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1
    • 经验309
    • 文章26
    • 注册2006-04-11
    这篇文章
    2006年第4期中有篇文章《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好熟悉呀!好像在哪看过,打开百度,输入 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 喔,这么多,几乎内容一样。大概都是摘抄的这篇吧!好佩服!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1
      • 经验9980
      • 文章215
      • 注册2005-04-23
      看看其它地方文章的作者不就知道了吗,也许是同一个人,也许真是摘抄别人的。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积分2331
      • 经验24183
      • 文章1044
      • 注册2004-09-23
      哎,无话可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尊严的生活和学习!
      邮箱:yangjd2004@163.com
      学校网址:www.zaez.com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enanyangjiandong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1
        • 经验309
        • 文章26
        • 注册2006-04-11
        关键是收索到的作者都不一样,好像两年前我就见过这篇文章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46
          • 经验8478
          • 文章446
          • 注册2004-11-18
          创意,拒绝赝品!

          林以广

          你看过署名为“全庸”的武侠小说吗?你看过“中翠”牌的香烟吗?你看过“红欢喜”乒乓球吗?如果你近视,全当“金庸”、“中华”、“红双喜”买了,你也许能气乐了,你在非常佩服这些能赚钱的“创意”之后,心中有没有升起一股别样的情绪呢?。
          记得在一份教育报刊上读过一篇题为《腊鱼》的小小说,讲一个保安为了换一个工作,就把父亲手制的干腊鱼送给厂办公室主任了,后来他无意间发现干腊鱼挂在了厂长家的阳台上了,最后干腊鱼又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作为年礼送给了身为教师的老父。应该说,这篇小说的创意真不错,要不,也不会吸引老编的眼球。但是我,读后却并没有产生多少快感,甚至可以说,有些厌恶。因为,之前,我在哪儿看过一篇小小说,也是讲的送礼,也是讲礼物转了一大圈之后又回来的故事的。所不同的是,那礼物不是干腊鱼,是两瓶茅台。
          人的那点儿小聪明,可能是天生的,无师也能自通。我曾经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题目叫《猫》。说猫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一到夏天,猫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你要是没读过法国布丰的《松鼠》,也从没看见过猫,你肯定要赞叹小作者的文章之美。
          我还看过《青年博览》上的《爱斯基摩人捕狼》和《读者》上的《爱斯基摩人猎豹》。真不知道是狼偷了豹,还是豹偷了狼。你有闲工夫吗?去网上搜索一下吧,要表现“母爱”主题的文章吗?什么《野鸭》、《野兔》、《羚羊飞渡》、《猎豹》、《毒刺》、《老牛拦水》,要一箩筐都有。要“成功应聘”的经验吗?你会得到一打靠捡纸屑、清垃圾、看小孩等意外的举动而获得成功的故事。
          我们不能否认“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存在,也不反对初学者的模仿。但是,我们不能容忍那些不知脸红的剽窃行为。对于那些存心盗用别人的劳动成果去谋取自己名利的人,我们不仅不能为之叫好,更应该“人人喊打”才对。因为鲜廉寡耻的抄袭,既是对原创作者和读者的极不尊重,更会助长浮糜文风甚至浮躁世风的蔓延。
          对于后学者来说,适当地进行一些模仿,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有句格言讲得好:“模仿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牛顿也说过:“如果说我是一个天才,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后学离不开先导,后来的成功者正是借鉴、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成就,才取得了他自己的成就的。没有借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谁都知道,杜甫就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
          但是请别忘了还有一句格言:“一味地模仿会使人成为奴才”。到底是要走向成功,还是要成为奴才,那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因为不谋而合,就因为难出其右,李白于黄鹤楼就不愿再题诗了。看来,李白能流芳千古,永远让人敬仰,不仅因为文才好,更是因为人品高。大家之所以是大家,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文”“质”兼美吧。
          清代赵翼《论诗》五首之二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认为“大凡才人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也”,那是很有见地的。别人的再好,那终究是别人的,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在。其实,好文章,就好在创“意”,这个“意”必须是“我”的“意”,“我”要表达的意思,“我”的理解,“我”的感受。既是“我”的,那就该是“独一份儿”,所谓“人人身边有,他人笔下无。”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可能永远也不会走到别人的前面。
          你是作者吗?拿出你的创意来!
          你是读者吗?不要为赝品叫好!
          冷眼观大千世界,热心做老九文章。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4
            • 经验7157
            • 文章60
            • 注册2005-08-31
            《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
            〈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纯系抄袭之作,百度一下不难发现该文多人曾几乎抄袭过,早应是2001年的,之后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1月都有。看来要一方面文章很好,另一方面是抄袭之风严重!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53
              • 经验907
              • 文章169
              • 注册2004-11-03
              厉害,居然如此抄袭!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8
                • 经验99
                • 文章9
                • 注册2006-04-14
                      好文章大家共享,也许抄袭之人想加深印象吧.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1
                  • 经验309
                  • 文章26
                  • 注册2006-04-11
                  斑竹们怎么不说话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QUOTE][b]下面引用由[u]林以广[/u]发表的内容:[/b]

                    创意,拒绝赝品!

