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SIZE=12pt]“不合时宜”的笑[/SIZE][/b][b][SIZE=12][/SIZE][/b][/P][P][ALIGN=center][SIZE=12pt]刘勇[/SIZE][SIZE=12][/SIZE][/ALIGN][/P][P][SIZE=12] [/SIZE][/P][P][SIZE=12pt]“我不服气,还要再比一次!”忽然间听到刘统胜同学的话,我有些吃惊,这到底怎么了?询问后得知:[/SIZE][SIZE=12]10[/SIZE][SIZE=12pt]道计算题目,他错了[/SIZE][SIZE=12]1[/SIZE][SIZE=12pt]题,感觉有些可惜……[/SIZE][SIZE=12][/SIZE][/P][P][SIZE=12pt]我和同学们更加惊讶了。就是这位刘统胜,两个月前还是典型的学困生,[/SIZE][SIZE=12]10[/SIZE][SIZE=12pt]道口算题,能做对三两道,那就要谢天谢地了!但他有一个优点:不会的就问同学,而且还经常在课堂中哈哈大笑:我做对了一个!我要不是抄错数,就做对了……无论对与错,他都能在小组讨论中笑出来。[/SIZE][SIZE=12][/SIZE][/P][P][SIZE=12pt]刚开始,我对刘统胜多少有些不满:做错了,还有什么值得笑的?但每次想制止他时,我的心中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难道我们的课堂不允许笑吗?[/SIZE][SIZE=12][/SIZE][/P][P][SIZE=12pt]最近,读任景业老师的《分享孩子的智慧》一书:“如果孩子的结果错了,我们就欣赏他们的过程和方法;如果孩子的方法与过程不妥,就欣赏他们的动机。孩子是善良的,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孩子才会获得思想上的自由。”我似乎坦然了一些:既然刘统胜在我的课堂中学习,至少说明他有上进心,而且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有什么不好的?[/SIZE][SIZE=12][/SIZE][/P][P][SIZE=12pt]渐渐地,我与刘统胜的小组长达成统一意见:尽量多听一下他的想法,虽然他做错的时候不少,也许他的错误会提醒你:这里有一个容易错的陷阱,以后在练习中你就会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了。[/SIZE][SIZE=12][/SIZE][/P][P][SIZE=12pt]不知从何时起,刘统胜做练习的正确率越来越高,速度也越来越快!唯一不改的,就是他的笑:每做对一题,他都会笑出来……[/SIZE][SIZE=12][/SIZE][/P][P][SIZE=12pt]此时我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刘统胜那夸张的笑声,因为从他的笑声中,我发现了他的变化:从原来的一节课只做一、两道计算题,到一节课完成三、四道题目,再到一节课能做十多道题目,似乎刘统胜的每一节课都有巨大的进步……在他的变化过程中,我才明白欣赏的含义,学生会从我们的欣赏中获得前进的动力![/SIZE][SIZE=12][/SIZE][/P][P][SIZE=12pt]梳理一下刘统胜的进步,我想,当他仅能做对一道题目在课堂中笑时,我如果这样批评:“一节课就做对一道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那结果会如何?还会有他的下一次笑吗?还会有他的进步吗?[/SIZE][SIZE=12][/SIZE][/P][P][SIZE=12pt]当他在课堂中久久难以突破时,我不判断对与错,尝试去倾听他的想法,而不是给他以指导。现在想来,这也许是他转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一是他意识到有人倾听自己的想法,自己不再是总被人扶着走的受助者,从而激发了学习之动力;二是在小组合作中,他叙述时往往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是字写得草了;是我没看到这里还有一句话;是我抄写错误……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只要注意一些细节,就能成为优秀生![/SIZE][SIZE=12][/SIZE][/P][P][SIZE=12pt]就在这之后,刘统胜的笑声却渐渐少了。我正为此奇怪时,小组长告诉我:刘统胜一节课能做对[/SIZE][SIZE=12]10[/SIZE][SIZE=12pt]多道题目了!原来,他已经没有时间笑了,因为他还要去攻克更多题目!我深入了解后发现:与刘统胜一样有进步的同学不止一位,于是,我常请小组长介绍一下组员的进步,给这些进步的同学以掌声鼓励![/SIZE][SIZE=12][/SIZE][/P][P][SIZE=12pt]原来,每个学困生都是来度化老师的,只要我们有心。[/SIZE][SIZE=12][/SIZE][/P][P][SIZE=12pt]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徐营小学[/SIZE][SIZE=12][/SIZE][/P][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