当家里窗帘脏了,我们让学生学会和家长一起来洗;当教室的鲜花缺水了,我们让学生学会本能地去浇水;当公园里草坪上有一片碎纸屑,我们让学生学会随手捡起来……


      ——尊重与理解,是人性教育的重点。


      尊重与理解,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关爱、帮助、信任、原谅、沟通,是每个活在世上的人发自心底的强烈的呼唤,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需要,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不随便打断别人的思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不冲别人大喊大叫,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上边开大会时自己在下边就不能开小会……仅此而已。


      ——责任,是人性教育的难点。


      当代人文教育将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之一,强调关心个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当前,我们的责任心淡薄带有普遍的意义。因为没有责任心,一些警察才会眼看着一些犯罪分子当街行凶;因为没有责任心,一些“人民公仆”才会鱼肉百姓;因为没有责任心,一些法官才会胡乱判案;因为没有责任心,一些建筑商才会偷工减料……


      损坏公物,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勇于承担赔偿责任;管理班级的投影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确保投影仪随时可用;约好别人去买书,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准时到达约定地点……


      ——自我分析,认识自我,调节自我。


      对于“我”的认识,弗洛伊得在其精神分析说里论述了人的三重心理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主要是满足人的本能需要,不受理性支配,是“我要怎么做”。自我是在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一种矛盾的心理机制,人的本能不一定得到满足,与现实发生矛盾,是“我只能这么做”。超我是具备了社会责任心和自我理想来年感方面的至善的“我”,“我”这时能指导、限制本我的活动,是“我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本我”,认识“自我”,做到“超我”。


      于是,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犯错或失误时、自己对自身的与外界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感到不解或困惑需要帮助时,我都要让学生写分析书,逢周六、月末、学期末、学年末我也要让学生写分析书。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要求学生在分析书中写明进步的体现(获奖记录或语言表述的进步体现)、坚持这样做地收获、进步原因和存在的不足,并制定今后的再努力方向。当学生出现失误时,我要求学生写明犯什么错、失误原因、长期这样做的影响和改正措施,并制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当学生对自身的与外界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感到不解或困惑需要帮助时,我要求学生分析出自己现在的心理状况、自己感到困惑或不解的问题与现象及需要同学、家长和班主任做点什么。每周六、月末、学期末和学年末我要求学生写阶段性总结,从思想、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及时分析,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成长,也要分析出现在的不足,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实施措施,以不断完善自己。


       





       


      富有人性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标志。


      人性,是人介于“动物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性质,是人对“动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越脱离“动物性”,离简单的动物的状态就越远,人也就越高级,越完美,人也就越富有人性美。


      我们不能把学生培育成没有人性的人,也不能以“神性”的标准要求学生完美无缺,超脱于有人性的人之上——这要求我们珍惜生命,培养富有人性的人。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要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一样的: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度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这位校长推行的教育虽不能说是最好的教育,但它把握准了教育必须以人性完善为终极目标这一根本,有了这一终极目目标,教育才有了理想和信仰,才会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也就不会把学生当作“产品”来“生产”。


      “宝玉玙璠,难得而易毁,故硖箧椟以养其全。”(宋·苏轼·《谢馆职启》)把我们的学生都看作是宝玉吧,珍爱他们!


      雅斯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地堆集。”我们教育工作者实在应该反复咀嚼这句话,否则,我们培养出来地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地飞机一样,不但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灾难。我们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教育价值的取向,每天都会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如实地展示出来。对于教育,我们除了一如既往地投入感情、激情之外,如果能有对人性更多的关注和沉思,让受学生能够时时、处处沐浴人性的阳光,给他们的心灵以温馨的慰藉,让年轻一代拥有一段关怀的人生岁月,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不是吗?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勿用一个模具拿捏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事物之间存在千差万别。我们常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这个意思。树叶尚且如此,何况活生生的人呢?因此,习惯于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学生们不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机器零件。然而,我们现行的立足于班级授课为基本单位的学校教育体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在进行“学生”的“批量生产”。就是一些分层教育的研究,有点针对性的小群体型教育教学,实质上仍是在进行“批量生产”“学生”,只不过这一次“生产数量”少了。换言之,我们在用过分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长!这样一来,难免使教育教学不同程度的陷入过度整齐划一的僵局。


         


        (一)袁隆平跟阎维文比什么?


         


        《龟兔赛跑》是一则短小精悍而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几近家喻户晓,都在说好。然深思熟虑后,抛开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来看,不难发现龟兔赛跑结果的偶然性和不合理性——


        假如兔子的睡意再晚来一会儿,恐怕先到终点的就不是龟了;假如兔子先到达终点,然后再睡呢?假如兔子小睡一会儿,更快的追赶乌龟呢?


        再者,把擅长跑的兔子同只会爬的乌龟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按体育的竞技精神来衡量,这对双方都没有一点好处,都不可能产生激励意识,至少说是很难产生激励意识!“相逐为竞,相辩为争。”这句古语的大意是说竞争双方的胜负是相互的,输赢得可能是相当的,只有在力量悬殊不太大的前提下,竞争才可能是激烈的,竞争才会继续下去。否则,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即使无数次取胜也难满足自豪感和成功感,而占绝对劣势的一方即使再奋力拼搏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最后自然也就失去了斗志,甚至是一开始就失去了斗志。难怪兔子骄傲轻敌,因没有强有力的对手相匹敌,他怎么会把“人们”印象中以爬的慢“著称”的乌龟放在眼里呢?更可怜老乌龟的持之以恒、顽强拼搏所得到的将永远是失败的必然。把根本不可比、不能比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事物硬凑到一起搞竞争,比高低,结局对于双方来说都将是悲剧。


        干吗非得让龟兔赛跑呢?应当让龟跟龟、兔跟兔赛跑,层次一样,对象相当的赛跑,那才公平!


        美国的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就去搞电脑软件开发,并几度成为世界首富。我国的李嘉诚初中未毕业就去当店员,后来办塑料厂,搞房地产,并成为中国的首富。对这两个具有不同优势的人,我们是让他们俩比电脑软件开发还是让他们比搞房地产?袁隆平擅长水稻栽培,陈景润擅长数学研究,李四光擅长地质勘探,阎维文擅长歌唱,赵本山擅长表演,对这些各行各业的“状元”,我们有必要让他们进行内容相同的评比吗?


        由此联想到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考试、评比、竞赛,以“集团军作战”式的硬性规定学生参加,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性格特征的千差万别,不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进度不一,只求结果,并且是几乎一次结果定终身。从而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扭曲了学生成长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选拔制度和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和机会,并给予及时、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这是老师单独让我打印的……”


         


        当他牺牲了午休时间,把几篇长达6000字的打印文稿交给我时,看着这位平时印象中表现并不怎么突出的孩子,我真的有点感动了!更让我感动的是,当我分发他打印的文章时,嘴里不停地告诉四周的同学“这是老师单独让我打印的……”


        上午,当我询问谁可以帮助我把下午作文课上要用的材料打印出来的时候,一向不起眼的他却高高举起了手,其他同学没有举手的,因时间紧张,只好让他打印了!


        他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了老师交给他的任务。


        更让我震动的是,当我在作文课上表扬了这位“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后,这节课他一反常态,积极举手发言。作文训练中,他几次争着站起来朗读自己的训练片段。


        我的孩子,你给老师帮了大忙,老师只是例行公事似的说了声谢意,公正的评价了当时的你和你做的这件事,让你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微机操作特长,没想到……


        由此,我脑中不仅又鲜活起了许多应当让我认真咀嚼的片断——


        当我极力赞赏一位学生很细心,并让他承包管理班级公物时,他竟然把每学期发的拖把、笤帚都维护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并且仍能继续使用,以至于阳台上12把拖把、50多把笤帚都没地方放了!


        为了肯定学生的组织、绘画和写作特长,当我让学生记录《班级日志》、办《班级日报》时,原本平平常常的学生表现出了他们突出的绘画和写作才能!


        当我夸赞赛场上夺取短跑冠军的一位男同学时,身高一米八二的他竟然激动的哭了!


        当我发现一位同学有舞蹈特长时,并鼓励她排练舞蹈参加市文艺汇演,竟获一等奖!


