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记忆问题(4)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记忆问题([/SIZE][SIZE=3]4[/SIZE][/COLOR][/FAC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SIZE][SIZE=3]990:[/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创造和感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人的错误记忆是怎么回事?人梦见的东西,有哪些属于记忆,哪些属于“创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来想想这些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根据近期的思考与讨论,我倾向于[/SIZE][b][SIZE=3]把记忆看成是网络编织过程,信息是被编入记忆网络之中的。[/SIZE][/b][SIZE=3]记住的信息必与其它信息有连接重叠,最新信息网由于编入时间短,存储它们的脑细胞是活跃状态,因此马上复述时还能基本还原回来。但这片记忆放置时间长了后,会有变化,那些与后续信息相关联的点会被后续记忆片触动而仍居活跃位置,其余不相干信息被挤向后台,压入潜意识层去了。每一次存入的信息不能整体保鲜,新鲜永远是留给最近存入的信息,但每次存入的东西总有一些点会被保留在高活跃层上。人的思考过程必首先与这些高活跃信息点相连。如果思考要扩大范围,加大深度时,首先要从这些点上向外扩散,引伸,连带出其它信息,可是压在下面的信息已经分不出先后次序,也无法区别来自于哪一片记忆。能否清晰记忆就看这一片记忆编织的是否紧密,互相关联的是否有趣,而这片记忆中的某些点保留在活跃层,都和其活跃点进行了新的编织重组[/SIZE][b][SIZE=3],重组信息这是大脑容易记错的根本原因。电脑中的数据不会被电脑自动重组,而人脑会[/SIZE][/b][SIZE=3]。每一次思考,提炼,创造都会在脑中进行不同连接,这样当很久后,时隔多年后重新忆往事时,当时存入的信息如果没被整片记录(记录在纸上)的话,恐怕已经很模糊了。只有一些点还算清楚。模糊的地方说不定已经和其它记忆混淆在一起了。人脑出现记错的现象,和人脑对信息的动态管理有关。它总会把更多能产生脑兴奋的因素保留在当下,供当下使用。一时半会不用的,往后放一放,时时要用的向前提一提。同样的记忆,[/SIZE][b][SIZE=3]人的记忆是活的,活的主要表现在它会变,可怕的慢慢变的不可怕了,痛苦的也慢慢变的不那么痛苦了。保留记忆的好方法就是重现,复习,关联唤醒。或者回忆,琢磨,反思,记录。亦或把它们和其它记忆相比对,总之,只要它在意识面内停留时间越长,记忆就越持久。[/SIZE][/b][/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梦和回忆则完全不同。首先梦不是人有意为之的。[/SIZE][b][SIZE=3]人的思考,回忆是受意识控制的,人可以尽力回忆,拼命思考。但梦是不期而遇的。[/SIZE][/b][SIZE=3]是在意识淡薄之时进入的,只有醒来时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梦中的情境并不来自感官,既非外感官亦非内感官,大脑在感官之后一边创造一边感知。梦是大脑高速运转的结果,有人把梦说成是电脑的磁盘文件碎片,把做梦叫磁盘磁片整理。梦中的情景是在缺乏意识控制的情况下,自然活跃的某些脑信息与其它信息连接后自己创造形成的,这些自然活跃的信息点一般和近期或当日的生活有关,而在缺乏意识监控的情况下,脑自己“玩”连接的结果。睡眠状态时脑的活动情况与清醒是应该不一样,某些底层的信息会被连出来,某些底层信息是被压制在下面的,是不允许浮上来的。[/SIZE][b][SIZE=3]梦相当于没有意识的时候大脑自己编导的故事,[/SIZE][/b][SIZE=3]梦更能说明大脑的原始状态。至少说明脑自然而然的状态不是静止的。在梦中,有些被压抑的情绪会释放出来,某些细小的担心会被放大出来,某些欲望会显露出来。理解梦的过程同样是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支配梦的机制与支配清醒时思考的机制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只是监管方不同而已。梦在人清醒后回忆时会变化,特别是在用语言来描述的时候。它还很容易被遗忘掉,早晨刚起床还记得的梦,到[/SIZE][SIZE=3]10[/SIZE][/FACE][SIZE=3]点可能就忘掉了。准确说梦不是回忆,完全是创作,因为[/SIZE][b][SIZE=3]回忆是在意识控制之下的活动,而梦不是。[/SIZ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说了这么多,总感到还缺点什么?真该去梦中再看看清楚。[/SIZE][SIZE=3](6,11)[/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SIZE][SIZE=3]2895:[/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觉得我们这个话题讨论似乎有点走样了,我们似乎从教育教学角度偏离到脑科学角度,而且谈的人却是我们这些手中没有任何科学仪器,也没做什么实验人的“假设”,我们却力求通过假设通过言语的论证想得出什么结论来,不知道这样的结论可靠程度有多大。[/SIZE][SIZE=3](6,11)[/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注体验[/SIZE][SIZE=3]:[/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讨论的意义性与提醒的必要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那么,现在的讨论是不是处于罔和殆的境地了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我以为,还没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因为只有学而没有思,才会罔;只有思而没有学,才会殆。