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教育与习惯”系列(25)
    [P][COLOR=rgb(0, 112, 192)][SIZE=4]“教育与习惯”系列(25[/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思维在上面,习惯在下面[/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COLOR][/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你可以将人的大脑想象成一颗洋葱,由一层一层的细胞组成,然后是离头皮最近的外层部分,从进化的角度看,这部分通常是最近才产生的。你要是梦见新发明或者被朋友的笑话逗乐,这是你的大脑外层部分在工作,也是思维产生的最复杂的地方。[/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在大脑深处,靠近脑干,也就是脊柱和大脑结合的部位,这里有更老、更原始的结构,它们控制着你的自动行为。比如呼吸吞咽……大脑骨的中心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块,,这个组织与在鱼类、爬行动物或哺乳动物脑部的一样,这就是基底核,是细胞组成的一个椭圆形组织。……[/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20[/FACE][FACE=楷体]世纪九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开始思考基底核是否也与人的习惯紧密相关……[/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13页)[/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仿佛是头几次老鼠在探索迷宫,大脑必须全力工作来分析新信息,而经过几天重复走同一条路之后,老鼠不再需要去挠墙或去嗅周围的气味了,所以与抓挠以及嗅闻相关的脑部活动停了下来。老鼠不需要去选择怎么转弯,于是大脑的决策中心偃旗息鼓,它此时要做的就是回忆起找到巧克力的最快途径。不到一周,甚至和记忆有关的大脑结构都停止了活动。老鼠已经将在迷宫中快速通过的路线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几乎都不需要去思考。[/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这种思维习惯化,也就是跑直线、左转、吃巧克力的活动,靠的是大脑的基底核,老鼠颅内的探测器表明了这一点。随着老鼠跑得越来越快,大脑工作的越来越少,基底核这一微小、原始的神经结构似乎取代了大脑的工作。基底核是回忆行为模式以及依此行动的核心,换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都在储存生物的习惯。[/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13页)[/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习惯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人的很多行为开始是需要思考的,脑细胞活动重点在外层,或者说“上面”,一旦重复多次,形成了固定模式,它就沉下去了,思维就把它交给基底核去自动控制了,大脑皮层则腾出手来,去处理新的信息。这当然是很聪明的策略,节约精力,节约能量,如果每个细小的行为都要有大脑皮层重新思考一遍,人早就累死了。但是这种大脑皮层与基底核的分工也有很大的弊端。一个弊端是,基底核有相对的独立性,万一沉到下面来的习惯是一个不良习惯,坏习惯,可就麻烦了,上面的指挥它已经不听了,这可能就是习惯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弊端是,人类的多数并不是热爱思考者,思想懒惰是很普遍的现象,既然基底核储存的习惯也能应付生活中的问题,上面的大脑皮层也就乐得清闲,把凡是能转包给基底核的事情都包出去,自己也就一天天僵化了。别的行业且不论,反正在学校里,总的趋势是不管教师学生,都一天比一天懒于思考,我们快进入“基底核时代了”。[/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其实应试教育基本上就是“基底核式教育”,题海战术与训练老鼠的办法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把孩子训练得想都不用想,按习惯就可以把题目答对,这是应试的最高境界。你说这种孩子长大,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能不下降吗?课改提出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不断用一些新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迫使他们的大脑外层活跃起来,不要只靠基底核生存,不要只靠自动化模式思考,只有这这样,才能保持人大脑的活力和创造性。那些反对探究式教学的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基底核是否太忙碌了,而真正负责思考的大脑皮层,是否已经萎缩。我说的不是笑话,如果上述科学研究确是事实,那么,扫描这种人的大脑,肯定会发现他们负责思考的脑细胞区很寂静,一点都不忙。[/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思维在上面,习惯在下面,它们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非常重要。这就启发我们,如果一个人业已形成了某种坏习惯,要改变它,就必须找到从上至下的一个突破口,或者换个比喻,就是必须想办法恢复上层对下层的领导,不要脱钩。这可怎么做呢?[/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1,4[/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生动的解说,科学的真实!很可信!值得学!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P][FACE=楷体][SIZE=4]海蓝蓝2895:[/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我感觉从上 到下是一种办法,也就是说用理性的力量来强制提醒自己提醒,一般说来,这种力量是来自自身,但非常遗憾的是陷入懒于思考的人中,理性的力量本来就不是很强大,再加上习惯力量的干扰,难度实际上很大。所以,[b]第二种办法,用懒惰的力量来治疗懒惰。[/FACE][/b][/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丹尼尔,卡尔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人是一种很缺乏理性的动物,大多数时候人是很懒惰的,这种懒惰是有其生物的原因,[b]理性思考是不可能被经常使用。