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竹溪教科研论坛2008年12月第12期 总第69期
    竹溪教科研论坛2008年12月第12期 总第69期
    教科研
    论坛
                       
                 竹溪县教育科研学术研究编辑委员会 2008年12月第12期 总第69期

                   湖北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卫春丽老师专辑
    [IMG]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6-9/920794854.jpg[/IMG]
      左是卫春丽老师,正与沈海清老师学习电脑操作技术
    [IMG]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6-9/918918615.jpg[/IMG]
      卫春丽老师在办公室备课.
    [IMG]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6-9/918947880.jpg[/IMG]
      卫春丽笑了,是与同事在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时欣慰的笑,有所获的笑.
    [IMG]http://www.my-baby.com.cn/UploadFiles/2006-9/99741818.jpg[/IMG]
      卫春丽老师凝神批改学生作业.
    [IMG]http://www.my-baby.com.cn/UploadFiles/2006-9/98101287.jpg[/IMG]
      历史学科新手罗北蕾向卫春丽老师请教.
    [IMG]http://www.my-baby.com.cn/UploadFiles/2006-9/913865894.jpg[/IMG]
      思索历史教材与教法的卫春丽老师.
    [IMG]http://www.my-baby.com.cn/UploadFiles/2006-9/913809507.jpg[/IMG]
      辄有所得,会心一笑
    [IMG]http://www.my-baby.com.cn/UploadFiles/2006-9/914194616.jpg[/IMG]
      严肃认真的卫春丽老师.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卫春丽

    课题: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课后作业: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 。
                   《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教学设计

      主备人:卫春丽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卫春丽 邹笃兵 王艳琴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学科 历史2 课时数 一
      版本名称 华东版 年级 七 册次 下
      单元章节名称 三单元 页码 73 执教者 卫春丽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有所了解,易掌握,但是对中俄双方边界问题是一个难点不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以及《尼布楚条约》
    的签定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对比戚家军与岳家军,分析这两支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无比的原因所在;归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史实论据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对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史实的了解,使学生对民族英雄产生景仰之情;通过对雅客萨战争的分析,认识其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同一的爱国热情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如何正确分析《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定的
      学法指导 质疑解疑,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历史挂图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修改建议或个性化调整

      导入 在明清强化专制统治之际,世界发生很大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入侵。葡萄牙占澳门,荷兰,西班牙分别在台湾登陆,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在抗击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很多民族英雄,其业绩是什么?
      导入 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
      1戚继光抗倭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抗击沙俄 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
      1戚继光抗倭的缘由是什么?为何会取胜?
      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有哪些?
      3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学生讨论分析
      1比较郑成功,戚继光与岳飞,文天祥抗击对象的不同,正确理解民族英雄的含义
      2分析雅克萨之战的正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4了解雅克萨反击战情况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定情况 义性


    板书设计

    一,戚继光抗倭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抗击沙俄




                          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卫春丽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对历史课的新思考
                          卫春丽

      近几年来,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更引起了一线老师的研究兴趣,已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定义非常多,但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里简单归纳其认识,即,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总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我们一线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实现对教学、教育的总结、研究、反思。如果要用一个简明扼要的数学公式来表达,那就是“故事+总结、反思、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在概念上,我们恐怕对这一新颖的教育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其实已经在无意识地将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典型的有《历史教学》2007年第1期和第5期陈红老师的《备课日记》和胡勇老师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备课笔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1期和2007年第6期夏辉辉老师的《由升国旗而展开的历史教育》和管桦老师的《一节失败的初中历史展示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手记》。当然,这一类文章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小的,没有形成气候。不过,可喜的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创办的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博客”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线历史老师撰写的大量精彩的“历史教育故事”。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历史教育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是如何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的,可以深刻感受到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正在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
      实践证明,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积极应对的重要策略,也是我们一线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在于: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在工作时间基本上就是与“课程故事”为伍,如果每天以自己参与的、接触的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显然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这是学院派专家不具有的优势。可以这样说,课程故事本来就应该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活水”和“源头”。而且,与以往教育研究中注重逻辑推理的实证研究相比,教育叙事研究的起点和专业要求并不高,是我们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可以尝试,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研究方法。另外,从反思性教学角度看,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无疑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的重要成果和表现形式。同时,通过一线历史老师大量的教育叙事研究,我们可以及时了解一线教学最真实的发展动态,进而为国家中学历史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行动支持。