        当我客观地评说有写作特长的 4 位同学的文笔不错,参加市区组织的征文肯定能获奖时,他们竟然花费一个星期的课余时间反复推敲修改他们的征文,并切全部获一二奖!


        ……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生而平等的,学校、教师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学生分成等级,也不应以简单标准来判断孩子的前途。大量的个案告诉我们,某个方面的“差生”恰恰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优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功,但求个个成材(不是才)”。


        我们一些在计划经济下生活惯了教育工作者,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视而不见,往往像过去一样拿着分数这个单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分数高就看重,分数低的就轻视,甚至歧视,犹如不管是龟还是兔非让它们赛跑一样不合理,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而我们在诺贝尔奖中却让人无颜以对,连参加评选的资格都没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是用单一的分数比赛赛出来的,一旦换样,联系实际,他们就难以适应了。测验、考试中的“成绩智力”并不等于将来实际问题、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著作《人脑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智力多元论,向传统的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发动了挑战。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分为7种类型,即语言型智力、数学——逻辑思维型智力、空间思维型智力、肢体运作型智力、音乐型智力、人际交往型智力、自省型智力。


        智力多元论在教育观念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个人发展的模式。我们也应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对学生发展的评价,改变过去只用单一标准评价学生的习惯。因为,由于天赋和后天的教育环境不同,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潜力和智力优势是不相同的,有的人7种智力发展都很好,而大多数人则只有几项或一项智力突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


        据此智力论来审视我们的传统教育评价,就会发现,这些评价几乎都集中在语言符号和数理——逻辑智力,漠视了人的其他智力潜能和潜力,使许多学生冤枉地被排斥在成功之外,甚至是一个时期、一生遭受精神重压。


         


        (三)有多少学生迷失在分数上!


         


        期末考试的成绩单出来了,尽管我没有向全班同学公布,但是,班里的第一名还是在他的家长的努力下,从学校里搞到了一份成绩单,并在教室里有点卖弄的历数自己的功课优势,还告诉了我:“老师,我的英语成绩比聂剑高6分,数学成绩比聂剑高1分,……政治成绩比我们家的邻居家的文文高13分哎!……”是不假,他提到的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均不错,能超过他们,确实说明他的考试能力比较高。


        看着眉飞色舞的第一名,说实话,我并不想鼓励他这样,但也不能打击他。我打心里真想告诉他:你读的书比聂剑多吗?《三国演义》《呼啸山庄》《平凡的世界》《花季  雨季》你恐怕连翻都没翻过,可聂剑对这些书的理解,谈起来已经是头头是道了。聂剑的作文选题新颖,思路开阔,文采飞扬,已非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所能比得了得了!你能行吗?聂剑的英语口语连来给兼课的外籍教师都大竖拇指,可你连外籍教师提的较为简单的问题都难以正确、流利地回答上来啊!你的邻居家的文文爱好广泛,与别人交谈时,已经体现出了他广博的知识基础,可你除了精通课本知识之外,又知道多少呢?人家作为班干部,优秀的组织能力早已表现出来了,可你连个小组长都做不好。等等。你除了分数比他们高,其它方面呢?几乎都很欠缺啊,孩子!我曾让你多读几本书,可你只是翻翻了事,并不专注。我也曾提示你经常练习英语口语会话,可你总拿考试不考来搪塞我。我也曾让你竞选班干部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但你说那样会影响学习……但老师发给你的试卷,布置的作业你却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保质保量的完成,你的理由是这些可以带来和同学最重要的比较——分数。


        出外学习考察、和同事们谈起这个话题,我们均有这样的发现、感想,或是听说过上述情况:我们有太多孩子迷失在了分数上。


        一个时期以来,我都想开个正儿八经的班会告诉学生们:你们考试得来的高分数,只是说明试卷上的那几道试题你做的准确率高,你的考试能力高,但那几道试题不能函盖你学习的全部目标、生活的全部意义,你们应该把学习的范围延伸一些、拓展一些,眼光放的长远一些……可是,在当前的教育评价模式前,我没有足够的勇气说出口。毕竟高分对学校的眼前利益来说、对关心孩子胜过关心自己的家长来说,诱惑力更大,也更实际些。


        那些每个学校的第一名、每个班级的第一名,大多认同了“高分”这一价值目标(这里已经不是简单的意识问题了)。也确实,放假前学校的期末考试表彰会上,第一名、高分是和奖品、奖状有必然联系的,和来自同学羡慕的眼神也是有必然联系的,包括和家长脸上的阴晴表也是有必然联系的,和升入高一级学校更是有必然联系的!


        但第一名、高分不一定和未来的生活有必然的联系!


        再来看下面这些现象就更让人伤心了!


        初一上学期,一次简单的期中抽测考试结束了,作为班主任,我和学生们总结完这次考试,正满怀信心的迎接以后的中学生活。没想到的是有些老师和家长却迟迟没有“结束”这次期中抽测——


        ……你们是怎么考的,因为你们我带的两个班的平均分都受到了影响。两个多月都干什么了!……


        在这位老师的眼里,学生这一次考试考的不理想,就等于学生入初中两个月来没有成长,其它方面也没有进步!


        “……我万万没有想到,为了那该死的期中考试,妈妈竟打了我一顿!


        今天发试卷,我就知道我今天肯定得挨骂,所以我中午没有跟妈妈说。到了下午,妈妈问我发试卷了吗,我赶紧回答发了。她又问我考了多少分,问完后就开始数落我。慢慢地,火越来越大,就开始打我。妈妈,要知道我是多么地伤心呀!入初中了,考试方式变了,我还有些不适应,第一次正规考试,难免有些失误,我也不想这样啊。可这是事物地客观规律,它不是以您或我的意志为转移的。


        您还说我不如以前听话,那是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尽管这些还不成熟,我已经不想让家长过多的约束着我。……”


        ——节选自我的2001级学生杨帆的2001年11月19日的日记(经学生同意,署了她的原名)


        在这位家长的眼里,孩子的这次考试成绩就等于学生两个多月来的成长。至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早晨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有了自己的思想等等进步成长,她一概不管,她一点都没在乎,甚至可以说她根本就没看见!


        再来看看考试后学生的反映吧!


        “……抽测考试卷发下来了,我有一门课又没有考过优秀,这意味着什么?老兄啊,还用问吗,自然是老黄历,一顿皮肉之苦。我骑着自行车在路上磨磨蹭蹭,迟迟不肯回家。本来几分钟的路程,我用了将近半个小时了。来到楼前,我呆呆的站在楼下,倾听家中的动静。大约过了十来分钟,我还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妈妈的拳头。我坐在楼下,看着满天的星斗,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家,那是什么概念,那是归宿啊,那是温暖、安全的象征,可学生考试不好后,回家是多么的难啊!”


        ——节选自我的2001级学生任金钊的2001年11月19日的日记(经学生同意,署了她的原名)。


        “期中考试结束了,成绩一落千丈。唉,哭,哭又有什么用。话是这么说,可没等我看完自己的所有科目,如泉涌般的泪水早已满脸流淌。


        回家怎敢面对父母那伤心的面孔,我知道,每次考试后,我要是考不好,家中总会失去往日的欢声笑语。


        泪水不断的往下流,一会儿就要放学了!


        唉,我什么时候能赶上去啊!我真的是不服输,为了这次考试,试前一个月,我不看课外书了,我不打篮球了,我放弃了心爱的副班长的锻炼机会。要知道我放弃了多少,难道我就换回来这些吗?难道入初中两个多月的我就用这几张试卷简单的给我作评价吗?我多么的想有人告诉我,你已经开始具备自己的思想了,你看的书真多将来会受益终生的,你当班干部真称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不光这些,我早晨起来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养成了经常分析分析自己的习惯,人说习惯造就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这些我都在努力,两个多月来,我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谁来评价我的这些成长呢?”


        ——节选自我的2001级学生张鹤的2001年11月19日的日记(经学生同意,署了她的原名)。


        是啊,学生已经开始具备自己的思想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养成了经常分析自己的习惯,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应当进行的内容,可谁来评价这些内容呢?难道说,学生一次的考试失利,就能说学生入初中的两个月来就是失败的吗?


