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一线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如何管出好班级——突破班级管理的四大瓶颈》一书出版
    [ALIGN=left][upload=2306,0]如何管出好班级.JPG[/upload]拙作《如何管出好班级——突破班级管理的四大瓶颈》一书,已于2010年7月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2006年,我主动申请去当一名初一的班主任,历经三年的辛苦实践,一年的总结提炼,终于形成此书。[/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ALIGN]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书中部分内容:
      第三章:《班级制度建设策略》

      1.母鸡,是不会成为教育专家的
      ——爱心与制度同等重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班主任,这一句话你一定耳朵都听出茧来了。
      但你由此就以为有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母鸡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因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那些一味靠“武力”去征服的人心,总有一天会“揭竿而起”。
      但光有爱也不是教育,这也是真理。作为一名班主任,正确的态度是用满腔热忱去爱你的学生,同时要用科学的制度去管理你的班级。
      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爱心与制度同样重要。
      班级加强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规则意识。
      有规则意识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规则意识,是学校教育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准备素质。而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家庭和学校都在与孩子进行着“建立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反复博弈。

      一、家长和孩子之间,在进行着“建立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反复博弈。
      要说不溺爱孩子,很多家长都懂。但在爱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不自觉就误入了歧途。

      张文的战术
      2005年9月1日,我接手了一个新的初三班,其中有一个学生叫张文。
      张文从小受家庭溺爱,他的第一次成功“作秀”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他要十元钱,父母不给。
      他把自己的语文课本拿出来,一页一页地撕给父母看。
      父母最看不得儿女自毁前程,虽然明知这是孩子的一种手段。
      在这里,亲情成了要挟亲情的工具,爱成了屈服爱的理由,张文的父母很快就“缴械投降”了。
      这一刻,如果父母的意志再坚定一些,那么家庭悲剧的序幕就永远不会开启了。
      张文爱上网,作父母的看他沉湎于网络,就想来一个釜底抽薪——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结果又看不得他将书一页页烧在炉膛里,只好又一次次屈服。
      张文看这种办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就不厌其烦地采用这种战术,一再考验他父母的意志是否坚定。
      在这个案例中,张文父母的“屈服”,对张文的撕书行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强化”作用,你想想,只要我撕书,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能不反复运用这门“武器”吗?
      对张文来说,爱成了威胁亲情的工具,对张文的父母来说,爱成了“妥协”的理由。事后想一想,我们都知道是最初的“屈服”起了关键的“强化作用”。如果问你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谁都知道答案:父母也一齐走上去,帮助撕书。
      但当这件事情真正到了你的头上,不见得你有这么理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往往只有到了自己的头上,才知道不是那个“圣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我们一旦放纵了孩子第一次,接着就会放纵他第二次、第三次。而一旦满足了孩子第一个不合理的小要求,紧接着他就会提出更加不合理的要求,而那时候你已经难以拒绝。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二、学校和学生之间,也在进行着“建立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反复博弈。
        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会牵累学校教育,导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也不得不开展“建立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反复博弈。

        一个喜欢离家出走的学生
        有一位同学王某,个性非常强,受不得气,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开学不到一个半月,就离家出走了三次。
        第一次是因为开学不久,他父亲晚上检查他的作业时,生气说了他,因他态度不好,还动手打了他。第二天上完上午课就没有回家去。后来经多方打探,我与他父亲在他的一个以前的同学朱某家里找到他,当时与他家长商量好,一定要做好王某的工作,才能让他来学校,如果他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可能经常把离家出走作为威胁家长和老师的一种手段。哪知第二天他父亲就让他来学校,并且没有与我联系。这时候我就意识到以后肯定还有麻烦。
        果然,国庆放假后,他没有来上学,他父亲打过电话来,说他又离家出走,原因是他父母亲少了几百元钱,6号晚上问了他,结果7号中午就离家出走了,他父亲打电话给我的意思是叫我找几个以前他的同学,看有没有见过他。与他联系了一下,结果第二天下午由朱某同学口中得知,他父亲才在一个游戏厅里找到他,当时感觉对他没有什么办法,把他送到了他叔叔家里。
        这个时候我一直很头痛,不知道怎么教育他。当然,在我没有很好的办法之前,我也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很严厉的教育,我清楚:如果教育不慎,那么以后想要再教育好就更难了。这时,在论坛上看到了刘令军老师的《“春风”与“暴雨”》这篇文章,心里才有一点底。
        过了没几天,学校举行第一次月考,在第一天下午考英语时,王某既然拿出手机来玩,当时监考老师制止他,又与老师发生冲突,并把手机扔到窗户外,可能被同伙捡到了。学校领导与我联系,我向学校说明情况,希望暂不对其进行处理,怕他又离家出走。
        但没意料到的是,当天他就没有回他叔叔哪里,又一次离家出走了。两天以后,才找到他。周一刚到学校,他父亲就在哪里等我,他人已经在教室里了……
        现在两个星期了,王某虽然很难算一个行为规范的学生,但毕竟会做作业,上课会听讲,会做一点笔记。有几点我很担心,他的脾气依然很冲,并且发现他还会与以前的朋友来往。我在考虑,是不是我在实施 “暴雨”过程中来得不够彻底?立场不够坚定?以后又如何以“春风”化解呢?
        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   冬春夏秋