                    林以广

                    ...
                    你是作者吗?拿出你的创意来!
                    你是读者吗?不要为赝品叫好!
                    [/QUOTE]
                        林以广老师说得很透彻!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6
                      • 经验254
                      • 文章58
                      • 注册2005-01-09
                      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
                      2004-12-21 上午 10:51:54    梁钰之  阅读844次
                          随着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日益“民主”,我发现学校里发生了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有肢体冲撞。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频繁,管理最全面的老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要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作为班主任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记得,有一次班里的学生们到办公室来看期中考试排名,我请学生排好队,一个个进办公室。在外的学生等不及,就开始辱骂在办公室里时间较长的学生。我实在听不过,就打开办公室门,批评了一个骂得最大声的学生,他开始辩解了几句,后来就顶撞我,甚至口出秽言。我当时大怒,但转念一想不应当和他一般见识,于是请他进办公室坐在一边,我和别的同学继续原来的工作。学生很快冷静下来,后来主动来道歉,并且在第二天有在班级里公开向我道歉。事后,我再跟他谈,他哭着承认当时是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挨批评非常丢脸。

                        二、事发后,宜静不宜动。刚开始担任班主任在“不敬”事件发生后,我总是急于解决,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的办法。其实,在“不敬”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紧张。通过实践,我觉得,事件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不敬”事件,任课老师和自己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决,就决不要找学校、找家长。

                        突发事件最能体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对动不动就找家长。找班主任、找学校告状的老师最反感。这样,教师工作将很难开展。

                        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学生很清楚应尊敬师长,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学生对老师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不敬”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

                        记得,我刚担任中预(6)班主任不久,通知学生统一购书,一位男生提出:学校里买 书,就是赚学生的钱。我当时就告诉他学校已经替大家买了,不能退。学生说:“那我已经买了,就不在学校买了,学校怎么这样赚钱呢?”我一听,越发气愤。结果学生腾地站起来,我也拍讲台桌,大吵了起来。事后一段时间,冷静下来细想,学生尚且年幼,不懂道理,凭直觉信口胡说。后来经过谈心和了解,原来该生自幼体弱多病,受家长老师溺爱,在小学里,由于成绩较好,也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另眼相看,所以缺少自控能力。于是我找他和家长谈话,告诉他一个成熟的男孩子应有的处事方法和风度,如今他已经能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并且成为老师的好帮手,为班级同学做了不少工作。

                        四、处理“不敬”的态度,宜真不宜假。有时,“不敬”事件发生后,班主任怕把事件扩大,伪装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不敬”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不光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连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更无法开展班主任工作,只能当逃兵,辞去班主任工作了。

                        当“不敬”事件已经发生时,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学生的“不敬”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今后努力寻找出适合教育他的方法。

                        五、处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宽不宜严。因为,“不敬”是针对我们教师的,教师受到伤害,所以,处理“不敬”更应把握好尺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宽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必须更加严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标准。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受的一点委曲是值得的。

                        其实,班主任处理“不敬”的最好办法是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要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l、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具体来说,教师应具备的修养是: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公正廉明,平等相待;业务精熟,知识广博;热爱学生,真情投入;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才多艺,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里的修养,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2、平时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开展工作, 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的了解。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为了对他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得当引起学生的“不敬”。

                        班主任还应勤与学生交流。首先,勤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其次,勤交流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感情。交流的态度要诚恳;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交流的时间、地点可以不受限制。

                        3、树立良好的班风。俗话说:“人鲍鱼之舱,久闻不知其臭”。又有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不敬”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里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对教师的“不敬”。

                        4、批评学生要讲艺术,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往往发生在遭到批评或受到处罚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于女,自尊心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他们在家庭中是中心、是皇帝,对家长的批评就经常“不敬”。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批评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一生都会犯许多错误,尤其是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这一权力,但也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错误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的方法。决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评的语言先“包装”一下在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力,还要有一颗爱心。

                        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处罚的决不处罚。《少年儿童研究》曾登周立文先生赞陶行知先生的“糖果”教育的文章。文中称赞陶先生如何用四块糖教育了一位欲用砖头砸同学的男生。我也曾尝试过对学生的宽容教育。班里有个同学性格易冲动,因经常惹事已被多次受班规出法,几乎是大小事不断。因一点小事打班里的女同学。如果只简单地把他的行为规范扣分,未必能教育他,很可能日服心不服。我没有简单地处罚他,而是与他谈老师对这件事的看法,同学们的反应,男女生生理上的差异和打人的后果。然后引导他找自己的问题及正确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使他心服日服地主动要求在全班公开道歉并承担一切打人的后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为了达到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处罚也正是想达到这一境界。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好处罚的尺度。我真心希望这个学生能不断进步,下学期行为规范有所改善。

                        我想,如果班主任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能用心把这些做好的话,那么,学生会对班主任产生由衷的尊敬,“不敬”事件会越来越少,甚至从此不会发生了。当然,学生眼中的教师地位多少与社会各方面、学校各方面对教师的态度相关联,所以要树立教师的威信也依赖各方面的努力。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6
                        • 经验254
                        • 文章58
                        • 注册2005-01-09
                        [QUOTE][b]下面引用由[u]雷达[/u]发表的内容:[/b]

                            林以广老师说得很透彻![/QUOTE]


                            抄的太多了,贵刊上已经有几篇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