         


        (四)老师的“辩证法”


         


        2002年8月26日中午,学生陈韫辉送给我一张剪报,说请我认真学习学习。


        这份剪报的内容是这样的:


        “优生”做好事——德才兼备,“差生”做好事——不务正业;“优生”长得好看——才貌双全,“差生”长得好看——绣花枕头;“优生”爱劳动——保持劳动本色,“差生”爱劳动——只能干这个;“优生”爱说话——性格开朗,“差生”爱说话——违犯纪律,疯疯癫癫;“优生”上课做小动作——天真有趣,“差生”上课做小动作——调皮捣蛋;“优生”不爱说话——深沉,只知道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差生”不爱说话——派不上用场;“优生”打小报告——真是老师的贴心人,“差生”打小报告——专门诬陷好人;“优生”是我的——掌上明珠,“差生”是我的——扫帚星;“优生”答对问题——到底是工夫深,“差生”答对问题——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优生”文化课考试成绩高——理所当然,“差生”文化课考试成绩高——肯定是偷看的;“优生”体育成绩好——活泼好动,全面发展,“差生”体育成绩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剪报没有题目,可能是陈韫辉没有剪下来。文章署名为“文文”,一看不是真名。


        陈韫辉给这则小剪报加了个题目《老师的“辩证法”》。我不知道,这则消息是谁先写出来的,而且,在以后的流传中肯定又经过了不少人的加工。


        虽然这则信息写得有失偏颇,尤其是有些话语还有些牵强附会,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至少信息中反映的一些问题是存在的。如果我们留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一些老师的确是带上了“有色眼镜”来看我们的学生,在教育的公正、公平的把握上有失水准,也给我们的学生造成了一些心理负担,让学生一时或一个时期受到了负面影响!更为甚者,我们有的老师是单纯以学分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这更是不应该的。


        拿着这份剪报,我心情复杂得很,如果说我没有因为不公正、不公平的评价学生,学生是不会把这则信息给我看的,至少,我曾经不公正、不公平地评价过陈韫辉这个学生!这让我很内疚,我应该反思我什么时候,在什么事情的处理上让学生感到不合适了!


        但是,学生把这则信息给我看,又说明学生是相信我的,和我的关系是融洽的,她和我没有隔阂。她想借这种方式来提示我注意自己的不足,让我改进,这让我着实高兴!


        当然,我会很珍惜这则信息的,因为它警醒我该怎么样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


        看完信息后,借了学生的剪刀,我把它贴在了我的工作笔记上,自然,学生陈韫辉也看到了,她笑得更灿烂了!完成粘贴工作,我马上对陈韫辉说:谢谢你,如果老师哪儿做的不好,请你直接告诉我,我要让你们满意。


        接着,我又和陈韫辉开了个玩笑,让我们这次交流在笑声中结束了。


        “陈韫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了感谢你给老师的小小剪报,我准备送你一大团礼物!”


        “送什么给我?”陈韫辉笑着说。


        “闭上眼,不许睁开,等我说睁开的时候才能睁开!”


        陈韫辉把眼闭上了。我赶紧从正打扫卫生的张金那里拿来一张废纸,揉皱后放进了陈韫辉的手里,然后我就快速跑开了。


        “老师,你站住,看我不把这废纸塞你脖子里!”睁开眼后,陈韫辉大声喊着就开始追我了!


        随之,背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


         


        (五)与时俱进,多元化的评价学生的成长


         


        对于学生的成长评价,应该使用、发展、完善除了纸笔测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并全面应用到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中,让其成为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如观察、访谈、作品成果集评价、处事痕迹评价、专题作业的形成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要不断完善它们,补充进新的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成长的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关注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段,关注评价对象的自身实际,关注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关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


        1、评价目的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评价就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选拔、淘汰,是“金字塔”式的评价意图,经过评价,能过关的人越来越少。当然,这种重视言语和数理逻辑智力的精英教育评价对于一部分学生是有利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多元化的评价旨在发现学生的智力潜能,识别并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力和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所具备的技能真正理解、熟练,并在其它任何背景下把所学的知识、所具备的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技能相关的新的事件的处理中或新的相关领域内,使得不同个性的学生获得自我肯定和来自外界的尊重,符合塑造人的教育真谛。况且,多元化评价不是告诉被评价的对象智力的高低,而是告诉被评价对象有什么方面的发展潜能,可以向哪一方向发展,从而让学生实现富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个体发展,丰富每个人的一生,使生命呈现多姿多彩,达到生命的极至,进而实现自我。


        2、评价内容的构建


        ⑴不同时段的单方面的评价。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非常重视综合性的结论评价,最后评定出优良等级。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不可能在七八个方面都有优势,每个生命个体只拥有一两种智力优势,其它智力可能很单薄,这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有的人擅长舞蹈,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擅长体育竞技,等等,所以传统的综合性评价效果值得思考。在传统教育评价的导向下,教育评价重在补齐学生的“短处”,两眼盯住学生的不足,极力把学生向教育者主观制定的标准上拖,使每个人都靠近或达到统一的标准,以免“偏科”,从而实现齐头并进。而多元化的评价,则注重单方面的评价,从每一个方面、单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优势发展或暂存不足,重在“扬长”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现在校园内正时兴的改革“三好学生”的评选为各类单项“星”的评选,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促进学生某一方面优势智力的尽快发展,有利于学生从精英教育的选拔、淘汰性负面效应中摆脱出来,促进每一个学生幸福地、个性鲜明地、特长明显地成长。


        ⑵设置情景,并及时予以评价,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多方面的智力。如一节语文课的设计,课前学生演唱一首欢快的校园歌曲,课堂中间,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智力。课堂开始设计两分钟的演讲,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适当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画面领略、体会、思考,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等等。总而言之,通过情景设置,尽可能的促进学生多方面智力的发展。


        ⑶实践应用方面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局限于认知方面,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的评价。如数学能力评价中,是不是设计类似这样的实践题目:请学生运用有关黄金分割点的知识来为学校要建造的雕塑规划一下雕塑的各部分所占的比例。语文能力评价中,是不是设计类似的实践题目:为学校50年校庆办一份报纸或是组织一次新闻发布会。把学生在校所学的抽象的、典型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综合性的、非典型性的、具体的问题中,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加以评价。


        ⑷全程性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重视结果,突出淘汰功能,忽视过程评价,不利于因材施教,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的具体表现来评价。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不同智力表现,评价着眼于全过程,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并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优势智力的发展。


        ⑸发展性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通过简单化的纸笔考试,一张试卷,决定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重视选拔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发展潜能、发展趋势、发展目标的评价。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评价,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中发觉、培养、发扬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的优势智力,指向学生的未来,从而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不能再让龟兔赛跑,不能因学生学业成绩不良或学生的成长不符合传统的教育评价的要求就把学生归入另类。因为,这样会把学生其它智力的发展硬性推到僵滞萎缩的境地。换句通俗的说法就是:如果学生的生命是花,我们要让学生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飘香于人生的旅途上。如果学生的生命是草,我们要让学生不自卑的毫不吝啬的奉献自己的那星星之绿,并把学生的这星星之绿组合起来成为茵茵草原,使大地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面向全体,与时俱进,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成长,带给我们的将是一片欣慰!


