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LOR=rgb(0, 112, 192)][SIZE=4]“教育与习惯”系列(26[/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行为“组块化”——习惯形成的基础[/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一周以后,一旦老鼠熟悉了路线,急速前进变成了一种习惯,老鼠在穿越迷宫时,大脑没有什么活动。[/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这个过程被称为“组块化”,也就是大脑将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常行为,而这时习惯形成的基础。我们每天的生活就靠这些行为组块(数量没有几百,也有几十)。有些很简单——你在把牙膏放进嘴里之前会习惯性地抹牙膏上去,有些则复杂一些,比如穿衣服或者给孩子准备午餐。[/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15——16页)[/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科学家说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那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所以人大脑的基底核发展出一套聪明的系统,能够决定什么时候让习惯来取代其他活动模式,什么时候让组块行为开始或停止。要想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请仔细观察老鼠的神经习惯,注意老鼠大脑最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老鼠刚刚进入迷宫时,老鼠在隔板移动前听到咔嚓声时,以及在迷宫末端,它发现巧克力时。[/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17页)[/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于是你就明白老年人为什么通常都比青年人保守了。他们脑子里储存的“组块”太多了,足够应付生活了,拿来就用,甚至想都不用想,多么省力!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老鼠大脑最活跃的时候是面对新情况的时候,这时候需要思考和判断,人也是这样,既然我有现成的模块,我就无须面对新情况,我的头脑就始终处于“不活跃”状态,久而久之,用进废退,那个专门进行思考的大脑外层部分,也就锈住了。新老教师的情况也是这样。大学生刚走上讲台,相当于老鼠刚进迷宫,那正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教了一阵,从老教师那里学了一套习惯动作,工作顺手了,脑袋却“休眠”了,剩下的只是身体的劳累。有的老师在培训班里诉苦说他遇到了一个从未遇到过的“乱班”或者“问题生”,我就会对他表示热烈祝贺,因为这就相当于你这个“老鼠”遇到了一个新的迷宫,正好刺激你的大脑负责思考的部位活跃起来,是难得的进步契机。为什么我很反对罚抄作业?就因为这是强行“组块化”,学生抄几遍之后,就全是机械动作了,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护自己的神经系统。为什么我对厌学的学生不像很多教师那样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因为这很可能是他的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能通过引导启动学生大脑,那是我的本事,我若没有这本事,就应该宽容和等待,因为我其实不敢保证我的思维比他勤快多少,我比他占便宜的地方不过是多活了一些年,脑子底层多存了一些死板的“模块”而已。[/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总结我的工作,我写书,在网上和老师们讨论问题,几乎所有这些活动只是为了一件事——和教育上的流行一些“模块”作斗争,和教师的某些习惯动作做斗争。我用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提供新信息刺激读者的大脑皮质外层,刺激那些负责思考的部位,使它活跃起来,不至僵化。(所谓“启蒙”,在认知领域,这可能就是本义)我相信对有些老师,这可能会有作用。我这么做还有一个个人目的,那就是避免自己的僵化。我看新书,思考问题,就可以避免每天只用大脑的“基底核”部分活着。这当然比单用习惯生活要费精力,但是比较快乐,有超越自我的感觉,而且算总账这反倒是最节约精力的,因为我们的很多习惯都是“少慢差费”的。[/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SIZE][/COLOR][COLOR=rgb(0, 112, 192)][SIZE=4],[/SIZE][SIZE=4]1,5[/SIZE][SIZE=9pt][/COLOR][/SIZ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