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生成长的乐园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建设
新课标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力求“把班级还给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沟通心灵
作为教育过程重要组成环节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始终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同时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从不偏信偏爱。在我的感染和倡导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我班文化氛围中最响亮的口号;“不论成绩多高,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英雄!”成为班级管理评价的标准,为班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管理平台创建提供了宽厚的空间。 二、 布置班级 班级环境的布置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例如,在本学期里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名为“文明用语伴我行”的班会活动,我就把布置活动现场的任务交给班里热爱美术的同学,让他们来发表意见。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好点子,如在教室里挂上小标语“我爱听礼貌用语”、“今天你说谢谢了吗?”等等,我就让班委干部再去收集整理,最后按同学们的方案来布置好了教室,其中布置的时候还是由很多同学亲自动手的,他们看着自己亲手打扮出来的教室格外高兴。这样既开动了同学们的脑筋,又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协作能力。他们的劳动成果让所有参观的同学老师都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三、引导自律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只有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来关心集体的利益,班级才会不断完善起来。因此,每学期一开学,我就发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分别从学习、纪律、卫生、日常生活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管理纲要,与之配套的奖惩制度,严格执行,不论男女学生,成绩好差,一视同仁。这样,班规是同学们共同制定的,同学们也乐于接受并认真执行。 四、开展活动
爱因斯坦曾精辟论断:“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枯燥呆板、单调的班级生活,自然不可能激发他们爱学习爱班级的热情。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秋天到了,让学生采集树叶制作标本;平时让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写观察日记;“比一比,谁的手巧”手工制作比赛;开展读书活动,演课本剧等都是学生乐意参加的。或让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经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有了表现的机会,增才华得到充分施展,组织、创造等能力得到锻炼,强了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班级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只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将在开展众多的活动中给孩子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创造展示自己的天地,培养自主能力,让每个孩子在学校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品尝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