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中国的体制在实现单一目标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中国的体制在实现单一目标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 [/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昨天我在网上读到了郑永年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一段话,心有所触:[/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学术界已经发现,中国的体制在实现单一目标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以往的[/FACE][SIZE=3]GDP[/SIZE][SIZE=3]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单一目标。当然,追求[/SIZE][SIZE=3]GDP([/SIZE][SIZE=3]国内生产总值[/SIZE][SIZE=3])[/SIZE][SIZE=3]的目标,对各级官员和政府来说都是正面的,因为大家都可以获得利益。现在,政府官员的目标多元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再追求[/SIZE][SIZE=3]GDP[/SIZE][SIZE=3]指标,但其他的指标例如环保、社会满意度等多了起来,无论是体制还是官员,都表现出劣势来,很多人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SIZE][SIZE=3]([/SIZE][URL=http://star.news.sohu.com/20141112/n405967142.shtml][COLOR=#0000ff][SIZE=3]http://star.news.sohu.com/20141112/n405967142.shtml[/SIZE][/COLOR][/URL][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郑先生说的不是教育,可是我们的教育不也完全如此吗?追求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这样的单一目标,我们确实具有“强大的能力”,以至于世界各国的学生都考不过我们。然而说到素质教育,那就不行了,无论教育官员、教师还是家长,都“表现出劣势来,很多人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素质教育的特点恰恰在于它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这就说明,中国的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教育者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和其他行业的人们,没有多大区别,也就大可不必摆出一副很清高的样子,好像事情都是别人给弄坏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这种思维方式怎么来的?其他民族是否有类似的现象?这是发展阶段问题还是文化传统问题?是知识水平问题还是民族性格问题?很值得研究。反正我个人感觉这种思维方式和当年大炼钢铁(我参加过)没什么差别,都是瞄准一个单一的、明确的目标,一拥而上。这种办法无须独立思考,无须做多方面的整合式考量,只要甩开膀子干就行了,而且短期就能见效果,见高低。毛泽东干什么都搞目标明确单一的群众运动,可能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国人的这个特点。[/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郑先生谈到的这一点,可能触到了我们文化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到了我们的心理基因,使我思绪联翩,念念不忘。[/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014,11,14[/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84
      • 经验182826
      • 文章3978
      • 注册2014-01-23
      [P]        [B]今天下午,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参加一年级语文组的阅卷工作。这次阅卷和以往有些不同,卷子的成绩栏后面除了“卷面分”新增加了一个表格,是“等级”。[/B][/P][P][B]        学校印发的“期中考试安排”中,关于“等级”一条里印着这样字样: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本学期开始不公开学生成绩,不进行学生成绩排名,实行等级评定的要求。关于等级评定的划分可依据试题的难易度,结合本校实际,按比例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记分册上也增加了“等级”一栏。阅卷老师除了要写出正负分,打出卷面分,算出成绩,还要写出等级,卷子上写一次,成绩册上再写一次。[/B][/P][P][B]        不管是A、B、C、D ,还是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都是先打出分数来,再根据分数划分等级,大家都有“多此一举”的感觉。[/B][/P][P][B]        教育部这样搞是要淡化成绩吗?[/B][/P]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在我这里(广东江门),小学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是教师看重的还是分数,ABC等级真的只是多此一举。而且更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这里的小学,特别是那些名校,追逐分数的热情竟然越来越高了,我的儿子现在就读一个名校的二年级,竟然从一年级开始期中考试就考两次,期末考试也考两次,而小考则是不断,应试教育比我当年读小学时猛烈得多了。问那些老师为什么要如此?答曰:因为每次考试都要进行平均分排名,而且都要与奖金挂钩,为了工资,更为了面子,很多老师都被逼着在高压下工作。小学真正的素质教育,何时才能来呢?[/P][P]    对于我自己所在的高中学校,由于校长的英明,没有把工资跟考试分数挂钩,所以老师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由于每次考试都公布平均分等排名,出于责任、面子等问题,我们对考试的分数依然不敢有一丝怠慢,而每次高考后,面对着其它学校不断的挑战,为了保持高考的优势,高三的老师压力从来都是巨大的。[/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0070c0][SIZE=13px]“这种思维方式怎么来的?其他民族是否有类似的现象?这是发展阶段问题还是文化传统问题?是知识水平问题还是民族性格问题?很值得研究。”