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GN=center]
[/ALIGN][/P][P][ALIGN=center][b][LINE-HEIGHT=150%][FACE=仿宋_GB2312][SIZE=16] [/SIZE][/FACE][/LINE-HEIGHT][/b][/ALIGN][/P][P][LINE-HEIGHT=150%][FACE=仿宋_GB2312][SIZE=16]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来得又急又猛,雨声很大,雷声也响个不停。因为学期已过半,教学进度稍有偏慢,我有些心急了。因此,我没理会学生的表现,只是提醒他们要注意集中心思听讲,想让一切都按照课前设定好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可还没讲两句话,一声响雷,教室里已跟着吵成一团。一时间,课堂秩序大乱。[/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仿宋_GB2312][SIZE=16]雷声吓到了学生,也惊动了我。这时候,我敏感地意识到这场大雨其实蕴含着及其宝贵的教学资源。我当即改变教学进程,变讲读课文为欣赏雨景。于是,遮得严严实实的窗帘给拉开了,紧闭的门窗打开了。吸着扑面而来的清凉的空气,听着增大的雨声,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好奇与惊喜。我没有去打搅他们,只是和他们一起欣赏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但这时,我发现孩子们还没有有意识地去观赏,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看一看、说一说而已。想到这是孩子天性最自然的表现,我没去批评他们,只是轻轻地提醒他们:用心体会比单纯的看和说要好得多。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几条观察景物时简单可行的方法,提醒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几分钟后,全班学生逐渐安静下来,只是围在窗前、门边,欣喜地感受着大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偶尔,还有孩子有惊喜的发现,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份激动,在与同伴悄悄分享着那份喜悦……[/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仿宋_GB2312][SIZE=16]放学了,雨还在下着。我让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到雨中去走一走,继续观察雨,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出人意料,这次布置练笔,没有学生象平时那样愁眉苦脸的了,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忍不住欢呼起来。[/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FACE=仿宋_GB2312][SIZE=16]第二天,学生的作品交上来了。看着看着,我笑了,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那份喜悦——孩子们笔下的雨,是那样的美啊!由于顺应了学情,给了学生一个亲身观察和感受的机会,孩子们的思维活了,语言活了,而且在亲身的观察体会中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热情。这种课堂,不也是精彩艺术的课堂吗? [/SIZE][/FACE][/LINE-HEIGHT][/P][P][ALIGN=left][FACE=仿宋_GB2312][SIZE=16]很庆幸自己那堂课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没让孩子们错过看雨的好时机。记得文[FACE="]喆[/SIZE][/FACE]先生在《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师不是工程师(他要按图纸施工),也不是电视导演(他们一般要按分镜头剧本去工作),而是节目策划,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创造是没有蓝图的,策划只抓大方向、大轮廓。"是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没学,明天还可以再学,但错过了这场雨,可能会错过很多。如果我当时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将他们的思维强行拉到教学中来,可能我会在他们心目中成为一个不尽情理的老师。那么,以后还会有我和他们之间这种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吗?[/FACE][/ALIGN][/P][P][ALIGN=left][FACE=仿宋_GB2312][SIZE=16]从这场大雨中,我感受到,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是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事,无论我们如何深入,也不可能完全把握。所以,我们不能精细地规定其全部过程,而只能弹性处理,以便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留下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SIZE][/FACE][/ALIGN][/P][P][ALIGN=left][FACE=仿宋_GB2312][SIZE=16] [/SIZE][/FACE][/ALIGN][/P][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