        在这个案例中,显然学生“获胜”了,家长和老师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而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王某成功地破坏了家庭和学校的“规则”。其中,他的父亲起了关键的“推波助澜”作用。
        第一次离家出走,父亲第二天就让他来学校,并且没有与班主任联系的情况下,进了教室。
        这个孩子,是否违反了家庭教育制度,姑且不论,我也估计,这样的家庭,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家庭教育制度。但这个学生确确实实违反了学校管理制度,因为他“旷”了一个下午的课。
        2004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小学生守则》第二条规定:中小学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的规定,家长就在没有经过班主任同意的情况下,让学生进了教室,这是对学校制度的藐视,这是家长帮助孩子破坏学校规则。
        所以,学校的规则,在孩子的眼里,就成了一张废纸,他高兴了想来就来,不高兴了,不想来就不来。因为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中学生不得旷课这个规则。
        所以他不可避免地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离家出走。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以后只怕还会有N次。
        而且我估计,这个学生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要不然,他不会运用得如此娴熟,如此得心应手。
        要解决这个学生的问题,最关键之处是“建立规则”,而班主任最大的障碍是家长帮助孩子 “破坏规则”。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再次“离家出走”,拒绝学校“按制度办事”,甚至与学校制度“对抗”。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必须先耐心细致地跟家长做好工作,指出其错误教育方式的危害,应该跟他讲清楚:现在,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进行管教,是爱他才管教他,帮助他成长才管教他,如果他现在不接受学校的管教,那么总有一天,会要接受社会的管教。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二、学校和学生之间,也在进行着"建立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反复博弈。
          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会牵累学校教育,导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也不得不开展"建立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反复博弈。

          一个喜欢离家出走的学生
          有一位同学王某,个性非常强,受不得气,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开学不到一个半月,就离家出走了三次。
          第一次是因为开学不久,他父亲晚上检查他的作业时,生气说了他,因他态度不好,还动手打了他。第二天上完上午课就没有回家去。后来经多方打探,我与他父亲在他的一个以前的同学朱某家里找到他,当时与他家长商量好,一定要做好王某的工作,才能让他来学校,如果他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可能经常把离家出走作为威胁家长和老师的一种手段。哪知第二天他父亲就让他来学校,并且没有与我联系。这时候我就意识到以后肯定还有麻烦。
          果然,国庆放假后,他没有来上学,他父亲打过电话来,说他又离家出走,原因是他父母亲少了几百元钱,6号晚上问了他,结果7号中午就离家出走了,他父亲打电话给我的意思是叫我找几个以前他的同学,看有没有见过他。与他联系了一下,结果第二天下午由朱某同学口中得知,他父亲才在一个游戏厅里找到他,当时感觉对他没有什么办法,把他送到了他叔叔家里。
          这个时候我一直很头痛,不知道怎么教育他。当然,在我没有很好的办法之前,我也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很严厉的教育,我清楚:如果教育不慎,那么以后想要再教育好就更难了。这时,在论坛上看到了刘令军老师的《"春风"与"暴雨"》这篇文章,心里才有一点底。
          过了没几天,学校举行第一次月考,在第一天下午考英语时,王某既然拿出手机来玩,当时监考老师制止他,又与老师发生冲突,并把手机扔到窗户外,可能被同伙捡到了。学校领导与我联系,我向学校说明情况,希望暂不对其进行处理,怕他又离家出走。
          但没意料到的是,当天他就没有回他叔叔哪里,又一次离家出走了。两天以后,才找到他。周一刚到学校,他父亲就在哪里等我,他人已经在教室里了……
          现在两个星期了,王某虽然很难算一个行为规范的学生,但毕竟会做作业,上课会听讲,会做一点笔记。有几点我很担心,他的脾气依然很冲,并且发现他还会与以前的朋友来往。我在考虑,是不是我在实施 "暴雨"过程中来得不够彻底?立场不够坚定?以后又如何以"春风"化解呢?
          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   冬春夏秋

