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
    • 经验4
    • 文章3
    • 注册2008-12-03
    品味读经的益处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读经典,诸书皆可抛。读好书益处多多,读好书是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
    读经的最佳时期莫过于婴儿时期。当婴儿还在母亲腹中时,就已经靠听觉开始了它的学习生涯,出生后,在世事未知之时就会认字,咿呀学语时就可以背书。此时是人一生中吸收能力最好的时期,犹如海绵一样,甚至将所学内容可以全盘吸收,全部堆积在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发酵,惠其一生。婴儿时期读书不怕文本难,不怕内容深,所以首倡读经 ,尤如《论语》,《老子》。这也是对孩子进行语文教育高效率的秘诀:由深入浅,高深的知识会了,低浅的文化就会迎刃而解。语文教学内容就应只教经典,经典学好了,通俗文章学起来就会轻松自如。
    对于错过了读经最佳时期的我们,此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读经仍可幸福余生。
    首先,读经可以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使我们远离功利之心和浮躁之气,使我们保留住一点文化定心,抵达心灵宁静的港湾,使我们的工作和事业不为外部虚幻的东西所干扰。所谓气定神闲,抛开所有私心杂念之后,事业成功如同恋花之蝶终将不期而至,人生终将辉煌。
    其次,读经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可以奠定我们一生的文化储蓄,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精彩。“读教相长”,“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读书教学相得益彰。教学是一个人内在文化思想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永远无法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如果是一文化积淀很深的老师,书读的多,关注课外文化知识的范围大,他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领地,在教学中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能够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
    再次,众人皆知:读经有助于写作。读写是一家,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读和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没有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甚至是背诵,就不可能有文才斐然的佳作纷涌迭出。但同时,只读不写也不行,大量的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
    最后,想说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好处就是:读经有益于身心健康。经典诵读可以使人趋真向善。大师的作品,里面都蕴涵着真善美。诵读多了,耳濡目染,你就会一步步向大师靠近,那种真善美的东西就会走进你的心灵。经典诵读还可使人气质高雅,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经典文化内化到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也必然存有经典气。大凡读好书比较多的人,在其言谈举止中,都会呈示出来甚至还会写到脸上,给人一种精神高贵的感觉。特别是女士,如果经常诵读经典,就会有一种优化的情绪在心里激荡,显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诵读经典可以使人远离不良情绪,使人多一分宁静致远,宠辱不惊,始终保持身心的的最佳状态。
    总之,读完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之后,使我深刻体会到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诵读经典的诸多益处,希望所有的人民教师都是幸福的教师,也就呼吁所有的教师都来诵读经典,一同品味幸福的文化之旅。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
      • 经验62
      • 文章3
      • 注册2008-12-03
      做幸福的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所以一个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是最好的欣赏者。党员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做幸福的教师善于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个好教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这一点自己还很欠缺,因为自己读的书比较少,是陶老师的讲演使我顿悟,只有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享受幸福,在课堂上享受到了幸福,你的身心、你的生活、你的一切都会被这个幸福带动起来,因为你是一名教师。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
        • 经验16
        • 文章3
        • 注册2008-12-03
        人们谈论更多、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从身到心到灵的生命飞跃,则是超越专业成长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向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为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
        看到这段话,我很震惊。说实话我以前一直关注的是我的专业成长。虽然也经常看一些书,但是那些阅读都是散碎的,不成系统的,看到什么就读什么,很杂,不上路子。我也知道,读书能修身养性,但是没有陶先生所提及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那样让人振聋发聩。
        以前我们写文章时一直把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当成单纯的,机械的,被新思想抛弃的知识灌输的旧观念来对待。然而,看了陶先生对于其人格升华和文化升值的理解,顿时觉得自己的理解太过偏颇,太过狭隘。
