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ACE=楷体][SIZE=4]关注体验(k12[/FACE]班风小论坛)[/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对《思维在上、习惯在下》讨论情况的归纳与看法[/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王老师在《思维在上、习惯在下》的帖子里发出“上下脱钩,这可怎么做”的问题之后,惹得网友们热烈讨论,真知灼见层出不穷,各家绝招精彩频现。下面,我试着把各位发言要点做一简捷归纳。 [/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海蓝蓝;[/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一是理智反思;[/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二是置换无意识内容;[/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三是利用各年龄段特点针对性解决A[/FACE]幼年趁早;B长大则扬长避短;[/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四是有效顺应与控制思维情感; [/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COOL:[/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一是做相反行为;[/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二是改变思维习惯;[/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三是情景刺激;[/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一阵风:[/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一是反复进行正确意识输入比知识输入重要,但也是双刃剑;[/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二是进行探究教学,要靠教师创设牵动学生大脑表层思考的情景; [/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综观各位发言,我认为其中的要点有五个: [/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一是情景层面。[/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其原理大概是,通过创设各类矛盾冲突性的情景,以激发人类对自己言行习惯进行深入思考和新的追求,经过重新设计和反复训练,以形成新的言行习惯。这是激发人们改变自己原有言行习惯的启动器的设计。 [/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二是行为层面。[/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其原理大概是:直接用新的行为程式替换原有的行为程式以实现行为习惯改变,也很富有探讨价值。就是人类大脑是个黑箱,我们不清楚其内部机理,但是,人类行为是外显性的,通过修正人类行为程式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一个时期的反复训练,以形成人类新的良性行为习惯。[/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三是理智层面。[/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其原理大概是:通过改变原有思维习惯以实现行为习惯的改变,也是个具有很大意义的理论假设。就是用人类的理智来观察反思人类不被思考的言行和思维程式,找出问题,重新进行良性言行思维程式设计,经过反复训练,以期良性行为改变。[/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四是无意识层面。[/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其原理大概是:置换原有无意识内容为良性无意识内容(催眠?)。这是个有着巨大意义的理论假设。就是把人类一般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的东西纳入到人类理智层面来,经过良性设计,以特殊手段置换其无意识内容,从而形成新的良性行为习惯。[/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五是思维情感(非智力因素)层面。[/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其原理大概是,通过控制或者顺应思维情感趋势的变化来激发人们原有言行改变的动力和持久性追求,以期形成良性言行习惯。这是一个深入到了用人类非理智领域内的因素改变来促成言行习惯改变并非常具有探讨价值的理论假设。就是影响人类言行习惯的因素,除了知识、理智外,还有追求、情感、信心、勇气、意志之类的因素在起作用。对这些因素的把控和调动技术,的确应该成为改变人类言行习惯过程中要考虑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各位网友,上述归纳未必准确,如若有遗漏,敬请续补。[/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通过上述整理,我想,就考察思维与行为关系来说,上述这五个方面全了吗?这个问题使我忽然想起俞吾金一本书,叫《问题域外的问题》。那是一本介绍哲学发展路线与方法的书。其中的重要观点是,人都是在自己问题域可能性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思考不过是执行问题域的指令而已;超出这一问题域之外的所有问题一无例外的斥之以谬论;而一旦转换问题域视角,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域内的问题和思考的确存在局限。例如,西方哲学包括知识论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两大类,单就从苏格拉底开始到黑格尔的知识论哲学来说,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向其提出新的存在和意志问题以发起挑战,终于突破了知识论哲学的问题域,而开辟了新的哲学天地;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虽最终没有突破知识论哲学的大框架,但是开辟了新的哲学方向。 [/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我之所以引述这个回忆,是想说明,我们的讨论,要戒备问题域限制的负面影响。虽然大家所呈现出的上述五个要点的讨论已经是很开放很宽泛了。但是,就哲学分类来说,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视角。比如,知识论哲学提示我们要追问问题的本源和发展动力、路线阶段以及问题主体的能力和发展规律;人本主义哲学提示我们要追问问题中的人的自然需求、社会伦理和社会性发展。一个小问题——思维与行为习惯的关系,放入这样的哲学背景中来审视,会激发我们用新的视角和新的问题域的问题来进行深入思考,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上述是我的一点想法。 [/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还有,我有个建议,大家以后再写比较长的帖子时,最好能够分下段落,要不看起来速度慢,也很费劲,特别是对我这样眼睛高度近视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可是我又想看,所以,在我这里就出现了“心里非常高兴而眼睛酸胀难受”的现象。[/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海蓝蓝2895[/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问题域视角”联想到[/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感谢关注体验老师的细心工作,把大家零散的发言概括成《 对<[/FACE]思维在上、习惯在下>讨论情况的归纳与看法》,并对关注体验老师的学养表示敬佩。[/SIZE][/P][P][FACE=楷体][SIZE=4]关注体验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人都是在自己问题域可能性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思考不过是执行问题域的指令而已;超出这一问题域之外的所有问题一无例外的斥之以谬论;而一旦转换问题域视角,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域内的问题和思考的确存在局限。[/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我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的视角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从心理学来看,人的很多行为已经被早期记忆所规定了,也就是说,所谓的转换问题的域视角其实就是本身所有的角度,如果本身没有那是没办法转换的。在对学生的早期记忆进行跟踪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的早期记忆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认为世界是不可信任的,在之后出现早期记忆的内容虽然可能不一样,但类别却是一样的,就如一个人喜欢吃牛肉现在改变喜欢吃羊肉,但二者都是肉而不是青菜。就如早期记忆已经规定了你在左边看,你似乎只能在左居中,左偏右,或左侧看。[/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有的学生早期记忆发生了改变,和前一两年测的早期记忆有比较大的改变,但我看到似乎和原先的也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冲突,也就是说,这些早期记忆是其他类别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只是说明“局限”是必然的,“问题域视角”的存在似乎很有宿命的味道,阿德勒在《自卑和超越》的开篇就讲到人的局限,人的肉身,人生长在地球上这些都是一种局限,这些局限当然也随之限制了人的思考问题的视角。这是不能转换。[/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我感兴趣的是那些改变了早期记忆的学生,他们原先早期记忆哪里去了?[/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前天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我终于看到了答案,书中从人的生理能力来说明:人的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由于新的早期记忆出现,那些原先的早期记忆就必须让位以腾出位置来,如果把这些“早期记忆”换成“知识”,那就很容易理解“问题域视角”。[/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早期记忆会变换呢?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人在改变只能说是环境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环境的变化让他们觉得有必要改变早期记忆的内容,从而改变行事的模式以适应环境。从而早期记忆的内容发生了改变,那么,视角发生改变应该说与此相似,环境如果没有改变,其原先的行事模式足以应付周遭的事态,那么,改变反而不妙。当然,我们环境总是在改变,我们所说的环境发生改变准确的说是“意识到环境发生了改变”。[/FACE][/SIZE][/P][P][SIZE=4][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回到教学中来,假设人是利益动物经济动物,如果我考虑学生的利益反而带来成绩下降,那么,我可能就不需要转换“问题域视角”了。当然这是不愿转换。如果说体罚允许,那么何必再去学那么多繁琐的方法?毕竟攻击是人的本能,不学而会。[/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当然聪明的人看到一点风吹草动可能就知道大势所趋,趁早改变就是。[/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读后:[/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关注体验和海蓝蓝两位老师的发言很精彩,容我慢慢消化。[/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1,4[/SIZE][SIZE=9pt][/COLOR][/SIZ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