        曾看过丰子恺先生的两幅漫画,那两幅漫画足以令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人有触目惊心之感——


        一幅漫画中,一位匠人正在工作,他面前的木案上有一摊泥巴,两个人形模子,匠人正用劲地把无生命的泥巴硬按进模子里,好做出一个个泥人,做出的每一个泥人几乎都一模一样。


        另一幅漫画中,两只手正在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用力地往一个人形模子里塞,被塞的人两臂前伸,奋力挣扎,面部表情痛苦至极,仿佛在向世人呼唤什么……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打动生命:让学校成为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部分)

          曾经有人问过我:学校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这问题问的有些着急,问的有些无奈,问的更有些心酸!
          是啊,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为了学生劳神费力,鞠躬尽瘁。可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感到尴尬的问题却把我们的这些努力打的粉碎——学生从小学开始,越来越讨厌学校,对于老师的心血他们并不领情,学校不能吸引学生了!
          有的学生羡慕爷爷奶奶的退休,有的学生发誓只要一毕业就决不再摸书本,更多的流失生对学校疏远怨恨,毕业后一封信也不给老师写的学生不在少数!
          亮亮堂堂的教学楼里坐着的是一片苦闷的灵魂,那老师和学校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为了吸引学生,学校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给学生他自己喜欢做的作业
          “交一次作业,用得着摔这么响,小伙子!”
          周金成交作业时啪地一声把作业本摔到课桌上,然后再咣咣地使劲地把那一摞作业收拾整齐。看到这,我便说了几句。
          “哎,老王,感情你不用写这无聊的作业,当然不用生气了!”周金成反驳着说。
          “这叫什么话,作业怎么成了无聊的了?我倒想听听你的高见!”
          “知道什么叫‘无聊’吗?王老头,现代汉语词典上说了,‘无聊’有一个含义就是指言谈、行动无意义使人感到厌烦,老写那没用的作业,这就叫无聊。”假小子沈希晋在一边帮腔。
          “咳,怎么又来一个!”
          “什么叫又来一个,老师,我还想说两句呢?”坐在放作业的课桌旁的张金说。
          “好好,那你就说吧!”
          “老师,就‘ welcome ’这个单词,总共就7个字母,而且‘ welcome ’还是一个组合型的单词,由‘wel’加‘ come ’两部分组合而成,在课堂上跟着录音机读几遍,然后接着写几遍,在课堂上就记准了。可家庭作业里还得再写10遍。明知道自己记准了,可是还得写!”
          “一种类型的方程式。干吗非得做它十几道,有两三道就可以了。”
          “就是呀,这无异于浪费我那流金溢彩的青春年华嘛?”“诗人”王炳杰老远就喊了起来。
          “干嘛不布置些带有挑战性的、到户外去完成的作业。就像您那次布置的每人去了解一位临沂籍的古代名士,然后讲给大家听,多有意义啊!我们也乐意干。
          “还有您,王老头,有时侯你也助纣为虐,还硬逼着我们去写,也不帮我们‘伸张正义’。天啊,公理何在?”佟星一边夸张地说着,双手高举向上,一边装作是晕了过去,靠在了我身上。
          ……
          一时间,学生把因作业不吸引人的矛头纷纷指向了我。
          是啊,我们给学生的家庭作业,的确应该探讨一下。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些作业呢?学生喜欢做什么样的作业呢?
          ——什么时候,家庭作业变成老师们送给学生成长的精心礼物,让学生欣喜异常,有收获的满足,抱着你欢呼!
          ——什么时候,家庭作业变成一种对年轻人极富号召力的冒险、挑战,让学生跃跃欲试,对生活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什么时候,家庭作业变成一种正向学生招手的精神感召,让学生庄重地带着责任和义务去完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什么时候,家庭作业变成一高速公路,让家长通过作业,快速地知晓自己的孩子正在学什么,从而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现状!
          ——什么时候,家庭作业变成一种以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带着一种成就感去完成!
          ——什么时候,家庭作业变成一种可以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以一个社会公民的形式来完成这些作业!
          ——什么时候,家庭作业变成了一种可以让学生走出家门,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表现个人的天赋、潜能、个性、志向的活动,使学校教育可以延伸到学生成长的整个生活时空!
          只要作业的设置做到这样了,学生就喜欢写作业了!
          (二)永葆心态的年轻
          2002年的第一个周末,和学生们一起帮着他们的数学老师忙完了结婚仪式,学生马国力来宿舍找我玩。闲谈中,他问我什么时候结婚,我告诉他我最近两年也要结婚。没想到马国力听后噘着嘴嘟嘟哝哝地说:老师真不够意思,干吗急着结婚!学生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引得同宿舍的老师们哈哈大笑。一会,送走了学生,我又开始思索刚才学生的那句话。
          这时,我也想到了有关马国力和我交往的其他细节。
          自组建班级以来,马国力经常于周末来学校找我闲聊。这似乎已经成了我跟他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学生从家里来到学校,来找老师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为什么选择了我?
          ——找家长倾诉吗,不大现实。因为工作繁忙,中午、晚上、休息日仅有的一点时间,家长不可能有心思来听学生心中的陈芝麻烂谷子,很多时候关心的是他的学习成绩。
          ——找同学倾诉,安全系数不够。自己的同学听了他心中的话语,不可能总是守口如瓶,有可能把他的话传出去。再者说,中学生的个性鲜明,人人都想找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但不一定马上找到,马国力自然也不例外。
          ——找亲戚,不是他最知近的人,不可能全身心的关爱他,自然也就不会听他的唠叨。
          ——任课老师和他接触机会少,没有很深的感情不说,关键是和任课老师打交道,多半是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没有思想交流的成分,学生成长的苦恼自然关心甚少。
          于是,选来选去,马国力自然会选中年轻的班主任——我作为他的倾诉对象:我既给他们授课,又经常和他们谈心,心理距离近,年龄差距小,老师还能保守学生的秘密。于是,马国力来了,带着对我的信任来了,带着一种幸福的感觉来了!尽管马国力告诉我的,我告诉马国力的,基本上是些柴米油盐似的小事——
          “马国力,你的马甲真合身!”
          “那当然,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去买衣服时选中的,怎么样,酷不酷!”
          “今天上午吃什么了?”
          “甭提了,爸爸妈妈不在家。上午忙活完作业都十二点多了,还得自己下厨,弄了个清水面。吃了一半,其它的放锅里了!”
          “上星期四的作文课上得有意思吗?”
          “有啊,您让我们满大街转了半个小时,写《秋天的足迹》,当然有的写了。老师,透露点保密局的消息,下星期有什么新鲜点子……”
          话语听来简单,说来直白,然咀嚼一番,方发现学生展露给了我他的整个内心世界!他在告诉我自己成长的喜悦与苦恼,而我是他的忠实的倾听者!
          回到正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我结婚呢?我想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结婚前我要谈恋爱,要把一部分爱分给他们未来的师母,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爱可能要分开一点,孩子自然是不愿意自己的爱被分享。二是结婚后,象征着我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了,跟学生的年龄、心理差距大了。三是结婚后,我会有孩子,我的角色变了,我由一个单身年轻教师变成一个家长了。
          而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也总是乐于跟年轻的班主任交往,尤其是没有结婚的。这其间根本性的问题不在于年轻的班主任有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没有科学的管理策略,有没有广博的知识,而在于年轻的班主任有一颗年轻的心,一颗激情飞扬的心。因为都有一颗年轻的心,师生思想的脉搏跳动时才可能合拍,才会和谐。
          作为平凡的人,班主任无法青春常驻,但是,班主任可以永葆心态的年轻。只有心态年轻了,教师才能每天都给学生以新颖的感觉。“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刘基·《司马季主论卜》),学校、教师只有每天都能给学生新颖的东西,才可以吸引住学生!
          (三)先开尊口又如何
          在校园里或大街上,师生总会相遇,有时,学生出于害羞或是其他原因,头一低装做没看见老师或是故意绕道而行。这时,我们不经意间便会来上几句“这个学生真不懂事,没礼貌”类似的评述。
          2001年10月,“应用文明礼貌用语”主题活动开展了接近一个月,效果仍是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打招呼这一项。他们不光跟老师见了面不打招呼,就是跟同学见了面也不打招呼,更不要说应用文明礼貌用语了,前思后想不得其法。有一次,我逆向“思维”了一下,猛然间心头暗喜:当学生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时,老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好学生”,那么,如果老师“屈尊一下”,先和学生打招呼,学生是不是就会认为这个老师是“好老师”呢?如果学生认为老师是个好老师,他肯定会经常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他也肯定会和同学主动打招呼,既然他愿意和别人主动打招呼,他就会主动运用文明礼貌用语!
          我便立即把此设想投入了实践。当我第一次向学生邹宇先问好的时候,邹宇先是大吃一惊,但随即学生也会回应上一句。回到教室后,邹宇便马上把这事告诉了同学们。“哎,哎,特大新闻,今天王老师先向我问好了!”邹宇不无得意地说。“是吗!”“别美了你,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吧,老师先向你问好,那是因为你没有向老师问好!”“哎呀,老王又唱上了,不知道他又要玩什么新花样,明天我得争着先向他问好!”“老师是在告诉我们见到别人要打招呼的!”此后,学生的嘴可是“乖”多了,“您好!您早!最近可好啊!”等文明礼貌用语“满天飞”。学生问候我了,我也客气地回应一句“您好”。
          实际上,作为人格平等的生命个体,老师为什么不可以先向学生问好?
          (四)给学生一把椅子
          “老师,我坐哪儿?”有一天,左敏等几个学生到一位老师的办公室和老师交流学习体会时,不自觉地问了这么一句。
          原来,他们来到办公室以后,发现没有他们坐的地方,就提出了刚才的疑问!因为,学生习惯了到我的办公室后找地方坐下,然后和我交流。
          日常的学校生活中,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们来到我的办公室时我都让他们坐着和我说话。如果来的人多,办公室里的椅子不够坐的,我们就都站着说话!
          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了,他们以为到了哪个老师的办公室都有自己的座位,都会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可是事与愿违。因此,便有了开头的疑问!
          我们的老师的确应该还给孩子们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平等对话!
          有一句名言:要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就请你蹲下来。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近学生,什么叫“走近”?所谓走近学生,也就是指教师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要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就必须“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只有当我们教育工作者“屈尊”一下,真正地“蹲下来”或是“坐下来”之后,用“平行”的眼光“面对面”的和学生交流沟通,我们才会明白我们的“教育”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何在,我们也才能依稀看出我们苦口婆心所施予他们的教育,为什么实效性总是难如人意!
          我们和学生谈话时,不妨先在办公室里准备几把椅子,那倒不是防止学生累着,那是对学生的尊重!
          要不然,大家就都站着!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激情七班十读书