        从这个思路看,“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和文本的表面分析上,而应该充分挖掘教材里面、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传递出来的理解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容易的。陶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这是个非常贴切的比方,说出了读书对于理解生活的重要的意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岁月中如果任其流逝,那是一种奢侈的浪费。读书能让有限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得到足够的提升。“这样看来,读书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是生命在宇宙空间行走中提升质量的一个必经之路。”
        读着陶先生的书,听着陶先生的讲演,我似乎看到我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人生。原本混沌的世界,竟然渐渐通透起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
          • 经验5
          • 文章4
          • 注册2008-12-03
          教师幸福,学生更幸福
          读《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刘爱新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做教师,做教师的幸福,这不是一组文字游戏,三者依次是目标、践行和成功。假期有幸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感觉这是一本给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首先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书籍。
          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处”的终有所获。
              在假期里我接到许多家长的电话 大多数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学校的一些表现,这时我都感觉到很幸福。但是看到《幸福人生讲座》中蔡老师提到的一位教师在假期里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都是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有明显进步,很懂礼貌了,老师感到很骄傲。而自己想做幸福感的教师,还差的很远。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自身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先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知”教育、“好”教育,当然不会厌烦、不会疲倦,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心情愉悦,孔子又说“吾来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好”或者“乐”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还是困难的,由此触发我们教师“幸福”的获取并不容易,是要寻找、提升甚至是“学习”的。学习怎样幸福的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教育及至人生的大问题,因而也是大课题。幸福地做教师,还在于教育是个非常精密细致的工作,影响深远广泛,因为他面对的工作是鲜活的、成长的学生,他们将来不仅要担负起对民族、对国家的重任,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负责,教育一直是以小喻大,以近知远的源头工作。最近,埃及科学院推翻著名历史学家希德罗关于金字塔是大批奴隶建筑的论断,认为工程浩繁又精密无比的金字塔是由自由民建造的。而最早提出这个论断的竟是200年前一名瑞士游客洛克,洛克是瑞士著名的钟表匠,他从自身独特体会和感受出发,认为金字塔不可能是由心含怨愤、深受压迫、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奴隶建成的,建筑它的人应该是宁静的、虔诚的、幸福的,对建塔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充满着期待和憧憬才行。作为历史学的业余人士洛克之所以作出这样大胆的判断,因为他自己曾因持不同政见被当局投进监狱,而在监狱中这位伟大的钟表大师惊奇地发现所制钟表再也达不到平时的精度。洛克的亲身经历和切肤感受固然有偶然性,但其中深蕴的哲理还是令人深思的,构建和谐、安宁、幸福的社会,必须培养充满幸福感的公民,而培养懂得幸福、追求幸福的公民,必须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学校、幸福的老师。当我第一次听到“学校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时,心头一震心里一热,充溢起莫名的幸福的感动。教师要有幸福的追求,要充满幸福地做教师,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窄化、浅化教育及至幸福本身,只是从人生的深处、隐处把“幸福”这一要素提炼凸显出来,由它来统领一切,无论是命运、挫折,还是艰苦奋斗,心灵中永远普照着幸福的阳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光辉”中应该必然的蕴含着“幸福”的因子。这种幸福不只来自于外界的赋予、物质的回馈,而应是得益于内心的充盈,来自于心灯的呵护、薪火的维系和传承;来自于精神的给予获取、吞吐吸纳。有人会说悲剧才震撼,痛苦才深刻,过分追求和强化幸福是浅薄的,甚至发展到“伪造不幸”以陶醉,习惯于把教师比为“春蚕”、“红烛”、“渡船”、“人梯”等等,其共同点都是成就别人,牺牲自己的悲剧形象。认为牺牲了自己别人一定幸福和牺牲了别人自己一定幸福一样是落后的“零和思维”,缺少共赢的发展理念,自由社会的原点是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原点是每个公民的幸福,有意地鄙薄和轻视幸福,狭隘地理解和利用幸福都是虚伪的,教师要像个勇士一样勇敢地承认并追求教育生命的幸福,进而创造出整个人生的幸福和全体社会的幸福。
