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语音恐惧症
    [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语音恐惧症[/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王晓春[/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这是我在广播中听到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如今有些青年人只想在网上用文字交流,不喜欢语音对话,好像害怕有声交流的样子。极端的情况是,两个人明明面对面,却都低头按手机,用文字交流,而不愿意抬头与对方谈话。二人下棋,有个文雅的说法叫“手谈”,看来用在语言恐惧症上,“手谈”二字更为传神。[/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语音恐惧症患者们的行为,很像是正常人偏要用手语交流,这种现象非常有趣。我目前还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这究竟是一种病态,还是青年人在耍酷?他们是不是总想戴着点面具生活?是不是他们在下意识地躲避真实的生活情境,总想把它虚拟化?这是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是不是一种有声语言交流障碍?或者是想给自己留点余地,留点反应时间?[/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尚不清楚语音恐惧症在青少年中是否普遍,但是我想,这件事值得研究,因为这种倾向或许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对我们的德育和语文课,可能都是重要的课题。希望老师们留意此事,应该做一些调查。[/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COLOR=#0070c0][SIZE=3]2014.7.25[/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1548
    • 经验56461
    • 文章1403
    • 注册2009-06-10
    谢谢王老师的建议,开学做个学生调查?调查表构思中……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夸克[/SIZE][SIZE=3]7292(k12[/SIZE][/COLOR][/FAC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王老师所发的语音恐惧症很有意思,也与现状相符合。[/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根据我个人的想法谈一下自己的推断:[/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原因一:和本身的感官有关系,喜欢图片和文字的人属于偏视觉型,而中国人视觉型的人相对多。以下摘自李中莹老师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中国人普遍惯用内视觉,约占总人数的[/SIZE][SIZE=3]70%[/SIZE][/COLOR][/FACE][SIZE=3],而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视觉型一般只占[/SIZE][SIZE=3]40%[/SIZE][SIZE=3],这个现象我认为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中国的文字是视觉型的(象形文字),而欧美的文字则是听觉型的(拼音文字),故此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学习的需要而训练成为惯用视觉型。二是中国人普遍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的人倾向于心急且没有安全感,而心急是一个人紧张,即使身体处于压力状态,并且总想做得更多以获得安全感,在这个状态之下的人运用内视觉比其他两个内感官更多,因为内视觉的神经元网络最大,能够处理最大信息。[/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以上文字我觉得分析得有道理,因为不知道欧美青年人的情况,所以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惯用视觉可以看作是一个原因。[/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原因二:与这个社会的快节奏和思维的断续程度有关。这个社会是快节奏,文字和图片有个优点,发完后不管,隔一段时间回复也可以。而语音通话就必须连续讲完,需要一个连续的思维和处理。所以最近微信很流行,因为他也可以发完一段语音就不管了,你隔一段时间再回复这个语音也没问题,很受那些工作节奏快人的欢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原因三:图片和文字信息简单,除了可以断续处理,也可以延时处理,比如你发一段文字过来,我可以思考那么一小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在处理,可是要是现场通话,那就需要马上回答和交流,对思维是一个挑战。处于趋易避难的考虑,选择逃避语音也是正常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原因四:语音携带的信息相对多,除了本身内容之外,还有语调,语速等信息分析,而文字分析相对简单。因为日常交流的文字都是简单文字,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费劲理解意境。[/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原因五:和气场有关。当面说话交流,有气场,要捕捉对方的表情,要考虑对方的情绪,要考虑整个场的气氛,而网上发言则没有这么多操心。所以人们会选择相对简单的方式[/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欢迎讨论!([/SIZE][SIZE=3]7,26[/SIZE][/COLOR][/FAC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有理有据。