从讨论过程看,参与话题的网友们所谈,都是学后谈思,都是思据其学,都是学思结合后的产物;尽管学后之思富有猜想成分,尽管思据之学可能存在不严整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就是说,目前的话题讨论,由教育教学问题引发,深入到了脑科学领域里,并进行了畅快淋漓、无所顾忌的猜想和充分自由的表达,有的还试图为解决教育教学某类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思路,我想,这是学与用两个阶段之间必然要有的一个思想实验室的阶段,是网友们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各类猜想以砥砺思维的阶段,是脑力还没有锈住的证明;另一方面看,也是学习有关知识之后并未生吞活剥而是尽力想弄明白大脑黑箱并验之于已有知识逻辑和自身经验逻辑的阶段。因此,目前的话题讨论过程,是需要支持并很富有意义的过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老师的提醒的意义在于,我们在讲说一些猜想时,可能存在指出哪些是已有实验结论依据的观点,那些是自己的纯猜想,还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这可能就会导致囫囵吞枣地似乎认为都是自己的猜想,或者都是有实验结论依据似的误解。[/SIZE][b][SIZE=3]所以,分清这个界限,是严谨地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我认为这是有意义的;尽管这样做会导致发言者要做更多一点的案头查寻和新书籍学习的工作,但是,从严谨的作风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必要的。大家可以选个脑神经科学网站导航,有选择地去看看。尝试推荐一个,贴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有选择地浏览下。[/SIZE][SIZE=3]http://www.psychspace.com/site/html/B_Neu/[/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至于网友们猜想的结论可靠性有多大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要求验证的实践性问题(比如案例与统计),不是一个纯粹性理论可以回答的问题,因为理论不能靠自己证明自己。[/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当然,其他网友看到了这种有案必查的习惯做法,是不是会更加畏惧参与,我不清楚;但是,我想,作为经常发言的网友,咱们尽力这样做,还是会有个好的带头作用的。至于其他网友发言是不是也这样来学,我看,是不是可以随其意愿,学也可,不学也可,我们只是尽力鼓励其参与发言即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今年孩子参加高考,近期,我上来发言少点;但是,我一直在关注、在学习之中。看到海蓝蓝老师提醒性的发言,觉得有必要谈下如上简短看法,以供参考。[/SIZE][SIZE=3](6,11)[/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夸克[/SIZE][SIZE=3]729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老师说:我觉得我们这个话题讨论似乎有点走样了。关注体验老师却认为是“,是需要支持并很富有意义的过程。”,给了我一些启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我们讨论的初衷是教育教学角度,现在到脑科学角度,表面上看是有漂移的嫌疑。海蓝蓝老师担心的是“们却力求通过假设通过言语的论证想得出什么结论来,不知道这样的结论可靠程度有多大。”是从结果的角度出发,关注体验老师的意思则是从过程的角度出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认为:很多问题,从学术的角度讨论,除了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可以附加上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参考。在这一点,不需要海蓝蓝老师说的“谈的人却是我们这些手中没有任何科学仪器,也没做什么实验人的“假设”,”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手头的资料提供相应地观点,其余的人提出质疑,这样就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脑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似乎到目前为止,没有很系统更深入的学问,更没有将脑科学应用于师生教学的系统论述。所以,我们讨论这个完全有必要。包括王老师提出的“记忆错误”和“梦”,只有讨论清楚这些,才能够将这些应用于教学中。[/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但是海蓝蓝老师提出的问题也给了我们警醒,我们还是要明确自己的方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1.[/SIZE][/FACE][FACE=楷体][SIZE=3]我们到底要讨论什么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2.[/SIZE][/FACE][FACE=楷体][SIZE=3]我们讨论的这些问题能够应用于教学中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SIZE=3]3.[/SIZE][FACE=楷体][SIZE=3]这些问题如何展开?展开的时候如何保证不游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环球杂志》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1[/SIZE][/FACE][FACE=楷体][SIZE=3]现有的结果证实了众多科学家几十年来坚持的观点,并非所有人的大脑都以相同的模式运行。智商相同的人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或许用时和准确度相同,但是他们的脑袋组合可能不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2[/SIZE][/FACE][FACE=楷体][SIZE=3]、这些研究暗示,智力可以根据特定脑区的大小及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频率来重新定义。