             


            一读孔子的书,学其仁信忠孝,成为教圣;


            二读鲁迅的书,学其深刻思想,直面现实;


            三读岳飞的书,学其精忠报国,壮怀激烈;


            四读雷锋的书,学其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五读毛泽东的书,学其经天纬地,博览群书;


            六读周恩来的书,学其鞠躬尽瘁,光明磊落;


            七读邓小平的书,学其博大胸怀,百折不挠;


            八读陶行知的书,学其知行合一,爱兼天下;


            九读爱因斯坦的书,学其驰骋想象,勇于探索;


            十读比尔·盖茨的书,学其艰苦创业,智慧致胜。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看我的手势……

              □  王 立 华

              1998级那一届学生升到初三学段时,十五六岁的他们,生命的芬芳已经开始展露四溢了。

              下课后,教室内的讨论声异常火暴,中东战争分析、学习方法的探讨、灌篮技巧、会客常用礼仪等等,学生们的讨论声简直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信息库,真可谓十“应有尽有”。但学生们的争论、探讨,仅限于几个人一起,不能让全体同学的信息量都活起来,传达给每一位同学,这无异于教育资源、教育能量的巨大浪费!

              我应当让学生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实现他们现有的成长价值。基于此设想,“亮丽的风采展示”主题活动便开始了。

              活动宗旨:展示、进一步发展每位同学的特长。

              活动形式: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准备内容,根据班级的统一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特长,并要培训全体同学,让他们对这一特长都有所了解,或是产生兴趣,或是具备这一特长。如果自己力量单薄,可以联合其他同学一起搞,也可以聘请有关老师、社会专职人员来帮助自己完成培训任务。

              活动时间:初三上学期第一个月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

              此设想刚刚投入实践,便让人欣喜不已。

               “阳光书法培训中心”:有书法特长的学生郝阳组织,郝阳任中心主任兼讲师。

              “金点子学习方法策划公司”:由连续被评为“学习十佳”的学生陈辰、郁坤龙、王伟组织,陈辰任总经理,陈辰、郁坤龙、王伟任讲师(后来,他们还曾聘请了其他班级的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讲解)。

              “秀秀礼仪学校”:由文静大方的学生张秀组织,张秀任校长兼讲师。

              “组织管理能力讲座”:由班长侯娅楠组织,侯娅楠任讲师。

              “绿茵狂风足球俱乐部”:由爱好足球的学生杨珂组织,杨珂任俱乐部主任兼教练。
              “网上冲浪”:由爱好电脑的学生孙涛组织,孙涛任讲师(后来,孙涛还请学校的微机老师讲解了上网的注意事项)。

              “风景影院”:由爱好旅游的学生王超组织,王超任经理兼讲师。

              “风姿舞蹈学院”:由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高慧组织,高慧任院长兼讲师。

              “未来作家班”:由爱好写作的司宝全组织,司宝全任班长,司宝全、赵岩、王文婧为讲师。

              “普通话提高班”:由有普通话特长的学生朱文娜组织,朱文娜自封教授。
              ……

              一时间,教室内“主任”“教练”“经理”“校长”满天飞,各种称呼里都隐含着对每位同学特长的肯定和个性的张扬!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培训组织,有自己独办的,也有联合开办的!

              为了增加同学们对自己的特长的了解,在每次培训之前,几乎每位组织者都自己制作了精美中略显质朴的海报,有的同学还求我帮他印制了培训提纲,有的同学还请来当地的知名学者!

              每到课外活动,教室、学校的各种特种教室便热闹非凡了。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少诀窍,只要你每天坚持说……”

              “……足球,讲究团队的协作精神,讲究生命激情的火暴……”

              “……学习,我认为在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需要加班加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讲最最重要的是讲究学习方法……”

              “……看我的手势,站立时双手要这样放到身前……”

              此活动一个月后胜利结束了,学生各个精神焕发,成长势头喜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再一次引起了震动,原先邋遢的同学讲究穿戴了,书写明显规范、漂亮了……尤其是,学生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特长,还要培训别人具备这一特长,要充分准备培训内容,并要联系场地,组织培训,“有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技能,“无形”中优化了学生的各种素质。

              学生毕业后,很多学生写信给我时,还提到了这件事,这足以看出这项主题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之大!学生有的是能量和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愿望。可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过分的爱,总担心学生“不会学”“不会玩”,一放手学生就乱了套似的,什么都离不开我们!生生包办,事事亲躬,学生主动成长的愿望,无形当中被我们以“爱”的名义“扼杀”了!我们理应相信学生,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他们一片自主发展的天空,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选择、自主创造,经受生活的锻炼,产生积极的体验,在得失中砥砺,这应该是教育者必须遵循的教育法则,也是必须选择的教育方式。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在体验中寻找自我


                                                   


                 


                王 立 华


                 


                 


                我所带的1998级学生升到初二时,生命规律使然,多数学生盲目的表现自我。为了激发学生科学的自我展示的激情,我便设计了一堂重在体验的班会课。


                在这次主题班会上,除了“上课”“请坐”“下课之前交上我现在发给大家的材料”三句话外,整个一堂课,我没再多说一句话,我只是站在讲台上微笑地看着学生们的生活。


                当时我发给学生的材料是——


                寻  人  启   事


                现寻找我的学生,男孩女孩均有,年龄在13岁—14岁之间。他们均相貌端庄,身体健康,学习都不错,特长都有所发展,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成长喜人,曾得到区委书记、区长、教委主任的肯定!初一时,他们非常讨人喜欢,与我关系很妙!可是,入初二以来,因为我的工作“失误”,没有“管理”好他们,于几个月前“走失”(“走失”的含义:他们有的说一些不文明的话,有的无理顶撞家长,有的乱花钱,有的穿奇装异服。),现不知他们在“何方”!他们曾是我的骄傲,曾是我的寄托。请知其下落者,速来告知我,并帮助您找到的学生填写好《我最得意的时候》这一表格,让他们赶紧回到我身边,我很着急,担心学生的明天会不怎么样!


                我将以一颗赤诚的心重谢那些发现、送回我的学生的人们!