              做教师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不仅在于自己是幸福的,而且还在于可以通过共享传递扩大幸福,这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并不亚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文明的创造,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竞争中,让每个人幸福的活着,对人心的滋润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教师的幸福不应具备如此强烈的功利趋向,不应背负如此沉重的文化使命。但这是其职业必然的社会效用。做一个幸福教师,有幸福感地做教师,深味做教师的幸福,本身虽是个极为利已的选择,但同时也是利已而后利人的过程,有“鱼在水中,冷暖自知”的私已,有“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亲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如果抽掉了为自己的目的,过份凸显教师幸福的社会价值是伪善的,也是虚妄的。每个教师都要秉持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这既是对自己尊重,同时也是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界定和赋予必须内化为自发自觉的行为才能有效,教师的敬业、勤奋、刻苦、奉献是追寻他人生价值的内在过程,不是依靠外界规范压束的。这是教育有异于其它职业的地方,建筑工、流水线上的程序员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数字来衡量,而且质量也是可测可估的,但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他对工作、对学生不用心、不动情,那他备课笔迹的好坏、量的多少,上课时间的长短,作业批改的次数,甚至考试的成绩都不足以成为衡量其教育的标竿,进一步讲,如果他不是真心真情的教,就没有“真”的教育和教育的“真”,没有幸福地教,就不会获得教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无论是从外部到内心,从别人到自己,从教育生涯到人生全部,要有心境的开阔、生命的敞亮,人活在世上即便脆弱到是“会思考的芦苇”,也永远拥有着选择的自由,自己抉择怎样过生活和拥有怎样的生命,作为以思考为职业的教师,更应具有这种灵魂的自由和力量,选择有价值的活、有意义的活,这与幸福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因为价值和意义尊严尽管有着历史的、阶段的意识形态的限度,幸福的形态当然也千差万别,而对幸福虔诚总是一以贯之,对幸福的追求永远是真诚和无辜的,幸福既表现为意义、价值、理想的追求后的鲜花和掌声,也可以显性为痛苦的挣扎、艰难的抗争、不屈的求索,这都可以是幸福的,只要你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多困厄,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有着宁静与平和,这就是幸福的人生。教师也是这样,忙碌的身影,疲惫的神情,巨大的压力下应做个幸福的教师,进而做幸福的教育,创生幸福的自己和幸福的社会。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当然幸福并不永远表现出轻松自在的人生,但幸福似乎就是这样的点金石,使得黑白人生变得五彩斑烂,幸福便是这样的发酵剂,使得困仄际遇酝酿出香甜。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生命回味。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
            • 经验5
            • 文章4
            • 注册2008-12-03
            教师幸福,学生更幸福
            读《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刘爱新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做教师,做教师的幸福,这不是一组文字游戏,三者依次是目标、践行和成功。假期有幸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感觉这是一本给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首先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书籍。
            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处”的终有所获。
                在假期里我接到许多家长的电话 大多数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学校的一些表现,这时我都感觉到很幸福。但是看到《幸福人生讲座》中蔡老师提到的一位教师在假期里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都是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有明显进步,很懂礼貌了,老师感到很骄傲。而自己想做幸福感的教师,还差的很远。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自身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先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知”教育、“好”教育,当然不会厌烦、不会疲倦,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心情愉悦,孔子又说“吾来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好”或者“乐”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还是困难的,由此触发我们教师“幸福”的获取并不容易,是要寻找、提升甚至是“学习”的。学习怎样幸福的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教育及至人生的大问题,因而也是大课题。幸福地做教师,还在于教育是个非常精密细致的工作,影响深远广泛,因为他面对的工作是鲜活的、成长的学生,他们将来不仅要担负起对民族、对国家的重任,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负责,教育一直是以小喻大,以近知远的源头工作。最近,埃及科学院推翻著名历史学家希德罗关于金字塔是大批奴隶建筑的论断,认为工程浩繁又精密无比的金字塔是由自由民建造的。而最早提出这个论断的竟是200年前一名瑞士游客洛克,洛克是瑞士著名的钟表匠,他从自身独特体会和感受出发,认为金字塔不可能是由心含怨愤、深受压迫、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奴隶建成的,建筑它的人应该是宁静的、虔诚的、幸福的,对建塔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充满着期待和憧憬才行。作为历史学的业余人士洛克之所以作出这样大胆的判断,因为他自己曾因持不同政见被当局投进监狱,而在监狱中这位伟大的钟表大师惊奇地发现所制钟表再也达不到平时的精度。洛克的亲身经历和切肤感受固然有偶然性,但其中深蕴的哲理还是令人深思的,构建和谐、安宁、幸福的社会,必须培养充满幸福感的公民,而培养懂得幸福、追求幸福的公民,必须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学校、幸福的老师。当我第一次听到“学校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时,心头一震心里一热,充溢起莫名的幸福的感动。教师要有幸福的追求,要充满幸福地做教师,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窄化、浅化教育及至幸福本身,只是从人生的深处、隐处把“幸福”这一要素提炼凸显出来,由它来统领一切,无论是命运、挫折,还是艰苦奋斗,心灵中永远普照着幸福的阳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光辉”中应该必然的蕴含着“幸福”的因子。这种幸福不只来自于外界的赋予、物质的回馈,而应是得益于内心的充盈,来自于心灯的呵护、薪火的维系和传承;来自于精神的给予获取、吞吐吸纳。有人会说悲剧才震撼,痛苦才深刻,过分追求和强化幸福是浅薄的,甚至发展到“伪造不幸”以陶醉,习惯于把教师比为“春蚕”、“红烛”、“渡船”、“人梯”等等,其共同点都是成就别人,牺牲自己的悲剧形象。认为牺牲了自己别人一定幸福和牺牲了别人自己一定幸福一样是落后的“零和思维”,缺少共赢的发展理念,自由社会的原点是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原点是每个公民的幸福,有意地鄙薄和轻视幸福,狭隘地理解和利用幸福都是虚伪的,教师要像个勇士一样勇敢地承认并追求教育生命的幸福,进而创造出整个人生的幸福和全体社会的幸福。