                            如何让学生爱上思品课
                            中峰镇中心学校 卫春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设计好第一堂课,引发学生的兴趣,而第一堂课最主要的是教学导入,在导入新课时,应引人入胜,新颖独特;其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多设计讨论课,交流课,甚至可以采用小品、角色扮演、接力赛,让学生始终处于新颖状态当中;再次,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的思品课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有话说,就不能单独由老师讲解课文,而应该与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前苏联教育学家曾说过,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发生兴趣的老师,而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这时我们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精心设计第一堂课,让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学这门课的欲望。例如:我在上《玩是我们的权利》这一堂课时,我首先在班上开展了一个小调查,问他们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争先恐后的说起自己的暑假都干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还有些同学说起每当自己想去玩的时候,父母都会阻止,并且反复的告戒他们要好好的学习、好好的看书,对此他们感觉到很苦恼。然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说学习固然重要,但玩也是我们的权利,此话一出,学生都急切的想知道为什么玩是我们的权利,法律又是怎样规定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在第一堂课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还不行,还必须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都会使学生产生“整套”感觉,从而有厌倦情绪,久而久之,兴趣会消失怠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讨论课方式,辩论等方式不断换教学手段,这样才有可能保持新鲜感,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巩固下来了。另外,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意识,让学生参与其中,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穿插一些小品,角色扮演,甚至可以创设相同的情景让学生融于其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金钱、时间、地位时,为了充分说明时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时,我找了三个学生分别扮演金钱、地位、时间,要他们各自说出自己重要的观点及表现。惟独时间不紧不慢的说:财富、地位固然重要,但如果你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一切都是徒劳。但此时教师应注意自身主导地位的恰当表现,因势利导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去掌握知识。有时因内容而异,甚至可以进行抢答赛,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这样,课堂不仅成了竞技场地,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巩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度的拓展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我认为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采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实践生活中,通过自己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例如,我在上《我的父亲、母亲》这一课时,恰逢放假,我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到家注意父亲、母亲为你们做的每件事,对你说的每句话。收假回到学校后,我对放假前的所布置的任务进行了检查,并开了一节讨论课,同学们讨论的大致内容是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洗衣、做饭、准备生活费督促学习……说过的话主要以关心他们的学习为主,走的时候还会叮嘱路上注意安全……虽然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感受到了父母给予他们的最无私的爱。经过讨论后,我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父母的爱了吗?学生都异口同声的回答:“感受到了!”然后再因势利导的问:“那我们该怎么对待父母呢?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通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后,我再总结说道:“总之,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感谢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这样即穴道了知识,在情感上又得到了升华,主体深化,同时也极大的加深了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兴趣,达到了稳定兴趣的效果。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 )1、下列制度中,由隋唐开创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丞相制
      ( )2、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最南端的是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 )3、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皇帝是
      A、唐太祖 B、宋太祖 C、宋太宗 D、唐太宗
      ( )4、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
      A、女娲 B、吕后 C、慈禧太后 D、武则天
      ( )5、唐朝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是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 )6、对加强汉藏两族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很大贡献的是松赞干布和谁?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蔡文姬 D、杨贵妃
      ( )7、既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上海 D、建康
      ( )8、宋辽之间订立 之后,结束战争状态保持百余年和平友好关系。
       A、南京条约 B、澶渊之盟 C、北京条约 D、尼布楚条约
      ( )9、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是在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 )10、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兴起。
      A、丝织业 B、棉纺织业 C、麻纺织业 D、造船业
      (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 时期发行于四川地区的 。
       A、北宋、交子 B、南宋、会子 C、南宋、交子 D、北宋、会子
      ( )12、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立局面重新统一的王朝有:
      ①秦朝;②隋朝;③唐朝;④元朝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出自
      A、 岳飞 B、 文天祥 C、 郑成功 D、 戚继光
      ( )14、结束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局面的是
      A、北宋 B、元 C、南宋 D、金
      (  )15、西藏在下列哪个朝代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
       A、元朝 B、北宋 C、南宋 D、唐朝
      (  )16、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巡检司
    二、连线题(每线1分,共8分)
      1、政权名称、民族、建立者连线:
      西夏 契丹 完颜阿骨打
      金 党项 耶律阿保机
      辽 蒙古 忽必烈
      元 女真 元昊
      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
      2、将领与时代、所对抗政权连线:
      岳飞 北宋初年 抗辽
      杨业 南宋末年 抗元
      文天祥 南宋初年 抗金
    三、材料解析题:(共14分)
      1、 唐朝诗人胡曾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1)千里长河是指什么?在地图上填出它的中心、起止点。(4分)
      (2)开凿“千里长河”的目的是什么?(2分)
      (3)你认为诗人对“千里长河”的评价正确吗?为什么?(3分)
      2、“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达。’上曰:‘善!’”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文中的“上”指谁?(1分)
      (2)引文表现了“上”的什么作风?(1分)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1)这首诗反映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情况?历史上称什么?(2分)
      (2)请用一句话概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1分)。

