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楷体_GB2312][B][SIZE=4] 用“爱心”与“智慧”书写追梦的神奇
[/FACE][/B][SIZE=3] ——读郑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有感[/SIZE][/SIZE][SIZE=3]
[FACE=楷体_GB2312] 3月1日,是学生开学的第一天,也是我正式捧起了自己最敬佩的追梦书生山东省首届十大创新班主任、齐鲁名师郑立平老师的力作——《把班级还给学生》。这一捧不要紧,整个人连同心一下子陷了进去,根本不能自拔。每天早上出门,这本《把班级还给学生》会紧紧随身相伴,课间哪怕只有两三分钟我也要深情地望上它两眼,晚上更是与它相拥而眠。历经20天的品赏,如今终于全部赏完。此刻再次捧着这本爱书,我感觉它已不再单单是一本凝结着郑老师大量心血的著作,更是郑老师这位坚守班主任岗位20年的优秀老班的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心灵之舞。在这场特别的舞蹈中,郑老师舞出了自己真诚、高尚、沉着、睿智和神奇,更舞出了他为人师的骄傲。下面我想详细来谈谈读罢此书的感受,期待与众多朋友一起分享。 [/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SIZE=4][B]一、这是一曲曲用“爱心”弹奏出的真情乐章[/B][/FACE][/SIZE][/SIZE][SIZE=3]
[FACE=楷体_GB2312] 有人说:教育有两个目标,一是让人智慧,一是使人高尚。这两个目标就好比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如果说哪个更重要,我们也许只能说后者。因为不能让学生成为善良的公民的教育,不过是在制造社会的破坏者。爱心应是一个高尚公民的核心,因为只有一个人懂得爱,才可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创造幸福。因此,我们需要把教育的更为重要的目标锁定为使人高尚,让人心中生爱。那么作为师者的我们,就更应该让“爱”注满自己的心间。要说心中有爱,我相信没有一个同行会否定自己心中没有,可是当我们面对哪些整日撒谎、不断制造事端、做什么事都给你弄得一团糟,学习成绩根本提都提不起来等等的孩子时,我们心中的爱又有多少?你能微笑着坦然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吗?你能如和煦的春风吹润他们的心田吗?我坦白地讲自己目前还没有做到!我不知道大家都能不能,但是我知道有一个人真的能!那就是《把班级还给学生》的作者——郑立平老师!还是让我用在书中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场景来做出最好的回答吧![/SIZE]
[/FACE][FACE=楷体_GB2312][SIZE=4][B](1)、 宽容中有爱[/B][/FACE][/SIZE][SIZE=3]
[FACE=楷体_GB2312] 翻开这本书,曾有这样一副画面深深吸引着我:那是一天午后,我正要骑车外出。在甬路上和一位学生打招呼的声音刚落,忽听身后一位学生问:“老X,您要出去?”语音清脆而特别,把我和往来的学生都惊了一跳,我停下来,周围也很快有不少学生围拢过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称谓,我满脸的恼怒与尴尬。自己那位“大逆不道”的弟子茫然无措地站在路中间,那些伫足观望的学生似乎专门在等着看我怎么来处理。怎么办?发火?狠批?揪他到教导处?叫家长?……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一会儿,我左手一摸自然卷曲的头发,右手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肩膀,慢慢地说:“好小子,你可真行!虽然我听着不雅。但你抓住了老师的外貌特征,还很有些创意呢!老师希望你以后更有礼貌些!”那学生似乎还没有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有些哆嗦地辩解说:“老——老——老师,其实同学们都感到你特别亲切!我也是觉着亲切才那样叫的,以后再也不敢了……” 没等他说完,我接着安慰道:“不要紧,我知道你也没有什么恶意。如果你真的感觉这样亲切,就尽管叫好了。”说完,就扭头走了……[/SIZE]
[FACE=楷体_GB2312] 看完这幅画面,我最想问:朋友们,当我们遭遇这样的尴尬时,我们能像郑老师这样大度地谅解孩子的这种幼稚的但更令人气愤的行为吗?我们能在孩子奚落中伤我们时,报之以柔情来使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吗?如果真的能,那我们也像郑老师一样是一个懂得施爱的人,一个心中有真爱的人.如果不能,还是让我们以这位老班为榜样吧。郑老师正是用这一无声的语言,催生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净化,才有了后来的“好多年后的今天,我忽然收到了他从大学里的来信,很是吃惊。打开信,里面的文字却让我顿觉温暖。他在信中说,那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使他第一次懂得了老师的胸怀,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宽容。就为了报答老师的这份信任,他发誓开始改过自新。”的美丽,所以一味训斥或者嘲讽只会毁掉孩子,而善于宽容才会创造奇迹,这位爱心老班正用自己的宽容为我们吹奏出了一曲爱的心曲。[/FACE]