          在这个案例中,显然学生"获胜"了,家长和老师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而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王某成功地破坏了家庭和学校的"规则"。其中,他的父亲起了关键的"推波助澜"作用。
          第一次离家出走,父亲第二天就让他来学校,并且没有与班主任联系的情况下,进了教室。
          这个孩子,是否违反了家庭教育制度,姑且不论,我也估计,这样的家庭,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家庭教育制度。但这个学生确确实实违反了学校管理制度,因为他"旷"了一个下午的课。
          2004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小学生守则》第二条规定:中小学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的规定,家长就在没有经过班主任同意的情况下,让学生进了教室,这是对学校制度的藐视,这是家长帮助孩子破坏学校规则。
          所以,学校的规则,在孩子的眼里,就成了一张废纸,他高兴了想来就来,不高兴了,不想来就不来。因为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中学生不得旷课这个规则。
          所以他不可避免地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离家出走。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以后只怕还会有N次。
          而且我估计,这个学生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要不然,他不会运用得如此娴熟,如此得心应手。
          要解决这个学生的问题,最关键之处是"建立规则",而班主任最大的障碍是家长帮助孩子 "破坏规则"。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再次"离家出走",拒绝学校"按制度办事",甚至与学校制度"对抗"。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必须先耐心细致地跟家长做好工作,指出其错误教育方式的危害,应该跟他讲清楚:现在,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进行管教,是爱他才管教他,帮助他成长才管教他,如果他现在不接受学校的管教,那么总有一天,会要接受社会的管教。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三、班主任“建立规则”要对两类人提高警惕。
            这是我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班主任每接到一个新班,要特别对两类学生提高警惕。
            1、是与老师走得比较近的人。
            那些跟老师走得比较近的学生,往往最容易成为“违纪带头人”。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会从心理上失去防范意识,将老师的“公职人员”身份和“朋友”身份混淆。
            老师是国家的“公职人员”,他是受国家的委托和派遣,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这个身份决定了老师必须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必须要“公事公办”,按制度办事。
            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关系比较近,那么就可以比较随便:课堂上随便说话,随便下位,作业随便完成。等等。
            对“走得比较近”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坚持原则:你虽然很可爱,但我不能“偏袒”你。而且,这样做一般都有很好的示范效果。立刻就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警惕”。
            2、违纪“核心”。
            这些人一般都是“违纪专业户”,作为班主任,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学生,必须要坚持原则,如果实在坚持原则不了,那么你就赶快辞职,以免“误人误己”。
            “坚持原则”是说你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班级制度的建立,不要因为“惧怕”某个学生就放纵学生,一个班级中,你只要放纵一个人,你整个班级的管理都会因为“投鼠忌器”而松散。
            很多失败的班主任,往往就是“失败”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由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
            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
            倘若你还留在原地,不但别人会说你傻,恐怕连你自己也会这样认为了。
            一件事情,首先不论好坏,只要由人敢做,其他人便蜂拥而至。
            “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多,谁怕谁?
            于是生活中由许多“不合理”的现象,由于有人带头,成了“屡禁不止”的顽疾,譬如随地吐痰,随处小便,随意跨栏,等等。
            自习课教室里有人讲话,班主任开展调查。
            第一个学生说,他是跟邻桌借书,所以讲了一句话。班主任一听,情有可原,那么就“原谅”算了。
            第二个学生说,他是去请教数学题,所以讲了几句话。班主任一听,也“情有可原”,那就也“原谅”算了。
            第三个学生说,他是看全班同学都在讲话,所有也讲了几句……
            如此一来,班主任你怎么处理?
            一次劳动,如果有一个学生“开溜”了,那么紧接着就有第二个学生“开溜”,有二个学生“开溜”了,那么接下来所有正在劳动的学生都会“人心涣散”,溜之大吉。
            刚到一个新班,面对自己的新班主任,有心计的学生总会做出一些“试探”,先小小的违纪几次,如果这些小违纪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或者“处理不力”,学生就会得寸进尺,放心大胆地“胡作非为”起来。
            那些有爱心的班主任,很容易被自己的爱“击倒”,一发而不可收拾。正所谓“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四、家庭、学校的规则可以破坏,但社会的规则谁也破坏不了。
              一个孩子,他可以用各种方式破坏家庭的规则,一个学生,他可以用各种方式破坏学校的规则,但他走入社会以后,破坏不了社会的规则。
              一个孩子,他可以不服从家长的管教,一个学生,他可以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但他走入社会以后,不可能不接受社会的管教。

