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的艺术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做教师的经常挂在嘴边的教育原则。但问题是有的学生根本不理你那“情”、“理”的茬儿,此类被认为“刺头”、“没治”的,怎么办?有的教师采取罚站、罚抄等手段。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惩罚’”手段。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安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一只狗杀了。校长气得七窍生烟,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他既没开除这个学生,也没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打动,发愤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巨匠。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的是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来来的科学家很可能就此 “夭折”。我们在惩罚学生时不妨“路留一步,味减三分”。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我也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我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描摹山水人物。一连几日,他都是“我自岿然不动”。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昂首挺胸,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笑了笑说:“我求你给大大伙办件事,咱班的黑板报没有合适的人选,同学们反映你画得特别好,能不能给大家当义务办报员?”他听了这话先是惊讶,然后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办黑板报非常卖力,受到学校的表扬。趁热打铁,我开导他,国内外著名画家,他们不仅画艺高高,而且文化素养也很高。一个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是很难在绘画方面有所建树的,即使会画,也仅是“画匠”,没有内涵.缺乏生命力。经过多次开导,他逐渐重视起其它文化课来。
惩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师要“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他那含有道德价值的需要,要求和兴趣,揭开他身上的一切优点,弄清他最强的才干。”(《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点,这样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以上建议供你参考。这是我做20几年班主任的几点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