                  初一历史下册过关测验(第一、二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 )2、下列制度中,由隋唐开创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丞相制
      ( )3、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它使所有平民百姓都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B、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的官员选拔制度
      C、皇帝为了拉拢知识分子而采取的一项措施D、隋朝开始实行、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直至清末被废除
      ( )4、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最南端的是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 )5、建立隋朝,并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的是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 )6、我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于
      A、东汉 B、魏晋 C、隋 D、唐
      ( )7、唐朝的兴起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西汉 B、隋 C、秦 D、西晋
      ( )8、“贞观之治”时期是在 统治时期?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 )9、为唐代社会注入活力,促进社会生机勃发的选官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文字狱
      ( )10、促使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爱民如子 B、树立权威 C、隋亡之鉴 D、有自知之明
      ( )11、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皇帝是
       A、唐太祖 B、宋太祖 C、宋太宗 D、唐太宗
      ( )12、朝廷上下,敢言直谏蔚然成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一大特色?
       A、唐太祖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高宗
      ( )1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说法正确的是
      ① 奠定唐代盛世基础;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④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国力强盛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 唐朝诗人胡曾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1)千里长河是指什么?在地图上填出它的中心、起止点。(12分)
      (2)开凿“千里长河”的目的是什么?(6分)
      (3)你认为诗人对“千里长河”的评价正确吗?为什么?(9分)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
      (1)“长策”指什么?其内容是什么?(6分)
      (2)评价这一“长策”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8分)
      3、“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达。’上曰:‘善!’”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  1)文中的“上”指谁?(3分)
      (2)引文表现了“上”的什么作风?(3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14分)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请你结合相关史实,说说你对唐太宗的看法。

                  初一历史下册过关测验(第三、四、五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6分)
      ( )1、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
      A、女娲 B、吕后 C、慈禧太后 D、武则天
      ( )2、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A、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推行科举制 D、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繁荣起承前启后作用
      ( )3、唐玄宗在位前期的出色政绩在历史上被称为
       A、武周政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开皇之治
      ( )4、关于武则天,不正确的是 A、在位时继承了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 B、推行科举制度不力
      C、任用贤能之士 D、武周政治为中唐的繁荣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 )5、唐朝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是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减轻刑罚 D.善于纳谏
      ( )7、充分体现唐朝时期一国多制精神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羁縻州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8、藏族的祖先是历史上哪个少数民族?
       A、匈奴 B、突厥 C、女真 D、吐蕃
      ( )9、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的原因是:
      A、吐蕃为唐室藩属,遣使朝贡 B、吐蕃受挫于唐兵,遣使议和
      C、吐蕃助唐平定叛乱,来长安邀功 D、吐蕃仰慕中原文化,欲与唐室通婚
      ( )10、对加强汉藏两族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很大贡献的是松赞干布和谁?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蔡文姬 D、杨贵妃
      ( )11、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反映的是
      A、唐与南诏的关系 B、唐与吐蕃的关系C、唐与突厥的关系 D、唐与回纥的关系
      ( )12、“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是哪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
      A、隋朝 B、秦朝 C、唐朝 D、汉朝
      ( )13、既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当时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上海 D、建康
      ( )14、下列对唐都长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B、其中的皇城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C、规划严整、宫殿雄伟、市容壮观、功能完备 D、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 )15、居住在唐都长安的刘守仁款待远道而来的朋友他可以办到的事有几项①清晨,去大慈恩寺观看佛事活动 ②夜里,上街逛夜市,品尝风味小③傍晚,西出金光门,遥观夕阳下的大明宫④上午,去东市选购朝鲜人参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16、唐都长安城中政府机关所在地是:
       A、大明宫 B、皇城 C、东市 D、西市
      ( )17、设想唐玄宗微服私访长安,他可能遇到或经历的事情有: ①他从居住地皇城出发;②他可以经朱雀大街去东市或西市;③他遇到了穿契丹、南诏、吐蕃等民族服装的人;④他听到了新罗、波斯、大食、日本等国人不同的语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8、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唐代名僧是
       A、阿倍仲麻侣 B、鉴真 C、晁衡 D、玄奘
      (  )19、为历史学家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的重要书籍是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清明上河图》
      (  )20、被日本人民称为天平之甍、律宗初祖的是
      A、唐太宗 B、怀素和尚 C、鉴真和尚 D、玄奘
       (  )21、曾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交流的是:
      A、日本 B、韩国 C、印度 D、泰国
      (  )22、唐朝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原因有:①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④一些使臣和僧人艰苦努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读图题(24分): 3、下图方框中填出长安城的三部分:
      1、上图人物谁?
      2、一句话评价她统治时期的历史作用。
    三、材料解析题(10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1、这首诗反映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情况?历史上称什么?(6分)
      2、请用一句话概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4分)。