                王立华老师    


                                                                          1999年9月12日


                学生们看到寻人启事时,先是相互对视,显现出惊异的神色,有的甚至说,世界之大,我们怎么知道您要寻找的人在哪。但看着讲桌上的我确实很认真,他们便开始认真读寻人启事了。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开始摇头,有的学生咬着嘴唇沉思,有的在把自己手脖子上的装饰物悄悄往下摘,有位同学使劲揉搓自己上了色的头发……大约十分钟后,学生开始动手填写寻人启事后边的表格了。有的学生边填边叹气,有的学生边填边拍自己的头,有一位男同学干脆脱了自己“明晃晃”的上衣,揉成一团塞在了自己的书包里,有位同学填完表格后,还拿出了自己的日记来读,品味自己获奖时的幸福时刻。学生们开始了帮助我寻找要找的人的艰苦历程……


                全班51同学都填写了要寻找的人是自己,并都列出了一长串自己得意的时候的事件。也正是从这些得意的时候的回忆中,学生们明白了,要想表现自我,不一定要穿奇装异服,不一定说不文明的话……而这正是我开展这次教育活动的目的!


                而当我第二天选择几位同学的日记在课堂上欣赏时,我又一次体会到教育的智慧带给我的喜悦。


                ——司宝全1999年9月12日的日记片段


                “步入初二以来,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意识里‘自我’的形象越来越突出了,总觉得爸妈与老师真太落伍了,穿上明晃晃的瘦瘦的褂子,再来一特肥特大的裤子,然后还要给头发上点颜色,瞅爸妈不注意,有时鼻梁骨上再加副墨镜,这才叫‘酷’。


                不过,说实在话,最近自己的心里仿佛总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寻人启事’,读开头几句,我还半捂着嘴偷乐,瞧,‘老王’又唱什么大花脸!可看着看着,我的内心深处一股莫名的情感在上升!它让我反思!我是不是‘迷失’了自己,我积极上进的个性都跑哪去了?不谦虚的说,几乎人人都夸的我,难道就得通过现在身上的这件光纽扣就42个(这是王老师亲自找了几个同学跟我开玩笑逮住我数的)的瘦瘦的上衣来体现?不!不是这!要不然,昨天书店卖书的阿姨就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了,那位阿姨看我,简直就象是发现了一个‘怪物’!难怪老师有几次提示我这件衣服是不是换换,看来,我的意识是有点‘不合适’……”


                ——孔令楠1999年9月12日的的日记片段


                “‘怎么着,不服啊’、‘妈!烦不烦,又让穿多点,多难看!冻不死我’、‘这老师,搞什么文明礼貌用语训练,没事找事,还让不让人有个性’、‘关我什么事,不就是给班里扣了点量化分吗’……这就是我一个多月来经常说得一些话,我也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说,只不过脱口就出来了!唉!就我这形象,怪不得谁见了谁烦!……”


                ——张磊1999年9月12日的的日记片段


                “寻人启事,寻谁呀,还是找回自己吧!


                当我填写《我最得意的时候》表格时,获奖、受表彰的片段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的我要么穿校服,要么着淡装,不也一样“招来”关注的目光吗?出众与否,不在于打扮,也不在于说几句我们所认为的“酷毙了”的话语,而在于学识的渊博、涵养、良好的修养等等……”


                这是三位同学班会后当天晚上的日记片断!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德性”如何,不是单靠理论灌输形成的,而必须通过人的积极的内心体验、感悟来生成,达到人格的升华与完美!


                这一堂班会课,我只说了三句话,既不是传统的枯燥的简单说教,也没有不切实际地精神贵族式的空洞理论。没有名人、伟人的典型事例,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是通过“教育的智慧”,给学生构建起了一个他能活跃在其中的道德世界,让学生在里面自我体验、自我锻造。
                如果有人突然问我们:“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很可能我们一时会无从回答。那么,生命的真正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倘若我们专注地观察人的行为,我们便会发现:任何人事实上在潜意识里都是有自己所抱定的生命价值观的,他的所有观点、行为、抱负、习惯等个性范畴都不自觉地与其所持的生命价值观相吻合,都下意识地展示着他对这个世界及自身生命价值的阐释。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让一个人的生命活得有意义,就必须造就一个人良好的“德性”。而实践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德性如何,不是单靠理论灌输或是粗暴地“堵窟隆”训斥等简单的方式造就的,而必须通过人的积极的内心体验、感悟来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让德育真正融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中自我锻造,自我体验,从而让学生逐步走向一个富有崇高的德性和完美人性的现代人。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倾 听 花 开 的 声 音

                  ●        王 立 华    

                  我平生不善细巧活儿,不会侍弄花草,对那些散发灵秀馨郁之气的花草树木,从来都是疏于养护它们,也不愿寄情在它们身上。但我倾心于培育另一种花草,那就是我的学生。


                  每接一届学生,我都要先把学生的档案翻来覆去研究多遍,就像把式很好的农夫摩挲着一笸箩充满希望的种子:这一个,将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一个,将是一名出色的专业歌手;那几个,赛场上有望夺魁……并忍不住如数家珍般告诉别人我将培养一批得意弟子的计划,欣然以伯乐自居。


                  正在茁壮成长中的学生,在我心的圃园里渐渐聚集、分离成不同的类型:有淳朴憨厚的,有活泼直率的,有内向含蓄的,有机敏灵活的。个性鲜明的如带刺的蔷薇,随和外向的象三月春风……简直比水泊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还要丰富多彩。但他们给我一种共同的感觉:学生像花——一朵朵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含苞欲放的小花。看吧!在课堂上,在演讲比赛中,在运动场上……学生们机智的话语、灿烂的笑容、矫健的身姿、嘹亮的歌喉,构成了校园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象春日里艳阳下娇嫩的花蕊,为浓浓的书香气息平添了几许灵气,展示着一派盎然生机。


                  对于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学好功课,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每一天都要超越自我外,我并不刻意规定他们该怎么做,我只是点播他们装点好自己的生活,让今天的一切成为未来留些美好的回忆。一个在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因贪看课外书忘记了写作业而被罚写检讨。他交给我洋洋洒洒几页纸,除诚恳承认错误外,还半讽半揄地谈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会犯错,我是小题大作等问题。我温和地在检讨的最后写到:你的文笔不错,希望常见到你的文章,但不能是检讨!以后果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看到了他的作品。


                  当学生在寒风凛冽的早晨准时出操时,当光荣榜上列出长长的获奖学生名单时,当学生在节假日走上街头志愿服务时……我嗅到了他们散发的独特芬芳,那里满显花的清纯的风骨、花的悦人的品格和花的醇美的神髓!逝者如斯,时光在悄悄远去。不觉间,又一批学生次第绽放开了带露的花瓣,在枝头多姿的摇曳着。我小心翼翼地看着他们一步步从外表到内心由幼稚走向成熟,我也幸福地闭眼倾听花开的声音,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26
                    • 经验1067
                    • 文章59
                    • 注册2005-03-05
                    锻造生命: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


                    中国历来讲究“以德为先”,并明确提出了“德育首位”的要求。应该说,道德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道德教育在目前的学校生活中还是“最短的那块木版”。