              会“借钱”的杨义
              杨义的拳头厉害,最大的能耐就是“借钱”。
              学校里,不论是同年级的学生,还是低年级的学生,打饭菜有人买单,吃零食有人付款。就连一些学生家长,处于息事宁人的需要,也“借钱”给他。
              有一次历史老师批评他上课讲话,他竟然当面直呼其名:某某某,你有本事,在学校外跟我“单挑”。
              班主任为了不招惹是非,对他的所有违纪都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有一次,杨义约齐四名同学到一个工厂去“借一点废铁”,结果被工厂保安逮了个正着,通知家长来领人。
              杨义的父亲此时正在深圳打工,闻讯赶了回来,本想狠狠教训儿子一顿,结果反而被儿子打倒在地。
              杨义还讥笑自己的父亲:你不是说我在二十岁之前打不过你吗?今年我才十五岁,怎么你就趴下了?
              父亲气不过,摔门而出,你这个畜生,爱咋的就咋的,老子不管了。
              一张火车票,回了深圳。
              后来,这名学生,走出校门仅半年时间,因偷盗摩托车被警察抓获。

              很多家长,当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接受社会的管教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严加管教,才悔恨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没有帮他们确立规则意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刘令军工作室[/U]发表的内容:[/B]

                如何管出好班级.JPG拙作《如何管出好班级——突破班级管理的四大瓶颈》一书,已于2010年7月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6年,我主动申请去当一名初一的班主任,历经三年的辛苦实践,...[/QUOTE]
                希望能早日读到刘老师的大作!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4
                  • 经验1567
                  • 文章64
                  • 注册2010-04-17
                  想读此大作的,可以联系我哦!QQ  398972331
                  一切为了教师教育实业的发展
                   http://js910.taobao.com/
                  电话:13811811743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手75[/U]发表的内容:[/B]

                     
                    希望能早日读到刘老师的大作![/QUOTE]
                    谢谢您的期待!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将“执行制度”与“体罚”区分开来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一)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自控能力不强,难免会犯下错误,养成坏习惯。
                      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们明白,违反纪律必然要“付出代价”,如果学生觉得这种代价是“得不偿失”的,惩罚就会起到纠错的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但现在的教育者一谈“教育惩罚”就有点“讳莫如深”,不敢正视这个问题。
                      既然谁都知道:合理的惩罚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以研究教育的态度来研究教育惩罚,合理不合理我们用事实说话。

