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yhglll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5503
    • 经验83174
    • 文章5140
    • 注册2011-08-17
    2023.12.11切莫高估了人性
    [P][ALIGN=center][SIZE=14]2023.12.11[/SIZE][FACE=Calibri][SIZE=14]切莫高估了人性[/SIZE][/FACE][SIZE=14][/SIZE][/ALIGN][/P][P][FACE=Calibri][SIZE=14]新闻视频刷到一则关于某校七年级学生研学中下大巴车后的满地残场景,遍目是垃圾,简直叫人惨不忍睹。不由得再次想到了人性话题。[/SIZE][/FACE][SIZE=14][/SIZE][/P][P][FACE=Calibri][SIZE=14]一般来说,“人性本善”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曾劝导滕国太子滕文公,希望他能做尧舜那样的圣人。这话一说出来,滕文公没什么信心,觉得把自己和尧舜那样的圣人相提并论十分惶恐。孟子为鼓励滕文公,表达了自己“人性本善”的思想: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善良的本性,只是有些人被环境所诱惑,被私欲遮盖了双眼,不能守护自己的本心,由此才生了恶习。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明确论述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SIZE][/FACE][SIZE=14]"[/SIZE][FACE=Calibri][SIZE=14]意思是人的本性善良,就像水自然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一样。而为现在人所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说则出自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后半句“性相近,习相远”也是根据孟子的环境引导说作为佐证。[/SIZE][/FACE][SIZE=14][/SIZE][/P][P][FACE=Calibri][SIZE=14]与“人性本善”相反的“人性本恶”说来自于战国末期的荀子,荀子的生存年代是一个战乱不断、人人利欲熏心的年代。所以针对人性,他提出了相反的探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行都是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得来。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具备自然的生理欲望,如果外界不加以约束,任人随心所欲,就会导致各种罪恶产生,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这一理念后来成为了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的种子。而这个说法在近年来较多地得到众人的认可还在于西方基督教“原罪”一说: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被蛇引诱,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这一罪行遂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罪过,并是人类一切罪恶与灾难的根源,即原罪。原罪教义的主要《圣经》根据见于保罗书信。《旧约·诗篇》《新约·提摩太前书》中也有关于原罪的阐述。[/SIZE][/FACE][SIZE=14][/SIZE][/P][P][FACE=Calibri][SIZE=14]而在两者之间,存在一种较为中庸的“白纸论”,这一说法源自英国哲学家洛克,他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SIZE][/FACE][SIZE=14]17[/SIZE][FACE=Calibri][SIZE=14]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SIZE][/FACE][SIZE=14]J.[/SIZE][FACE=Calibri][SIZE=14]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IZE][/FACE][SIZE=14]sensation)[/SIZE][FACE=Calibri][SIZE=14]的观念和反思([/SIZE][/FACE][SIZE=14]reflection)[/SIZE][FACE=Calibri][SIZE=14]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也正因为如此,该说法与因材施教理论相结合而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SIZE][/FACE][SIZE=14][/SIZE][/P][P][FACE=Calibri][SIZE=14]三者之中,我个人最初比较信奉第一种性本善,后来慢慢倾向于第三种白纸经验论,现在又渐渐感觉性本恶说才是最契合人性的真实存在。以文首新闻一例来看,破窗一旦打开,人性真的经不住考验,并且不仅如此,即便是做慈善公益亦或资本发展,但凡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人性真的经不起太多考验。上个月带学生去研学基地学军,遭遇了一波同区某民办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半夜[/SIZE][/FACE][SIZE=14]12[/SIZE][FACE=Calibri][SIZE=14]点教官离岗之后,那个吵闹和疯狂,简直让我这个外校老师怒不可遏,最后还是假扮成基地教官上前制止,也是颇费了数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这所学校盛名在外的在其优秀的学生素养和成绩,但在君子慎独的考验之下,根本不堪一击。[/SIZE][/FACE][SIZE=14][/SIZE][/P][P][FACE=Calibri][SIZE=14]回顾一再被诟病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是为了保护全体未成年人,还是成为了部分为恶未成年人的保护伞,牺牲了那些被侵害的未成年人利益,一直都存在争议,真正对全体有利的立法,应该不拘泥于人性,甚至撇开法不外乎人情的说法,一如当初被高度标榜的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国民素养,其实都是建立在高度法治的前提之下,而非单纯地信任人性本善。[/SIZE][/FACE][SIZE=14][/SIZE][/P][P][FACE=Calibri][SIZE=14]在我看来,人在三岁之前大多是自我的,也即后来所谓的自私,后来渐渐被道德管教和约束,然后学会分享和共赢,不同于佛家的业力和十字架上的救赎,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规则约束,而这种约束的最终结果,其实可以简单地看作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哪怕是法则约束之下的天地,依然会有雪花余孽的纷飞,即便到了雪崩真正发生的时候,又有哪一片雪花不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呢?[/SIZE][/FACE][SIZE=14][/SIZE][/P][P][FACE=Calibri][SIZE=14]切莫高度了人性,也请尽量不要去考验人性,尽可能制定完备的规格去保障每一个真实的人性,惩恶而扬善,遏制恶的人性发生,弘扬善的人生推广。如此而已![/SIZE][/FACE][SIZE=14][/SIZE][/P]
    多读多写,且行且思,天道,毕竟酬勤。勇敢学会拒绝!
    小博链接,欢迎指点 http://blog.sina.com.cn/u/2009694182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37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