                    德育,是不是有些脆弱

                    “老师,听说您明天讲公开课,不把明天要提问的问题告诉我们吗?我们好配合您!……”
                    “好了!好了!老师,不就是明天有检查的吗?我们知道该怎么说……”
                    这样两句“台词”,相信老师们都不陌生!或许有些老师仍在“抑扬顿挫”地“唱”着!
                    不禁又想起来一位教育同仁在题为《尴尬的德育》一文里讲述的一个故事。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当他极力倡导人应该诚实,不说假话时,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听他的教导仿佛比挨批评还难受,一位同学左看右看之后,禁不住举手满脸疑惑的问老师不觉得自己说话有些自相矛盾吗?有时候学生们不得不说谎,而且,那还是老师或者部分学校领导教导的。譬如上级每次来学校检查时,老师或者部分领导总是到班里来叮嘱这,叮嘱那的,明明有些东西是不存在的,可非让我们当真的说!”
                    行文到此,我不禁要说:我们的德育,是不是有点念得走调了!
                    德育为首,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充分肯定今天的德育起到了其应有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德育也存在其脆弱的不足。
                    时下,翻阅报纸,打开电视,思想教育讲座、文明礼貌月、人生观主题讨论、课堂德育目标的体现等等,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可谓是蓬勃开展,“X校让德育硬起来”、“X校德育工作常抓不懈”、“X校德育注重创新”等见诸新闻媒介的报导也是络绎不绝,可谓是校校有特色,年年有计划,月月有措施,周周有主题,天天见行动,堂堂有落实。表面上看德育推进的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那么到位。譬如:经过中小学几年德育步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不少同学不是连排队买饭之类的日常文明习惯都没有吗?城市校园内学生文具的高档攀比风、一些中学生甚至是女生说起话来满嘴的污言秽语、学生穿着奇装异服追求所谓时髦的表现、儿子杀死亲生母亲的报道等等不都是有利的证明吗?一些诸如“娇气”“懒惰”“缺乏爱心”“自理能力低”等不良现象也还时常在现今的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以上陈述,有识之士曾指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德育素质的下滑,而应当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来看。”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深究细推,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固然是其主观原因,新闻媒介的失实炒作、腐败等不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冲击也不容忽视,但最重要的,我想还是教育内部(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畸形发展的弊端与少数教育工作者的错误导向所造成的,换言之,这种德育的尴尬完全是由我们自己的消极教育行为造成的——
                    个别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明近几年的工作力度大,暗示部分薄弱学校向工作成绩里“掺水”;明明主管部门刚刚下发了“减轻学生书包重量的”规定,却又转换角度印发一些所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教材、阅读刊物”;极少数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在特定的时空内求得一个好位次,常常是明明学生手中有一些不准带入学校的参考资料,却偏偏让学生先带回家,检查完毕后再带回来;明明课程表是按学校自定的来,却在教室前堂而皇之的悬挂按国家课程方案制定的课程表;明明很多工作虚有实无,却在汇报材料中大写特写“开展正常、落实到位、收效显著”;在举行公开研讨课和讲课比赛时,早和学生“串通好”,共同“欺骗”听课人员;用一把尺子功利性的衡量学生,学生美好品德的要求却很少有人提起或当作评价标准;某些有不良想法的班主任也暗示自己班的学生会干部压低其它班的常规教育检评分从而抬高自己班的分数;思想政治课成了“朗读课”,平时老师“读”,考试前学生“读”,他们目的只是为了考试;等等。个别教师或个别单位弄虚作假已是不可原谅,更有甚者,集体作假的现象也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存在。
                    有这种做法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主管者或个别教师许会受益,求得个“先进、优秀”,领回个锦旗或奖状。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是以践踏学生的真诚和纯洁为代价,践踏教育职业的神圣为代价换来的,使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学校、对教师的热爱和信任,从而降低了德育的效能。
                    “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些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是“无用”的——它无法给他们带来分数。这种德育尴尬更让人触目惊心:作为素质教育事实的灵魂所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制,成为“可有可无”的工作,“有”,是为了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无”,这些对学生的“分数”的高低,实在是影响甚微!
                    立足于此,再去奏响什么德育旋律,尽管形式多样,理论上也行得通,但在那些心灵已受到扭曲的学生看来,这只是摆花架子而已,最终是授德者“大行其是”,受德者几近“无动于衷”,德育工作无异于在搞沙滩上不打地基建巨楼的游戏,毫无基础可言,收效甚微,也谈不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人去搞好国家建设,更遑论什么去参加国际竞争。

                    让人欣慰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不良现象,并已大力整顿,加大教育改革,提高“授德者”的管理素质,强铸师魂。许多教育工作者也正潜心研究,为之不懈的努力,用爱心换取爱心,用真诚赢得真诚,并已取得了显著效能。
                    尴尬的德育、学生的真诚、教育的神圣、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强烈地呼唤着我们不走调的念好德育经,消灭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尴尬!

                    现行德育的偏差认定

                    现行德育的偏差认定可以按学生的生活时空来分,分为在校的偏差和校外的偏差两种。

                    校园内的偏差

                    ——将德育平面化,没有阶梯性,往往以主题班会等活动为载体,就像“游击战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每个学段学生接受的德育是点式的,穿不成线,形成不了德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多年的“各自为政”的德育下来,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授德者将德育目标无限提升,脱离受德者主体品德养成的发展规律,由此而重外在的说教,缺乏内在的体验,没有感召力,授德者的德育目标引不起受德者的共鸣。
                    ——将德育价值狭隘地定位于功利性,强化其满足于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地工具或理性价值,导致德育内容缺乏持久地稳定性。
                    ——对学生地德育素质考核只有班主任一人进行,而作为授教育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导致了德育素质考核地随意性、盲目性。由于班主任管理素质地层次不一,又难免使德育考核失之偏颇。
                    ——学生地德行在好,也不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好处”,也许是“无用”的——德高不一定能直接给学生带来分数。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德灵魂,却缺乏科学的评判,“可有可无”。
                    ——德育课程多半在课堂进行,能灌则灌,能输则输,甚至是能省则省,更遑论什么德育课能经常到广阔的社会天地、火热得胜生活中里去进行了。德育课结束,学生们留下德绝大部分是德育知识点的回忆,没有实践、体验、锻造、提升的机会,知行严重脱节。
                    ——德育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生的需求,相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是单薄的,有明显地远离学生、问题评判标准模糊、材料不鲜活地缺陷,教材里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需要、得到困惑以及新形势下学生眼中地焦点、热点问题,却很少。
                    ——教师(特别是德育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够。观念的落后、师德的欠缺、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对学生感情投入的不平均等等,使德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将自己超然于道德之外,将自身的道德伦理理论、践行与受德者割裂开来。
                    ——学校在人为的降低自己的德育功效。曾经有学校把作业录成录音放到学校声讯台,学生要了解作业需要拨打电话才能知道;在课堂上不认真教学,却在节假日给学生辅导,辅导不是义务的,老师要收取一定的辛苦费;等等,这些都在人为地降低学校、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再在课堂上去教育学生,学生能买帐吗?
                    ——学校的德育是错位的。因为当前的德育把重点放在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受学校德育欢迎的行为),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养成积极的健康的行为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大量的教师和学校以“管住”学生作为工作的目标。

                    社会保障体系的偏差

                    ——很多德育教育基地不是免费开放的,而是营业性质的园地。比如,本来是供后人瞻仰、凭吊、接受教育的烈士陵园,现在几乎全收费。学生平时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这些基地接受教育。
                    ——社会是五彩的,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的同时,社会的阴暗面过多的暴露给了学生,让分辨能力、选择能力不高的他们有时无所适从,有时甚至受到了负面影响。
                    ——一些企业和尚家为了挣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钱,不惜开发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书刊、作弊笔,写有“专供校园”字样的微型扑克、有诱导作用的游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效。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就目前的家长整体水平来看,很少能有起到这种作用的。家长把自己工作的不顺、家庭生活的不幸福的情绪等等全部加到学生身上。
                    ——网络道德的失范。网络语言随意放纵,随口就说,全然不在乎正确与否;网络价值观模糊,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经常光顾网络,学生的双重人格严重。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性都对学校德育是个挑战。
                    ……
                    实际上,德育的偏差远不止这些!

