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教育与习惯”系列(55)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教育与习惯”系列([/SIZE][SIZE=3]55[/SIZE][/COLOR][/FAC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临时习惯与短期习惯[/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SIZE][SIZE=3]990(k12[/SIZE][/FAC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不同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习惯的形成和条件反射关系不大,因为所有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条件反射几乎是一样的。馋的流口水,强光使人突然闭眼,刺激的流泪等等条件反射行为是一样。而习惯却不是这样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星晨老师所说的适者生存好像是指该习惯之所以在某个人身上存在是因为适合于该人。这肯定是对的,适合于某人的习惯是受其遗传影响的。在对习惯的研究还不深入的情况下,[/SIZE][b][SIZE=3]我们似乎还很不清楚遗传如何影响了人的习惯。[/SIZE][/b][SIZE=3]这样想对某人量身打造改变习惯的训练方法本身就难做到,不信可让你认识的同事专门花点时间为某个学生量身打造一个塑造计划,看行还是不行,其实很多教师都是吃过这个苦头的。总之,[/SIZE][b][SIZE=3]由于偶然因素突然改变了一个人某些习惯的案例是有的,可信度高。由于针对性教育方法改造了一个人的习惯的案例我所见的总难免让人有所怀疑,因为作者常常自己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变了,是真变了还是假装变了。[/SIZE][/b][/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从普遍意义上看,适者生存的说法也不恰当,无论如何生存,都能活到今天的世界上,你能看出哪些人不适合生存吗?不适应社会的遗传基因恐怕消失的所剩无几了,习惯受遗传的影响,而人的习惯中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系,和后天教育训练有关系,习惯可以发展成人的生存能力,比如游泳就需要人后天来学习。一旦学会,它就会变成一种能力,需要时以习惯的方式出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习惯,有些习惯对课堂学习是有利的,有些习惯对课堂学习是不利的,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学生在集体这样的环境下能否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SIZE][b][SIZE=3]可能学生有很多习惯是从生存角度演变出来的,但不一定都适合学校的集体学习,反过来不适合于学校学习的一些习惯可能也是有利于其生存的,至少不防碍其用于生存。[/SIZE][/b][/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养成习惯的过程蕴含着习惯的演化,对于学生还有一定量的创建。习惯会演化,会受环境影响而变化,比如有看书的习惯,后来发展成写书的习惯,同时伴随着研究的习惯,也可能走向另一道路,从看书的习惯发展成改编书的习惯,最后又把它变成用视觉表现书的习惯,成导演了。当变成导演时看书总会时不时的思考书中的内容适合不适合用于表现,能还通过视觉打动观众,但他通常不再主要通过写书以文字形式来传达其思想。这是导演和作家最大的区别,当然个爱好,条件,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了习惯演化的方向。这样说来,习惯未必会增加,习惯数会在一定量上稳定下来,正因为习惯会变教育中所宣传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的口号才有一点依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海蓝蓝老师所提出的习惯开关和习惯链现象的确存在。不管你追溯到什么时候,习惯总是由一种暗示引起。我怀疑暗示在调动的习惯启动的时候,它同时还调动了某些记忆,比如当人们饥饿而不能确定要吃什么的时候,一股香味能立刻唤起人们对某些以美食愉快的记忆,直接可能导致人们一连串习惯性行为,比如,不假思索的坐进一个熟悉的餐馆,很自然的点一根烟,要一杯啤酒,如果没有那一股香味,那么后面的行为可能就都没有了。[/SIZE][SIZE=3](5,27)[/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一阵风老师这个帖子谈到了好几个问题,这里只谈下面几句话的读后感:[/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3]由于偶然因素突然改变了一个人某些习惯的案例是有的,可信度高。由于针对性教育方法改造了一个人的习惯的案例我所见的总难免让人有所怀疑,因为作者常常自己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变了,是真变了还是假装变了。[/SIZE][/FACE][/b][/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这就是说,由教育者通过管理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其实是可疑的,究竟是不是真的形成了习惯,难说。比如读书习惯,听讲习惯,都是教育者着力培养多年的习惯,然而事实上学生毕业后,真正形成读书习惯的人比例很小,可是在校期间,多数学生给教师的感觉还是有读书习惯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如果一种习惯离开强制性的环境(学校其实是一种强制性环境)就消失了,那么这种习惯其实就是假的,或者称之为临时性习惯,短期习惯。[/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临时性的习惯越多,教育越失败,不管表面成绩如何骄人。所以我们看一个学校养成教育的真实成果,不能只看校内,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学生校外的表现、假期的表现,毕业后的表现。这也可见教育评价不可以由教育部门自己进行,尤其不可以由本校进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易私,旁观者易公。[/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但是必须指出,即使明知道学校管理措施可能造就很多“假习惯”,很多事也还是要抓。为什么?因为基本的教学秩序必须维护,还因为对有些学生,弄假可能成真,把假装进行到底,它也就和真的差不多了。另外,某种被迫的行为,如果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周围人都这么做,那么无论如何它也会在所有人身上留下习惯的痕迹,只不过深浅程度不同而已。最典型的要属参军。军人的习惯都是强制的,整齐划一的,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复员军人言谈举止之间都会流露某种军人气质,像烙印一样。这就可见,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不要把自己培养学生习惯的作用估计过高,另一方面也不要失去信心。一个人受过教育,总会留下点什么,与没受过教育不同。[/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14,5,27[/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5
      • 经验182501
      • 文章3970
      • 注册2014-01-23
              王老师,“把假装进行到底,它也就和真的差不多了”“一个人受过教育,总会留下点什么,与没受过教育不同”,说到真好!我学习了。谢谢分享!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SIZE][SIZE=3]2895(k12[/SIZE][/FAC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3])[/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老师称之为临时性习惯要比假习惯要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这些临时性习惯主要是为了应对临时环境而产生的,其压力的来源是外部,一旦这样的环境消失了,压力自然也消失了,这些临时性习惯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也会逐渐的淡化,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我倒不认为一定都是坏事。如果要把这些习惯维持下去,那么,产生这种习惯的压力应该是来自内部的需要,这些和内心需要相一致而且又和学习有关系的习惯肯定是很少的了,因为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并不是出自内心的需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所以,我想,可能对临时性的习惯研究也很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习惯应该说是临时性的习惯。或许,我们一个人不能承载太多的固定的长久性的习惯,毕竟很多习惯之间是有冲突,长久性习惯太多,会不会给人固执难以变通的偏执的感觉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SIZE=3]:[/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海蓝蓝老师主张用临时性习惯代替假习惯的提法,主张充分估计临时性习惯的合理性和正面意义,而且认为长久性习惯过多对于人未必一定是好事。这些看法,都很有启发性。[/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我因此想到的是,所谓非临时性的习惯(或称长久性习惯),究竟以多长时间为准?是不是只有终生保持的习惯才是非临时性的?再有,在一个人所有的习惯中,究竟有多大比例是终生保持的?这个对于教育者可能很重要,涉及到我们培养习惯的“顶层设计”问题。如果你一开始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收获的当然只能是连串的挫折。习惯有很多类别,其中学习习惯可能是比较难以培养的,更难形成终生习惯。是这样吗?也有待研究。[/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习惯具有保守性,人的非临时性习惯比例太大,确实会变得很固执,老年人往往如此。即使是好习惯,也可能有负面作用。那么,当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习惯时,是否一边在帮他,同时也可能在害他?[/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014,5,28[/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