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教育与习惯”系列(33)
    [P][COLOR=rgb(0, 112, 192)][SIZE=4]“教育与习惯”系列(33[/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王晓春[/COLOR][/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坏习惯是永远都不可能被根除掉的。[/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这即是黄金法则,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FACE][/SIZ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习惯的力量》【美】查尔斯·都西格 著  [/FACE]中信出版社  2013年4月第一版  62页)[/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这其实就是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策略。[/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回路是这样的:暗示——惯常行为——奖赏。这个回路无数次重复,就铸成了习惯。[/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比如一个上课爱说话的学生,他的习惯回路是:环境暗示(周围有可说话同学)——惯常行为(找人说话)——奖赏(人际交往的满足感)。[/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现在教师想改变他的这个坏习惯,怎么做呢?[/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教师一般的做法是从中间环节(行为)入手,你说话我就只制止。有时教师也从前后两个环节(暗示和奖赏)入手进行干预,比如让爱说话的学生单独坐一桌,这就是切断他的习惯暗示,让你找不到说话对象,又比如你说话就给予惩罚,这是让你不但得不到奖赏,反而得到相反的东西。以上做法从管理角度都是允许的,而且常常有效,但是从教育角度来看,你若真想改变学生的这种坏习惯,养成新习惯,这么做效果往往比较差,实际上你只是暂时控制住了这种外部行为而已,而且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即老师们所谓的逆反)。[/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习惯的力量》一书的作者主张保留习惯回路的前后两个环节不去动它,而在中间环节上做文章。比如上课说话,那就保留你见到熟人爱说话的暗示,也不阻碍你获得人际交往满足感的奖赏,只是让你换个情境说话,比如小组讨论时多给你说话的机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需要多说话的班级工作给他做,这样,他的人际交往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上课说话的现象就可能减少,而且这种做法不会遇到他的反抗——教师并没有和他的习惯作对,只是偷偷改变了情境。这种办法比较容易成功。[/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但是,如果某个学生上课爱说话所渴求的奖赏并不是人际交往的满足感,而是填补空虚,他是因为成绩很差,听讲不懂,上课没事干百无聊赖才说话的,这种人你给他发言的机会他可能没的说,解决不了他上课没事干的问题。那怎么办?那就只好满足他填补空虚的心理需要,比如上课他若确实听不懂,可以允许他看课外书,这样他起码可以不空虚了,不说话了,至于功课问题,下一步再说。[/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由此可见,黄金法则也好,旧瓶装新酒也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这里的关键一条是,教师必须想办法具体地摸清学生的心理渴求究竟是什么,找到这个命门,才能知道保留哪个暗示,保留什么奖赏,改变什么行为,否则你把这个“黄金法则”背诵一百遍也没有丝毫的用处。[/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我希望对此感兴趣的老师们找一些案例,试一试用这个旧瓶装新酒的办法,看看有多大效果。《习惯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对此信心满满:“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我没有这么乐观,但我认为它会有很大作用。我还觉得,要改变一个习惯,不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有时也能成功,也就是说,这个黄金法则只是改变习惯的一种思路,并非标准答案。[/COLOR][/SIZE][/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2014,1,15[/SIZE][/COLOR][/P][P][COLOR=rgb(0, 112, 192)][SIZE=4] [/SIZE][/COLOR][/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P][FACE=楷体][SIZE=4] [/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