                    德育偏差导致的不良现象省察

                    当前的德育偏差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
                    ——知行严重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却不做什么。
                    ——承受挫折的抵抗能力、对生活中事物的分辨能力比较低,遭遇复杂的道德生活时无所适丛,又无能为力,也不会寻求积极的解决策略。
                    ——学生具有双重人格,“脚踏实地”的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老师面前(特别是在班主任面前)是个“好学生”,而在家长面前、在社会生活力却变成了一个离“好孩子”“合格公民”又一定差距的学生。
                    ——学生的言行举止,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现较差。仅就说话而言,在学校或一些公共场合,学生(当然包括大学生,更包括部分女学生)公然不讲公众道德,说起话来满嘴的污言秽语,旁若无人。说话者对听话者却也不动怒,不发火,满脸的不在乎。当然啦,听话者自然也会“回敬”说话者几句,同样是“问候”对方的祖孙八代。
                    ——学生在家与家长无礼顶撞,无理取闹,也已是“家常便饭”了,根本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大、中、小学生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偏低,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些基本道德。年级越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越让人不满意。相比之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差,中学生次之,小学生又次之。

                    对于上述表现,有关人士曾指出,这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们的道德素质的下滑或失落,我们应当把他们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审视,加以反思。
                    进入新实际,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之国方略。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道德传统,自古以来就重道德教化,并拥有“以德治国”的辉煌智慧。
                    对于当前学校德育的尴尬现状,许多教育界人士、众多学者,都感到不应漠视,并感到有些惊诧!长达十几年轰轰烈烈的学校德育为什么收效难以达到语气效果?我们的学校德育实效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在哪里?新形势下我们的学校德育到底却什么?既然现行的学校德育推进现状不尽如人意,那么,德育创新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学校德育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从个体生命提升的角度而言,其目的是为了使人自觉地按社会公认的一定规范体系在生活重做人处事,它追求的事人格力量的外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个体道德意识的启动,从本质上说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启动的,是自主、自愿、自觉、自律、自为的。亦即是说道德对生命个体的规范功能、教育功能、完善功能、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必须通过人类所特有的相关心理机制来发挥出来。德育必须把外在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体系转化为生命个体内在的道德心、道德信念、道德需要,唤起和强化人的道德良知,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提高,从“要我做”的外律变为“我要做”的内律,仿佛人的呼吸、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指导、制约道德主体的一切行为。而这些道德素养的具备,又不是一两次活动、几本教材、几个教师就能完成的。既然道德素养是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展现的,那么,道德素养的践行、养成还须再放到生活世界里,再复杂的做人处事中具备。学校德育要创新,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归因分析

                    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仔细分析后,无非就这几点:
                    ——道德教育脱离了人性基础。
                    根求本,道德规范的最初设计是出自人性的需要的,而且,也是一种人性的追求,它所规定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乎道德规范的现实生活关系和秩序。
                    没有了人性内涵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范和规定,这种道德教育只能影响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不能起决定作用,尤其是它无法穿透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而学生是无法从这些“道德空壳”“空喊的口号”中认识、领悟道德的根本和实质所在的,而对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他人的关怀等基本的道德意识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轻微的。
                    无源之水迟早干涸,无本之草只能枯萎。没有人性根基的道德教育只能造成学生的双重人格和人性扭曲。
                    ——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应该置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但多年来,我们却没有这样操作。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抓住了“高风亮节”“大公无私”“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等这些道德教育的最高标准,好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伟人、圣人,培养一些高高在上的人,却没有培养生活中的人。当一些道德目标实现不了时,就开始假正经、虚伪、唱高调。
                    ——道德教育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道德教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具有个性鲜明的学生,道德教育理应是服务于这些学生的生命体的完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道德教育中认定和倡导的政治理想、道德规范、原则、观念成了主体,而让学生全向这个目标迈进,学生如果不达这个目标就不罢休。由于学生处于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因此,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学生迷失在这些统一的带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政治理想、道德规范、原则、观念里,学生没有了个性。反过来说,这种道德教育很容易失去它应有的号召力。
                    ——道德教育偏离了其主旨和方向
                    道德教育不同程度的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所取代,在这种道德教育中,个人是没有选择自己的生活、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与权利的。个人的生活目标、理想、价值观被社会化、同一化、公开化、计划化,个人就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
                    道德教育的主旨应该是指导人们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重在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重在教人们认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道德教育的方向也是应该立足这一主旨的。
                    偏离的道德教育的主旨和方向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不道德的教育。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价值

                    日常生活世界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类来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的生存背景。他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的存在其中,它虽不及经过抽象、归纳和整理以后的理性知识那么有条有理和清晰,但再对其的体验、品位、想象和领悟中,人们能探寻和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因此,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和深厚的土壤。
                    ——学校德育带有明显的情景教育的倾向,只能在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中展开。
                    学校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成性的特点,换言之,学校德育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不同空间、不同圈子中,道德表现的模式不一样。如果学校德育脱离产生的生活世界的土壤,将学校德育表现的形式工艺化、程式化,像工艺品一样按一定程序教给学生同一标准让将学校德育演绎到每一个圈子中,必然造成德育实效低下。正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存在以日常生活为前提,所以,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学生的生命特性决定了其品德的具备只能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中养成。
                    生活世界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来源。学生耳濡目染的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悟,得以锻造,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理论变得丰富、可感,日积月累,形成了学生对人生得真切认识和对生活得质朴见解,从而确立自己道德信仰,这种信仰构成德育得底蕴。
                    生活世界是学生道德认识实践的空间,是发展的基础。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技能。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具备可以让学生在狭小的空间里具备,但道德技能的具备必须有训练的场地。这正如初学游泳的人,游泳知识的具备、游泳热情的提高都可以在陆地上具备,而游泳技能却不能在陆地上具备,离开了江河湖海或游泳池谈游泳技能的具备无异于纸上谈兵。
                    因此,学校德育应将学生引向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去构建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美,视线学校德育的目的。
                    ——学校德育的根本价值追求的是学生将来的自由与幸福,而这种终极追求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
                    学校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让学生去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生活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从而让学生拥有自己,让学生拥有世界。
                    总之,教育不能不关照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学校德育融入生活世界的几点实践

                    要想使道德走出困境,焕发道德教育的旺盛生命力和人性魅力,就必须对当前的德育进行改革。
                    ——更新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把人、人的道德生活、人的道德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确立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也才能使道德教育成为有血肉、富有人情味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在这种道德教育中才能真正领略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根本。
                    ——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道德情境。
                    情感态度具有定向作用。人先天具有趋向积极情感性,回避消极情感性。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因素和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要积累学生的体验就必须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得以及时和正确地强化,并稳定下来,从而达到同化和凝聚情境中的道德规范为学生自身素养的目的。这就需要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道德情景。
                    在德育中增加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以知觉、感觉、渗透等形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对比,使学生在心灵升华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
                    在创设这些情景的时候,我也征得了学生的同意,这种道德情境的创建不是单向的——不是我自己的操作。
                    ——敏锐捕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挖掘教育资源
                    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把发生在生活中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争议的道德事件搜集起来,引进课堂。比如卫生委员为了保住自己班级的量化成绩,故意向别的班的卫生区里扔废纸片;学习委员帮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却收了报酬等等,这些满含道德意义的事件,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符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投入,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容易完成知、行、意的整合。
                    ——建设系列道德活动
                    生活世界是学生的外部世界,品德世界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德育活动可以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的桥梁。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会产生成功、失败、痛苦等各种体验,引导学生去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
                    在设计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不是简单地当作我的工作来开展,而是让这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就感觉到这是自己的生活。
                    ——回落道德教育的目标,将其融入生活世界
                    比如我和学生一起制订的《我的一天必做到》等常规中,内容包括爱国教育、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等。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的落实常规,从中受到教育。如《一年必做到》中的规定有:父亲节、三八节,要为父母做一件事,并写出心得体会,等等。德育生活化还体现在一些长期活动中。如:“发扬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初中三年完成25000里晨练活动;尊老敬老,每月一次“我当家长”活动;等等。
                    98级3班的马奔,两年来坚持早晨长跑锻炼,风雨无阻,迄今累计已跑完18000里。有一年冬天,一个大雪后的星期天,马奔仍然坚持锻炼,雪大路滑,以至于摔倒了十几次,但仍照常跑完了自己既定的18000米的里程。我们说,这种在持之以恒中对顽强意志的自我磨练,难道不是最好的德育吗?
                    ——建设切实可行的道德制度
                    应该说,道德教育作为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和忽视的作用。但是,如果完全依赖于道德教育,必然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或避免必须依靠一定的道德制度。
                    这些德育制度是指学生在校生活的道德规范体系,既包括正规的、理性的、系统的形成文字的行为规范类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学生的品德测评制度等等。
                    这些道德制度是以发展为主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
                    立足生活世界,使德育贴近生活,并不意味取消德育课程,使德育隐于社会生活而失去了独立性。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追求的是德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主体的道德需求和品德心理发展规律,使德育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生活,促进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
                    欢迎光临—— 一帆教育随笔散记:http://www.bzrzy.c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0&ID=3833
                    Email:yuangaoling@jdjy.cc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