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依赖型学习与自主型学习
    [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依赖型学习与自主型学习[/COLOR][/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SIZE=3][COLOR=#0070c0]                    [/SIZE][COLOR=#0070c0]王晓春[/COLOR][/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我正在读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书《被遗忘的语言》,这本书是谈解梦的。我在书中看到了这样的话:[/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如果你不得不作决定,如果你无法克服困难,你就跑到你父母或者是其他的权威人士处,他们是会告诉你怎么办,他们是会拯救你,但是代价却是你将继续依赖别人并且并不快乐。[/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COLOR][/FACE]年1月第一版  123页)[/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你会发现,这正是我们周围相当多的人的生存状态,也是他们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就是这个路子。不信你看他们的提问方式就知道了。这种人一张口,基本上就是问“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小时候我不会做题,老师告诉我怎么做,我会做了,我以为这就是学习了。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固定了思维模式,即使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成年人,走上讲台成了教师,我的思维方式也还是那个样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会去问比我更强的人“怎么办”,他如果确实能告诉我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就觉得我“学会了”,这就是我所谓的“学习”了。我小时候怎样学习,现在还怎么学习,我的学习模式打小就定型了。那么我会怎么教学生呢?当然也是按这个模式,因为我不知道其他模式,或者我不会用其他模式。只不过我身份变了,地位变了。想当年我是依赖老师,现在我的任务则是培养学生依赖我,当然,与此同时,我仍然依赖专家,依赖教参,遇到应付不了的问题,我还是去问他们“怎么办”,就像学生问我“怎么办”一样。这样一代一代一代地,我们就把“依赖型学习”的基因复制下去了。[/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我是时常给教师培训班讲课的人,而且每次课都专门留出不少时间与教师互动。老师们经常给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问法几乎全都是“怎么办”,几十年来,我见到的教师一茬又一茬,他们的服饰打扮言谈举止与几十年前已经有很大差别了,然而思维方式很少变化。老师外表的现代化、言词的时髦与思维方式的陈旧并行不悖,成为强烈的反差,此事常常让我震惊不已。真的是硬件换代容易,软件升级难呀!所以,每当有老师评价我的书或者讲课“很实用”的时候,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我或许帮助有的老师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忧的是,与此同时,我实际上强化了他的“依赖型”学习。我在帮助他的同时,也害了他,如果算总账,究竟我对他的帮助大还是隐性的伤害大,还真不好说。为了避免这种伤害,我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总是竭力强调思路的重要性,我希望提问者能够换一个思维方式,能够独立自主找出对策,或者起码我分析几种可能,让教师自己思考和选择。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有些教师却觉得这样回答问题“不解气”,“脱离实际”,“没本事”,他的意思是,只有你告诉他一招,他能立竿见影地解决他眼前的问题,你才是真正的“大侠”,否则你就是骗子。他不想想,如果对方是这种大侠,您成什么了?您不成了操作工了吗?教育界确实有不少类似骗子的大忽悠,但是这种大忽悠之所以往往能在台面上表演若干年,恰恰是因为他们许诺了:“我能告诉你怎么办”。也就是说,他们不过是一些了解“顾客”的依赖心理,利用这种心理推销自家产品的商家而已。愚以为,不用多,中小学教师只要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不采用依赖型的学习方式,不盲目地去问“怎么办”,而是独立思考,探究原因,自己因地制宜选择对策,则即使体制不变,考试制度还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的教育也会是另一种面貌,而且体制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会进展得更快。我们的教育办成目前这个样子,说到底,是因为上上下下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我们目前还只能办成这样。教师如何教书,归根结底决定于他当年是如何上学的,做了教师后又如何学习。你到教师培训班去看看老师们怎样学习,你就知道他们会如何教书了,你也就知道他的多数学生会如何学习了,你甚至也就知道几十年后的教师如何教书了。这比算命还要准。你是某种教育理念、某种思维方式的受害者,你就很可能会继续用这种理念去害下一代。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正是兼有受害者和害人者的双重身份,这里面也包括我本人,只不过我正在努力跳出去这个陷阱而已。[/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我这样谈体制,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骂我“奴性”。照他们看来,教育的一切问题或者主要问题都来自体制,好像体制一变,什么就都变了,自己的问题也都解决了。愚以为没有这样的好事。我绝不反对批评体制,但我认为批评体制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自主性的批评者,另一类是依赖性的批评者,正像学习者有两类,一类是自主性的学习者,一类是依赖型的学习者。依赖型的体制批评者和依赖型的学习者一样,他依赖体制,拿体制当救星,同时把体制当替罪羊,他顺利地推卸了自己的一切责任,也免去了独立思考的麻烦和辛苦,反正上级让我怎么办我怎么办就是了,你变了我才能变,你不变我有什么办法?您会发现,这完全是“啃老族”的思维方式。啃老族总是觉得家长应该替他们解决一切问题,甚至他们自己满身的毛病,也会怪家长“都是你们给惯的”,家长对于他们,就相当于“体制”。所以恕我直言,我看网上不少教师批评教育体制的发言,都感觉像是小孩子向家长撒娇的样子——“都赖你,都赖你!”自主型的批评者不是这个样子,他们批评体制弊端的时候,也追究某些领导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这个体制的社会基础,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体制。他们不认为体制变了自己就能“搭顺风车”,因为自己的素质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他们还认为自己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改变这个体制做点实事。这后一种自主型的体制批评者,我在网上见到的很少,我希望逐渐多起来。[/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还有人说:人能处处独立思考吗?知识能样样从头探究吗?那不是非常可笑吗?确实,如果真的这样想,那非常可笑,但问题在于,并没有人这样说过,这不过是对论敌的妖魔化而已。人生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确实都只须通过问“怎么办”来解决,你不可能什么都刨根问底之后才去行动。但在你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果你也没有追问“为什么”的研究精神,那你整个人就“可操作化”了,你就成了一个依赖型的学习者了。我反对的只是这一点。我不可能买来一个手机没完没了问它的原理,这种东西我只要会傻瓜操作就行了,但在教育上我不能只会傻瓜操作,习惯性动作,否则我就对不起自己的专业身份了。[/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我指出桌子一个角,你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就不再说了。照我的理解,孔子是说,如果我“授人以渔”(给一个思路,举桌子一个角做例子),你非要让我“授人以鱼”(非要让我把其他三个角都告诉你),这种事我是不干的。我不知道孔子这么做的本意是拒绝害人,还是不屑于教这种学生,但是总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风格,有提倡自主型学习的地方,他还是希望学生有点独立思考的,起码你应该能“类推”。[/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总而言之,我真的希望教师中独立思考的人多起来,若已经沦为依赖型学习者,我就希望他能早点觉悟,因为你一觉悟,你的孩子和学生就有希望了,未来就有希望了。[/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SIZE=3][COLOR=#0070c0]                                      2013,11,10[/SIZE][/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
      • 经验502
      • 文章11
      • 注册2013-07-28
      王老师观察视角独特,分析透彻,身有感受。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
        • 经验193
        • 文章7
        • 注册2009-03-31
        王老师写得很赞,看后倍受感慨,现在的老师真不知该如何下手去教学生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4
          • 经验6787
          • 文章422
          • 注册2010-07-28
          看了王老师的很多本书,受益最大的是由求“怎么办”转而求“为什么”,初次看到王老师这个提法时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因为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就是答案。虽然才疏学浅,但仍坚持在“科学”二字上下功夫,感谢王老师源源不断的指引!
          用心着,努力着,快乐着,幸福着~~~~~~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