                做教师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不仅在于自己是幸福的,而且还在于可以通过共享传递扩大幸福,这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并不亚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文明的创造,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竞争中,让每个人幸福的活着,对人心的滋润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教师的幸福不应具备如此强烈的功利趋向,不应背负如此沉重的文化使命。但这是其职业必然的社会效用。做一个幸福教师,有幸福感地做教师,深味做教师的幸福,本身虽是个极为利已的选择,但同时也是利已而后利人的过程,有“鱼在水中,冷暖自知”的私已,有“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亲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如果抽掉了为自己的目的,过份凸显教师幸福的社会价值是伪善的,也是虚妄的。每个教师都要秉持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这既是对自己尊重,同时也是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界定和赋予必须内化为自发自觉的行为才能有效,教师的敬业、勤奋、刻苦、奉献是追寻他人生价值的内在过程,不是依靠外界规范压束的。这是教育有异于其它职业的地方,建筑工、流水线上的程序员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数字来衡量,而且质量也是可测可估的,但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他对工作、对学生不用心、不动情,那他备课笔迹的好坏、量的多少,上课时间的长短,作业批改的次数,甚至考试的成绩都不足以成为衡量其教育的标竿,进一步讲,如果他不是真心真情的教,就没有“真”的教育和教育的“真”,没有幸福地教,就不会获得教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无论是从外部到内心,从别人到自己,从教育生涯到人生全部,要有心境的开阔、生命的敞亮,人活在世上即便脆弱到是“会思考的芦苇”,也永远拥有着选择的自由,自己抉择怎样过生活和拥有怎样的生命,作为以思考为职业的教师,更应具有这种灵魂的自由和力量,选择有价值的活、有意义的活,这与幸福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因为价值和意义尊严尽管有着历史的、阶段的意识形态的限度,幸福的形态当然也千差万别,而对幸福虔诚总是一以贯之,对幸福的追求永远是真诚和无辜的,幸福既表现为意义、价值、理想的追求后的鲜花和掌声,也可以显性为痛苦的挣扎、艰难的抗争、不屈的求索,这都可以是幸福的,只要你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多困厄,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有着宁静与平和,这就是幸福的人生。教师也是这样,忙碌的身影,疲惫的神情,巨大的压力下应做个幸福的教师,进而做幸福的教育,创生幸福的自己和幸福的社会。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当然幸福并不永远表现出轻松自在的人生,但幸福似乎就是这样的点金石,使得黑白人生变得五彩斑烂,幸福便是这样的发酵剂,使得困仄际遇酝酿出香甜。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生命回味。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
              • 经验16
              • 文章3
              • 注册2008-12-03
              人们谈论更多、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从身到心到灵的生命飞跃,则是超越专业成长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向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为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
              看到这段话,我很震惊。说实话我以前一直关注的是我的专业成长。虽然也经常看一些书,但是那些阅读都是散碎的,不成系统的,看到什么就读什么,很杂,不上路子。我也知道,读书能修身养性,但是没有陶先生所提及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那样让人振聋发聩。
              以前我们写文章时一直把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当成单纯的,机械的,被新思想抛弃的知识灌输的旧观念来对待。然而,看了陶先生对于其人格升华和文化升值的理解,顿时觉得自己的理解太过偏颇,太过狭隘。
              从这个思路看,“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和文本的表面分析上,而应该充分挖掘教材里面、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传递出来的理解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容易的。陶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这是个非常贴切的比方,说出了读书对于理解生活的重要的意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岁月中如果任其流逝,那是一种奢侈的浪费。读书能让有限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得到足够的提升。“这样看来,读书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是生命在宇宙空间行走中提升质量的一个必经之路。”