更诱人的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脑部扫描就能揭示出一个人在某些科目或者某些工作更具有天赋,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和职业咨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智力了解越多,越有助于人们挖掘潜在的智能并取得成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3[/SIZE][/FACE][FACE=楷体][SIZE=3]、不同人的智力似乎源于不同的[/SIZE][SIZE=3]P-FIT[/SIZE][/FACE][SIZE=3]脑区组合,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弱点。[/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4[/SIZE][/FACE][FACE=楷体][SIZE=3]、以教育为例,根据一个学生(无论多大年龄)的大脑特征,可以为他“量身定做”学习计划,还可以预测职业生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现在感兴趣的是:根据大脑特征,如何量身定做学习计划甚至职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要了解那些知识,讨论那些问题?[/SIZE][SIZE=3](6,1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SIZE][SIZE=3]990:[/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没有实验做基础的讨论能否得出可靠的结论,同时我们的讨论是否太偏向脑科学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想讨论最主要是目的是帮助自己对问题更进一步的理解,提高认识是主要的。任何问题在还没有明确结论的时候都可以充分猜想和讨论,对记忆的这种讨论基本上是建立在自己或别人对于记忆的感受和经验之上的,只要讨论足够充分,论证合情合理,逻辑通顺,结论离真理一定会非常近。在历史上,在对光的本质认识过程中,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在对浩瀚宇宙的认识过程中都经过了长久的讨论,这类讨论都是在实验技术还达不到一定水平时进行的,[/SIZE][b][SIZE=3]每当看到关于这些问题早期讨论的文章的时候,都能发现虽然当时还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但由一些零碎的现象而引出来的思考讨论实际上都揭示了事实的某些方面,虽然当时是那样不全面,不准确,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真理。[/SIZE][/b][SIZE=3]那怕是完全错误的讨论也值得,就像英国物理学家焦耳曾长期热衷于发明永动机,最后完全以失败告终。如果在发明的过程中再多一些思考讨论的话可能会更好。没人认为错误的讨论是不值得的,结论的是否可靠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主要的,我们对记忆的讨论也大概是这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们的讨论层次还是非常浅的,还达不到科学的层面。基本是在常识性理解的层面上。只要这种理解不差的话,退一步就可以把它和教育联系起来了,其实我认为教师还应该像现在一样稍微多讨论一下。讨论是学习的最好方式。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深入,而是太浅。其实,通过这么多讨论,由于没有其它实验结论给出新的思考角度,实际上对记忆的讨论已经无法深入下去了。即便如此,自己仍感觉已经比讨论前在认识上进了一步,这就很有意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但海蓝蓝老师的提醒也值得注意。思考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上,推理也必须如此,再合情合理,如果没有任何事实基础它也可能是无稽之谈[/SIZE][b][SIZE=3]。所以讨论也许应该注明哪些是猜想,哪些更需要实验来证实。不过据我所知,对大脑进行任何实验都有相当的难度[/SIZE][/b][SIZE=3],小白鼠毕竟不是人,用小白鼠做的任何实验只能意思一下,最终的很多认识都要靠思想来推导。比如,《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对习惯的研究,纯实验的内容很少,感觉也不够充分,但作者仍在这些调查和经验现象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有时候特别渴望有科学家能参加到我们的讨论中来,可这又不可能。所以我从不担心我们能走向科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SIZE][SIZE=3]2895:[/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没有实验做基础的讨论能否得出可靠的结论,同时我们的讨论是否太偏向脑科学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毕竟教育者讨论和脑科学家的 讨论是有区别,我们讨论主要不是要发现什么,而是在于如何应用科学的发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夸克[/SIZE][SIZE=3]729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老师说:人会“记错”,电脑好像就不会,电脑的错误似乎是另一种性质的。人的错误记忆是怎么回事?人梦见的东西,有哪些属于记忆,哪些属于“创作”?这些都是我没想明白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尽管海蓝蓝老师对这些讨论提出了质疑,但是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讨论下去。因为记忆问题与脑科学有关,也与心理学有关。我们讨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教育教学上,对以前的认知可能会有帮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电脑不会记错,可能是因为电脑是单纯的“存储”,没有再加工能力。是简单的进去[/SIZE][SIZE=3]-[/SIZE][/FACE][SIZE=3]存储[/SIZE][SIZE=3]-[/SIZE][SIZE=3]提取的过程。