很受启发![/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COLOR=#0070c0][SIZE=3]2014,7,26[/SIZE][/COLOR][/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SIZE=18px][/SIZE]我觉得,这与现在手机的快速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君不见,在社会上随处可见那些拿着手机的低头族,现在的年轻人,都习惯了触摸手机生活了。如果手机一下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那么语音恐惧症应该也会消失。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我从草原来融沐大自然皈依[/SIZE][SIZE=3](k12)[/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夸克老师从理论上分析了语音恐惧症的几种情况,我看到这个词汇,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习惯原来就叫这个名字,以前我只是奇怪,自己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现在才知道很多人是这个样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一、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是视觉学习方式,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自习理科的效果比听老师讲课更好,觉得越听越不明白,因为老师的思维过程和我的不一样,但是如果我先预习一遍,自己就看懂个八九分了,再听课的时候,虽然觉得老师真费话,但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倒是可以补充一二。[/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这样学习方式跟随了我一生,对我的影响十分巨大,于是我变成了一个特别喜欢安静,喜欢阅读,喜欢文字的人,我的所有活动都和用眼有关,我甚至怀疑因为我的精力都用在了眼睛上,把耳朵给退化了,事实上我的耳朵不知道是磨损了,还是退化了,功能性障碍很严重,严重到我不能适应嘈杂的环境,比如学校、课堂的喧闹可能磨损了老师们的耳朵,除了上班,我向来不去热闹的地方,尽量寻找安静的地方呆着,甚至在家我也不怎么看电视、听广播,连音乐都是向来都不听的,我向来坚信的是:没有声音就是最好的声音。所以,我自然是喜欢文字,不喜欢语音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二、我喜欢文字的规范化、条理化,因为人说话的时候,如果用很多方言,表达力、词汇量就会少,好像根本说不到自己喜欢的那个深度,就是浮皮串,前些年我还喜欢和同事们讨论些教育问题,觉得深入不进去,这些年我就不怎么跟他们说话了,除了家长里短、孩子老公,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我只好在网上说话了,因为在网上,可以找到类似的人说喜欢的话,话不投机立马就走,也省得在现实中那么繁文礼节的照顾面子。王老师不是也有这个习惯吗?不过您的耳朵和文字看起来是双强的,呵呵。[/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三、文字的确比较简洁,所以能够深入一些,当面交流的信息量虽然大,但是容易对思维造成干扰和影响,只顾注意表相的话,反倒影响思考,所以我觉得交流方式的差异可能在于语言是多彩而多元的,文字是简率而深刻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四、不知道古人说的水深流缓缓,人贵语迟迟、大辩若讷,等状态算不算是语音恐惧症,传说孔子见温伯雪子,两个人也是坐那儿很久一句话也没有说。好像是王献之路遇一个吹笛很棒的名士,就请对方吹一曲,吹了三曲,就各自离开了,也是不说话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五、我想这一定也有遗传的功劳,我也曾听有人笑话我爷爷与自己久未相见的兄弟一同坐火车,坐了一路,竟然也没说什么话,别人都以为他们兄弟久不相见,总该比平日话多一些吧,难道是习惯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哈。而我父亲在我们小时候也是特别烦我们叽叽喳喳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因为这是个新词汇,不晓得它是指人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呢?还是一种病的名字?就像以前人们抑郁也就抑郁了,自从出了个抑郁症的名字之后,人们也分不清自己是不是抑郁症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梯度又是不同,单就小学生的辅科课堂来观察,现在的孩子明显的电脑化交流多了,语言交流少了,倒是倾向于闲话一萝筐,比如说起游戏,真的让他用文字化的表达点什么,马上就张口结舌、前言不搭后语,逻辑碎片化,课堂提问的时候一二年级是抢着说,但是一部分是只急着说,就是不会说,一部分倒是也能说出些童言稚语让人会心来,三四年级也还能发动得起来,但是情况是只有几个人会说,大多数人在趁机窃窃私语些自己的闲言碎语,结果搅得别人说什么也听不清,五六年级是干脆不说了,也不举手,提问一个就站那挺,稍有机会底下已经嗡声一片,课堂师生、生生交流简直进行不下去,貌似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江湖语言,行话,老师们要是不认真学,那真是相当难懂的,那是另一门复杂的学问了,有游戏、有当红明星、有流行影视节目、有民间游戏用语,好像老师用的是文体、家长用的是社会语、学生用的小江湖杂话,已经很难交流了,好像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谁也懒得关心别人的语音系统,老师们是不是要有意识努力学习这两门外语呢?[/SIZE][SIZE=3](7,28)[/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我从草原来老师提供的自身材料很有价值。不过我觉得其表现更像是“视觉学习者”而不是“语音恐惧症”。“视觉学习者”与“语音恐惧症”的区别:前者是一种认知特点,不是病症,而且不是流行的行为,与手机和互联网没有必然联系;而后者是一种流行症状,涉及人更多,必然与互联网手机相关。[/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FACE][COLOR=#0070c0][SIZE=3]2014,7,28[/SIZ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