只有在关键的时刻方被使用,[/b]“我们原以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是有意识且自主的,但那些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所带来的发现却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识”投票站设在学校,加大教育提案的支持率比其他地区就更高,在自动售货机上贴一张看着你的眼睛的画收入远比一张花朵的画要多,看到钱在合作方面困难就增加,看到一些表达老年的单词,测试者走路速度就“老龄化”了,曾经看到一则资料,让某一个人回到布置为前二十年的房间里生活,房间里包括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都是前二十年的,实验者表现年轻很多。当然,只要街上站着一个塑胶警察,明知是假的警察,行人司机的行为也会大为检点。[/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我讲了半天,只要为了表明,对习惯的改变除了思维,[b]有的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无意识的强化直接置换原先无意识中的内容,从而影响到行为。[/FACE][/b][/SIZE][/P][P][FACE=楷体][SIZE=4]这些无意识的行为丹尼尔.[/FACE]卡尔曼称为系统1,系统1是一个不能停止的思维,但不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系统2,但很懒惰,它很多时候直接把系统1观察到的某些结论不加思考就作为结论,成为人的行动指南。对教育而言,学校的各种事物行为都可以称为教育的资源,当然[b],老师不断重复的某种道理,也很容易让学生有熟悉感,最后误会为这是自己的思想。最后据此来行动。这就跳过了理性思考的环节。[/b][/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Coolcatcafe:[/SIZE][/FACE][/P][P][SIZE=4][b][FACE=楷体]要改变一种习惯也可能很容易。就是做与这个习惯相反的行为。[/FACE][/b][FACE=楷体]举个例子,大家都习惯右手刷牙,那你就用左手刷牙。坚持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也就习惯左手了。[b]人可能先要了解自己的习惯是什么,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或者说不管好与坏,就尝试一下做与习惯相反的行为。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b]比如有人早上要喝一杯咖啡,那就换一下吧。喝一杯茶。[b]看得见的行为习惯对于有意志的人来说,要改变是比较容易的[/b]。正如有些人要减肥,他就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就成功了。[b]我觉得最难的是改变看不见的思维习惯。[/b]正如有些人很固执,这些人就算明白在这个事情上不要死板执拗,换到另一件事,还是一样执拗固执。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思维习惯。[b]对于思维习惯的改变也是要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好的习惯。[/b]一当事情发生时,就先告诉自己:我会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不能按我的想法去做。正如以前,我也不爱思考,遇事总是问怎么办?现在一旦有事,我先告诉自己要先问为什么?这样一来,思维习惯也有点改变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Coolcatcafe:[/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b][FACE=楷体]不知可不可以这么说这就是情景刺激法,心理暗示法[/FACE][/b][FACE=楷体],有什么样的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就像你来到一个脏兮兮的地方也会随地乱扔垃圾。但是你来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方,你都不忍心乱扔。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刺激。比如要学生养成讲礼貌的习惯。老师和学生都用礼貌用语,哪怕有人违犯。我们也不会惩罚,也只是礼貌地指出他的不对。这么下来,那些不讲礼貌的人是不是也会不好意思再讲?久而久之,也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呢?不过这么一说,[b]我又觉得这又像是潜移默化的另一说法了[/b]。[/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海蓝蓝2895:[/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我觉得就是潜移默化。[/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海蓝蓝2895:[/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培养习惯要趁早[/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行为改变也不容易,行为背后还有思维情感,改变思维固然是需要,但思维和行为一样,肯定会存在习惯问题,多问怎么办的人有可能培养成多问为什么,只能接受不能疑问的自以为是的人要变成爱思考,培养恐怕难度就更大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我儿子学话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觉得好玩,教我儿子把“是不是”说成了“细不细”,虽然仅仅教几次就被我叫停,但是我儿子说“细不细”却说了几个月,还是我在旁边不断地矫正,所以培养习惯趁小。[/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我看到一些学生,尤其是女生,我觉得他们的 人生以后恐怕很悲剧,整天想的是别人如何对她不好。我也一再提醒,她也知道这样不对,可她说,我忍不住会这样想。一想心情就不好。[/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看到这样的人在身边,我们真的难有好心情。明知如此尚且这样,这可见改变之难。[/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到了一定年龄,恐怕扬长避短才是正道。[/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读后:[/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这些意见都有道理,可供各位参考。黑体字是我加重的。[/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1,4[/SIZE][SIZE=9pt][/COLOR][/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77
          • 经验4742
          • 文章368
          • 注册2013-07-20
          [P]大师就是大师,向大师学习。[/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78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