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种老调
    [P][COLOR=#1a1ae6][SIZE=4]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种老调[/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 [/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     [/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王晓春[/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 [/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a1ae6][SIZE=4] [/SIZE][/COLOR][/FACE][/P][P][FACE=楷体][COLOR=#1a1ae6][SIZE=4] [/SIZE][/COLOR][/FACE][/P][P][SIZE=4][FACE=楷体][COLOR=#1a1ae6] [/SIZE][COLOR=#111111][[/COLOR][/FACE][FACE=楷体][COLOR=#111111]理论探讨] [/FACE]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考试——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是离不开考试的[/COLOR][/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SIZE][/COLOR][/FACE][/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SIZE][/COLOR][/FACE][/P][P][COLOR=#111111][SIZE=4][FACE=楷体]whiteboy2002(k12[/FACE][FACE=楷体]教育评论)[/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SIZE][/COLOR][/FACE][/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SIZE][/COLOR][/FACE][/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一个评价,学校教育教学也不例外,这当然包括义务教育阶段。[/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从作用上看考试是实现评价这一目的的手段;[/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从形式上看考试有笔试和面试,现在以笔试居多;[/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从内容上看考试标准化试,知识点、题型、分数、阅卷标准均标准化;[/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从结果上看考试最终分数量化;[/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从操作上看考试程序化;[/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从时间上看,考试是以前及目前学校教育教学中被最广泛采用(将来一段较长时期也将被采用);[/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从范围上看,现在的考试也被广泛应用到了很多社会生活领域,最典型的就是公务员考试。[/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评价的作用又是实现利益分配的依据,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如下逻辑:[/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利益分配(实现)——(需要)评价——手段(考试)——表现(量化的分数)[/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人首先是魔鬼的化身(人的自然属性)有着追求利益和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和行动,人又是天使的化身(人的社会属性),尽可能在现行社会规范内,将这种冲动付诸行动。人自然属性方面的利益诉求最强烈,最不容忽视,在为了获取获取社会资源的指标时人们付出了差异性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是健康等多方面的投资。在这里分数是投资与收益之间的中介。[/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依据上述逻辑不难理解人们的利益诉求便表现为对分数的狂热,对能获取分数的考试的顶礼膜拜,对备考的竭尽所能。得多者喜洋洋,得少者郁郁寡欢,几家喜来几家愁。[/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其实,[/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资源         人的需求[/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有限)   矛盾   (最大化)[/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最根本的矛盾还是在于有限的资源与自然属性人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所以社会属性人不断探索公平合理的分配有限资源的途径,也就出现了评价中介,体现为分数。[/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资源     评价     人的需求[/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有限)  (分配依据)   (最大化)[/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而现在的考试在内容与形式上,在规则制定与执行上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属性需要,所以出现了看似林林总总、扑朔迷离的矛盾。[/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所以,评价是需要的,考试是评价实现的手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要做的是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规则体系(测评——考试),在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上,在规则的制定、遵守与监督上做工作。[/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注:个人看法,希望大家批评讨论。[/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COLOR=#111111][SIZE=4] [/SIZE][/COLOR][/FACE][/P][P][COLOR=#111111][SIZE=4] [/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王晓春读后:[/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     本文的基本意思是说,因为资源少,抢的人多,僧多粥少,所以会有应试的狂热。原文是:“最根本的矛盾还是在于有限的资源与自然属性人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     这种说法如果成立,那么应试教育就应该与人类历史同生同灭了,自从有人类,就应该有应试教育,什么时候人类灭绝了,应试教育才会止息,因为“有限的资源与自然属性人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会伴随人类历史的全过程,须臾不会分离,要知道,面对“无限需求”,多少资源也是不够的。然而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都不支持此种结论。我国在隋代科举考试出现以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应试教育,民国期间和解放初期,应试教育也不是主流,所有这些时代,“有限的资源与自然属性人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都赫然存在,为什么没有导致今天这样的应试狂潮?不错,人性有贪婪的一面,往好处说,叫做“有进取心”也是可以的,但是中国读书人的这种进取心为什么非朝读书做官方向使劲儿,而不往其他方面发展呢?这就不是资源紧缺所能解释的了,有文化原因。所以同是资源短缺,在欧美国家也考试,也需要选拔,应试教育就没有我们这样狂热。考试可能永远是需要的,但是人们对考试的态度却完全可能不同。全球应试教育最狂热的地区是中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正是所谓儒家文化圈,而人口与资源矛盾更加尖锐的印度,就没听说应试有如此狂热。[/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由此可见,完全用外部原因解释应试教育,这是很偏颇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势必导致“无所作为”,因为“有限的资源与自然属性人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那就等于说“应试教育万岁”了。当然,上学的人多,能考上的有限,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原因(次要原因),但是在德国和瑞士,人家有一半左右的高中生根本就不想上大学,为什么?因为想法不同,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所以,如果我们不转变观念,即使升学率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多(招生人数多于报考人数,台湾已经出现此种情况),也照样挤独木桥,那就该挤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了(台湾即是如此)。人如果存心要走独木桥,他会千方百计寻找独木桥去挤,没有独木桥也要造出独木桥来挤着玩,不然怎么做“人上人”呀![/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所以愚以为,认为应试教育源于“有限的资源与自然属性人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已经流行多年的说法,既是很片面的,又是肤浅的。[/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还有,把“考试”说成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东西,也没道理。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工具,它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考试,而在于你把考试放到什么位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考试永远不会呆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考试本身没有独立性,它是皮上之毛,总要依附于某种理念,才能存在。[/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 [/SIZE][/COLOR][/P][P][COLOR=#1a1ae6][SIZE=4]                2014,1,17[/SIZE][/COLOR][COLOR=rgb(0, 112, 192)][SIZE=9pt][/SIZE][/COLOR][/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QUOTE][B]下面引用由[@王晓春][URL=a.asp?b=914&id=528837]发表的内容[/URL]:[/B]

      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种老调      王晓春    理论探讨] 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考试——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是离不开考试的  whiteboy2002(k12教育评论)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QUOTE]
      [SIZE=5]王老师的分析很精辟,有理有据,学习了。[/SIZE]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