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IZE=4]总得做点什么[/SIZE][/P][P][SIZE=4]——读班刊小学版第十期卷首语有感[/SIZE][/P][P][P][SIZE=4] 总得做点什么,这是我看过班刊小学版第十期卷首语后最想说的,而且自己也一直在践行着。[/SIZE][/P][P][SIZE=4] 汪跃峰老师的《总得相信些什么》,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SIZE][/P][P][SIZE=4] 日子过得匆匆,各种忙碌,各种琐碎,让人很难像卯足劲的发条,既瞻前又顾后。有时候,当我用心地引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孩子们却“反应迟钝”,收效甚微;有时候,当我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费尽心思,而却不被家长理解,无法形成家校的合力;有时候,当我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时,所收到的与所付出的却不能成正比……我这个普通的人,也会对自己的所做而感到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有继续下去的必要。[/SIZE][/P][P][SIZE=4] 可是,失落归失落。只要我看到了孩子们的一张张纯净的笑脸,一句句亲切的问候,我又会相信“纯真和善良是生命开出的最美的花”,我不能拂了这些“水晶心”的亮度。就在他们的一哭一笑中,我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必要。[/SIZE][/P][P][SIZE=4] 那天,随便与他们就语文公开课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不忘在孩子们面前卖弄了一下自己十几年的语文从教经历所积淀的,关于这篇课文,关于语文这门学科,关于经典古诗句等等。孩子们听后,有的张嘴惊叹:“安老师,你真厉害!”有的瞠目撅嘴:“那是,要不然,安老师怎么是班主任。”在他们眼里,班主任就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能力超常,是超人,是孙悟空。轩羡慕地问:“老师,你怎么懂得这么多?”我笑了:“有一天,你一定会超过老师的。我小时候,还不如你们现在这么聪明哩!只要你现在好好学习,认真听课,你以后一定比老师懂得的还多。”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鼓舞,都小眼直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明天。[/SIZE][/P][P][SIZE=4] 还有那一次,上课意味正浓时,然突然举着手,充满渴求地看着我。在看到我鼓励的眼神后,她站起来,用小手指着自己的小嘴,带着哭腔对我说:“老师,我嘴巴疼。”我走近一看,秋天干燥的天气,把她小嘴都“蒸发”开裂了,我的母爱立即泛滥起来,轻手轻脚地对她一阵料理与照顾。做完这一切,不忘提醒其他孩子:“秋天,你们一定要补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你的嘴巴才不会疼。”那边的淳却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听你的话,在家多吃水果和蔬菜,可是,我的嘴巴还是会疼?”这些小不点,把我的话视为“金科玉律”,可谁知我只是一个“江湖土郎中”而已。我忍住笑,向他发问:“你每天有吃一盘子蔬菜吗?”淳摇摇头,他又小手一握,一比划:“这么多。”我见状,继续“忽悠”:“那哪有一碗呢?还是吃得不够多,所以,你的嘴巴还会疼。”淳“恍然大悟”,其他孩子也跟着点头附和。[/SIZE][/P][P][SIZE=4] 记得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文中曾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常常痛感生活得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为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中遗漏了另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SIZE][/P][P][SIZE=4] 我不愿意“在平静中消耗自己生命的活力与精神。”于是,在时间的海里,我们在今天怀念昨天,又在明天怀念着昨天。一切都是为了“有期望地活”。每一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过好每一天,[/SIZE][SIZE=4]不负孩子的“重望”与信任,总得做点什么,直到他们也懂得做点什么。[/SIZE][/P][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