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1548
  • 经验56461
  • 文章1403
  • 注册2009-06-10
让真正的教学回归课堂——有感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推进会》
[SIZE=4]日前,“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进行地如火如荼。这样的规模和声势对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而言,效果究竟会如何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一切只有用时间来验证。
  笔者以为,作为一所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然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当然是教师的工作重心;作为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如何扎实落实真正的教和学才是根本。而所有这一切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架构社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这的确是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创建健康和谐教育的重要举措。省厅审时度势地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确实既是一项民心工程,又是加强全省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
  但愿不要把这次活动当成一次作秀,匆忙而过之后烟消云散,不留任何印迹!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师的思想认识、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这次活动的成败。如果老师的思想认识没有跟上去,只是被动的“比教学、访学生”,这样势必事倍功半而没有很多的收获。所以作好宣传、做好安排、及时总结是做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拥有怎样的认识才能做好这次活动呢?
  首先,教师必须安身于学校、安心于教育。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职业而是看做一门副业的话,那么他的教育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也定然不会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事佩服、领导放心、专家认可和自我认同的。教师只有把身外之物、心外之念都完全摒弃,全身心的投入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探寻出真正的课堂教学之路,才能获得更好更多的教育教学成绩,才能真正领悟出一名师者富有的精神财富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其次,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勤于钻研。新《教育规划纲要》给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的“四新”要求不仅给全体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且也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我们只有让教育返朴归真,让真正的教学走进课堂,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努力做好“备课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四备”工程,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其三,教育是一项时效性很长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师除了爱岗敬业、专心治教外,还应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家访工作不仅能提升教育的形象,而且能架构家校连通的桥梁。正如有人说的:家访推开的是家门,打开的是心门。学校、老师只有把家访工作做好做实了,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育人”首先就是“育心”,而“育心”就必须打开心门、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有效的、持续的家访就能达到以心交心、以心换心的目的。
  诚然,要实现教师安身于学校、安心于教育,学校让真正的教学回归课堂、教育能返朴归真,政府、社会也必须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和适当的外部环境。首先,还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的“光辉”地位。职业地位和形象当然不完全是宣传出来的,而是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障的。暂且不说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如何的重视教师这个职业甚至真正把它当作神圣的职业,就说现如今的教师待遇、工资福利和安居工程等,的确不敢恭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做家教?为什么那么多学子总在免费师范院校门口徘徊?更为甚者许多行业转岗就都赶往教育!目前教师的待遇、教师这个职业确实在社会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更实质性的尊重!其次,还学校一片“神圣”的净土。学校是教育教学的重地,正如过去所说的“小小学堂如县衙”一样,除了教育主管部门来校进行教育督导、教学指导和教育教学检查外,任何其他职能部门都不能随意进入校园,以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威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是,现在学校成了一个弱势群体,各个只能部门都把学校看成是“唐僧肉”,尤其是新闻媒体宣传更把学校当成是分摊任务的“菜园地”,甚至学生家长也将学校当成一块肥肉,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如果这样教师不安、学校不宁,又如何能将真正的教学回归课堂呢?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没有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不可能行使相关的权利,政府没有赋予教师应有的权利也就难让教师全心全意的去履行他们的义务。我坚信,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这个职业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的,而广大教师也会真正安心施教,让真正的教学回归课堂的。
[/SIZE]
[ 此贴最后由smbbjs在2011-10-28 22:36:11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1548
  • 经验56461
  • 文章1403
  • 注册2009-06-10
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结果表明,对推行10年的中小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仅有3.3%受访教师“很满意”,而“满意”的教师只有21.3%。

  “新课改”的推出,当年曾被寄予厚望,是改革的重点项目。然而,国家投入巨大,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加上老师、家长共同努力,积十年之功,为何成绩却这样低?连一线教师都不太满意,更遑论学生们的意见了。

  “新课改”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它力图跳出传统教育模式,面向时代要求,打造创新型人才,然而,十年过去了,孩子们的负担减了吗?他们摆脱了分数至上的桎梏了吗?他们真的更有创造力吗?

  调查报告揭去了最后的遮羞布,那么,十年之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新课改”的困境,再次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教育改革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回避对高考制度的根本改革,寄望于技术层面的单兵突进,结果必然是治标不治本,不仅减不了“负”,反而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帮凶。这样的细节改革越深入,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加大整体改革的难度。

  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教师不满意,但他们不发声,或者是因为其中有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因为说了也没用,如果不是调查报告的出台,我们还以为正奔跑在正确之路上。这样的“新课改”,如果再持续10年,当各方利益固化,会不会连调查报告也展现不出真实的情况呢?

  修修补补式的教育改革效用有限,甚至会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既然如此,为何不致力于改革高考制度呢?

  其实,这些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去行政化等意见甚嚣尘上,但始终解决不了诚信问题,高等教育作为稀缺资源,一旦自主,内部腐败谁来监督?怎么保障整体公平?对于那些没有关系的孩子来说,如果因此关闭了他们向上的渠道,他们该怎么办?

  在教育改革中,高考制度是瓶颈,而高考制度改革,又面临着诚信、公平等大环境的瓶颈,当一层层瓶颈的压力逐级递增时,改革就会遭遇“推不动”的问题。

  面壁十年图破壁,“新课改”遭遇的艰难,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存在,根治“推不动”之困,已成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32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