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3
    • 经验1501
    • 文章53
    • 注册2012-02-24
    到底是谁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的乐观
    [P][LINE-HEIGHT=16.5p][SIZE=16pt]到底是谁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的乐观[/SIZE][FACE=Arial][SIZE=16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初读《教育是没用有感》,从牛不吃草强按头说起[FACE=Arial][/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SIZE=14pt]今天刚加入心语共同读书,读了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读了本书的自序和第一章,仅仅是这一点文章就引起了我的心灵的震撼,让我欲罢不能。我强迫自己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一如林格所说:[/SIZE][SIZE=14]理论的探索应当分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学习并正确理解别人的思想,二是评价和超越别人的思想,三是建立自己的系统化信念。[/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SIZE=14]合上书努力回忆我的所得,对于我而言,能够称得上"[/SIZE]于无声处响惊雷"的,不外乎“摁着牛头吃草”的故事。([b][COLOR=blue] [/COLOR][/b]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 [/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SIZE=14]  老农还告诉男孩:"[/SIZE]有一回,我给牛添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的头够不着的地方。我就是想试一试,看它会不会把脖子伸过去吃草料。只要它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会被拔起来了。可是,它吃完了够得着的草料,眼看着旁边的草,打了两个喷鼻就耷拉下脑袋了。[/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SIZE=14]  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SIZE=14]我在问自己到底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孩子的乐观?故事中的案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SIZE][BGCOLOR=white][SIZE=14pt]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已被美国心理学专家恩格尔曼证实在任何高等动物身上通过重复都会形成。[/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4pt][/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BGCOLOR=white][SIZE=14pt]我想我们的孩子在未受教育之前(包括学前教育),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积极主动的,充满好奇之心和兴趣盎然的。但当他们带着这种积极主动、充满好奇和兴趣盎然的对知识和事物的求知若渴的炽热心灵,走进我们的学校,发现一切不再是以前,比如林格老师说的书上有几只鸟的故事([/SIZE][/BGCOLOR][SIZE=14]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SIZE]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 孩子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又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却大声呵斥:"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 [BGCOLOR=white][SIZE=14pt]),以及当孩子们因为粗心做错一道被我们称之为“白痴”题时,看看我们平时和孩子们的对话:我们:怎么总是(又)错了?孩子:这道题我不是很明白,(或者时间有点紧,我没来得及认真审题),我们:别老是找客观原因,明明就是自己的问题[/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4pt] …  …[/SIZE][/BGCOLOR][/FACE][BGCOLOR=white][SIZE=14pt]通过不到一年或着跟少的时间,在我们的反复训练中,孩子们原来的自我被我们逐渐蚕食,越来越无助,最后连尝试的勇气都丧失了,即使孩子们将来长大以后,具备相应的或者甚至超过了的“”力气。[/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4pt][/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BGCOLOR=white][SIZE=14pt]这样我们使得孩子们从乐观的变成了不乐观的甚至是悲观的。恩格尔曼认为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取决于他对事情失败归因的解释风格,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怪罪自己,乐观的人怪罪旁人或环境。当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人归功与旁人或环境,而乐观的人归功于自己。[/SIZE][/BGCOLOR][SIZE=14][/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BGCOLOR=white][SIZE=14pt]我们的有意和无意之间,强迫改变了孩子们乐观的归因解释风格,使得孩子们变得无助,而形同我们统一加工而成的国标机器配件,没有不同,没有创造和想象。孩子们不再乐观,不再相信自己。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乐观是坚持的源泉,如果一个人不在乐观,很难想象退可以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屡败屡战。[/SIZE][/BGCOLOR][FACE=Arial][BGCOLOR=white][SIZE=14pt][/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5p][SIZE=14]如果我们想他们快乐,就把天和地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来描绘创造;如果我们想他们乐观,就不要粗暴的干涉他们的认知和解释风格,让他们自己与知识擦出智慧的火花;如果我真的想给他们爱,就然我们的爱再宽容和广阔些,而不是把爱做成伤害,如果我们想做好教育,首先做好一个聆听者,真正对孩子们心灵的聆听者。[/SIZ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78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