[/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王老师的话让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乌合之众》,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1841-1931[/FACE][/COLOR][/SIZE])的代表作。根据该书的观点,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也许就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一种民族性格,而且还应该是文化传统的问题。[/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现在把该书的一些文字摘录如下:[/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就构成了传统。”[/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民族的特性之一,这种东西很难发生改变,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影响。”[/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一个民族的传统是极其稳定的,除了一些名称和外在形式,人们没有办法对它做什么改变。”[/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无论是新传统还是旧传统,若没有一个传统存在,文明就不可能延续;而如果没有新的传统,文明也不可能进步。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困境,如何在稳定和求变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再发生变化,[/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red][SIZE=13px]中国是这方面的典型,它死气沉沉的固有习俗,使得整个国家没有任何的改进能力。[/FACE][/COLOR][/SIZE][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在这种情况下,暴力革命也没有多少用处。因为由此造成的结果,或者是打碎的锁链被重新拼接在一起,让整个过去原封不动地再现,或者是对被打碎的事物撒手不管,让无政府状态来取代衰败。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又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加以改进。”[/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群体会本能地对一切变革进行阻挠,群体是最保守的势力,会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极其顽固地反对变革传统观念。”[/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支配着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FACE=Arial][COLOR=blue][SIZE=13px]“各民族是受它们自己的性格支配的,凡是与这种性格不合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FACE][/COLOR][/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B][FACE=宋体][COLOR=blue][SIZE=14pt]不知道王老师您对以上的那些看法是怎么看的呢?[/FACE][/COLOR][/SIZE][/B][/LINE-HEIGHT][/P]
          [ 此贴最后由 晨曦中的陈锡 在2014-11-15 15:37:23编辑过 ]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琴杰 [/FACE][SIZE=3]([/SIZE][SIZE=3]班主任之友[/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今天下午,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参加一年级语文组的阅卷工作。这次阅卷和以往有些不同,卷子的成绩栏后面除了[/SIZE][SIZE=3]“[/SIZE][SIZE=3]卷面分[/SIZE][SIZE=3]”[/SIZE][SIZE=3]新增加了一个表格,是[/SIZE][SIZE=3]“[/SIZE][SIZE=3]等级[/SIZE][SIZE=3]”[/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学校印发的[/SIZE][SIZE=3]“[/SIZE][SIZE=3]期中考试安排[/SIZE][SIZE=3]”[/SIZE][SIZE=3]中,关于[/SIZE][SIZE=3]“[/SIZE][SIZE=3]等级[/SIZE][SIZE=3]”[/SIZE][SIZE=3]一条里印着这样字样: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本学期开始不公开学生成绩,不进行学生成绩排名,实行等级评定的要求。关于等级评定的划分可依据试题的难易度,结合本校实际,按比例划分为[/SIZE][SIZE=3]A[/SIZE][SIZE=3]、[/SIZE][SIZE=3]B[/SIZE][SIZE=3]、[/SIZE][SIZE=3]C[/SIZE][SIZE=3]、[/SIZE][SIZE=3]D[/SIZE][SIZE=3]四个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记分册上也增加了[/SIZE][SIZE=3]“[/SIZE][SIZE=3]等级[/SIZE][SIZE=3]”[/SIZE][SIZE=3]一栏。阅卷老师除了要写出正负分,打出卷面分,算出成绩,还要写出等级,卷子上写一次,成绩册上再写一次。[/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不管是[/SIZE][SIZE=3]A[/SIZE][SIZE=3]、[/SIZE][SIZE=3]B[/SIZE][SIZE=3]、[/SIZE][SIZE=3]C[/SIZE][SIZE=3]、[/SIZE][SIZE=3]D [/SIZE][SIZE=3],还是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都是先打出分数来,再根据分数划分等级,大家都有[/SIZE][SIZE=3]“[/SIZE][SIZE=3]多此一举[/SIZE][SIZE=3]”[/SIZE][SIZE=3]的感觉。[/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教育部这样搞是要淡化成绩吗?[/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晨曦中的陈锡 [/FACE][SIZE=3]([/SIZE][SIZE=3]班主任之友[/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在我这里(广东江门),小学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是教师看重的还是分数,[/FACE][SIZE=3]ABC[/SIZE][SIZE=3]等级真的只是多此一举。