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LOR=rgb(0, 112, 192)][SIZE=4]“教育与习惯”系列(30[/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SIZE=4][COLOR=rgb(0, 112, 192)] [/COLOR][COLOR=rgb(0, 112, 192)]习惯的“回路” [/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COLOR][/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我们大脑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着一个惯性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者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识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最终,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还是在你家院子的车道上,习惯诞生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发现习惯回路太重要了,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18页)[/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研究人员发现,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涵盖几乎所有事物,比如从视觉方面(像糖果条或者电视商业广告),到特定的地点,一天中的某时间、某种情绪、一系列的思绪或者特定人的陪伴。习惯行为可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复杂,也能令人觉得异常简单(有些习惯,比如和情绪有关的,都是在毫秒的尺度上测量的)。奖赏则涵盖了可以给感官带来快乐的食物、药物或者情绪上的高潮,比如表演给人的自豪感或者沾沾自喜的感觉。[/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习惯可以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出现,也可以被刻意地修改,习惯往往是在未经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但可以通过调整习惯的各个部分来重塑习惯。习惯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程度超过我们的认识,实际上,习惯非常强大,能让人的大脑依赖它们,同时将逻辑等其他一切排除在外。[/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24页)[/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我一边录入上述文字,一边思考刚刚讨论过的一个案例:高二的学生课间操站在那儿不做动作,而且整班整班地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从行为习惯角度来分析,这是怎么回事?[/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有两种可能吧?[/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一种是,这些学生虽然从小就做操,做了不知多少次,但是并没有形成习惯,就是说,一个行为,重复次数的多少,并不是能否形成习惯的决定因素,你不要以为只要让学生反复做某事,他就一定会“习惯成自然”。为什么?如果他的行为没有形成“回路”,就无法诞生习惯。做操这件事,[/COLOR]第一步,暗示,肯定是有的,到时候铃声就响了。第二步,行为,也是有的,从小学开始,就要做操。那么问题可能就出在第三步了。如果学生做操一直没有得到奖赏,他没有从做操中得到多少快乐,那么他的做操行为就可能只是奉命行事,例行公事而已,年龄小不敢太放肆,怎么也得比划比划,到了高中,胆子大了,周围又有适宜的气候,连比划都不比划了。三个步骤缺少最后一步,无法形成回路,所以养不成习惯。[/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第二种可能是,当年这些学生好歹也算养成了做早操、做课间操的习惯,只是到了中学,尤其到了高中,其想法有所变化,旧的好习惯被破坏了,养成了新的坏习惯——不好好做操的习惯。这种坏习惯比较容易养成,因为你只要懒一点就行了,偷懒谁不会?[/COLOR]得到的奖赏就是一时舒服省力,形成回路毫不困难。由此可见,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养成坏习惯却很容易,顺水推舟就行了。[/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办?高二的学生不好好做操,也许是压根就没养成好习惯,也许是原来的好习惯崩溃了。我们用什么对策应付?重新养成好习惯吗?我的经验,这很困难,可能性很小。去掉他的坏习惯?我觉得也很困难。因此我想,能让他们在高中毕业之前将坏习惯有所收敛就不错了。教师当然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教育,讲一些道理,高中的学生,其大脑皮层对基底核的调控能力应该比小学生强多了。但是具体到做操这件事,我觉得重点不必放在教育上,而要放到管理上,就是说,你是否形成了好习惯,有没有希望真的改变坏习惯,我不多管,我只管“外部行为”,你上操胳膊腿不动就不行,就要接受惩罚,罚得你不得不规范自己的行为,像看见红灯就止步一样,就行了。这种纪律未必是自觉的,但是在这件事上恐怕只能如此了。这与社会风气有关,传媒的引导使得青年人觉得老老实实做操很傻很二,而扭脖子扭屁股跳抽筋舞则很酷很帅,学校很难办的。[/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SIZE=4][COLOR=rgb(0, 112, 192)] 2014[/COLOR][COLOR=rgb(0, 112, 192)],1,8[/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