              读着陶先生的书,听着陶先生的讲演,我似乎看到我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人生。原本混沌的世界,竟然渐渐通透起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
                • 经验16
                • 文章3
                • 注册2008-12-03
                人们谈论更多、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从身到心到灵的生命飞跃,则是超越专业成长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向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为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
                看到这段话,我很震惊。说实话我以前一直关注的是我的专业成长。虽然也经常看一些书,但是那些阅读都是散碎的,不成系统的,看到什么就读什么,很杂,不上路子。我也知道,读书能修身养性,但是没有陶先生所提及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那样让人振聋发聩。
                以前我们写文章时一直把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当成单纯的,机械的,被新思想抛弃的知识灌输的旧观念来对待。然而,看了陶先生对于其人格升华和文化升值的理解,顿时觉得自己的理解太过偏颇,太过狭隘。
                从这个思路看,“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和文本的表面分析上,而应该充分挖掘教材里面、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传递出来的理解才是“传道、授业、解惑”。
                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容易的。陶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这是个非常贴切的比方,说出了读书对于理解生活的重要的意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岁月中如果任其流逝,那是一种奢侈的浪费。读书能让有限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得到足够的提升。“这样看来,读书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是生命在宇宙空间行走中提升质量的一个必经之路。”
                读着陶先生的书,听着陶先生的讲演,我似乎看到我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人生。原本混沌的世界,竟然渐渐通透起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279
                  • 经验90154
                  • 文章3149
                  • 注册2008-01-13
                  欢迎朋友们!这么多美文,真有点目不暇接了!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0
                    • 文章1
                    • 注册2008-12-03
                        每天走进校园,阳光洒进我的心田,让幸福伴随我们度过每一天。怎样体验教育的幸福?体验教育的幸福,就要有幸福的追求,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幸福感地做教师。教师的幸福绝不是靠分数、指标、金钱、待遇来增加,尽管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的,但幸福却是一种灵魂的体验、精神的圆满,是一种融通、豁达、满足和感激。这种体验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师的幸福,在于劳动的结果不仅仅是付出,而是在付出中我们获得了成长,获得了提升,这是一种成长的快乐。对于享受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学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本身。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放下我们心中“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善待同仁--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教师间公共人际关系无外乎合作与竞争两种,合作是第一位的,只有与同事有效的合作,才能体现出我们的职业价值。 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幸福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先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知”教育,“好”教育,当然不会厌烦,不会疲倦,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心情愉快!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
                      • 经验0
                      • 文章2
                      • 注册2008-12-03
                      [ALIGN=justify]宽容是阳光[/ALIGN][ALIGN=justify][SIZE=3]——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韩向红[/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陶老师在“打点幸福人生”一章的开篇这样写道:“如果我们把健康当作1的话,那么就有了幸福的基础。其他的呢,都是0。有了健康之后再有爱情,幸福指数就成了10;再有了成功的事业,就成了100;再有了财富,就成了1000。如此等等,可以依次推展下去。但是如果没有了1,后面的0再多也无济于事,归根到底都是0拥有了健康,再有精神的崇高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由此让我想到了赢得健康的一种心态---宽容。因为宽容是阳光。[/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许多相关的话。[/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学会宽容,携着爱行走人间,高唱对生活的赞歌。[/SIZE][/ALIGN][ALIGN=justify][SIZE=3]宽容是阳光,她会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健康,拥有幸福。[/SIZE][/ALIGN]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5