而且更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这里的小学,特别是那些名校,追逐分数的热情竟然越来越高了,我的儿子现在就读一个名校的二年级,竟然从一年级开始期中考试就考两次,期末考试也考两次,而小考则是不断,应试教育比我当年读小学时猛烈得多了。问那些老师为什么要如此?答曰:因为每次考试都要进行平均分排名,而且都要与奖金挂钩,为了工资,更为了面子,很多老师都被逼着在高压下工作。小学真正的素质教育,何时才能来呢?[/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对于我自己所在的高中学校,由于校长的英明,没有把工资跟考试分数挂钩,所以老师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由于每次考试都公布平均分等排名,出于责任、面子等问题,我们对考试的分数依然不敢有一丝怠慢,而每次高考后,面对着其它学校不断的挑战,为了保持高考的优势,高三的老师压力从来都是巨大的。([/FACE][SIZE=3]11,15[/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分数之外搞个等级制,对于教师来说,确实像是“多此一举”,但是对于学生,不公布分数,或许可以减轻一点压力,淡化点恶性竞争。不过这只是理论上说,实际执行中有没有这个作用,就另说了。总之上级若总是想用单纯的行政手段解决应试教育问题,效果不会好,因为应试教育的最强大力量存在于每个人意识中。名校在这方面压力更大。有些人以为只要体制或考试制度一变,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想法太天真了,真要动真格的(比如文革中索性取消了高考),他们反而会首先反对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14,11,15[/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晨曦中的陈锡(班主任之友)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这种思维方式怎么来的?其他民族是否有类似的现象?这是发展阶段问题还是文化传统问题?是知识水平问题还是民族性格问题?很值得研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老师的话让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乌合之众》,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FACE][SIZE=3]1841-1931[/SIZE][SIZE=3])的代表作。根据该书的观点,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也许就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一种民族性格,而且还应该是文化传统的问题。[/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现在把该书的一些文字摘录如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就构成了传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民族的特性之一,这种东西很难发生改变,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影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个民族的传统是极其稳定的,除了一些名称和外在形式,人们没有办法对它做什么改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无论是新传统还是旧传统,若没有一个传统存在,文明就不可能延续;而如果没有新的传统,文明也不可能进步。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困境,如何在稳定和求变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再发生变化,中国是这方面的典型,它死气沉沉的固有习俗,使得整个国家没有任何的改进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暴力革命也没有多少用处。因为由此造成的结果,或者是打碎的锁链被重新拼接在一起,让整个过去原封不动地再现,或者是对被打碎的事物撒手不管,让无政府状态来取代衰败。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又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加以改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群体会本能地对一切变革进行阻挠,群体是最保守的势力,会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极其顽固地反对变革传统观念。”[/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支配着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各民族是受它们自己的性格支配的,凡是与这种性格不合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不知道王老师您对以上的那些看法是怎么看的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乌合之众》这本书几年前我买了,刚要看,被什么事情打断了,直到现在也没读,我现在读书很慢。从您引用的这几段话看,作者对传统的稳定性的强调我觉得有道理,但对于中国,他只看到了中国人保守的一面,没有看到中国人善于变革的他一面(可惜他[/SIZE][SIZE=3]1931[/SIZE][/COLOR][/FACE][SIZE=3]年就去世了,没有看到中国后来的巨变)。作者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中国人不是没有试过这办法(戊戌变法),走不通,只好革命了。革命多数是被逼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近年有些知识分子热捧民国时期,王蒙看不下去了,他说:民国若是那样好,根本不会有后来的革命。我认为王蒙说得对。民国时期对于少数人可能是很不错的(备受优待),但决定国家走向的,是老百姓,老百姓活得不好,自然愿意革命了。作者是法国人,法国大革命也是这样。[/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2014,11,15[/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SIZE=5]非常多谢王老师的精彩点评,学习了。[/SIZE]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7
                • 经验11298
                • 文章483
                • 注册2013-02-02
                [SIZE=5]变革确实难。[/SIZE]
                学生的成功才是老师的成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