                 初一历史下册过关测验(第七、八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历史上的北宋的是:
       A、赵匡胤 B、赵构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  )2、宋辽之间订立 之后,结束战争状态保持百余年和平友好关系。
       A、南京条约 B、澶渊之盟 C、北京条约 D、尼布楚条约
      (  )3、下列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三个政权是:
      A、西夏、辽、宋 B、西夏、金、北宋 C、辽、金、南宋 D、西夏、金、南宋
      (  )4、“绍兴和议”是哪两个政权签定的协议?
      A、 北宋与辽 B、 北宋与西夏 C、 辽与西夏 D、 金与南宋( )5、“靖康耻”是指1127年金军攻陷东京,并掠走北宋皇帝
      A、宋太祖、宋太宗 B、宋仁宗、宋神宗C、宋徽宗、宋钦宗 D、宋高宗、宋真宗
      ( )6、先灭辽,后灭北宋,与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金 B、西夏 C、蒙古 D、西辽
      ( )7、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的是(1)宋高宗 (2)寇准
      (3)宋徽宗 (4)秦桧
       A、(1)(2) B、(3)(4) C、(1)(4) D、(2)(3)
        ( )8、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C. 他遭奸臣谋害 D. 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 )9、宋朝时期,成为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小麦 C、粟 D、大豆
      ( )10、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是在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 )11、“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分别指
       A、江苏、湖北 B、江苏、湖南 C、苏州、湖洲 D、江苏、两湖
      ( )12、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是在:
      A、唐代中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 )13、在两宋时期逐渐成为重要经济作物的是
      A、棉花 B、水稻 C、花生 D、甘薯
      ( )14、宋代丝织品跃居全国首位的是
      A、四川 B、两浙 C、两湖 D、两广
      ( )15、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兴起。
      A、丝织业 B、棉纺织业 C、麻纺织业 D、造船业
      ( )16、宋朝的景德镇是全国的 中心。
       A、棉纺织业心 B、瓷业 C、造船业 D、冶铁业
      ( )17、宋朝手工业中的哪一行业水平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A.棉纺织业 B.制瓷业 C.采矿业 D.造船业
      ( )1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 时期发行于四川地区的 。
    A、北宋、交子 B、南宋、会子 C、南宋、交子 D、北宋、会子
      ( )19、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是在:
      A、唐朝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 )20、从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有:①南方相对稳定,战乱较少;②北方各政权不重视发展生产;③许多中原人民南迁,带动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④南方土质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读图题(20分)
      左图名称: ;
      出现的时间: ;
      意义: 。
      1、按图上英文字母处填出西夏、金、南宋的位置:
      2、一句话概括辽、北宋、西夏的关系。 。

    三、连线题(每线2分,共28分)

      1、政权名称、民族、建立者连线:
      西夏 契丹 完颜阿骨打
      金 党项 耶律阿保机
      辽 蒙古 忽必烈
      元 女真 元昊
      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
      2、将领与时代、所对抗政权连线:
      岳飞 北宋初年 抗辽
      杨业 南宋末年 抗元
      文天祥 南宋初年 抗金