                        • 文章1
                        • 注册2008-12-03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本书中,陶老师更多讲到的是经典教育,提倡诵读经典。将经典阅读视为一种“文化存款”,通过持续的阅读行动,将经典作品存放到“心灵”里,便可慢慢升值,成为生命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克服困难的有力武器,“文化一旦在心灵里安顿,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用人类的精神财富润泽自我,是生命本体最理智的选择。尽管我们的读书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还是要坚守读书的阵地,因为读经典,可以让我们产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受与认同。书中用更多可感的事例来说明,在其大量而真实的故事讲述中,渗透着陶老师更多的读书感受与认识,这能给读者以最深刻的感动,尤其是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更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者曾经在教学一线上奋争过。他的“为60岁作准备”计划是一种更高的读书人生规划,他始终坚信经典能够提升生命的内在价值,为此,他不慕名利,对给过其伤害的人以宽容,这种情怀在其座右铭“善待他人,发展自己”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可见一斑。一个人的魅力并非靠外表的华丽而获取,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的精神气质,而这必须依靠阅读大量的经典,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与生活之中,才可以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对于读书,作者有敏锐的视角,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学生活的分离,于是教师的厌倦情绪此起彼伏,要想解决这一困境,非得靠阅读经典不可,“教师要想发展起来,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一览众山小’的境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孔子学说至今仍有相当多值得汲取、借鉴的地方。比如《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其教学的宗旨,融合了其一生经历与生存价值观,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情操。再比如其开篇之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是谈学习的,更是谈人生修养的,当我们深谙儒学的精髓时,自然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而了解其深刻的意蕴,这种阅读境界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提炼。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以谦逊的态度表达他对深邃传统儒家文化的体悟,他觉得自己的感受是肤浅的,然而,我们却能够从其指点中,感受到他的厚重文化积淀,并从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此时,我也喜欢上了经典,也开始在经典文化中浸泡,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为教学生活增添强大的动力。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0
                          • 文章1
                          • 注册2008-12-03
                          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姚翠英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被认为是最神圣最崇高的职业。为了无愧与这个职业,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让国家,让人民让学生满意的教师。拘目前的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快乐幸福的时候工作的效率才是最高的。可是由于精神压力、教学压力的影响,我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体会到这种幸福快乐。后来通过看一些教育方面的书,尤其是在接触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之后,我的教学态度更加积极了,在工作中也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我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与以下两个方面:
                          一.      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
                          只要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是宁静平和的,这就是幸福的人生。教师也是这样,要在繁忙的工作,巨大的压力下做个幸福的教师,创造幸福的自己,培养幸福的学生,服务幸福的社会。在学生需要我们指导、帮助的时间里,真诚的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尤其是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
                              俗话说做一行爱一行,作为译名教师更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才会体会到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追求功名的观念越来越深的影响到了我们的工作。一个真正的教师就应该,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持教育的纯真,从而也能从教育工作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每天多爱学生一点点,多工作一点点,幸福指数就会越来越高。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2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