                      一、今天我们放弃教育惩罚,明天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青年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我当班主任近十年,最痛心的事情就是:明知一个学生,必须利用在学校的这几年时间,迅速帮其树立规则意识,但限于自己的职能,力不从心,走出校门之后,不久就听到了这个学生受到法律惩罚的消息。
                      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在学校就是“问题学生”。
                      我笑称其为 “四不”董事长:不做作业、不记笔记、不拿书本、上学放学不拿书包,像个董事长。
                      有一次数学考试,坐在他前面的一名同学回过头来看他做了没有,结果他挥手就给他一拳。历史老师批评他不好好听课,他威胁历史老师,要在学校外揍他一顿。
                      这是一个暴戾的学生。他父亲其实也是一个暴戾之人,离婚后再娶,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就留下孩子与后母。
                      家长管不了,学校不敢管。
                      为什么不敢管?因为学生有“秘密武器”,班主任一旦说要处罚他,他就威胁老师说你这是“体罚”,他要打某一个电话进行举报。
                      班主任想想自己实在没有必要跟学生较真,还是明哲保身吧。
                      结果走出校门不久,这个学生就因盗窃别人的自行车,被他的父亲亲自送到了派出所。
                      没想到派出所还不“收”,这个孩子昨天刚来过,今天怎么又来了?你这个做父亲的干什么去了?
                      从人之常情来讲:家丑不可外扬。
                      “进派出所”这类事情一般人都会做得保密一点,有时甚至派出所真追查起来,做父亲的稍微“包庇”一下,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这个父亲之所以如此“不近人情”,自己将儿子扭送到派出所,大抵是心中的无奈已达到绝望的地步。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一点冷幽默的味道。
                      但这个事例警醒我们:在学校是“问题学生”,走出校门后就是为社会贡献犯罪率的生力军。
                      人们在某一日忽然回头,发现“问题学生”已不仅仅是学校问题,它正在向社会延伸,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些流落城市街头被不法分子利用起来实施“扒窃”、“抢劫”的犯罪分子,很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问题学生”,他们好逸恶劳,且身无长技。当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存压力”的时候,犯罪就产生了。
                      我前面说的那个“问题学生”,如果当他在学校违纪的时候,遭到严厉制止,那么恐怕他走入社会以后也不会如此“嚣张”。
                      学生违纪,班主任如果不及时进行惩罚,你的不作为等于是“强化”了学生的违纪行为。他的“规则意识”就一直确立不起来,等到走入社会,不反复碰几回“硬钉子”他还不知道什么叫“规则”,而等到他知道什么叫“规则”时,青春已经给耽误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二、将“执行制度”与“体罚”区分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对法律中的这一条,很多人都存在误读,以为只要是“处罚”就等同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正是这种误读,导致现在很多班主任不敢对自己的学生提“处罚”,实际上,在这一条的前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1、教育者不要有“报复”心理。
                        少数教师把握好不体罚和教育惩罚的概念,动辄对学生施以体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当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站在面前,这些班主任考虑的不是如何帮助这个学生,转化这个学生,而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责罚、报复。
                        出发点就不对,此后的行为自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那些遭到社会和媒体“口诛笔伐”的老师,多半都有报复的心态。
                        比如像揪耳朵把耳朵揪掉;打孩子把牙齿打掉。
                        孩子偷吃零食,老师用新班规进行了惩罚,让孩子出钱,班级里的孩子人手一份。等等。
                        很多“匪夷所思”的教育惩罚。其实这些都不能称之为教育惩罚,而是一种“教育报复”。
                        你小子太不听话了,不下手“狠”一点你不会服服帖帖。
                        真正的教育研究者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惩罚。因为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转化”人,而不是“整治”人。这是我们区分是否是教育科学的唯一标准。
                        2、惩罚不要发生异化。
                        执行制度,异化为掺杂着强烈好恶感情的个人行为,这是一线班主任常犯的错误。
                        教育惩罚的目的本是维持一种法治秩序,这是集体的意愿,但教师在愤怒的情况下,教育惩罚很容易掺杂教师的个人感情。你不听话,就是故意为难我,把自己与学生对立起来。
                        实际上,每一个班主任,都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在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依据是《中小学生守则》,所以,班主任对学生提的要求,凡是带强制性的,都是《中小学生守则》对学生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是班主任个人的意见。
                        例如,前面谈到一个学生离家出走旷课半天,班主任必须对他进行处罚。
                        为什么?
                        2004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小学生守则》第二条规定:中小学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学生不得随意旷课,这是学校的纪律,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如今学生为了要挟家长,离家出走,旷课半天,这事班主任必须要进行处罚。为什么?因为这是她的工作,她是在执行公务。她如果不执行公务就是失职。
                        为了避免教育惩罚行为的异化,我经常在班级跟学生申明自己的观点:惩罚不是我的个人行为,不是我要惩罚你们,而是大家认可的寝室公约、班级公约等制度要维持秩序,所以我们都必须遵守制度。老师对你进行惩罚是执行制度。
                        惩罚之所以会发生异化,究其本源,实际上是教师内心在发生变化,是“怒”打开了理智的铁笼,使得“恶”在短时间控制了教师的行为。
                        真正的教育研究者,实施教育惩罚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没有愤怒的,只有转化学生的信心和愉悦。
                        我在“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开设了一个《“问题学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帖子,跟我一起研究的教师,在谈到开展教育研究后的改变时说:最显著的是教育心态的变化,以前看到一个学生违纪,往往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但现在不同了,现在看到违纪学生,就开始在心里琢磨,这个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分析,原因一二三四,把这些个一二三四都琢磨一遍,对学生早没有“恨”了,甚至内心还感激他:自己的教育又多了一个经验,自己的思考又多了一分成熟,自己的成长又跨越了一步。