而现在很多专家也是这样讲座的,认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搬运”过程。可是在知识进去,存储和提取的[/SIZE][SIZE=3]3[/SIZE][SIZE=3]个过程中,都有脑神经和心理的参与过程,导致人不可能像电脑一样完全“复制粘贴”,所以人会记错电脑不会记错。[/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人会记错,从过程上有[/SIZE][SIZE=3]3[/SIZE][/FACE][SIZE=3]个方面可以考虑:[/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1.[/SIZE][/FACE][FACE=楷体][SIZE=3]进入过程:内容进入人脑的时候,我们会自动过滤一些信息。比如班主任进教室,先回会看教室卫生怎样,学生有没有违纪,而对一些好的行为就习以为常了。类似这样其实就造成摄取信息具有取向性,进入的信息已经不全面,不客观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2.[/SIZE][/FACE][FACE=楷体][SIZE=3]储存过程:不管是过去我们认为把知识储存在大脑的“仓库内”,还是现在脑科学讲的讲信息放在一个立体的网络中的某一处,在存放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分类,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造成信息丢失或失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3.[/SIZE][/FACE][FACE=楷体][SIZE=3]提取过程:在提取的时候,我们会加入一些主观判断或无意识的编码之类的,加之每一个人编码的方式不一定相同。这就是有些学生需要联想训练才能记住某些东西(我们判断他有没有记住主要是看反馈),有些学生需要在音乐背景下才能会回忆一些东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人会记错,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有以下原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SIZE=3]1.[/SIZE][FACE=楷体][SIZE=3]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有些人不愿意记忆一些不愉快的内容,也愿意记忆一些很难理解的内容(如内容很艰深,很晦涩,或很拗口),所以会有意无意的忘记一些内容。而且在记忆的过程中还有情绪的参与。我们参加[/SIZE][SIZE=3]NLP[/SIZE][/FACE][SIZE=3]培训的时候,老师讲个一个这样的观点:你喜欢喝橙汁或苹果汁不一定是因为你喜欢它的口味,有可能是因为你小时候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你父母给你喝了橙汁,你把橙汁的味道与愉快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了。[/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SIZE=3]2.[/SIZE][FACE=楷体][SIZE=3]从脑科学的角度考虑:记忆可能和脑神经的连接通道有关。记错是因为脑神经的连接通道阻断或连接不顺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最后,我提供一个有趣的案例:[/SIZE][b][SIZE=3]有一次我们同学小聚会,在某个镇上,我们这边打电话问他们到哪里了,同一台车上,某一个同学回答在某某医院门口(他的职业是医生),某一个同学回答在某某培训中心附近(他的职业是教师),出租司机则说他们在某交警队附近。充分反映了记忆有主观性。(王晓春注:精彩!)[/SIZE][/b][/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夸克[/SIZE][SIZE=3]729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老师说:人梦见的东西,有哪些属于记忆,哪些属于“创作”?这些都是我没想明白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如果记忆,按说必定是人经历和经验以内的。而“创作”,应该属于经历以外,经验的再加工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于梦,荣格有独到的认识之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于梦,荣格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他像弗洛伊德一样重视梦,但他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认为梦是单纯的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反应。[/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荣格特别强调梦指向过去但也指向未来的属性,梦传给我们人类,又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向导。荣格说:“这种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无意识中对未来成就的预测和期待,是某种预演,某种蓝图,或事先匆匆拟就的计划。它的象征性内容有时会勾画出某种冲突的解决。”荣格也说,并不是所有的梦都具有这种展望未来的功能,只有少数梦能做到这一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荣格提到,梦是夜间发生的朝向无意识的退行作用,可以给一个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使他意识到阻碍他人格发展的障碍物的性质,以及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遗憾的是,人们对自己这一精神智慧的丰富源泉很少注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有时候,一个人的梦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如此神秘和神圣,如此奇异陌生、不可思议,以致这梦仿佛并不属于做梦者本人而来自另一个世界。