    四、问答题(12分):
      岳飞为何能流芳百世,秦桧为何遗臭万年?谈谈你的看法。

                   初一历史下册过关测验(第九、十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  )1、两宋时期人口在100万以上,繁华程度超过唐代长安的大都市分别是:
      A、开封和苏州 B、北京和苏州 C、开封和杭州 D、北京和杭州
      (  )2、《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北宋城市生活 D、人们对风俗画的爱好
      (  )3、《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都城的繁华景象( )
      A、 南宋临安 B、 唐都长安 C、 北宋东京 D、 隋都洛阳
      ( )4、宋代时,下列哪些生活场景是存在的?
      ①淮河流域的人民可以吃到占城稻 ②使用景德镇烧制的瓷器 ③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④晚上实行“夜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 )5、下列关于北宋东京城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商业活动严格限定在"市" B、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C、出现了夜市和早市 D、城市中出现了"瓦舍勾栏"
      ( )6、宋朝的娱乐中心称为
        A、榷场 B、蕃坊 C、瓦舍勾栏 D、市舶司
      ( )7、宋代南方人的主粮和肉类是①粟麦;②稻米;③猪肉;④羊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8、北宋、南宋灭亡的共同之处是
       A、被外国人入侵而灭  B、被农民起义推翻 C、被朝中大将篡权而  D、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 )9、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立局面重新统一的王朝有:
      ①秦朝;②隋朝;③唐朝;④元朝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出自
      A、 岳飞 B、 文天祥 C、 郑成功 D、 戚继光
      ( )11、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主要原因是:
      A、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 D、 改革蒙古旧制,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 )12、“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是马可波罗对哪座城市的描述?
      A、南宋杭州 B、元大都 C、广州 D、泉州
      ( )13、结束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局面的是
      A、北宋 B、元 C、南宋 D、金
      (  )14、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是:
      A、金 B、辽 C、蒙古贵族 D、北宋
      (  )15、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 直接管辖。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  )16、西藏在下列哪个朝代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
       A、元朝 B、北宋 C、南宋 D、唐朝
      (  )17、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巡检司
      ( )18、元朝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巡检司
    二、连线题(古今地名连线,每线2分共16分):
      余杭 印度
      涿郡 拉萨
      长安 北京
      逻些 西安
      天竺 杭州
      大都 台湾
      临安
      琉球
    三、再现历史,感受历史 (15分)
      经济的繁荣,商业的日渐活跃,使宋代城市颇具特色。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东京城里的一个少年,一日你走上街头,直到晚上才回到家中,好好地感受了一番城市的繁华。请将你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写出来。
    四、看谁讲得最有道理(15分):
    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七年级(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华东版)
                      姓名:班级: 考号: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小题,计16分)
      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 为中心。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2、“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的领导。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4、充分体现唐朝时期一国多制精神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5、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
      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6、被西藏人民亲切称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的人是:
      A、昭君姑娘 B、文成公主 C、则天皇帝 D、金城公主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时期,最终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定局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9、《清明上河图》形象展现了 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A、长安 B、洛阳 C、临安 D、开封
      10、如果你出身于宋代普通的百姓人家,那么你平时所穿衣服的用料是:
      A、麻布 B、丝绸 C、棉布 D、毛织品
      11、下列与西藏有关史实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时,册封松赞干布为马都尉、西海郡王
      B、元朝时,西藏做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巡检司进行管理
      C、明朝时设立的乌斯藏都指挥司是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的机构
      D、清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监理西藏事务
      12、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其中出掌钦天监、帮助清王朝制定《大清时宪历》的是
      A、利玛窦 B、南怀仁 C、汤若望 D、阳玛诺
      13、1757年,清廷传谕外国商人,以 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
      A、广州 B、澳门 C、宁波 D、漳州
      14、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去***旅游,建议你一定要去台南市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赤嵌楼,这里设有奉祀民族英雄 的专祠。
      A、郑成功 B、郑和 C、戚继光 D、渥巴锡
      15、我们经常使用的俗语、成语,如“实际”、“五体投地”、“回头是岸”、“方便”等来源于: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6、“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光后来“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这本书是:
      A、《史记》B、《宋书》 C、《二十四史》 D、《资治通鉴》
    二、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新华网4月27日电,位于山西平遥文庙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日前举办“中国科举史展览”。展览分为科举的由来和沿革、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等部分。还展示了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用的各种夹带等。展览真实反映了科举考试取士制度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展示这一制度下读书人考秀才、中举人、成进士乃至有幸摘取鼎甲桂冠的艰辛。
      材料二 宋代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止舞弊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锁院”制度。即在主考官、副考官等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此外,还有“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
      回答下列问题:
      ①科举制度分别在哪个时期产生与废除?
      ②摘取“鼎甲桂冠”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是什么?
      ③有了科举考试,就有了考试舞弊,谈谈你对考试舞弊看法,并就如何杜绝此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
      18、阅读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材料: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固,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衢(注:履,行走;通衢,宽广大道。)者…… ”
      材料二 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是“惟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材料三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郑和船队进行贸易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
      ①材料一中所言的“涉沧溟十万余里”,请问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何方?“迄今七次”先后经历了多少年?
      ②“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表明郑和船队已经使用哪种航海仪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郑和船队能够“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衢”?③阅读材料三后,就明政府的“厚往薄来”贸易原则及郑和船队壮举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四、问答题:
      18、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的高峰,你知道有哪四部小说最著名?四部小说中,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19、以本试卷为参考,编写一份“隋—清前期”大事年表。(注,大事不得少于十条)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卫春丽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本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班级在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个班的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还有两个班的学生比较调皮,上课时爱讲话,但学生的思维很灵活活,课堂气氛是几个班中最活沃的二个班,且掌握知识的水平较高;另一个班的情况不错,课堂气氛较好,课堂纪律正常,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讲小话。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普通话教学已经逐渐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 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至第五周 第一单元
      第五周至第七周 第二单元
      第八周至第十二周 第三单元