[/FACE][FACE=楷体_GB2312][SIZE=4][B](2)、理解中有爱[/B][/FACE][/SIZE][SIZE=3]
[FACE=楷体_GB2312] 再一次说起爱,忍不住想引用郑老师的一句经典语言: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对学生的关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赞美,更要有具体的行动。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这位名师的脚步来走进他的教育王国,感受那份爱的美丽吧。书中有一小节提到有好长一段时间郑老师班内的学生张浩触网成瘾,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班的行动:[/SIZE]
[FACE=楷体_GB2312] 面对这样一个普遍却又非常棘手的问题,郑老师采取了“四步疗法”。[B]一、触动[/B]故做不知情,通过个别谈话,大肆强调网瘾的危害。这样既可以消除戒备,利于师生深入交流;又可以敲山震虎,促其反省;[B]二、自悟[/B]循循善诱,旁敲侧击,使其主动承认错误,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B]三、收心[/B]对其处境表达深深地理解和同情,赢得其信任,然后和他一块制订戒除措施,通过读书来促其改变……在同事的提醒下,我忽然想到了救兵——他的父母。对呀,他怎么上的网?不就是因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内心困惑得不到倾诉,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吗?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父母的关爱能让他那颗迷失的心回归;[B]四、寻根抓源[/B]学生染上网瘾的根源在哪里?在家庭,在亲子关系危机,在父母教育的缺失。我很快和张浩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不久,张浩的父母回家了。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明显有了改变,父子二人也经常促膝交谈,一家人和乐融融。虽然有些反复,但在我们的积极配合、互相协作下,二个月后,他终于戒除了网瘾。[/FACE]
[FACE=楷体_GB2312] 看完郑老师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真实故事,我想到了半年前自己同样面对一触网男生一幕。当语文课上,我无意发现了孩子握在手中的游戏币后,不仅大发雷霆,当众毫不顾及孩子的自尊横加批判,而且上报了学校治安管理小组,要求学校严肃处理此事。而且要求该生严肃写出书面检讨,面对全体学生当众读自己的检讨书,这样过后,我仍不罢休,还狠狠向其父告了孩子一状,使孩子遭受了一顿严重的皮肉之苦.想想班上这个小男生其实比郑老师班中的小张浩可怜,张浩只是父母不在身边,可是我们这个孩子却从6岁时父母就离异,离开母亲跟随父亲过的这五六年,父亲动辄就打骂他,孩子根本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选择了以网络来麻痹自己.身为班主任的我,不仅没有用自己的爱和理解及时把孩子拉回来,却选择了一种足矣让孩子仇视我一生的方式,以惩罚以家庭暴力来解决.看罢郑老师的处理方式,我无地自容!以前我总是很坦然地说自己爱学生,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们.现在这些话我真的说不出口,因我对比这位老班,我做的还还远远不够。[/FACE]
[FACE=楷体_GB2312]还有就是[B]在真诚、在朴素、在感动等中[/B]吹奏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如:一见钟情——用心谱写开学第一篇”,“表情监督员”“补丁可以绣成一朵花等等无一不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FACE]
[FACE=楷体_GB2312]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郑老师正是从小处着眼,从对孩子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出发,不断用自己满腔挚爱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收获着一份份无以伦比的幸福和美丽![/FACE] [/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