荣格称这种梦为“大梦”,它往往发生在无意识中出现骚动和错乱的时候,通常由自我不能很好协调和由于外界生活所导致。正在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由于治疗过程中不断触及和搅动他的无意识,所以往往频繁地做这种大梦。而我在读精神分析学书籍的时候,不断对照自身,发掘潜意识,自然也“大梦”不断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荣格还建议对一个人一段时期以来的一系列梦进行分析,他认为单个的梦没有什么意义,而许多梦的总和可以勾画出一个人人格画面。梦的连续性揭示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因而也可以揭示心灵在梦中的主要倾向。如果一个人连续做性梦,则他的性压抑很可能已到了危险的时候,如不加以正视,前景黯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梦是否可以提供一套程式化的答案,固定不变的象征?荣格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一切因人而宜,因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做梦者精神状况的不同而不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荣格也否定通过自由联想解梦,认为那样存在离题万里的危险。正是通过对梦和象征的研究,荣格才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而阿德勒的观点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过于强调白天的心灵与夜晚心灵生活的对立,强调梦所遵循的法则与日常思维法则的不一致性。而在阿德勒看来,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做梦时的思想与白天的思想不是对立的,梦中所表达的愿望与白天所体验的愿望是一致的,否则便丧失了人格的统一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白天专心致力于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他在晚上也会关心同样的问题。梦是生活风格的产品。梦使我们回到自己的人格中,再现了我们长期形成的生活风格和性格,以抵制现实和常识的压力与要求。梦往往坚定了我们的态度,有利于我们做出决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阿德勒说,如果梦见从高处向下摔,表示一个人自卑感占了上风,总是担心自己的失败,总感到自己处在危险的包围之中。如果梦见飞翔,则表明此人战胜了自卑感,勇于追求优越,可推测做梦者是一个雄心勃勃、奋发进取的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阿德勒十分强调梦引起的感觉。他说:“我们还留有梦所引起的许多感觉。梦的目的必然是在于它们引起的感觉之中。[/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梦只是引起这些感觉的一种方法,一种工具。”我称这种感觉为“梦的情绪”。[/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阿德勒说:“它[/SIZE][SIZE=3]([/SIZE][/FACE][SIZE=3]梦[/SIZE][SIZE=3])[/SIZE][SIZE=3]全部的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在其中,我们会看到个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阿德勒提到,有许多人梦见过参加考试。对于这些人来讲,这种梦的意义是:“你还没有准备好要面临即将到来的问题。”对另一些人,它可能意指:“你以前曾经通过这种考试,现在你必须通过你目前这场考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人们曾经以为梦能够对他们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我们可以说,这种人做梦的目的就是想要获得梦的指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其他还有:霍妮:普遍焦虑与梦,而弗洛姆的释梦多站在历史、社会、文化、人道的立场,继续表现着他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不知道对王老师有没有一些帮助?[/SIZE][SIZE=3](6,1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各位的发言都很精彩。受教了!我感觉这个讨论已经扩大范围,从记忆问题扩展到了脑科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刚好昨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赠我一本书:《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大卫·苏泽等著)我刚刚开始读。我觉得这个题目天地十分广阔,很希望各位畅所欲言,也希望更多网友参与。也许我们的发言不那么专业,但是起码我们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扩大了教育者的视野。我最近需要把“习惯”专题整理成书(出版社已约稿),可能没有太多精力参与讨论,但我看各位的发言,感觉是享受。我想,时至今日,如果作为教育者对脑科学很无知,他的教育也太“古代”了,后世子孙会嘲笑我们的。不是赶时髦,而是要跟上人类认识前进的步伐。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即使冒一些傻气,后人也会谅解我们,毕竟我们在探索。(各位发言中的黑体字,是我阅读中加黑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2014,6,12[/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5
      • 经验182501
      • 文章3970
      • 注册2014-01-23
      [P]精彩的讨论!学习了。谢谢分享![/P][P]
      [/P]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