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LOR=rgb(0, 112, 192)][SIZE=4]“教育与习惯”系列(27[/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SIZE=4][COLOR=rgb(0, 112, 192)] [/COLOR][COLOR=rgb(0, 112, 192)]习惯与视野[/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COLOR][/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关注体验:[/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俞吾金一本书,叫《问题域外的问题》。那是一本介绍哲学发展路线与方法的书。其中的重要观点是,人都是在自己问题域可能性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思考不过是执行问题域的指令而已;超出这一问题域之外的所有问题一无例外的斥之以谬论;而一旦转换问题域视角,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域内的问题和思考的确存在局限。[/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一阵风990[/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关注体验老师说的很在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我们的讨论,要戒备问题域限制的负面影响。”“人都是在自己问题域可能性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思考不过是执行问题域的指令而已;超出这一问题域之外的所有问题一无例外的斥之以谬论;而一旦转换问题域视角,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域内的问题和思考的确存在局限。”这是我以前想过的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以我们这个小圈里的人来说,必然会出现问题域视角的局限,而且难以突破,所以只有通过读书的方法才能把思维界限加以扩大,当然如果能有哲学家,经济学家,特别是科学家加入,那就必然要把局限打破。可惜这不可能,因为中国人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广角交流平台,特别是在一个教育圈子里面,一个圈子里的人又很容易趋同。小时在农村话题趋同思想趋同,曾经在围棋圈里趋同,近期又在乒乓球圈子里趋同,用海蓝蓝老师的曾说的意思我把它叫同频共振。共振的前提是频率相同,这里参加讨论的恰好是志同道合的,不像社会圈子里的那些人一样动不动就对骂。能每次走出一个圈子界限那可就太利害,所以我们还常常要看看老外的书。血缘越远观念越难趋同。您指出的问题很中肯,很在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海蓝蓝2895[/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人为什么不喜欢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因为系统1[/FACE]运作已经不够了,系统2要全力开动,那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SIZE][/P][P][FACE=楷体][SIZE=4]那么,有些人为什么又喜欢有事没事地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地方去户外活动?这追求刺激的生活不是违反能量节约原则吗?[/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海蓝蓝2895[/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今天我和另外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工作是非常认真负责成绩也很好)和两个个经济界的朋友谈到教育问题,那个老师说,他是在哄骗学生,因为他的不少的学生回来告诉老师,老师以前讲的那些做人要善良,不圆滑的道理在外全是行不通。这位老师说,虽然他现在还是教学生做人要善良,不要圆滑,但自己也不相信。这个经济界的朋友说:“你这个当老师的不行,这样教学生怎么行,以后他出去怎么适应社会,那是他们的造化,你不真心真意地教善良的那是你失责,做生意人的成功也未必都是因为他们圆滑,还有其他的原因。”[/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那位老师辩解说:“我也教他们善良,我只是自己不相信。”另外一个经济界朋友说:“你虽然也教学生善良,但你认为教这些内容是错的,你自然会觉得这些内容和你抵触,你就会少讲或者讲得不容易让学生相信。”[/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这个老师讲到工作不必过于认真,因为现在许多评价制度都是让庸者上,他对此无能为力。这个做生意的朋友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拿得到拿不到先进高级那是一回事,但你领了工资,你分内的事情你是不能借口说你没有拿先进高级就不干或少干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这个是作为一般人都应该有的视角,拥有常识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普及常识也是很重要。看看网络学习中的许多老师的发言,很不具备一般人都该有的视角。[/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当然,这是题外话,和本次讨论关系不大。[/FACE][/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我觉得关注体验老师所说的“问题域”与视野有关,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这个视野也与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就养成了一方的风俗习惯。作为教育者,我们讨论习惯问题,当然是为了培养好习惯,纠正坏习惯,包括自己的和学生的习惯。但是要做这件事,前提是“习惯的自觉”,也就是要搞清自己的究竟有哪些行为是归习惯支配的,哪些行为不是被习惯支配的(注意:人不靠习惯支配的行为也未必就是经过思考的、自觉自愿的,其中有些可能是被迫的或者随大溜的,随大溜属于群体习惯或者风俗),而那些习惯又有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也就是要获得自身习惯的“自知之明”。但要获得这个自知之明,一般需要跳出自我,要把自己的习惯与他人相比较,把教师的职业习惯与其他行业的人相比较,要把本地区、本民族的习惯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相比较,否则很难看清自己。一阵风老师和海蓝蓝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眼界狭窄的人是很难和他讨论问题的,像海蓝蓝老师谈到的那位老师,满肚子怨气,他的视野就限制在了教师的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一般认为“无商不奸”,只有教师是比较高尚的,所以在社会上吃不开。这种看法有一点道理,但并不全面,事实上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有缺德的,也都有品德高尚的。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确实应该告诉学生社会的阴暗面,但是你自己应该相信好人还是有的,而且好人总体上还是多数,这才是正确的德育。所以,教师一定要读一些看似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书,也有必要接触一些非教育界人士,否则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我听很多教师说话,态度都像怨妇似的,而他们往往是老爷们,你听他一说,教师无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群体,苦不堪言,水深火热,其实未必完全如此,谁家都有难念的经。就比如当官的,你以为他又威风又实惠吗?他自己可能一肚子“苦水”呢!社会风气如此,好官自然难当,但贪官也不好做,别看前几年闹得欢,就怕后几年拉清单,已经有人嚷“官不聊生”了,广东已经有当官的辞职下海了。知道了这些情况,怨妇们可能心态就会平和一点了,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应该逆来顺受,该抗争的时候当然要抗争,然而你会吃惊地发现,真到需要抗争的时候,那些“怨妇”反而会往后缩的,这是他们的习惯。总而言之,习惯与视野关系很大,没有广阔的视野,就不会有“习惯的自觉”(对于自身习惯的自觉性),后面的事情就谈不到了。[/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1,6[/SIZE][SIZE=9pt][/COLOR][/SIZ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