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LOR=rgb(0, 112, 192)][SIZE=4]“教育与习惯”系列(25[/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思维在上面,习惯在下面[/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COLOR][/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你可以将人的大脑想象成一颗洋葱,由一层一层的细胞组成,然后是离头皮最近的外层部分,从进化的角度看,这部分通常是最近才产生的。你要是梦见新发明或者被朋友的笑话逗乐,这是你的大脑外层部分在工作,也是思维产生的最复杂的地方。[/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在大脑深处,靠近脑干,也就是脊柱和大脑结合的部位,这里有更老、更原始的结构,它们控制着你的自动行为。比如呼吸吞咽……大脑骨的中心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块,,这个组织与在鱼类、爬行动物或哺乳动物脑部的一样,这就是基底核,是细胞组成的一个椭圆形组织。……[/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20[/FACE][FACE=楷体]世纪九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开始思考基底核是否也与人的习惯紧密相关……[/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13页)[/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仿佛是头几次老鼠在探索迷宫,大脑必须全力工作来分析新信息,而经过几天重复走同一条路之后,老鼠不再需要去挠墙或去嗅周围的气味了,所以与抓挠以及嗅闻相关的脑部活动停了下来。老鼠不需要去选择怎么转弯,于是大脑的决策中心偃旗息鼓,它此时要做的就是回忆起找到巧克力的最快途径。不到一周,甚至和记忆有关的大脑结构都停止了活动。老鼠已经将在迷宫中快速通过的路线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几乎都不需要去思考。[/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这种思维习惯化,也就是跑直线、左转、吃巧克力的活动,靠的是大脑的基底核,老鼠颅内的探测器表明了这一点。随着老鼠跑得越来越快,大脑工作的越来越少,基底核这一微小、原始的神经结构似乎取代了大脑的工作。基底核是回忆行为模式以及依此行动的核心,换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都在储存生物的习惯。[/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13页)[/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习惯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人的很多行为开始是需要思考的,脑细胞活动重点在外层,或者说“上面”,一旦重复多次,形成了固定模式,它就沉下去了,思维就把它交给基底核去自动控制了,大脑皮层则腾出手来,去处理新的信息。这当然是很聪明的策略,节约精力,节约能量,如果每个细小的行为都要有大脑皮层重新思考一遍,人早就累死了。但是这种大脑皮层与基底核的分工也有很大的弊端。一个弊端是,基底核有相对的独立性,万一沉到下面来的习惯是一个不良习惯,坏习惯,可就麻烦了,上面的指挥它已经不听了,这可能就是习惯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弊端是,人类的多数并不是热爱思考者,思想懒惰是很普遍的现象,既然基底核储存的习惯也能应付生活中的问题,上面的大脑皮层也就乐得清闲,把凡是能转包给基底核的事情都包出去,自己也就一天天僵化了。别的行业且不论,反正在学校里,总的趋势是不管教师学生,都一天比一天懒于思考,我们快进入“基底核时代了”。[/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其实应试教育基本上就是“基底核式教育”,题海战术与训练老鼠的办法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把孩子训练得想都不用想,按习惯就可以把题目答对,这是应试的最高境界。你说这种孩子长大,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能不下降吗?课改提出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不断用一些新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迫使他们的大脑外层活跃起来,不要只靠基底核生存,不要只靠自动化模式思考,只有这这样,才能保持人大脑的活力和创造性。那些反对探究式教学的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基底核是否太忙碌了,而真正负责思考的大脑皮层,是否已经萎缩。我说的不是笑话,如果上述科学研究确是事实,那么,扫描这种人的大脑,肯定会发现他们负责思考的脑细胞区很寂静,一点都不忙。[/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思维在上面,习惯在下面,它们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非常重要。这就启发我们,如果一个人业已形成了某种坏习惯,要改变它,就必须找到从上至下的一个突破口,或者换个比喻,就是必须想办法恢复上层对下层的领导,不要脱钩。这可怎么做呢?[/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1,4[/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