                        3、只执行制度,不进行人格贬损。
                        我们每个人都会出错,如果出了错,管理者只是执行制度,而不进行人身攻击,比如辱骂、歧视、打击等等,那么人就会自觉抑制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执行制度与人格贬损,很多人总是混为一谈,区分不清。
                        我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处罚,并且有时候还会很严厉。
                        但我的处罚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学生凡是与原则无关的出错,只进行表扬、鼓励。哪怕一个初三的学生算不对十以内的加减法,我都绝不会对其进行任何处罚。因为这与原则无关,这是人家的学习能力,能力有高低,这是客观规律。教师的存在,就是为提高他们的能力服务的。
                        第二,学生出错凡是与原则有关的,则必定进行处罚。当初制度是怎样定的,那我就怎样执行。
                        第三,处罚是执行制度,不能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进行人身攻击或者人格侮辱。这一条很多人并没有把握好,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顺带”进行了人身攻击或者人格侮辱,这才导致社会“群起而攻之”。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3
                          • 经验3178
                          • 文章181
                          • 注册2010-03-17
                          三、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
                          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学生实施惩罚的目的,是降低行为的反应频率。
                          要让学生吸取违纪的“教训”,就必须使用惩罚。
                          惩罚分为正向惩罚和负向惩罚。正向惩罚是呈指现某种让人厌恶的刺激,以降低行为频率。正向惩罚举例:小涛一直迷恋网游,导致成绩下降,老师让他每天打扫教室。负向惩罚是指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举例:小磊迷恋网游,导致成绩下降,父母因此不许他吃最爱吃的冰淇淋。
                          我的儿子就是一个现成的事例,每次放学回家,你如果不守在一旁,他的学习绝对是“三心二意”,要么玩玩具,要么开电视机,要么喝水。总之就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学习,我不知道其他家长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验,但据我观察,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都有这样的毛病,尤其是小男孩。
                          后来,我以“看电视”作为惩罚的刺激物,要求儿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而且只有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他看电视。这就是一种“负向惩罚”。
                          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儿子完成作业的速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从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来看,教育处罚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介绍了美国学校的纪律和处罚方式:
                              1、尽管在美国的校园里,允许五花八门的观点存在,但是学生每天必须宣誓,而且人手一册校规。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天条”。(第 126页)
                              2、美国学校的纪律涉及出勤、作业、体育、服装、行为规范等学校生活的各方面,条文繁琐,规定具体。(虽经作者删节,仍有22页)
                              3、“罚站”,可能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惩罚手段……比起中国的学校来,美国学校里的罚站恐怕要来得容易些,量也更多些……而且站的姿势是有规定的。比如脚跟靠墙根或鼻子正对圆圈。(第218页)
                              4、抽烟严重危害健康。任何香烟或烟叶制品,以及打火机、火柴在学校的建筑、校车和学校的范围内任何时间都是禁止出现的!初犯被罚两个星期六学校;再犯将罚三天不能上学;第三次违犯,将罚五天不能上学;第四次违犯,十天不能上学,并被建议开除。(所谓星期六学校,就是在星期六上午9:00—12:00来学校学习或上课。因为美国学生实行双休日制度,星期六来校学习是一种仅次于不能来校上课的惩罚)(第140页)
                          5、美国还有一项特别的处罚办法是罚禁吃午点(午饭后的小餐),被罚的学生只能看着别人吃。(第223页)
                              6、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不合法的,孩子可以报警。但在美国不少州,学校和老师体罚学生却是合法的。(第218页)
                              7、任何学生不能拥有、购买、享用、转移、出售麻醉剂、酒精饮料、毒品和仿制毒品,违者将被开除出学校。(第146页)
                              8、学校实施惩罚时根本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既没有争辩的余地,也没有什么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惩罚就是惩罚!就像现在国内的许多交警罚违章车辆一样。(第229页)
                          有一位中国先生,娶了一位美国太太。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母亲与中国的爷爷奶奶之间引发了一场文化冲突。
                          美国母亲在孩子学会走路的第一天开始,就拒绝抱孩子。孩子跌倒了,也不扶一把,自己爬起来再走。
                          孩子学会使用工具自己吃饭以后,美国母亲就拒绝喂饭。哪怕弄得满地狼藉,也绝不施以援手。
                          孩子哭脸撒赖,美国母亲专门为其准备了一间两两平方米的“禁闭室”,孩子一撒赖就会被关进“禁闭室”,一关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其承认错误为止。
                          有一天,中国先生带孩子中国老家,中国的爷爷奶奶看到孙子回来,忙出来接。一把搂在怀里把孩子从车上抱下来。
                          没想到,孩子哭闹着从爷爷奶奶的怀抱里挣脱出来,重新回到座位上,再自己从座位上走下来。
                          中国的先生说,虽然爷爷奶奶有意见,但他还是赞同美国母亲的教育方法。
                          假如你是孩子的父亲,你赞同美国式的教育方法吗?
                          你可能会在心里认为人家的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但自己不一定做得到。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宠”孩子。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34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