    顾问:欧胜宝 熊地茵 向良余
    主编:马 佾
    编辑:
    熊春云 蔡小东 高 如 郭国霞 李桂芝 李再朝 胡显才 谢扶明 邹笃军 刘秀云 欧阳琳 甘云华 唐秉杰 汤 辉 谭文成 左太春 肖祖兵 周保华 胡世魁 胡 青 陈振武 瞿祥友 吴志新 沈小霞 吴鹏飞 魏 云 李茂志 李祖敏 屈 冰 何荣华 敖景余 叶文红 石崇新 马爱华 程用忠 敖金材 吴朝良 周怛星 蔡东升 封益江 敖远龙 汤显义 谭 竞 袁 俊曾志明 万绍明 杨程  刘永树 刘晓红 周益斌
    地址: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电话:07192860909
    投稿信箱:mayi681012 @yahoo.com.cn  
    [COLOR=red]标签:[/COLOR] [URL=http://bbs.people.com.cn/tagSearch.do?tags=%e7%ab%b9%e6%ba%aa%e6%95%99%e7%a7%91%e7%a0%94%e8%ae%ba%e5%9d%9b2008%e5%b9%b412%e6%9c%88%e7%ac%ac12%e6%9c%9f&action=forum][B][U][COLOR=#0000ff]竹溪教科研论坛2008年12月第12期[/COLOR][/U][/B][/URL]  [URL=http://bbs.people.com.cn/tagSearch.do?tags=%e6%80%bb%e7%ac%ac%ef%bc%969%e6%9c%9f&action=forum][B][U][COLOR=#0000ff]总第69期[/COLOR][/U][/B][/URL]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5797
      • 经验132171
      • 文章5520
      • 注册2006-10-28
      提个小意见:图片说明的文字还可以活跃一些。
      做了《班主任工作新视角》《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等31部教育教学书籍,倡导自主教育管理实验,渴望和更多老师、学校交流自主教育话题,大家可实名加自主教育管理群号178772355。手机13874236639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展翅翱翔
      • 级别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5267
        • 经验158569
        • 文章5147
        • 注册2008-05-02
        很好的活动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13227][color=blue][B]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B][/color][/url]
        论坛行走有困难请点击:[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86679][color=red][B]论坛新手请进[/B][/color][/URL]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前些年带历史课时,听过卫老师五十余节课,写过两个系列文章,二十篇文章,那是一名非常敬业非常善良的老师,也是竹溪县唯一一名曾经晕倒在教室,由学生背走的老师.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61
            • 经验50149
            • 文章679
            • 注册2008-04-09
            教案很好,可惜我不是历史老师,要不然得向卫老师请教了!
            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http://www.bzrzy.cn/blog/?13016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